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是一本人物傳記小說,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心靈探索的故事。這位青年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這個名字不禁讓我們想到喬達摩·悉達多,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人稱成為佛陀,意思是覺悟之人,也稱釋迦牟尼佛。
但本書中,黑塞寫的並不是一本佛教小說,而是講述人向自我精神的探尋,因為,世界上最難了解的事物,反而是我們自己。作者把悉達多和喬達摩寫成了兩個人,喬達摩是已經成為佛陀的人,悉達多是在追尋自我的路人,他們的相遇,像是一個我和另一個我的在內心深處的「搏擊」。書中的悉達多遇到佛陀,聆聽過他的教誨,但並未皈依,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求道之旅,據說,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黑塞正經歷人生的至暗時刻,在榮格處接受心理治療,來幫助自己從難以承受的精神危機和生活危機中解脫出來。在某種程度上,《悉達多》給我們在紅塵中打滾的人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生存之道。
《悉達多》的作者赫爾曼·黑塞在1922年寫完此書,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他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悉達多》的作者赫爾曼·黑塞,他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黑塞曾在20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掀起過熱潮,《悉達多》這本薄薄的書,在大學生手裡幾乎人手一本。他的代表作很豐富,像《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印度札記》《德米安》《悉達多》《辛克萊的筆記》《溫泉療養客》《荒原狼》《沉思錄》《納爾齊斯和歌爾德蒙》《東方之旅》 《玻璃珠遊戲》等。黑塞喜歡海涅、歌德、黑格爾、羅曼羅蘭等浪漫先鋒作家和思想家,因此,他作品的底層邏輯一直是以描寫人的命運為線索,「人」在身處的時代中苦苦尋找道路時的心靈掙扎,以及人道主義的宣揚。
同時,黑塞還是詩人,因此,他在《悉達多》這本書裡優美絢麗的表達手法,讓整本書更像一部詩歌,在本書中,他想表達的核心思想是: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我們應該自己去經歷一些事情,如果有所領悟,領悟不是別人告訴你的,是要自己親自經歷劫難,絕知此事要躬行。
佛陀喬達摩與普通人悉達多——赫爾曼·黑塞《悉達多》的耐人尋味之處佛教聖典中,釋伽牟尼佛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小說中成佛的是喬達摩,而名叫悉達多的青年,更像是離開了親人,遊歷人間,尋找自我的普通人。腦海中浮現出靈山大佛的聖像,心中卻裝著一位老船夫。
回顧悉達多成長的經歷:
少年時,他是一位婆羅門的貴族公子,英俊聰慧,得到了所有人的愛,可這些並不能讓他獲得精神的滿足和心靈的平靜,他渴望找到「自我中的這個源泉」。有靈性的人,總是對世界有著本能的追求。
青年時沙門時期,在森林中苦修,悉達多學會了思索、等待和忍耐飢餓。當時,他已經領悟到,不經歷普通人的生活,是沒有辦法領會別人的學說與思想的。他因此離開了沙門首領,走向世俗的生活。
成年時期,他和名妓迦瑪拉學習愛情,和富商迦瑪斯瓦彌學習賺錢,他擁有了財富,卻更加困惑。他渴望世人的快樂,羨慕他們對世俗事物的迷戀。此後,他瘋狂沉浸於塵世的享樂中,而這正是他曾經蔑視和厭惡的。中年時,悉達多開始反思、逃離、擺脫,幾乎自盡。
老年時期,悉達多在河邊醒悟,他和老船夫一起聽河水的聲音,觀察萬物,終於接近了內心追尋的平靜。最後他從自己和兒子的感情中體驗了世人的愛恨牽掛,真正學會了包容和接納。
黑塞以悉達多的口吻告訴讀者,「言語有損於隱秘的含義」。悉達多在朝聖修行的路上,一直在逃離言語或者說學說的桎梏,他對果文達講述這個秘密:「我可以愛一塊石頭,果文達,也可以愛一棵樹或者是一塊樹皮。這些都是東西,而東西是可愛的。但我不能愛言語。所以我一點不在乎學說,他們沒有硬度……沒有氣息,沒有味道,僅僅只是詞語。」所有的東西因為存在,哪怕可能是假象,和我們自己的存在一樣,所以值得去愛,去欣賞,去敬畏。悉達多在觸摸了,經歷了真實的一切後,才看透和頓悟了生命的所有。最終,他領會到佛陀喬達摩的偉大,「只在於行動,只在於生活」。悉達多與佛陀一樣,精神終歸安寧與光明之境。殊途同歸的人生,源於他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的追尋,不斷的經歷。在探索中,他不再逃避現實,不再沉溺於虛幻的語言文字陷阱。許多人渴望在某種儀式、學說、思想中去探尋內心真理,反而被囚禁其中,永遠求索不得。悉達多走在找尋真理的路上,他先是入了沙門,經過3年多學習戒律、修習克己及禪定,通過受苦,志願受苦和戰勝疼痛、飢餓、焦渴和疲憊等學會了諸多修煉之道,但是,他覺得這些法門無法讓人們證悟到什麼,只是暫時得到了安慰,麻醉,自我迷惑的小把戲,根本不是道中之道,他果斷重新上路,這時他遇到了被世人尊稱為佛陀的喬達摩,悉達多聽聞了佛陀的教誨,許多見到佛陀的都皈依成為他的弟子,與悉達多一起上路追尋真理的朋友喬文達也如此,悉達多沒有,他要去自己經歷這一切,去體悟,去找尋,而不是按照佛陀的教義直接去直到自己的生活,他與喬達文告別,重新上路。
