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改漢城為首爾,是與中國劃清界線?

2021-02-13 全世界 原全歷史

「搶完端午,又來搶中國結了.」最近一則韓國將「中國結」改名「韓國結」並作為「國家無形文化遺產22號」的消息在網絡瘋傳。不少國人義憤填膺,大罵「偷國」無恥,下一步難道又要申遺?

不得不說,中韓之間因為諸多的「歷史文化」爭端而屢屢引起輿論事件。然而,在這些所謂熱點的背後,其實長期充斥著兩國人民因為缺乏相關專業知識而產生的偏見,這導致很多假新聞趁機大打民族感情牌博人眼球。

韓國把「漢城」的名字改為「首爾」,是為了去中國化……時至2021年,這樣的說法在中國網絡上依舊有不少的擁躉。

不可否認,自1970年韓國總統樸正熙嘗試全面推行韓文教育以來,漢字在韓國的存在感愈加薄弱,甚至今天韓國國民都不能用漢字正確寫出「大韓民國」四個字。

 

然而,縱然去中國化是事實,可漢城與首爾之間的替換,卻與此並無太大關聯

謎底可以等會再揭曉,讓我們先聊聊「漢城」的建城史。

 

1392年,朝鮮太祖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後,決定在當時的「漢陽府」營造新都,並將它改名為「漢城府」。

選定漢城作為新都很合理,因為高麗王朝末年時這裡已經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據《朝鮮王朝實錄》等文獻記載,漢城的初期工程動員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2萬名工人,主要營建工作花了近30年之久。

1412年,朝鮮太宗在位時,大臣金汝知還稱有一部《秘記》預言說「朝鮮都漢陽八千歲」,以此討好國王。

 

漢城建設也動員了相當數量的「僧兵」。與尊崇佛教的前朝高麗不同,朝鮮自建國起就極力打壓佛教,提高出家為僧的各種門檻。想要獲得朝廷下發的「度牒」,參與興建國家工程,出汗出力,是一條不錯的途徑。

不過,這座傾全國之力建造的新都有著不小的隱患,其中之一就是難以解決的防火問題

1429年,左司諫柳孟聞上疏便稱:「惟我都城,地窄人稠,接屋連牆,草蓋之家,十居七八,一遇火災,連燒百餘戶。」

 

也就是說,百姓的房子都是茅草屋,一旦著火就會迅速蔓延,無法控制。只有改建成瓦房,才能儘可能阻斷大火連燒的情況。

然而,柳孟聞說,此時每年產瓦不過數十萬,大多數都被國家徵用了,老百姓就算有錢也沒機會買到,更何況被火災燒掉的人家,能有幾個還有錢置辦瓦房呢?

 

為此,他建議在漢城的東西南三面各設一個新窯口,將燒出的瓦優先供給遭遇火災的人家。如果是困難戶,那就把殘次品免費給他們。這樣一來,幾年之後都城裡就全是瓦房了嘛。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窯是開起來了,可老百姓茅草屋住得好好的,何必給自己增加一份經濟負擔造瓦房呢?

 

4年後,右議政權軫和朝鮮世宗談起三座窯口燒出的瓦「平民無買之者」。為了燒窯,他們又耗費了大量木材作為燃料,這無形之中又給百姓增加了勞役。

最終,朝鮮君臣們想將漢城變成一座瓦城的願望還是落空了。

19世紀的漢城照片,茅草房與瓦房交錯

右上角可以遠遠望見景福宮

除火災之外,漢城內的盜賊也十分猖獗,總能在城內掀起不小騷動,就連王室居住的宮廷也不能例外。

早在1456年,漢城「強竊盜中外充斥,至於都城之中,恣行掠奪,而無有一人告者」。

百姓因為害怕向官府舉報盜賊,日後可能被報復,寧可三緘其口。

為此,大臣們還請求國王批准在城內設告密信箱,鼓勵百姓匿名舉報,卻未被採納。

 

