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拍攝的1949年韓國漢城,那個時候根本就沒什麼韓文

2020-12-27 騰訊網

「能令萬裡近,不覺四時行」,從一張照片中就可以窺探到整個世界。就如同一個攝影師知道在花朵後面有全世界的苦難,經由這朵花,他也可以觸碰到別的東西。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攝影是對我們生活的一種記錄,也是給予未來的一種回憶。而我們今天所要接觸到的這張照片,是由美國攝影師拍攝的韓國漢城,裡面所展示的內容也使很多人深思,或許這就是古老的照片所要給我們傳遞的東西。

老照片裡的韓國

一張照片,就能將人們迅速地帶進屬於不同的歷史階段,彩色如蝴蝶,灰色如水墨潑寫。裡面洋溢著的是最深沉的東西,或愛意,或銘記,或是偶然,或是期許。

而1949年美國人拍的這張韓國漢城的照片,除了把人們引入這個神奇的秘境之外,還讓許多人產生了深深的迷惑。老照片裡的韓國漢城,帶著它獨有的氣質緩緩向我們走來,而這次的會面,會給大家帶來多少未知的事情?

仔細看美國攝影師所拍攝的黑白照片,裡面包含著韓國特有的集市,放大看,可以看到人們排著隊去購買東西,也有人索性就坐在地上,簡單的打扮,瀟灑的作風,更襯託出他們的樸素無華。韓國地小,人也少,正因如此,也讓這個土地上的人民更珍惜彼此。

但是韓國從古至今都是這麼小嗎?其實韓國的國土並非從一開始就如此之小,歷史的變遷,戰爭的洗禮,都給這座城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傷害,而日方的傷害最為嚴重,日本一個條約,就讓韓國賠上了一座島,一座島的喪失也讓韓國的面積嚴重縮水。

有些事我們不能感同身受,但是籤訂不平等條約給國家帶來的痛苦我們卻深有體會。當黑暗的時刻來臨的時候,天空都暗淡無比,列強的嘶吼、瓜分令人窒息與恐懼。

一座島,一紙條約,侵略者的隨意,被傷害者的哭泣。而這個時刻就會想到改變,變得更強,變得有主見,變得無懈可擊。慘澹的歷史留下難以撫平的創傷,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渴望改變與奮起。而這也是韓國在各方面都想擺脫其他國控制的一個原因,求自由。

黑白光影裡面的韓國漢城,街道也是熱鬧至極,只不過浮光掠影之間總讓人感到奇怪。城中的招牌上的字與現在韓國的文字略顯不同,中間滿滿的夾雜著中華文化的氣息,這儼然是中國的文字!美國攝影師照片中的漢城,到底是韓國嗎?

要知道,先前韓國根本沒什麼韓語

一看到讓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民眾探索的心就開始萌動了。這是所有時代人們的通性。而停留在黑白交織世界裡的回憶,是否真的藏著什麼驚天大秘密?

關於韓國的文化又吸引了很多人去仔細的了解。風帶著人們的不解,攜來幾縷清香;雨帶來人們想知道的答案,拋灑在這人間。所有的一切就在這風雨悠悠之中有了最明確的答案。

殊不知,早期的韓國人是學習中國文化的,中華文化的魅力,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傳播到各個地方了,滾滾的長江水不斷地奔騰著,其中有道不盡的中國文化,數不盡的中國美談。楚國的清水,漢朝的風塵,唐朝的開明,宋代的風騷,清初的繁盛,中華文化的車輪從無停歇。

《國子監志》載:「明自洪武初,即有高麗、琉球中山、山南遣子入學,其後來者絡繹。」而其中的高麗說的就是現在的韓國。黃佐的《南雍志》曰:「外裔子弟,始自高麗遣金濤等四人入國學讀書。

洪武四年,濤登進士,除授縣丞,不就,與三人皆遣歸國。」在此可以看出韓國早前就在中國學習文化知識,而中華文化在韓國的傳播也離不開這些人。

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的韓國,在文字上也與中國漢字特別的契合。橫折彎鉤,一筆一划寫春秋,可為何現在的韓文沒有那麼多中華文化的影子,字字都是那麼的獨特與鮮明?

