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 黑塞:玻璃珠遊戲者的人生Hermann Hesse. Das Leben des Glasperlenspielers

2021-02-26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

Für die deutsche Version bitte nach unten scrollen.

我獨自站在山頭,
帶著我所有的苦痛,
眺望無垠的遠方,
注視寧靜的湖泊。
湖水如天空般湛藍,
我忽然有種奇特的感覺,
好像我應與水相融,
那樣才能美好如初。

赫爾曼·黑塞於1962年8月9日逝世,享年85歲。他留下了近40 部作品,以《在輪下》、《德米安》和《荒原狼》等長篇小說吸引數代人,在全世界發行量總計約一億二千五百萬冊,僅在德語國家就賣出了將近二千五百萬冊。放眼全球,沒有哪位20世紀德國作家如今還能像黑塞一般吸引眾多讀者。

黑塞是青年人的詩人,也是抗議者的詩人,是各種權威的反抗者和追求最大化個人主義的擁護者,他也是一名愛國主義者、和平主義者。這位「玻璃珠遊戲者」的人生精彩紛呈。年少的黑塞認為能逃離逼仄而充滿虔誠宗教氣氛的家庭,以寫作為生就是他嚮往的自由。無論是做苦行僧、佛教徒,還是四處飄泊流浪——黑塞總能一再獲得新的體悟。

「我寧靜地離開了這個港灣
此刻歐羅巴正從我身邊緩緩而過……」

中國文化對黑塞的思想與創作影響深遠,曾被他稱之為自己精神上的避難所和第二故鄉。在二十世紀德語作家中,很難找到一位像黑塞那樣如此迷戀中國的作家。而到了最後,他卻只忠於一樣:他自己。

「人們在某些情況下是有能力遵循欲望

去追求超自我、思想、宗教和文化目標的。

有人會為思想犧牲自己,

世上有聖人也有殉道者,

對我們而言,這是世界史上

唯一能給我們帶來慰藉和正能量的一點。」


黑塞逝世50周年時,德國著名傳記作家、傑出的屢獲殊榮的記者,和黑塞一樣曾經的穆爾布隆神學校的學生海默·施維克寫下了一部關於這位叛逆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和畫家的傳記——《赫爾曼·黑塞——玻璃珠遊戲者的人生》。此書獲得歌德學院(中國)翻譯資助計劃的全額翻譯資助,於2017年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值此,歌德學院邀請海默·施維克來到中國,他將在五座城市與中國的作家和學者就黑塞的人生與創作展開對話,暢談黑塞對於當下的意義。

海默·施維克,1952年生於斯圖加特。德國記者,作家。哲學博士。曾出版大量政論和文學類書籍。他的關於德國作家恩斯特·榮格爾和赫爾曼·黑塞的傳記獲得世界範圍內的一致好評。長期以來,他作為《周日世界》雜誌的主編生活在柏林。1991年,他榮獲德國特奧德·沃爾夫報導獎。2014年榮獲義大利普雷米歐·科密索年度最佳傳記文學獎。2015年獲得德國格哈德·洛文塔爾記者獎。


赫爾曼·黑塞——玻璃珠遊戲者的人生
對話海默·施維克

南京站

主辦:歌德學院(中國),先鋒書店,南京大學德語系 

時間:2017年4月26日,19:00 - 21:00
地點: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
地址:南京市廣州路173號
嘉賓:曹寇,葉子
主持:肖林
翻譯:欽文

時間:2017年4月27日,14:00 - 16:00
地點: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僑裕樓405室
地址:南京仙林大道163號
嘉賓:餘斌,欽文,葉子

主持:陳民

翻譯:盧盛舟

語言:中德

免費入場


玻璃珠遊戲

我們懷著敬畏之心聆聽
宇宙的音樂和大師的音樂,
虔心恭候受人尊敬的大師
帶來的天賜時刻。
神奇的符號充滿魔力,
我們神奇地得到了升華,
永恆、激情和生命
凝結成清晰的存在。
它如星空般澄澈,
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
無人能逃脫它的軌跡,
只能向著神聖的軌道前進。


---

Hermann Hesse. Das Leben des Glasperlenspielers -
Im Gespräch mit Heimo Schwilk

Mit Romanen wie „Unterm Rad「, „Demian「 und „Der Steppenwolf「 hat Hermann Hesse Generationen von Lesern in seinen Bann gezogen. Weltweit wird heute kein deutscher Autor des 20. Jahrhunderts mehr gelesen als er. Dabei verlief das Leben des „Glasperlenspielers「 bei weitem nicht so beschaulich, wie es im Rückblick scheint.