不盲從多數人崇拜的教義,堅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去追尋自己的體悟,是悉達多勇敢的地方,這也就意味著他所走的路即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指導和借鑑,也沒有同路人可以安慰和幫助,一切都要靠自己,而人生的答案是否能找到也不確定。
悉達多與喬達摩,圓融統一的境界黑塞在小說中有意把釋迦牟尼的名字悉達多·喬達摩一拆為二,一個是喬達摩,在山林修行六年覺悟成佛,並開始傳教,一個是主人公悉達多,經歷苦修、情慾、世俗、絕望、頓悟而重生。
兩人的經歷雖不一樣,但都通過各自的方式,抵達了圓融統一的境界,作者想以此來告訴人們,一切最高的智慧都是通過自己的體驗得來的。
故事不複雜,語言平實,有很多類似《聖經》那樣平靜敘述的文字,平靜,但充滿了力量。這是一本值得買來放在書房,可以經常重讀溫故的經典。
黑塞《悉達多》能為我們帶來什麼?事物即使普遍,也存在著個體美感。理念是灰色的,而經驗界的繽紛生長卻尚未被說盡。萬物不言,卻自涵生命的秘密和宇宙的光輝。
這是初讀《悉達多》時最大的感受。
有人說,這是一部宗教小說,是佛祖的傳記。其實不是,原教旨主義的佛教秉持著無神論,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
其實,悉達多的成佛之路,也是一條作者黑塞作為藝術家自我求證的道路。在深受東方宗教影響的黑塞眼中,所有的罪孽都已然領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潛在的老人,所有嬰兒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記,而所有的垂死者必獲永恆的生命。
一個人不可能認清另一個人已然修到何等境界。佛存在於劫匪與賭徒身上,而劫匪亦存在於婆羅門身上。不,在這部小說中,黑塞通過巧妙的結構安排向我們指出,事實上,每個人都必須發現屬於他自己的道路。《悉達多》寫於1922年,一戰結束,一個幽靈,虛無主義的幽靈浮蕩在歐洲上空。
這時,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等一批被後人稱為「迷惘的一代」的青年作家,正聚在巴黎。「迷惘的一代」一形容,其實可用於當時大部分西方人身上。正如尼採和馬克思作出的預言:這是一個文化腐朽、上帝已死、信仰崩塌的時代。
這時,西方一部分作家的視角開始轉向東方。
黑塞生於1877年,這時約45歲。他的《悉達多》,為西方世界帶來了新的「福音」。黑塞通過悉達多表達的真理是這樣的: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而非領教,最終你會原諒你生命所必然經歷的一切,從自在之物中獲取他們的靈性和意義,你會明白所有的相遇,離別,愛與恨,獲得與失去都應是你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中註定好的安排。
你無法避忌,你必須接納並謙卑的去承載這所有苦難與喜樂,以此來詮釋你永無止境的生命。
佛的輪迴,在這裡取代了基督的末日審判。然而讓我們再問一次,僅僅是佛教嗎?
黑塞在194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如果《悉達多》真的僅僅是一部表達了宗教觀念的小說,估計也愧對諾獎之名。
尼採說過,我們的文化,不過是一種治療我們生存之傷痛的假象。
在所有尋找自我的人中,一種人被蘇格拉底式的求知慾束縛住,妄想知識可以治癒生存的永恆創傷;另一種人被眼前飄散的誘人的藝術美之幻幕包圍住;第三種人求助於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現象的漩渦下川流不息,他們藉此對意志隨時準備好的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象保持沉默。
這是關於文化的幻象的三個等級。一般來說,幻象的這三個等級只屬於天賦較高的人,他們懷著深深的厭惡感覺到生存的重負,於是挑選一種興奮劑來使自己忘掉這厭惡。「我們所謂文化的一切,就是由這些興奮劑組成的」。
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受到黑塞《悉達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