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兒童中心書畫藝術教育
中國兒童中心書畫藝術教育
發布「中國兒童中心兒童造型藝術教育」的教育理念、信息、為少年兒童及家長提供新的美育服務。
原創 龍念南 中國兒童中心書畫藝術教育
龍念南老師在中國兒童中心視覺藝術中心教學40餘年,對美育行業有著深刻的見解,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專家」!曾出版多部兒童美術教學專著,教育風格天然、真摯,滲透著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及獨到的智慧,在業內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將高深的社會知識、理論知識融入到兒童美術教育的現狀中,使之具有趣味性、實用性,從而更適合於學習與傳播。
「跟著龍老師學畫!」系列專題,通過兵法中的「三十六計」,為小朋友們講解美術中的各種知識,在這樣的非常時期陪伴在小朋友身邊!
很多人喜歡美術,可是又覺得美術很神秘。
「我沒有天賦……」「我天生就不是畫畫的料……」這是最常聽到的。
並沒有什麼「天賦」、「天生」和「不會」,只要「用思理以美化天物」咋地都可以的。而「美」本身的「思理」就沒有定論,在美學家那兒早就打成一鍋粥了。只要不把社會評論當回事兒,只要不觸犯法律,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美術創作」。美術創作的關鍵不在「美」和「像」,第一關鍵其實是膽量,畫不好還畫不壞嗎?不要問行不行、會不會,只要問肯不肯、敢不敢。不管在別人眼裡「好」與「壞」,自己「自得其樂」的精神享受才是最重要的。「自得其樂」的精神享受就是用精神產品提高自己的快樂指數,而快樂指數絕對是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評定標準。
當然,要獲得「享受」必然要「投入」。「美」可以任意解釋,可是總不能「自欺欺人」吧?更何況「美術」裡還有個不用解釋都知道啥意思的「術」呢!這也是需要「投入」的。但是像謀生那樣去「刻苦」肯定用不著。咋辦?用「計謀」啊!老祖宗不是留下個「三十六計」嗎?咱不妨拿來一用!
《三十六計》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這其中的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
我們在面對「美術」似乎「無計可施」的時候,當然屬於「劣勢」,所以我們就從第三十六計「走為上」開始 從 後 往 前 說 !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上)
【古人原話】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俺的解釋】原本是說,如果在戰鬥中看到形勢對己方不利,完全應該「撤」,但前提是「左次」要「無咎」更不能「失常」。
在咱們這兒「走」可不是逃避和退卻。正相反,應該大膽地「走」進來。因為在美術上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恐懼」。只要能「走」出「自己」的「恐懼」,敢於大膽地表現,就已經進入「美術」殿堂了。而大膽表現的例子是三個中國老奶奶——陝西的庫淑蘭、臺灣的蘇楊扼、河南的常秀峰。
【咱的模範】
庫淑蘭作品:
點擊可看大圖
自己解讀——剪花娘子把言傳,沒有廟院真難堪。熱哩來了樹梢鑽,冷哩來了烤暖暖。進了庫淑蘭屋裡邊,清清閒閒真好看,好似廟院把景觀。叫來童子把花剪,把你的名譽往外傳。人家會的是琴棋書畫八寶如意,我剪花娘子鉸的是紅紙綠團團。
專家解讀——西安美術學院教授楊學芹:在主題人物身上,由孤形、勾形的對稱線條支撐頭飾花冠,軀體身邊給人以粗壯有力的壯美感。而由黑色孤線勾勒的圓臉,彎月式的長眉毛,大眼睛與紅鼻子,深紅嘴唇,黃色眼白,黑眼珠相對比相諧調,面目豐滿,五官緊湊,雙眉間加大紅色的智慧點,於是人物猶如注入了靈氣,賦予了生命,顯得雍容嫻靜,神採照人。
《剪花娘子》
點擊可看大圖
