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北宋王朝的遺憾之地,何以看盡華夏千年興亡?

2020-12-23 惜寒說史

燕雲十六州一直以來是我國一個重要的軍事地區。自五代十國以後,有四百餘年落入北方少數民族之手。成了兩宋朝整個的遺憾。很多人說北宋武力不振,積貧積弱。經常被少數民族吊打。那這全部都是宋朝自己的責任嗎?只是因為它重文抑武的國策嗎?

不惟如此,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因素。那麼燕雲十六州到底在宋朝以及後面的元明清地位幾何呢?

一、 丟失燕雲兩宋小

燕雲十六州從地圖上看,是和長城東段重合的。它是自古以來北方遊牧民族和漢族的三八線, 只要漢人手裡佔有這十六州, 便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唐末以前,這個地區大部分時間都是由漢人把持的。

五代時期的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讓當時遼太宗耶律德光幫助自己在晉安寨獲勝,許諾將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 、武、雲、應、寰、朔、蔚九合計共十六州土地,割讓給契丹。從此十六州在明朝以前,就一直在北方強勢的遊牧民族手裡。

石敬瑭去世後,後周世宗柴榮曾率軍拿下了三個州,但是很快又丟失,北宋就沒摸到這塊地區。宋太祖趙匡胤曾打算從契丹手裡買回十六州,但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輕鬆拿下了北漢認為消滅契丹也不是難事。然而,高粱河之戰宋軍大敗,從此兩宋對陣北方契丹、女真、蒙古等族轉攻為守。

太宗文功不成,轉修文治。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軍事上的"強幹弱枝"導致邊軍無戰力、而禁軍平時又無事可做,沒什麼戰鬥力。

因此,很多人認為,燕雲十六州是兩宋武力不振的藉口。曾經兩漢擊敗匈奴;隋唐也曾徹底徵服了東突厥、吐谷渾和高句麗;為何偏偏宋王朝要把100多年沒有進取的理由壓在一塊"十二萬平方公裡"的燕雲十六州呢?

其實北宋重文抑武和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帝國的重要性並不矛盾。因為燕雲地區的重要性猶如長城對一個王朝的重要性,萬萬不可小覷。

二、金元燕雲以為都

北宋一直沒拿回重要區域燕雲,一路又無險可守,只能在開封駐紮了大量的禁軍,宋太祖開封人為的種了大量的防護林來守衛都城不失。因為開封易攻難守,設置了大量的禁軍,對邊境地區的軍隊都不重視。

燕雲的軍事地位與契丹的強盛有一定的關聯,這是為什麼只有與遼抗衡的北宋,才以燕雲十六州為藉口。但是燕雲十六州這個名詞,在北宋以後沒有再被大量提及,是不是燕雲地區的戰略地位下降了呢?

實際上,燕雲地區越來越如咽喉般重要,契丹從燕雲停下來,而金和元從燕云為踏板入主中原。

在遼和北宋軍事不振以後,東北的女真人開始刀鋒漸盛。當女真人與北宋相約滅遼之後,佔據了燕雲地區的金國一看北宋這麼弱,為啥不吃了呢?

最終,金國憑藉燕云為跳板,進攻中原,最終進一步佔據了河南地,趙構倉皇逃竄到臨安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

金國佔據了半壁江山一個世紀,繼而統治中原的是蒙古大元帝國。

蒙古帝國一開始只是想幹掉女真人而已,沒想過統一中原。

因此,只有木華黎接管中原,而黃金家族的後代們,都在歐亞大陸各處徵服著。木華黎十分重視中原,而中原之中,木華黎最看重的還是燕雲之地。

木華黎認為,燕雲之地,是連接江淮、蒙古高原的戰略要地,地理形勢險要;在整個蒙古處在心臟位置,很是重要。

而燕雲地區,成為忽必烈建都首選,也是未來的政治、軍事核心區域。

北宋以後,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是通過燕雲地區進入無險可守的中原。

之前千年建都的長安已經不再適合成為中華帝國的首都,而燕雲地區的北京成為王朝首都的首選之地。比起長安,北京更合適作為物資運送的終點。所以選擇建都燕雲,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把物資集中到燕雲,既滿足了首都龐大的人口供養,又能迅速調配戰時物資。換句話說,燕雲地區被青睞成為建都首選地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軍事地位的重要性。

三、明清燕雲稱國門

當明軍在徐達的率領下,進佔大都的時候,丟失了燕雲的蒙古人,已經不配和大明爭雄。

而明帝國卻憑藉燕雲地區為跳板,在朱元璋時期和朱棣時期,多次北徵打擊蒙古殘餘勢力。讓蒙古人越跑越北。

在嘗到了甜頭之後,朱棣把都城遷到了北京。但是,與其他中原王朝不同的是,明朝已經不重視西北的軍事戰略,把燕雲及其外圍,作為帝國經營的主要邊疆地區。

為了讓大明更加強大,兵部設置"九邊"。而既是帝國的首都,燕雲地區是九邊的重要部分。

因為當時又興起一個少數民族就是金的後代女真,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偏偏,女真的崛起,使得燕雲地區真的變成了天子守國門。

