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戰爭中,人與事難以預料。原紅軍西路軍團長王泉媛度過96年的一生,不禁令人感慨、悲嘆,也為她的勇敢和堅毅所震撼。戰場上的生死離別、隊伍失散等等,都是那個槍林彈雨年代下的家常便飯。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不完全為自己掌控。瞬息萬變的環境,生死未卜的情報,王泉媛九死一生,衝出了一條血路,卻還是在感情上留下一個遺憾!
【兵敗的女團長】
和無數選擇參軍的女兵一樣,王泉媛的幼年經歷悲慘。從苦汁兒裡擰出的孩子懂事早,被封建禮俗定為未來夫家的童養媳,1929年為逃脫封建餘孽的牢籠,她挺身而出參加紅軍。
王泉媛的作戰才幹,很快得到上級注意。於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調任到縣城裡作婦女幹部。那時的婦女們飽受苦難,她們急迫地需要組織上的幫助,從思想上去鍛鍊,從精神上去薰陶,從行動中去規範,從學識中去教養。
就在同一年,由於王泉媛出色的表現,繼而被調入到馬列班深入學習。董必武成為她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促使她在學習上不甘落後、求知若渴。終於,她也沒有辜負啟蒙導師的期望,在畢業考中一舉得勝。
畢業後的王泉媛,又趕赴少中央任職,作為青年和婦女的幹事,扛起招募、擴充紅軍隊伍的重任。紅軍隊伍一點點在在發展、在壯大。在長徵途中,王泉媛在婦女團中繼續工作。直到紅軍攻打遵義,她成為抽調的人員之一,到地方團輔助群眾工作,與負責人王首道相識,在配合共事大姐蔡暢的撮合下,王泉媛和王首道欲意結為夫婦。
只是相處太過短暫,戰爭的腥風血雨又將來臨。1936年,王泉媛擔任西路軍婦女先鋒團團長,帶領著1300多名女戰士,在河西走廊遭遇馬家軍襲擊,經過連續40多天的浴血奮戰,並負責切斷裝備精良的騎兵師團的行進。在掩護部隊突圍的漫長過程中,最終耗盡了所有的糧食和子彈,團中女子無一例外被馬家軍俘獲。
王泉媛受人出賣,馬家軍心懷不軌,企圖將她納為妾室。為免受其辱,王泉媛設法從魔窟中逃出,又向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求助。但軍中制度不允許,王泉媛離隊時間太長,無法復原其軍中職務,也不能和部隊重新取得聯繫,辦事人即刻發放五塊大洋路費,讓王泉媛自行回家謀生。
此時,無法再度歸隊的王泉媛,只好沿著回家之路乞討。從1936年到1942年,她崎嶇的返鄉之途,前後一共耗時整整六年,終於抵達生養自己的故鄉江西,另嫁了一位革命後代,兩人本本分分地在老家從事農田、以此為業。黨籍身份的恢復,更是等待了足足四十六年,在老戰友的傾力幫助之下,於北京和前夫王首道會面。前夫已是副國級幹部。只是世事滄桑,96歲高齡帶著些許遺憾離世。
【結語】
戰爭的慘烈與殘酷,未能親眼所見之人,難以在腦海中完全呈現。王泉媛的故事到此結束了,她坎坷、多舛的人生,給吾輩帶來共鳴。原本一介弱女子,被戰爭血火錘鍊地如此剛強。她和王首道的相愛,沒有多少風花雪月的軼事,只有一把樸實剛正的手槍為證。歲月流離中,她不怨不尤,與過去作別,改嫁人婦、踏實度日。
參考文獻:《新四軍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