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對優質男神沒有抵抗力,特別是穿著制服的那種。
昨晚,張嘉譯主演的醫療劇,終於在高口碑、高收視下迎來落幕。
大結局收視率高達1.718,位居同時段收視率首位。
沒錯,你一定知道我說的是哪部劇——
《急診科醫生》
根據點點原創劇本《人命關天》改編。
該劇講述了一開始因理念不合,針鋒相對的急診科副主任醫師何建一(張嘉譯 飾)、劉慧敏(江珊 飾)和海歸精英江曉琪(王珞丹 飾),因急診科裡發生的各種病例而牽扯到一起,經歷了一系列敵對、合作、理解之後,實現個人成長和救贖的故事。
仁心仁術的急診科團隊,每天奔波在搶救室和手術臺上,衝鋒陷陣、救死扶傷。
該劇通過多起急診科病例,展現了這一特殊群體高超的職業技能和高尚的職業道德,並以小見大反映了社會熱點和民生焦點問題。
說實話,相對於其他類型劇,行業劇的拍攝難度特別大,特別是醫療劇。而拍攝的難易程度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口碑的好壞,你用沒用心,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
現在的觀眾與以前的觀眾相比,精神層面的追求更高。
而影視劇也不再單一的只是作為娛樂對象而存在,一旦冠上「行業劇」的名號,觀眾也會更挑剔,更慎重。
現在觀眾看一部影視劇,往往會關心導演從某個切入口切入後,能夠把主題立意、人物關係、社會狀態挖掘到怎樣的深度。
鄭曉龍導演顯然是這方面的高手。
要知道,最近好看的醫療劇不是沒有。
美劇有《Good Doctor》,日劇有《CODE BLUE》,韓劇也有《浪漫醫生金師傅》。
能在一眾醫療劇中脫穎而出,《急診科醫生》究竟有何魅力呢?
最嚴謹醫療劇情,小細節凸顯專業功力
作為一部嚴謹的行業劇,《急診科醫生》不僅有大量的急診場面,救治病患的醫療細節也格外多。
為了便於觀眾理解,對劇情涉及到的晦澀難懂的劇情和專業術語,還會以字幕的形式進行解釋。
這既是對醫療知識的全民普及,又表示了對外行觀眾的尊重。
《急診科醫生》對細節的嚴苛還體現在,新生的嬰孩終於不再是其他醫療劇裏白淨的模樣。
相反,溼漉漉的頭髮,漲得通紅的膚色,在羊水中浸泡過後的褶皺皮膚,都讓那種新生的喜悅來得更加真切。
畢竟,行業劇要真正有專業度才能吸引人。
要知道,該劇的原作者本就是學醫出身,還曾在醫院當了四年的急診科醫生,這樣的作者寫出來的作品難道不夠令人信服嗎?
編劇為了給出最嚴謹劇本,專門拉了一個醫生群,拿出劇本讓他們對醫療戲提出專業的修改意見。
主演王珞丹則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專門去了北京協和實習,觀摩醫院醫生們的工作生活。
據說,為了保證作品的專業性,在該劇拍攝現場,更是有協和的醫生全程進行指導。
劇中涉及到的醫療術語、醫療道具、醫療環境、醫療手法、醫療案例均可經得住醫療專業人士的挑刺。
連診療手勢、護士站位、鹽水瓶懸掛高度等觀眾一般不易察覺的細節都做到了準確無誤。
第一集那場由婦產科和急診科進行的聯合手術,大到術前醫療設備的調試,小到新生兒心肺復甦的指法,整個操作過程流暢規範無可指摘。
正是出於對專業性的自信,才會有每集結尾時主演現身說法,教授觀眾一些急救小常識。
《急診科醫生》的導演鄭曉龍已經不是第一次拍攝醫療行業劇了,《永不放棄》就是他執導過的醫療劇佳作。
老手上路,經驗也是專業性的保證。
電視劇拍攝場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現實生活中的醫院出於時間和隱私的考慮,幾乎不會外借。
很多醫療劇都會選擇在非醫院場所進行模擬拍攝,導致很多場景看起來都很假大空。
而鄭曉龍導演為了方便拍攝,耗資搭建了一處1000多平米的攝影棚。
最大限度還原了醫院場景,每天一百多號人進駐棚內,指揮調度,如同行軍打仗。
不難看出,對專業性的要求和對觀眾負責的初心。
最寫實醫患案例,多矛盾揭示社會人性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該劇中出現的大量病例,均來自真實案例。
無力支付醫療費的農民工、被警察義憤打傷的人販子,這些話題都曾出現在社會新聞裡。
求孫心切的婆婆在面對「保大保小」的千古難題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保孫子;
幼齡女童喝下農藥不治身亡,僅僅是因為期中考試沒考好被母親責罵:
身患阿爾茨海默症的老父親一天比一天衰弱,女兒卻沒有像當初父母照顧孩子一樣去悉心照料;
母親身患癌症,四個子女互相推諉,醫生建議做下詳細檢查,卻被指責坑錢;
獨居老人摔倒家中無人看管,不想麻煩遠在國外的兒女,連做手術都堅持自己籤字.
