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對口支援雲南的工作中,注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原則,立足當地,探索多種協作模式,並廣泛吸收社會力量,積極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從長遠帶動農業產業的升級。
2019年,電商企業拼多多帶著「多多農園」扶貧助農項目落地雲南保山,發揮自身網際網路平臺優勢幫助這個我國小粒咖啡的主產區發展精品咖啡產業。項目致力於通過改造種植、加工、銷售環節來帶動農產品的銷售,為探索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新模式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位於高黎貢山一側的「叢崗村」被叢林和山崗環繞,宛如世外桃源,但這樣一塊佔盡了自然風光的地方,卻是全鎮三個貧困村中唯一的深度貧困村。這裡的絕大部分村民都是靠種植咖啡豆為生,12月的雲南保山氣候宜人,咖農們還在忙著採摘成熟的咖啡豆。令咖農們困惑的是,他們付出很多精力種的明明是品質很好的小粒咖啡,卻幾乎掙不到錢。
整個咖啡產業鏈分為:上遊種植、中遊深加工和下遊流通三個環節,據測算,提供土地、人力以及咖啡豆的上遊環節利益分配佔比僅為1%,咖農們幾乎成了免費勞動力。
為助力雲南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2019年4月,拼多多團隊帶著「多多農園」項目,首站正式落地保山,保山小粒咖啡種植示範地基應運而生,項目覆蓋叢崗村和赧亢村792名建檔立卡人。同時,拼多多平臺還聯合相關商家溢價收購咖農手上的咖啡豆,無疑是給貧困戶提供了一份保障。
然而,溢價收購顯然只能紓一時之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一直以來,當地咖農的採摘方式大多是傳統粗放式採摘,未成熟的咖啡綠果也會摻雜進來,導致即使其中大部分咖啡豆品質很好,也只能當作「大路貨」出售。
與「多多農園」一起進來的還有農研隊伍、培訓團隊等,他們用科學的方法幫助村民們一起培育精品咖啡豆,同時,當地還新建起了好幾家咖啡工廠,為咖農們提供咖啡豆精製化加工。走精品路線後,咖農的收益將大大提升。
這些年,雲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廣發一直想幫咖農多掙錢,推廣優質品種、精品化發展是最好的辦法。通過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種植,「嬌貴」的優質樹種一樣可以實現穩產。
為了將咖啡豆在市場上的流通環節縮減到最少,把更多的利益留在咖農手中,拼多多平臺在當地還成立了合作社,由企業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持,在當地扶植新農人做農戶們的「職業經理人」,幫助小農戶對接線上大市場,將消費端「最後一公裡」和原產地「最初一公裡」直連,讓農戶真正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
拼多多農業農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狄拉克強調:「我們這個項目,它不是一個保姆式的項目,它是一個激發農民自身動力的項目,所以我們農民要拼命地去參與到市場的競爭中去,他才可以持續地獲得最大的收益,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希望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
按照「多多農園」的規劃,保山咖啡豆未來還將經歷平臺兜底、市場充分競爭,以及形成品牌三個階段,「新農商」可以自由選擇線下收購商或者其他電商渠道,當出現銷路受阻的情況時,拼多多則會聯合平臺商家進行「兜底」。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梁暉 實習編輯:張露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