都是因為那份倔強,那份叛逆。叛逆不分年齡,叛逆更不分國度。當時的韓國迫切的想要自由,曾經的屈辱,曾經的被壓迫,變成了他們骨子裡深深地叛逆,遺世而獨立,字字有風情。文化自由、語言自由、文字自由,一種新的追隨風尚。

故而韓文變了,變成了他們獨有的一種風格。獨有的芬芳,獨有的色彩,獨有的姿態,世間幻化,明朝不改。同時韓國也在其他的各方面上都進行了更改,「不一樣」成為了他們奉行的標準,一股風,讓他們把自己的首都漢城改為了首爾。

但越是想要擺脫,越是難被剝離,一張老照片,再次讓那段未被更改過的時光重現人世,沒有幻化如流的涓涓水,只剩下冥冥之中的屬於中華文化的印記。但是這抹回憶是不會被人厭棄的!時光荏苒,再到今朝,人們才發現,刻意的改變或許是不自信的表現。

老照片裡面的真事實,這是完全沒有任何勾兌的中華文化的影子,照片從來不會欺騙人,歷史也從來不會讓大家失望,當一切迷霧被剝開的時候,華麗的外衣不過是最虛偽的裝飾。撕下偽裝,方得美麗。

太多人懂得攝影的意義,也有太多人害怕被相機記錄下的東西,1949年的漢城,如今的韓國,沒有韓文的存在,被吸收的文化。這一切都被相機完美的記錄下來,而當首爾卸下夾在自己身上的枷鎖,才能成為最為獨特的自我。

攝影,被記錄的時刻

老照片被置於歷史的舞臺之上,人們只是在瘋狂的探索其中蘊含的東西,卻忘了攝影人,更忘了影像帶給我們的回憶與真理。攝影的誕生,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而來,經歷百年,卻依舊新生。相機的代代更新,代代相承,也是在記錄著我們這個世界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變化。

滄海桑田,人們常常會為此感嘆。流光十彩的世界,幻化萬千的點滴。一張照片,載滿回憶;一張紙片,足以傳遞亙古的情懷。這是被記錄下的時刻,也是被大家遺忘的角落。

韓國漢城照卻不見的韓文殤。不經意的駐足,再回首的騷亂,都讓人看到被記錄後的文化燦爛。有時很多東西都是在這不經意之間成為經典。我們也愛拍攝,愛記錄,快門按下的那一剎那,定格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歡樂。

