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80 年代,中韓舉行建交談判時,韓國向中方提出,兩國建交後,中方不能再繼續使用「漢城」這個稱呼。理由是,漢城的名字是中國古代的叫法,是中國人給起的,是殖民主義、霸權的產物。建交後,中方必須改稱漢城為韓國人起的名字,應叫SEOUL。中方表示,漢城的名字由來已久,歷史上韓國人也這麼叫,一旦中方改稱SEOUL,中國的史籍、尤其是教科書和地圖等的改正,牽扯的面太多,實行起來困難重重。但韓國就是不肯答應,兩國的建交談判就僵在這兒。這個問題最後是怎麼解決的呢?說來好笑,為打開局面,中國的學者開始查找歷史書,結果發現,SEOUL 也是中國給起的,其歷史比漢城的叫法還要早,中國史書裡用的是「蘇塢」,和SEOUL的發音極其相似。面對史實,韓國人這才啞口無言,只好接受中方漢城的叫法。然而前一陣韓國人還是做了一個前無古人後乏來者的「偉大」事業——把首都漢城的名字改成了「首爾」。不過各位不要認為很平常,怪異之處就在於韓國人首都改名沒有改韓文名字,而是專門把漢語的「漢城」改了,也就是說,他們不要改英文的「漢城」名稱,也不要改日文的「漢城」,更不要改波斯文的「漢城」,單單是要把中國人對「漢城」的稱呼改掉! 而且看這個樣子,他們並不是「建議」中國人不要用「漢城」來稱呼他們的首都,而是「要求」!其實漢城改名的爭議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韓國人自有他們的想法,他們的道理,需要尊重。但韓國人捨棄漢城的城市名稱,未必是一件讓中國人難受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退一步海闊天空呢,你想,中國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和漢文化為核心的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國家,但是我們卻沒有一個地名叫漢城,反而是一樁很奇怪的現象,既然韓國人不用,為何不索性讓「漢城」回家,在中國大地的城市裡尋找一個具有漢文化淵源的城市命名為漢城,大漢民族理所應當有一個叫「漢城」的城市。「漢城」回家不是更好嗎!
這樣的城市應該很多,徐州:永城、南陽、宿州、淮安等不下幾十個城市,近期在城市發展中塑造漢文化的城市也非常多;建議那些正在發展、極具潛力的二三線城市可以申請將「漢城」的城市名爭奪下來。好處不言自明:
一、提高城市知名度,「漢城」在中國的知曉度一夜之間轉移到申請城市。
二、做大旅遊業,由於申請的炒作和知名度的轉移,以及當地漢文化旅遊業的策劃,將使旅遊業達到國際化水準。
三、提升城市發展空間,城市將在招商投資方面獲得巨大的收穫。
聰明的中國市長們,你們準備好了嗎?請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尋找到跳躍式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