明代,燕雲地區的重要性猶如心臟般重要。這也是為什麼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要把首都遷到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和之前的金、元一樣,並沒有想霸佔中原。皇太極時期曾多次向明求和,滿洲人滿足於像他們的先祖女真人一樣,只是希望明朝給於他們平等相處的機會,建立貿貢關係。

在多爾袞入關時,所能憑藉的主要力量只有八旗子弟十多萬人而已。但是很快他們就建立了最後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王朝。這跟拿下燕雲功不可沒。

很多投降於清的官員,在清徵服中原和建立帝國的過程中展示了他們的能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大順的失敗,是農民的局限而非燕雲。

蒙元徵服南宋的時候,漢人士大夫拼死抵抗,陸秀夫崖山殉國,那為何明末的漢人沒有這樣的節操呢?

漢人士大夫已經知道無力回天了,不僅是民心上的,還有燕雲地區的丟失。

當大清帝國佔據了北京為核心的燕雲地區的時候,很多有識之士認為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

很多獨立思考的士大夫投降清帝國並甘心臣服異族的核心原因,主要是他們認為燕雲地區已經為清所佔領,就算再負隅頑抗,已經不具備反攻的實力和條件了。徒增百姓的困苦。

結語

唐宋時期,燕雲地區的戰略價值異常重要;金元時期,燕雲從邊境成了首都成為遊牧民族窺視中原的跳板和統治中原的核心。

明清時期,大明因以燕云為首都兩百多年進可攻退可守;大清也因得到燕雲而一統江山。燕雲才是真的兵家和胡漢必爭之地。

從五代到大清帝國的1000多年間,燕雲地區,得之則興,失之則亡。

相關焦點

  • 燕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史學界的許多學者認為,北宋燕雲十六州的缺失,就像一位先天的哮喘病人,被掐住喉嚨,最終死於呼吸困難。那麼燕雲十六州是怎樣的存在呢?為什麼影響了北宋,乃至後世整個中原?這就得慢慢說道了。燕雲十六州的事起緣由:割地之痛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雲指大同,燕指北京。從地理位置看,燕雲十六州主要是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北部。
  • 燕雲十六州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遼國又是如何管理燕雲十六州的?
    前段時間,熱播了古裝劇《燕雲臺》,故事就發生在今天的北京,內蒙古一帶,這個地區在古代被稱為「燕雲十六州」。千年前,遼國與北宋為爭燕雲十六州打了無數仗,雙方都毫不退縮,很明顯,能夠讓統治者針鋒相對,費盡心機去爭的地方,必定特別重要,那它的重要性何在?
  • 《燕雲臺》:守護我們的燕雲十六州???
    自古以來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中原的整個腹地就直接暴漏在契丹的鐵蹄之下,倘若從燕雲十六州出發南下,直至黃河都是一馬平川,整個中原地區無險可守。△楊業—楊家將故事中楊繼業的原型「岐溝之蹶,終宋不振」,從此,宋王朝再也沒能把戰旗插在燕雲十六州這片土地上。
  • 燕雲十六州在哪?有多重要?以至於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中原政權與草原民族戰爭的場地,也是漢民族北方包括長城左內的邊塞地區。北方草原民族佔領這個區域等於打開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門,他們的騎兵鐵騎一路無阻到達黃河北岸,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北宋一直視為隱患才不悔餘力的奪回要回燕雲十六州。
  • 【史海】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在哪裡 為何中原因此弱勢數百年
    燕雲十六州,是中國最有名的古代地理名詞之一。 【十六州在哪裡】 燕雲十六州這個名詞,在歷史上代表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被動、弱勢。
  • 令契丹喪膽的英雄,差點收回燕雲十六州,卻最終為他人作嫁衣
    軍事上,高平一戰後,柴榮趁勢整肅軍紀,把臨陣逃脫的大將樊愛能、何徽等70多名將校全部斬首,重賞、提拔功臣。而戰中軍隊所顯示出來的弊端,柴榮也已瞭然於胸,他挑選精銳,淘汰老弱,向天下招募壯士,經過整頓,禁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同時也加強了中央政府控制的武裝力量。
  • 新世紀,天津最後撤銷的縣為薊縣,曾為「燕雲十六州」之薊州
    天津市,位於我國北部,地處海河下遊、渤海之濱,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我國北方第二大城市。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隨著北京政治地位的提高而逐漸成為南糧北運的水陸碼頭和京防要地,明朝正式築城為「天津三衛」,清朝改為天津府。
  • 中原的戰略生命線—燕雲十六州,是怎麼被石敬瑭拱手送人的?
    公元936年七月底,正為怎麼打破燕雲十六州防線、實現牧馬中原壯志發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覺醒來,手下人趕來報告:後唐的北面總管石敬瑭送來密書一封。耶律德光打開一看,高興得幾乎要精神錯亂,他歡呼雀躍的向母親報告說:「孩兒最近夢見石郎派遣使者來,現在果然來了,這真是天意啊。」
  • 燕雲十六州怎麼丟的?宋太祖為啥想花錢買回來?