以韓劇《大長今》裡的那位國王朝鮮中宗統治時期(1488—1544年)來說,內弓房和昌德宮內帑庫的金銀器、彩緞,以及御輦的金頂,甚至文昭殿裡章順王后的神位版都被盜走過。

 

中宗君臣對偷盜者的的態度卻十分有趣,比如對於偷御輦鍍金頂的賊,大臣們表示:

御輦是放在景福宮南行廊的,並不像內帑庫的金銀一樣是鎖著的,因此這個賊偷金頂類似「順手牽羊」,不能跟偷內帑庫的行為相比,最好還是留他一命。

 

過去,成宗大王時期偷德應房鐙子和燕山君時期偷御輦龍頭的賊,也都被免除一死。

中宗也表示,雖然該賊人罪證確鑿,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命至重,如有可生之道,則莫如生之」。

 

或許正是這種「綏靖」做法,導致盜賊愈發猖獗。

沒過多久,中宗五年,朝鮮太祖的妻子神德王后陵墓旁的貞陵寺就被附近的儒生和居民洗劫了。

貞陵

朝鮮太祖繼妃神德王后陵墓,原本在漢城城內

由於都城內有陵墓實在太過詭異,後被遷出

當時的大妃(貞顯王后)派宦官去查看情形,結果偷東西的儒生們直接把大妃的使者捆起來,一邊罵一邊拿石塊打他們,甚至一把火直接把貞陵寺燒了,以至「都城夜明」。

搞笑的事情又出現了,群臣反倒為犯罪的儒生說話,接連上書,為儒生們開脫罪責,講什麼大妃這種婦道人家本來就不該派宦官出去,儒生因為燒寺下獄前所未有云云。

 

可以想見,這種態度無疑滋長了賊人的壞心。

中宗11年,發生了剛剛提到的章順王后神位被盜事件,也是中宗時代性質最惡劣的盜竊案:

 

「去夜盜入殿內, 抽破第四室鑰金, 竊章順王后神位版及櫝上覆巾等物而去。」

 

一時間,朝鮮君臣痛心疾首,國王和文武官員素服前往文昭殿祭拜祖先,撤樂減膳,輟朝罷市。

中宗更是說這是「千古未有之大變」,自己「無地自容」。

 

漢城作為首都,來自全國各地的三教九流群聚於此,治安之混亂可想而知。

此外,朝鮮王室的王子公主和達官貴人還要在有限的城內空間營造府邸,時不時就要連拆毀數十間民居。

 

朝鮮王朝的身份等級比同期的中國要固化得多。明清由於科舉制的發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常事,但朝鮮的階級大多出生就固定下來了。

官宦世家被統稱為「兩班」,其下無論是良民還是賤民,在兩班眼中都不過是任人宰割的動物罷了。

16世紀中期,漢城就發生過對乞丐的群體獵殺活動

當時漢城的達官貴人流連娼妓罹患「淫瘡」(應該就是梅毒),不知道哪個庸醫散布了用人膽可以治療的謠言。

於是乎,兩班就把目標放在了乞丐身上。

 

殺良民容易被追查出來,但殺流浪的乞丐就方便多了。

他們重金聘請殺手,不過數年,漢城乞丐就幾乎被捕殺一空,全被捉走取膽給富人們治療性病去了。

可想而知,這種療法毫無作用。但乞丐死光了之後,愚昧的兩班還沒有醒悟,繼續誘殺良民家的小孩子取膽治病。

這並非是野史裡荒誕的故事,而是確實記載於《朝鮮明宗實錄》裡的。漢城隱秘角落裡的恐怖可見一斑。

 

漢城的衛生環境也頗為令人堪憂。

19世紀照相術發明後,來到朝鮮王朝的外國人留下了不少照片。

通過這些照片便能發現,就算是現在被韓國稱作國寶第一號的首都南大門「崇禮門」,當年遍地是垃圾。

據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在朝鮮登陸後,立刻被城市中混雜的糞便及其他不知名臭味燻吐了幾人。