Schon als junger Mann empfand er es als Befreiung, der Engeseines pietistischen Elternhauses zu entfliehen und seiner Berufung zum Dichterzu folgen. Und ob Asket, Buddhist oder ruheloser Nomade - Hesse hat sich immerwieder neu erfunden. Am Ende blieb er doch nur einem treu: sich selbst. Anlässlich des 50. Todestages schreibt Heimo Schwilk, renommierter Journalist sowie Hesses Schüler des Seminars Maulbronn, die Biografie des rebellischen Dichters, Nobelpreisträgers und Malers Hermann Hesse.

Anlässlich des Erscheinens des vom Goethe-Institut geförderten Titels „Hermann Hesse. Das Leben des Glasperlenspielers「 im Jahr 2017 bei der Guangming Daily Press in China, lädt das Goethe-Institut Heimo Schwilk nach China ein, um ihm in fünf Städten vor Ort einen Austausch über das Leben und Werk von Hermann Hesse mit chinesischen Schriftstellern und Experten zu ermöglichen.


Hermann Hesse. Das Leben des Glasperlenspielers -
Im Gespräch mit Heimo Schwilk


Station Nanjing

Veranstalter: Goethe-Institut China, Avantgarde-Buchhandlung, Germanistikabteilung der Universität Nanjing

Zeit: 26.04.2017, 19:00 - 21:00
Ort: Avantgarde-Buchhandlung (Wutaishan Store)
Adresse: Guangzhou Road No. 173, Nanjing
Gesprächspartner: Cao Kou, Ye Zi
Moderation: Xiao Lin
Übersetzung: Qin Wen

Zeit: 27.04.2017, 14:00 - 16:00
Ort: Raum 405, Fremdspracheninstitut der Universität Nanjing (Xianlin Campus)
Adresse: No. 163 Xianlin Dadao, Nanjing
Gesprächspartner: Yu Bin, Qin Wen, Ye Zi

Moderation: Chen Min
Übersetzung: Lu Shengzhou


Sprache: Deutsch, Chinesisch

Eintritt frei

Heimo Schwilk, geboren 1952, ist Autor zahlreicher Bücher über Politik und Literatur. Er beschäftigt sich seit Jahrzehnten mit Leben und Werk Ernst Jüngers, unter anderem veröffentlichte er 1988 eine Bildbiografie über den Autor. 1991 wurde er mit dem Theodor-Wolff- Preis für herausragenden Journalismus ausgezeichnet. Heimo Schwilk ist leitender Redakteur der "Welt am Sonntag" und lebt in Berlin.


Cao Kou, geboren im September 1977, ist Romanautor. Veröffentlicht wurden die Romansammlung „Cao「 (操, Huaidan-Verlagsplan, 2009), „Zum Sterben gern「 (喜歡死了, Jiangsu Wenyi Verlag, 2010), „Immer mehr「 (越來越, Jilin Publishing Group Ltd., 2011), „Ein Baum auf dem Dach「 (屋頂長的一棵樹, Zhejiang Wenyi Verlag, 2012), „Leg dich nieder, dann ist’s wohler「 (躺下去會舒服點, Huaqiao Verlag, 2014), sowie die Essaysammlung „Lebensfragmente「  (生活片, Chongqing University Verlag, 2013).

Yu Bin, Professor und Doktorvater für Vergleichende Literatur und Weltliteratur an der Universität Nanjing. Veröffentlicht wurden die Biografien „Zhang Ailing「 (張愛玲傳), „Zhou Zuoren「 (周作人) und die Essaysammlung „Halb hier, halb Europa「 (一半是這裡,一半是歐洲), „Fragmente von Schuppen und Krallen「 (東麟西爪集).

Qin Wen, Übersetzer, Dozent für Germanistik an der Universität Nanjing.

Ye Zi (Chai Niu), geboren 1984 in Nanjing, ist Dozentin für Vergleichende Literatur und Weltliteratur an der Universität Nanjing.