面對健康與生死,各種不同的病患和家屬在這裡暴露出內心的善與惡、美與醜。
我印象最深的一起病例,就是「火鍋店煤氣爆炸」裡為救小女孩身受重傷的老闆弟弟。
他本應該去車站接未婚妻的,他本來第二天是要做新郎結婚的,他本可以逃走的,鬼使神差之下卻選擇了救人。
小女孩一點兒事都沒有,他卻全身80%燒傷,躺在醫院只剩最後一口氣。
他後悔嗎?
若是在別的劇裡,為了煽情,他一定會說什麼「捨己為人不後悔」之類的假話。
但這劇裡,救下小女孩的男人,明明白白地說「我後悔了」。
一念之善誰都會有,但是哪裡會有不自私的人呢?
可是雖然前一秒說著後悔,當女孩來看望他的時候,他卻選擇不看她,只因為不想自己的傷痕嚇到小女孩。
這樣坦蕩蕩的態度下所展現出來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
這部劇為何如此動人?就因為它敢於直面人性。
誇張點說,我覺得這大概是目前最好的醫療劇,不服就來和我打一架吧~~
最高明敘事手法,大眾劇展露人文關懷
定製劇時代,劇集類型劃分更加分明,目標受眾也越來越明確。
《匆匆那年》、《最好的我們》一看就是青春校園劇,專門為年輕女孩而播。
《無證之罪》、《白夜追兇》一看就是刑偵探案劇,好推理的人大概都愛看。
《金婚》、《父母愛情》一看就是家庭倫理劇,這些才是父母看劇的首選。
然而,《急診科醫生》作為鄭曉龍導演傾力執導的第二部醫療題材電視劇,卻顯得有些「特別」。
該劇依舊秉承著傳統電視劇的節奏和敘事手法,從主線到副線,全部被緊緊扣在醫療主題中。
別的醫療行業劇,拋開專業部分來看,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說的大概就是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玩弄觀眾智商的「假」行業劇。
但《急診科醫生》卻不一樣。
行業元素是該劇重中之重,所有劇情發展與之息息相關,「急診科」的工作才真正構成了該劇的一個敘事角度。
另外,該劇以高密度的案例為主題帶來層出不窮的戲劇衝突,同時輔以女主角的身世調查,男女主的愛情漸進等。
整體設置沒有明確的受眾年齡劃分,老少皆宜。
這也印證了曉龍導演及其團隊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電視劇是大眾化藝術。
其實,這劇就是鄭曉龍最擅長的大眾劇。
不論是沉穩的整體色調,還是沉著的鏡頭語言,亦或是嚴謹的敘事方式,都表現了鄭曉龍導演格局把控的從容。
沒有對市場及觀眾的過分順從,有的只是一顆對藝術創作實事求是的赤子之心。
鄭曉龍說過:「我永遠不會跟風,還是會拍自己內心的故事,拍人性的故事。」
甚至,每集騰出「硬廣」時間,專門做醫學常識普及的劇集,還是第一次見。
很多看過劇的人也表示,科普小劇場非常具有實用性。
最新穎演員陣容,老戲骨加持精彩無限
說到演員,這部劇未開播前,張嘉譯和王珞丹搭檔的消息就賺足眼球。
很多人張口就是「不搭」,但是看過劇的人都知道,劇中兩人真是絕配。
一樣的死腦筋直腸子,不為名利所困;一樣的仁醫仁心,患者大過天;一樣的嘴硬心軟,會為自己過失流淚;一樣的敢愛敢恨,不被年齡身份束縛.