1910年,大韓帝國被日本吞併,日本在景福宮內設置「朝鮮總督府」。日本殖民時期,漢城的衛生條件才得到了大幅改善。

現在,說回最初的「首爾」與「漢城」的問題。

如果對韓國歷史稍有了解,就知道他們最崇敬的古代君主是朝鮮王朝世宗大王(1418—1450年在位)。

原因之一便是朝鮮世宗下令創製了「訓民正音」,也是歷史上半島首次出現自創文字。

 

在此之前,半島各個政權文化層次較高的王公貴族,只能說朝鮮語,寫中國漢字。

學習漢字的成本過高,難度也大,中下層百姓基本與之無緣。正是因為這樣,「訓民正音」的制定才顯得意義非凡。

1827年的諺文文書

記錄的是跟朝鮮純祖與純元王后有關的禮儀程序

諺文在朝鮮王朝長期用於女性讀物中

而口語與書面語的脫離,也有一個深遠影響:這意味著很多韓語裡的固有詞彙,沒有對應的標準漢字

「首爾」兩個漢字,就是韓語中稱呼都城的詞「서울」的音譯,發音為「Seoul」。

 

其實,早在17世紀,朝鮮王朝後期時,普通百姓已經習慣將王京漢城府稱為「서울」。

甚至外國漂流民還記述說,不用「서울」,朝鮮百姓就搞不清你說的漢城(韓語音為「Han-Seong」)到底是指什麼地方。

 

可是,就和我們之前說的,此時的「서울」只是民間的慣用語,朝鮮王朝官方依舊把首都叫做「Han-Seong」,也就是用漢字寫的「漢城」。

這便意味著,那時「서울」沒有固定的對應漢字詞

換言之,此時的情況大概就是,只要你願意的話,將它翻譯成「搜耳」、「受爾」都無所謂。

 

1910年,韓國被日本吞併。漢城被日本改為「京城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韓國得以獨立。

此時駐紮於此的美軍便出臺法令,廢除京城府的名稱,直接取用韓語中稱呼都城的「서울」。

只不過,「서울」依舊沒有官方的固定漢字詞用法,所以我國政府沿用朝鮮王朝時代的漢字詞地名「漢城」。

講到這,大家應該明白了,所謂2005年韓國將漢城改名首爾的說法,根本就是謠言

實際上,韓國政府做的事情只是確定了「서울」的官方漢字用法為「首爾」,並且通知了我國進行更改而已。

 

這樣的做法對於兩國來說其實都有好處。

原因很簡單,就是「Han-Seong」和「Seoul」這兩個詞作為地名來說,在目前的韓國境內是並存的,最好的例子就是首爾大學和漢城大學。

如果中國不針對這兩個詞的區別進行更改,那麼人們說首爾大學的時候,難道也在指漢城大學嗎?

 

如果韓國真是為了去中國化而取消漢城的名稱,為什麼不順道把「漢江」、「大漢門」這些稱呼一併取消呢?