相關焦點

  • 從卓別林到戈達爾:電影中的馬克思主義 l 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Marx' Ideen leben im Film
    Marxismus im Film -Marx』 Ideen leben im FilmDreharbeiten zum Film „Der junge Karl Marx「 von Raoul Peck | Foto (Zuschnitt): © picture alliance / Jens Trenkler
  • IPBP2017 l 國際評審──克勞斯・海瑟(Klaus Hesse)
    www.hesseshanghai.comwww.hessedesign.comwww.hfg-offenbach.dewww.klassehesse.com▲ATAK_hesse ▲hunting_hesse
  • 從赫爾曼·黑塞看婚姻:活出自我的女性,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黑塞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常常會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所思所悟都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從青年時代的《彼得·卡門青特》到婚後的《蓋特露德》再到中年之後的《藝術家的命運》、《荒原狼》、《玻璃球遊戲》等作品,都蘊含著黑塞對人生、愛情、婚姻的諸多思考與哲理解答。
  • 佛陀喬達摩與普通人悉達多——黑塞《悉達多》的耐人尋味之處
    書中的悉達多遇到佛陀,聆聽過他的教誨,但並未皈依,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求道之旅,據說,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黑塞正經歷人生的至暗時刻,在榮格處接受心理治療,來幫助自己從難以承受的精神危機和生活危機中解脫出來。在某種程度上,《悉達多》給我們在紅塵中打滾的人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生存之道。
  • Leben — 生命
    Kopf nach oben und Kommando an den Bauch. 抬起頭,命令放心裡。Wenn andere was schaffen, dann schaffst du das doch auch.別人能做的事兒,你也可以。Wenn nicht du, wer denn dann?
  • 草堂讀詩|故事:赫爾曼·黑塞《七月的孩子》
    剛剛大家聽到的是赫爾曼·黑塞的詩作《七月的孩子》,譯者是錢春綺。赫爾曼·黑塞,是德裔瑞士詩人、小說家,雨果·巴爾稱黑塞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黑塞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著重在精神領域裡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而具有心理的深度。
  • 名家談閱讀特輯——赫爾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 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 德國作家,詩人 代表作有《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赫爾曼·黑塞,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壽85歲。
  • 豆瓣9.0分|《荒原狼》,赫爾曼黑塞帶你來一場和自己內心的對話
    原來那麼多人都和黑塞一樣,內心住著一頭「荒原狼」,每天和自己體內的「狼性」做著抗爭,不知道哪一天這「狼性」就會不受控制突然跑出來。作者簡介:赫爾曼·黑塞,被雨果·巴爾稱為「德國浪漫派永遠的騎士」。1877年7月2日出生於德國南部,黑塞自小就受著比較廣闊的包括歐洲、印度和東方的文化和思想的薰陶,這在他的作品裡也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他自成一派。1904年,黑塞發表了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一舉成名,獲得包恩費爾德獎。黑塞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如《悉達多》、《東方之行》、《玻璃球遊戲》等。
  • 黑塞摯愛小說改編電影!兩個男人虐到肝疼的故事...(附資源)
    導語:提起赫爾曼·黑塞,人們想到的是一位榮獲了諾貝爾獎、馮塔納獎和歌德獎的偉大詩人與作家,想到的是他筆下一個個充滿了哲思的人物和他時而晦澀孤獨、時而靈性浪漫的語言。今天,德語君給大家帶來的這部電影《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Narziß und Goldmund)》,就是根據黑塞的同名小說、也是他本人最喜歡的作品改編而成。
  • 黑塞《悉達多》,一場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黑塞的心理分析經歷,不僅僅幫助他度過了心理危機,而且激發了他的文學創作。1946年,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我與張敏曾在《學術研究》發表過有關榮格與黑塞的論文,那還是張敏在讀心理分析博士研究生的時候。這也是黑塞的求索,這也是榮格心理分析的關鍵。臺灣學者蔣勳在評價黑塞時這樣說:「因為黑塞我喜愛上一種獨白式的文體,像日記,也像書信;像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黑塞的文學可能影響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尋自然、流浪、孤獨,追尋自我的覺醒。」這段話印在《悉達多》封底的書籤上。
  •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和解
    作者 l 古道漫漫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創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創作生涯的裡程碑。該小說一經問世,就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出版。
  • 專訪|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澎湃新聞:關於《人類群星閃耀時》,很多讀者都論述到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作者澎湃的激情,回看歷史時會讓人心旌搖蕩的那些瞬間,書中很多內容都具有鼓動性的斷言,比如「人生中最大的幸事,莫過於在富於創造力的壯年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命運渴望強者和暴君。多年來對這幾個人:愷撒、亞歷山大、拿破崙,奴顏卑膝地百依百順。
  • 《德米安》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澎湃新聞:關於《人類群星閃耀時》,很多讀者都論述到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作者澎湃的激情,回看歷史時會讓人心旌搖蕩的那些瞬間,書中很多內容都具有鼓動性的斷言,比如「人生中最大的幸事,莫過於在富於創造力的壯年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命運渴望強者和暴君。多年來對這幾個人:愷撒、亞歷山大、拿破崙,奴顏卑膝地百依百順。
  • 黑塞的傑作登大銀幕,兩個少年照見對方的缺憾,又見證光芒
    黑塞自己也說:「我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個都經歷著心靈苦難、內在危機,他們在尋覓、追求和提問。」因為健康原因,黑塞沒有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委託他人代為宣讀的致辭中他寫道:我是「偉大的簡單從事者」的敵人,是質量、精雕細琢、絕無僅有、富有獨創的推崇者。黑塞的作品風靡全球近百年,但很少被影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