回憶滿滿,真情滿滿,如果再看,黑白世界裡的圖案竟是如此的明顯。那是一種記錄,同時也讓未經過的人看到了昨天。

相關焦點

  • 韓文不是從韓國來的?只因美國人拍的老照片,韓國:這照片假的!
    韓國一直自稱為「大韓民族」,抗美援朝戰爭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較為著名的一個戰役。
  • 朝鮮用50個小時攻進漢城,總統李承晚逃跑,撇下美國人留守漢城
    在漢城的周邊到處可以見到不成建制的潰逃中的韓軍。朝鮮人民軍的空軍戰機也接連飛到漢城的上空。無論從軍事形勢上還是心理戰術上,韓國軍隊已經瀕臨徹底垮臺的地步。昔日被稱為「亞洲之雄」的韓國陸軍在這次戰爭中的表現,不僅讓國民失望,更讓「東道主」美國人震驚。
  • 為什麼漢城東京不在中國?韓國棄用「漢城」,那就我們漢族自己用
    20 世紀80 年代,中韓舉行建交談判時,韓國向中方提出,兩國建交後,中方不能再繼續使用「漢城」這個稱呼。理由是,漢城的名字是中國古代的叫法,是中國人給起的,是殖民主義、霸權的產物。建交後,中方必須改稱漢城為韓國人起的名字,應叫SEOUL。
  • 七八十年前的韓國漢城,街上幾乎都是漢字,官方語言更是漢語
    熟悉歷史的大都知道,韓國原來即是朝鮮,日本戰敗後受美國與蘇聯掌控,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後來戰爭爆發,南朝鮮就變成了今日的韓國。 朝鮮的國號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後來朝鮮半島分分合合,直到明初李成桂篡高麗王位被朱元璋封為朝鮮國王時,「朝鮮」國名才開始流傳開來。
  • 韓國改漢城為首爾,是與中國劃清界線?
    「搶完端午,又來搶中國結了.」最近一則韓國將「中國結」改名「韓國結」並作為「國家無形文化遺產22號」的消息在網絡瘋傳。不少國人義憤填膺,大罵「偷國」無恥,下一步難道又要申遺?不得不說,中韓之間因為諸多的「歷史文化」爭端而屢屢引起輿論事件。然而,在這些所謂熱點的背後,其實長期充斥著兩國人民因為缺乏相關專業知識而產生的偏見,這導致很多假新聞趁機大打民族感情牌博人眼球。
  • 韓國首都漢城改叫首爾,這是件很有意思的小事
    但在其他一些國家,在向現代化的轉型中,確實也出現了這種現象,比如後來越南就放棄了漢字而改用音標文字。我們還沒那麼激進,我們改成了白話文。推行白話文之後,一時間出現了千奇百怪的白話文,因為剛開始大家都在探索,所以各式各樣的都有,我們現在回頭去看那個時期的白話文,有些會顯得特別可笑。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在發電報時大家還是採用古文,因為電報很貴,按字算錢,所以在那個年代能擬電報的人,都是古文很好的人。
  • 原韓國總統金泳三,13幅中文韓文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如其人
    金泳三韓國前總統金泳三的書法給我的感覺是,筆力厚重,字體雄偉,非常的大氣;反觀金泳三的韓文書法就有些拘謹,有一种放不開的感覺。或許是韓文和中文字體的差異,在書寫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從而顯現出兩種不同的效果。在我們收集到的金泳三總統的韓文書法作品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他書寫的韓文書法的用筆很接近中文的小楷,又有別於小楷的筆法,這是字體結構所造成的,和書法的水平沒有關係。就像我們用毛筆寫英文是一樣的,字體結構的變化,也會改變用筆的順序及運筆的方法。
  • 韓國有座宮殿,裡面全是漢字,有韓文的地方只是相應的翻譯
    這個宮殿名叫「景福宮」,說起這個宮殿,可以真的說是歷史悠久,因為它的建造竟然比明故宮都要早,但是那個時候的朝鮮畢竟是中國的一個附屬國家,做什麼事情,都需要這個家長批准,所以修建的宮殿也是按照中國的親王級別來建設的,最關鍵的是那時候的朝鮮,真的和中國沒什麼兩樣,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朝鮮的文字全部都是漢字,自然這座新修建的宮殿也肯定是漢字掛滿了其中。
  • 韓國漢城大學介紹
    下面,為同學們介紹一下韓國漢城大學。韓國漢城大學建立於1972年,位於韓國首爾特別市,是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前身是漢城女子大學,於1978年改名為漢城大學,憑藉出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為韓國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漢城這麼好聽,為啥韓國的漢城現在叫首爾了?
    2005年之前,中國稱韓國的首都為漢城,2005年1月19日,韓國時任漢城市市長的李明博舉行專門的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首爾以前叫漢陽,是漢江邊上的重要城市。