這兩個人有太多的相似,對方就是另一個自己,卻是可以相互依賴、相互安慰的存在。
這樣的倆個人怎麼會不搭?
不過實話實說,《急診科醫生》這部劇我一開始的確是衝著張嘉譯去看的,沒想到最讓我驚喜的卻是江珊。
這是繼《永不放棄》後,江珊第二次與鄭曉龍導演合作。
她和張嘉譯飾演的何建一都是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既是大學同學、多年同事又是競爭對手。
兩位副主任之間雖一度為「科室主任」一職互不相讓,但是目的卻並不在職位。
何建一想當主任,是不願意看到愛搞「山頭主義」的江珊上位。
劉慧敏,則是看不慣何建一的一手遮天。
競爭「主任」一職,兩人原本都有優勢,然而在何建一失誤導致醫生孫萌死亡之後,這種平衡被打破。
兩人圍繞孫萌之死的兩次交鋒也頗有看點。
第一次是孫萌搶救無效身亡,劉慧敏失魂落魄地走出搶救室,直直地盯著何建一;何建一鈍鈍地扭過頭看她,只一瞬,眼神忽然暗淡。
劉慧敏的眼神由平靜變得憤怒,整個人因為傷心、氣憤開始抽搐,接著是哽咽、詰責,直到撕心裂肺地怒斥。
整個過程中何建一不發一言,只是失神地看著天花板,然後緩緩地耷拉下眼皮,慢慢地自責地垂下了頭。
那雙止不住顫抖的雙手,那聽到劉慧敏斥責後漸漸通紅的眼圈,都讓人對何建一的愧疚感同身受。
同樣是對年輕生命逝去感到悲痛,兩位老戲骨用不同的方式給我們上了完美一課。
第二次兩人是隔空交鋒。
因為孫萌的死,何建一的晉升之路變得不明朗,辦公室風向大變。劉慧敏風頭正盛,主張請全科室的人吃外賣。
何建一剛拿起筷子,就聽到是劉慧敏請客,先是侷促地看了劉慧敏一眼,然後訕訕地說了聲謝謝;劉慧敏則是以勝者姿態漫不經心地抬了下眼皮而已。
只是幾個眼神,就兩人目前的地位展現得一目了然。
何建一一個人在角落吃著,劉慧敏則在恭維中被眾人圍坐。
劉慧敏趾高氣揚地囑咐著大家一些急診科的事宜,順便指桑罵槐地挖苦何建一,邊說邊不屑地瞟了何建一幾眼,儼然一副主任的口吻。
何建一原本只是尷尬地吃著飯,卻在對方提到「孫萌」時忽然一頓。
雖然之後還是繼續吃著飯,但是他眯著眼看向窗外那一眼,一下子就讓人明白:這頓飯吃得索然無味。
這是一場只有一方主動的對決,江珊把劉慧敏的「急功」演得很到位,何建一的自責、退讓、尷尬也在張嘉譯的一個眼神裡體現。
人物塑造是敘事藝術的靈魂,只有人物立得住故事才有可能好看。
除開高手對決的火花,江珊在劇中的其他表現也非常亮眼。
一開始劉慧敏只是一心撲在工作上,對家庭難以顧全,導致丈夫責難、兒子疏離。
聲淚俱下的劉慧敏面對丈夫的懊悔無奈,和面對兒子時強忍眼淚的表情,都令人印象深刻。
得知自己的女兒還活著,並且有機會見面時,瞬間喜上眉梢;
隨即卻被告知是因為身患重病,要轉院過來治療時,情緒崩潰,泣不成聲;
劉慧敏在病房見到女兒後,因為激動、緊張和內疚的多重心理,讓她說不出話,只能在匆忙打過招呼後,躲進樓梯拐角處,痛哭出聲。
不論是眼神中的痛苦還是微微顫抖的嘴唇,這些細微處足見江珊的出色演技。
另外,飾演梅律師的柯藍,也是一位低調的老戲骨。
她在劇中飾演急診科主任醫生張嘉譯的前妻,兩人離婚兩年且育有一女,同時她也是一位具有醫患關係經驗的律師。
初一看這個角色是冰冷、理智甚至是功利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