作者簡介:庫淑蘭自稱自己是「剪花娘子」,國家授予她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她傑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庫淑蘭最善於用各種形象拼貼組合成美麗的畫面,用豔麗的色彩來烘託主要的人物形象。最開始老奶奶的剪紙主要表現生活百態。80多歲開始就喜歡重複表現「剪花娘子」了。其實在陝北,剪紙是個很普通的事情,好多好多大姑娘小媳婦、老奶奶小姑娘都會很多種花樣。庫淑蘭只是她們其中的一員,紙剪了至少也有幾大車了吧!奇蹟發生在1985年初春的一個晚上,庫淑蘭莫名其妙地失足掉跌入家門前足有5米深的土崖下。當時就昏了過去,四十多天不省人事。家人已經開始準備後事了。不想她一日醒來,精神蠼爍,睜開眼後的第一個動作便是找剪刀剪紙。隨著身體慢慢恢復,她開始邊剪邊唱。唱自己昏迷的日子裡被天上的剪花娘子招去傳受了秘技,從此自己也是「剪花娘子」了。她的作品也越來越大,色彩也越來越豐富。
庫淑蘭的剪紙準確地說是彩色的剪貼畫(《獅子娃》),和陝西年畫的風格非常相近(陝西鳳翔年畫《弼馬溫》)。
《獅子娃》
點擊可看大圖
《弼馬溫》
點擊可看大圖
在創作時,她根本不用打草稿,隨手剪,隨手貼。而她創作的題材更是無拘無束,任何事物在她手下都可以成為作品。只要進到老奶奶住的土窯洞,就能看到滿牆的生命樹、鹿頭花、大牡丹(《牡丹》)、五毒動物(《五毒》)、太陽妹妹、月亮哥哥,還有豔麗的牡丹花枝上長出了大燈泡。庫淑蘭特別喜歡燈泡,因為喜歡燈泡帶來的光明。她將電燈泡剪成梨子形的水果,並飾有兩片大大的綠葉(《兩個吹手吹嗩吶》)。
《牡丹》
點擊可看大圖
《五毒》
點擊可看大圖
《兩個吹手吹嗩吶》
點擊可看大圖
蘇楊扼作品:
《舉鋤頭掘番薯》
點擊可看大圖
專家解讀——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系教授蘇振明:對於一個歷經戰亂和生存威脅的臺灣阿婆來說,繪畫正是述說自我生存意識和生活故事最好的表現方式。在她的圖象世界裡,當一個田莊農夫不打拼是沒得吃的 沒拼沒得食。充滿生存意識的臺灣農夫,她的任務是開山整地、播種施肥除草,還要期望上天保佑風調雨順,好能五穀豐收,這也就是中國農民「敬天拜地」的析福心理;可是,農夫的瓜果長大時,蟲鳥就會來搶食,農夫的收成只能擁有鼠獸吃剩下的餘糧。在農民的意識裡,神鬼是得罪不了的上司,牛馬勞力牲口是要加以愛護的幫手;而鼠蟲之輩則是要加以撲殺的仇敵。蘇老太太是道地的臺灣農民。所以在其美術作品中,自然的流露出勞動者的「生存意識」和農民的「撲拙美感」。(《舉鋤頭掘番薯》)
自己解讀——年紀大了,不能下田耕作,我就在家裡種花、賞花;因為不忍看到花謝,我才提筆畫出花的色彩和香味。(《我種的花》)
《我種的花》
點擊可看大圖
蘇楊扼
作者簡介:蘇楊扼有一雙勤勞靈巧的手,除了拿鋤頭耕種外,還善於補衣、修家具,以土磚糊鼎灶。她生了兩女四男,其中二個孩於是自己親手斷臍接生的。當她飼養的雞鴨生病時,她會調配青草藥,把它們從死亡邊緣救活起來。
七十七歲的老農婦,已經不下田,卻堅持要獨居在鄉下的三合院老厝內;她認為兒子住的都市樓房「無天無地」,都市人就像鳥兒住「籠房」一樣受難。有一年夏天,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的兒子勸她試著「畫圖解心悶」,她竟然在試筆玩玩之後,畫出好大的興趣來,把畫圖、刺繡和捏泥偶的玩藝,看成跟種菜種瓜一樣重要。
蘇楊扼最初的幾張畫,先是看著家裡種的盆栽寫生,畫一盆盆的萬年青、菊花和蘆薈;按著用想像來描繪,畫她的農家經驗,畫她的耕種生活(《割稻仔》)。她畫自己種瓜果、挖竹筍;也畫她養雞鴨、飼牛羊(《鬥牛》)。她的作品已成為她與子孫訴說農村生活的故事繪本(《拜天公》)。
《割稻仔》
點擊可看大圖
《鬥牛》
點擊可看大圖
《拜天公》
點擊可看大圖
臺灣寺廟內的供果
點擊可看大圖
下一次,咱們再看看另外一位老奶奶常秀峰的作品,並為大家傳授神秘的「四條秘籍」,未完待續...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下)
將於近日發布,敬請期待哦
原標題:《視覺藝術中心線上課堂 | 跟龍老師學畫系列!——美術之「三十六計」[第三十六計:走為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