  • 韓國沿用了600多年的漢城,為何最後改名為首爾,背後原因很可笑
    韓國在2005年把它的首都改名為首爾,這裡原來是叫漢城。韓國的目的就是為去漢字化,覺得韓國用到的漢字地名太多了。於是他想維護自己民族一種自尊,就想起來改名字,其實漢城這個名字很早在14世紀的時候,那時候還是朝鮮李成桂王朝。由於朝鮮國王比較崇拜中原文化,就把他們的都城改名為漢城。後來李明博當上漢城市長的時候,就把漢城改名為首爾。
  • 實尾島事件:韓國24名特種兵暴動,與軍警血戰攻入首都漢城
    上世紀五十年代,韓戰結束,根據停戰協議,南北雙方以北緯38°線為界分別建立政權,形成了現在北朝鮮、南韓國的局面。然而在和平的外表下,兩國之間都不斷向對方滲透間諜、特工,除了竊取軍事情報之外,還進行刺殺行動。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蘇聯和美國的影響下,朝鮮和韓國之間的局勢異常緊張,仿佛大戰一觸即發。
  • 【薩沙講史堂第九百九十八期】10月9日朝鮮世宗大王公布韓文諺文字母表:沒有李祹就沒有韓國(歷史系列第419講)
    朝鮮世宗大王李祹,在韓國的地位很高。實際上,他無論內政還是軍事,沒有什麼特殊的表現。就軍事上,世宗大王僅僅打擊了對馬島的倭寇,消滅數百人而已。只要會說朝鮮話,學習幾天就大體可以使用韓文書寫。自然,這套在中國行不通,因為中國從南到北,方言差別極大,根據讀音是沒有辦法寫文字的。朝鮮是個巴掌大的小國,南北雖也有口音差異,但區別不大。今天的朝鮮人丟到漢城大街上,他也能完成基本的溝通,正常生活。
  • STAR GUEST 偶像們眼中的'韓文'
    在我們中間有一群對『韓文』有著截然不同感受的偶像,他們就是SJM的Henry,f(x)的Amber,miss A的Jia,GOT7的Mark,Jackson和BamBam。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全部都是外籍。有中國(Jia),泰國(BamBam),中國香港(Jackson),美國(Mark,Amber),加拿大(Henry)等等,他們作為歌手為了各自的工作來到了韓國。
  • 韓國首都改名,漢城改叫首爾,為何韓國人只呼籲中國人改稱呼?
    引言如今提到韓國,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尤其前些年韓國影視、明星在全球火熱。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國,已經成為中國人假期的旅遊勝地,尤其是韓國的首都首爾。但是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吧,韓國首都之前不叫首爾,叫做漢城。
  • 兩個漢城小夥,在青島開出家韓國人扎堆跑來吃的小店,地道卻真心不貴
    「上哪來吃,感覺都吃夠了」是啊,每天去哪吃真是讓人想破頭而就在咱們發愁的時候有兩個來自韓國漢城(以前叫首爾)的兄弟卻想著如何把最正宗的漢城味道讓更多青島人吃到(左邊是哥哥張德鎮,右邊是表弟金建宇,兩個漢城小夥)兩位「小韓」開的這家店叫 歐巴吖門頭是韓國炸雞的顏色,中韓文結合在青島的韓國人圈子裡這家店很有名
  • 韓國汽車和牌照的百年變遷史
    案1906年5月15日《皇城新聞》的報導,漢城北松峴的權丙壽等人曾請願創立汽車公司以開展運輸業務;同年9月6日的《大韓每日申報》中,則報導了漢城司醞洞的樸榮俊等人自己發明四輪機械車的事例。朝鮮半島公共汽車(巴士、計程車)業務的發展則由日本人首開先河。
  • 為什麼韓國身份證上有漢字
    除了申遺之外,韓國有學者還聲稱漢字是殷商時期的高麗人發明的,中國炎帝、黃帝的神話都源自韓國,孔子、西施、李時珍也是韓國人,甚至有影視劇還聲稱《西遊記》唐三藏取西經也是韓國的文化遺產。  有了文化的爭執,便由此產生了排斥。韓國一直推行去漢文運動,只要不是必須,一般不用中文。那為何很多場合和證件上要有中文呢?  韓文是表音文字,而漢字是表意文字。
  • 三星Note7公告被指韓文英文有差別 韓國網友很受傷
    這是美國明尼蘇達州法明頓一名消費者提供的受損三星蓋樂世Note 7手機的照片(10月7日攝)。新華社/美聯  新華網北京10月11日電 韓國三星電子公司的蓋樂世Note7手機全球召回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韓國人要來爭奪漢字發明了,各國網友都驚呆了
    不過,依然可以在韓國看到許多牌扁都是漢字書寫的,漢字在韓國一直是糾結的存在。近日韓國又為此爭吵起來了,還有人認為,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有理由恢復漢字的使用。恢復漢字不是小事,不是想恢復就能恢復的。有10名國會議員聯手提出:中小學教育修正法案,他們認為教育圖書用韓文漢字,才能更容易表達清楚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