無稽之談可以休矣。

 編輯說明

校對 / 歐皇喵

封面 / 子非魚

排版 / 散步魚丸

活動策劃 / 心齋

相關焦點

  • 漢城改為首爾,韓國為何只要求中國改變稱謂?
    韓國的首都是哪裡?如果在2005年之前,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漢城,但在2005年之後,標準答案則改成了首爾。這是因為我國已經於2005年,正式接受了韓國提出的請求,把韓國首都的漢語名字,從漢城改為了首爾。
  • 漢城名稱變為首爾,韓國為什麼只要求中國更改?
    首先中國人,並沒有覺得漢城在朝鮮半島有什麼奇怪,因為古代的朝鮮半島飽受中國文化影響,當地的貴族基本都是懂漢語,寫漢字,並以此為榮,自稱小中華,當地的城市,街道上的招牌,甚至官方文件也都是使用漢字。
  • 韓國首都改名,漢城改叫首爾,為何韓國人只呼籲中國人改稱呼?
    引言如今提到韓國,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尤其前些年韓國影視、明星在全球火熱。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國,已經成為中國人假期的旅遊勝地,尤其是韓國的首都首爾。但是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吧,韓國首都之前不叫首爾,叫做漢城。
  • 漢城這麼好聽,為啥韓國的漢城現在叫首爾了?
    2005年之前,中國稱韓國的首都為漢城,2005年1月19日,韓國時任漢城市市長的李明博舉行專門的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首爾以前叫漢陽,是漢江邊上的重要城市。
  • 韓國首都漢城改叫首爾,這是件很有意思的小事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月2日。白話文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在胡適等大批留洋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帶動下,終於成為法律。有關胡適等那一代偉大的知識分子,我們會等到5月4日那一天或者他們誕辰、逝世時再來更多地聊。|「漢城」改名「首爾」|2004年的1月2日,韓國政府正式叫停了首都名漢城,改名叫首爾。
  • 韓國沿用了600多年的漢城,為何最後改名為首爾,背後原因很可笑
    韓國在2005年把它的首都改名為首爾,這裡原來是叫漢城。韓國的目的就是為去漢字化,覺得韓國用到的漢字地名太多了。於是他想維護自己民族一種自尊,就想起來改名字,其實漢城這個名字很早在14世紀的時候,那時候還是朝鮮李成桂王朝。由於朝鮮國王比較崇拜中原文化,就把他們的都城改名為漢城。後來李明博當上漢城市長的時候,就把漢城改名為首爾。
  • 韓國首都「漢城」為什麼要改名為「首爾」呢?
    (來自百度) 在中國,除了「孔子」和「端午節」之外,另外一個我被經常問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韓國首都漢城要改名為首爾?」獨立後叫首爾市 (1946年),1949年升格為首爾特別市(類似於中國的直轄市) 可以看出,雖然是同一座城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首爾像很多城市一樣也換過很多名字。就像現在的北京一樣,歷史上也叫過:薊縣、幽州、燕山府、大都、北平等名字。
  • 漢城改叫首爾,韓國人不要求別的國家,為何只呼籲中國更改稱呼?
    而首爾之前曾叫漢城,之後才改成首爾,二者之間也是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呢。一個國家能不能走的更遠走的更高,民眾的信仰支持很關鍵,除了領導者的英明決策外,這個國家有沒有文化底蘊也很重要,而韓國首都改名就是韓國重新建立國家文化底蘊的開始,也是一次嘗試。
  • 漢城為何改名首爾,其實韓國當時想改名京城的,為何最後沒改成呢
    在漢語中,「京」的意思就是百姓建築起來的高土堆,後來才引申為京城、國都。南京、西安、北京就都是中國古代的京城。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子中,名字中帶京的城市並不是很多,中國也就是南京、北京,日本也就是東京和京都,這些帶京的城市,很多都是國家的都城,因此有一種慣例,也就是只有國都,或者和國都有相同職能和地位的城市才能夠叫「京」。
  • 為什麼漢城東京不在中國?韓國棄用「漢城」,那就我們漢族自己用
    20 世紀80 年代,中韓舉行建交談判時,韓國向中方提出,兩國建交後,中方不能再繼續使用「漢城」這個稱呼。理由是,漢城的名字是中國古代的叫法,是中國人給起的,是殖民主義、霸權的產物。建交後,中方必須改稱漢城為韓國人起的名字,應叫SEOUL。
  • 究竟是首爾還是漢城?