    燕雲十六州是五代時期的石敬瑭為感謝契丹幫助他登上帝位,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的位置相當於今天北京、天津的全部面積和山西、河北的北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宋太祖乃至整個北宋的皇帝都想拿回燕雲十六州不管是戰爭還好,金錢換取也行,只要能拿回來就行,用金錢換取土地主要基於以下幾點:一、宋太祖評估了一下宋遼的戰力,宋軍多步兵,遼國大多是騎兵
  • 幽雲十六州怎麼成了大遼的「祖宗基業」?
    而對於謀求宇內一統的中原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則無疑是恥辱地被「夷狄」奪走的,必須加以收復的失地。從流行於民間的「楊家將」故事開始,千百年來我們所認知的有關宋代的「幽州」,都離不開一個「故土舊疆」的主題。
  • 世紀大對決10世紀:亞洲沉淪遼國制霸,歐陸三強雄踞世界之巔
    10世紀是中世紀時期少有的歐洲有比較強大的國家能夠勝過亞洲各大王朝的一個世紀。10世紀的亞洲是個超級大亂世,西亞和東亞的兩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大唐王朝紛紛分裂崩潰,大唐王朝崩潰後的華夏大地進入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各地政權動蕩迭代十分頻繁。
  • 《澶淵之盟》似乎很不平等,重文輕武的北宋,得到了什麼好處?
    公元1004年,北方彪悍的遊牧民族政權大遼國,在巾幗太后蕭燕燕的率領下,再次進攻北宋。遼宋兩家你來我往,這種相互爭鬥的局面,前後已經持續了二十餘年。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時,北宋曾經前後發動過兩次對遼國的進攻,趙光義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
  • 晉安寨之戰:石敬瑭求援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影響此後百年格局
    也因此,李嗣源在位期間對石敬瑭給予了極大的重用,甚至將後唐發源地——河東地區也交由其掌管,信任程度可見一斑。但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李嗣源尚還存世且軍政大權完全把握在其手上的時候,李從珂和石敬瑭之間還能和平相處,共同為後唐效力。
  • 靖康之變是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
    北宋疆域  第一,北宋和金的外交政策  金朝在遼東地區崛起以後,便把遼國打得節節敗退。宋徽宗得知消息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便趕緊派遣使臣前往遼東和金國結盟,商議聯合進攻大遼。宋徽宗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想收回丟失百餘年的「燕雲十六州」。
  • 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司馬懿造成的蝴蝶效應,遺禍華夏上千年
    他先後送走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孫三代,最終將曹魏的政權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手裡,為兒子和孫子改朝換代準備好了一切必備的條件。司馬懿做了一輩子的魏臣,雖然曹魏亡在了他的兒孫手裡,但他自己卻實實在在為曹魏做了許多的貢獻。比如他擒獲孟達、多次抵禦諸葛亮的北伐、滅亡了自立為燕王的公孫康。這一系列的功勞,也讓他得到了後世的肯定。但司馬懿自己也沒想到,他做的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卻遺禍華夏上千年。
  • 終宋一朝沒能收復的幽雲十六州,為什麼明朝「輕而易舉」收復了?
    北宋建立之初的北伐戰爭無功而返奠定了消極防禦的政策  後晉石敬塘割讓幽雲十六州給遼國,雖然能夠借用契丹軍隊,實現了自己爭奪中原霸權的夢想,但是這種所付出的代價無疑是巨大的。
  • 趙匡胤為何要「先南後北」,而不是先收復燕雲十六州?錯得離譜?
    後世有很多人把趙匡胤制定的「先南後北」戰略視為宋朝不能完成統一的重要原因,認為如果先北後南、先難後易的話,早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並且南方的割據政權大多數都比較弱小,遲早是宋朝囊中物。我們要不要替古人擔憂,得先看看趙匡胤到底是怎麼做出「先南後北」這個決策的。趙匡胤為何要「先南後北」,而不是先收復燕雲十六州?錯得離譜?
  • 《大金王朝》: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亂「爆發,戰爭鐵蹄擾亂明皇所作《霓裳羽衣曲》,悲歌乍起,貴妃玉殞,山河破碎……44年後,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作《長恨歌》: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徽宗聽琴欲建不世功業,訂立」海上之盟「趙宋之前,中原原」燕雲十六州「被後晉開創者石敬瑭獻給了契丹,以換取軍事支援。
  • 雍熙北伐之宋朝神操作?緋聞做情報,戰場微操,監軍反制主帥
    對於遼國來說,燕雲十六州是當年中原王朝的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大遼的國土。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絕對不可能還給宋朝人,因為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程度絲毫不亞於宋朝。俗話說「胡虜無百年之運」,可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卻第一個打破了這個魔咒,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遼國佔據著燕雲十六州這塊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