公元936年,後唐的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明宗的女婿石敬瑭,為了當皇帝,甘願向契丹稱臣,與對方約為「父子之國」。從此,一個新名詞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那就是「兒皇帝」。
石敬瑭不但認賊作父,而且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最後終於如願所償,在太原稱帝,是為高祖。他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當年的盧龍節度使(鎮幽州)趙德鈞和石敬瑭都是後唐重臣,兩人卻都想當皇帝。他二人一個鎮守幽州,一個鎮守晉陽,都是當時後唐的邊防重地。崛起於東北的契丹人,在公元907年建國,通過開國之主耶律阿保機的勵精圖治,契丹國力膨脹很快。中原的富庶刺激著契丹貴族的貪慾,因此,契丹鐵騎不斷出兵騷擾後唐的邊境,擄掠人口和財物。
契丹國虎視眈眈雄踞漠北,趙德鈞和石敬瑭竟然都想依靠契丹的外援來實現個人的皇帝夢。
石敬瑭派桑維翰乞求契丹出兵,趙德鈞也想借用契丹兵。後唐的國力其實不比契丹差,因此契丹國主耶律德光猶豫不決,也難以決斷該答應哪家。桑維翰倒是忠於石敬瑭,他跪在耶律德光的帳前,從早到晚哭了整整一天,出盡洋相。耶律德光沒有辦法,指著帳前的石頭,對趙德鈞的使者說:「我已經許了石頭,石頭爛掉才能改變。」這才決定幫助石敬瑭。
耶律德光解了晉陽之圍後,石敬瑭感激涕零地出城迎接聖駕,當面確立了兩人的父子關係。十分可笑的是,當時石敬瑭已經45歲,耶律德光才34歲。兒子比父親整整小了11歲,真是亙古未聞啊。
接著,耶律德光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親手把自己的衣袍脫下來替他穿上。這個漢地的新皇帝穿著一身契丹服,不倫不類地登基了。
石敬瑭當時許諾每年上貢絹帛30萬匹。每逢過年過節,或有婚喪喜慶,他都另外贈送珍貴禮物。除了耶律德光之外,太后、皇子、將相大臣都有一份。有時契丹使臣發怒,石敬瑭都是逆來順受,小心賠罪。他在位的七年,對契丹低頭服小,卻將無窮的禍患留給了後代。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如約割燕雲十六州歸契丹。燕雲十六州割歸契丹後,中原國家在防禦上失掉了有利的地勢。
燕山山脈一直是中原國家保衛農業地區、抵抗遊牧民族騎兵的天然屏障,現存的長城就築於其上。割地之後,燕山山脈處於契丹的內地,幽州反而成為契丹的重鎮,遊牧集團將這一帶變成了農業訓練場。
從此以後,馬足一動就直奔黃河,再也沒有任何天險可以阻擋遊牧民族的騎兵了。石敬瑭為了一己私慾,卻將以後400年以上的中國命運變得被動不堪。
石敬瑭在位七年,國內連年發生兵亂。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指斥他父事契丹,困耗中原。石敬瑭惱羞成怒,斬殺安重榮,還將他的頭送與契丹。
天福七年,吐谷渾部不願降契丹。契丹國主因為此事責問石敬瑭。父皇震怒,這還了得!石敬瑭居然因此茶飯不思,憂鬱成疾,不久竟然一命嗚呼。
石敬瑭死後,他的繼任者是他的侄兒石重貴,這也是一個荒淫昏庸的皇帝,在位五年就弄得國破家亡,最終被契丹人押送到北方苦寒之地去了卻殘生了。
我是笑談古和今,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關注和點讚哦,會有更多精彩內容源源不斷推送給你!(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