為了一家醫藥公司的官司委託,她不惜選擇「攻心計」採取溫柔佯攻,失敗後又讓美女助理「色誘」。
然而這個角色其實是多面的。
當她面對工作時伶俐冷靜,是個似乎一眼就能看穿別人的女律師;
在別人提到自己女兒時柯藍又展現了已為母親的溫柔和慈愛;
在張嘉譯出事的第一時間趕到,儘管已經離婚兩年但能感受到柯藍對前夫的關切和關愛。
其複雜的身份稱為貫穿該劇的關鍵人物之一,舉手投足、顰笑之間展現「多面」梅律師的風採。
一部好的影視劇的產生,演員功不可沒。
在當今流量優先的「潛規則」下,鄭曉龍導演卻選擇了張嘉譯、江珊、柯藍這樣一批實力戲骨,著實讓人感嘆其眼光之獨到。
電視劇是一種影響廣泛的大眾文化,《急診科醫生》很好的履行了其社會文化價值觀媒介的責任。
一方面,它沒有誇大醫患緊張關係,也沒有一味呈現醫患和諧的皆大歡喜。
而是直面這個問題,來探究醫患之間的不信任甚至是交惡,所誕生的原因,以及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現在社會對醫生這個行業的各種猜忌與不信任,在這方面,媒體需要扮演的不僅是監督者,更是溝通者。
一部嚴謹寫實的醫療行業劇,能讓我們一般的群眾能夠更多的了解醫生的日常,然後通過了解,使更多的人「重拾」對這個職業的尊重。
而《急診科醫生》旨在通過對現狀真誠的藝術性表達,讓觀眾暫時從醫患身份中抽離,用第三方的視角重新審視醫患關係並換位思考,促成醫患之間的理解。
另一方面,它也在竭力傳遞一種暖意與善意。
我們看到醫生站在病人的角度想問題,也看到病人對醫生的理解。
《急診科醫生》中,醫生表現出來的「站在病患立場考慮問題」的坦誠態度,表現出的人文關懷的深意,也為現實醫生提供參考和借鑑。
《急診科醫生》中與真實故事相映照的情節比比皆是,我們當然無法指望,一部劇就能將社會的整體大環境改變。
但是專業的行業劇能作為先鋒,促使大家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一旦一部劇真的能帶給人思考,促使人改變,那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都得以實現,這也是《急診科醫生》的終極目標。
同時,該劇還展示了醫學的局限性:醫生不是神,醫生也無法起死回生,醫生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一部專業的醫療劇不僅僅展現醫學的救死扶傷,還有醫學的無力回天。
只有直面這些局限性,只有大眾都擁有了知敬畏、有品質、有尊嚴的生命觀和醫療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醫患糾紛的出現。
另外,雖然劇中也有因理念不合而帶來的分歧,但沉澱之後細想開來,大多數時間,無外乎是醫師們對責任感的執著。
無論私下立場如何,穿上制服的他們,面對病患依然是毫無保留,全力以赴。
這也是《急診科醫生》最讓人肅然起敬的地方。
這樣一部好劇,錯過實屬可惜。
如果你想看,如果你還想重溫,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搜狐視頻上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