    歷史上朝代更迭時,為了紀念新的紀元的開始,通常會把首都更名,但韓國首都由漢城更名為首爾,是什麼原因呢?之前韓國為了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開展了大規模的去漢化運動,漢城改名為首爾,也和這場運動不無關係。不過這場去漢字的運動,導致韓國人自己都看不懂自己祖先的歷史,實在令人惋惜。
  • 漢城改稱首爾,全世界範圍韓國人為何唯獨只要求中國修改了稱呼?
    韓國的首都首爾,是能在全世界排到前十名的繁華都市。但大家知道嗎?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城市本名並不叫首爾,而是叫作漢城。就因為這個「漢」字,韓國人極力想要擺脫漢城這個名字。為了改名,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為在歷史上,漢城就是漢人的城市,漢江就是漢人的大江。但是隨著歷史的推移,現在這些都在韓國境內。
  • 因中國色彩太濃,韓國才將漢城改名首爾?專家闢謠:無稽之談
    ▲韓國首爾夜景而我們的鄰居韓國,因為離中國的中原地區最近,自古以來就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因此城市名稱也帶著濃濃的中國文化氣息。在網上一直流傳一種說法,因為韓國首都原來的名字「漢城」所代表的中國色彩太濃重,韓國人從自身的民族自尊考慮,所以才把首都「漢城」改成如今的「首爾」。專家表示,這其實是謠言,因為這個「首爾」是美國人改的,並不是韓國人刻意去「中國化」。實際上,中國也幹過類似的事情,至少三個城市的起名方式幾乎與「首爾」的名字由來如出一轍。
  • 韓國漢城大學介紹
    下面,為同學們介紹一下韓國漢城大學。韓國漢城大學建立於1972年,位於韓國首爾特別市,是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前身是漢城女子大學,於1978年改名為漢城大學,憑藉出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為韓國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韓國首都改名14年:600年漢城變首爾,扯不斷的中國文化
    在中國,一座城市改名無論是歷史原因還是人為因素,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韓國也有座這樣的城市,14年前,它名為漢城,2005年後改名首爾,這座朝鮮半島最大城市於許多中國人來說,這兩個名稱有人熟悉有人陌生。
  • 韓國最繁華的城市:首爾在中國是什麼水平?
    2018年,韓國GDP為1.62萬億美元,低於俄羅斯位居世界第12,人均GDP超過3.1萬美元。首爾作為韓國最大的城市,也是韓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其實力到底如何呢?首爾是韓國首都,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江流域。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東、西海岸分別約185千米和30千米。這裡是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8℃左右,四季分明。首爾最早的名稱叫漢城。
  • 美國人拍攝的1949年韓國漢城,那個時候根本就沒什麼韓文
    而1949年美國人拍的這張韓國漢城的照片,除了把人們引入這個神奇的秘境之外,還讓許多人產生了深深的迷惑。老照片裡的韓國漢城,帶著它獨有的氣質緩緩向我們走來,而這次的會面,會給大家帶來多少未知的事情?
  • 中國取名的國家首都,用了515年,為消除對中國記憶,改名通知
    縱觀世界歷史,給國都改名的情況很少發生,但是韓國人偏偏就改了。韓國的首都現在叫做首爾,但是這個中文名字僅僅是2005年之後才作為官方漢譯名正式使用的。在這之前的515年,這座城市都叫做漢城。「漢城」這個名字的歷史更加悠久,也更被中國民眾熟悉,為啥說改就改了呢?
  • 韓國的行政首都為什麼不是首爾?
    可即便是這樣,首爾的行政地位,依然被世宗給削弱了。為什麼韓國要斥巨資設立這樣一個行政首都?漫長的定都過程,又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隱情?世宗在分散首爾的行政壓力後,給兩地的發展又帶來了什麼新的契機? ▲紅色區域為首爾市地理位置一、漢城地位確立首爾作為韓國第一大城市,也是真正意義上的首都,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
  • 曾經的「漢城」為什麼不在了?因為中國人的一句話,連名字都改了
    最近引起人們反感的棒子國的首都,其實以前不叫「首爾」而是「漢城」。那一年,我國的志願軍「雄壯堂堂,越過鴨綠江」,幫助朝鮮守護自己的1畝3分地,光復後正式使用韓國語固有語(意思是「首都」)。當時沒有正確的漢字名字,所以在中國都繼續使用古語「首爾」。關於首都的改名,其實和中國有很深的關係。首先,「首爾」這個稱呼沿用了韓國古代歷史王朝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