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喬達摩與普通人悉達多——黑塞《悉達多》的耐人尋味之處

2021-02-23 生命哲學天地

《悉達多》是一本人物傳記小說,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心靈探索的故事。這位青年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這個名字不禁讓我們想到喬達摩·悉達多,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人稱成為佛陀,意思是覺悟之人,也稱釋迦牟尼佛。

但本書中,黑塞寫的並不是一本佛教小說,而是講述人向自我精神的探尋,因為,世界上最難了解的事物,反而是我們自己。作者把悉達多和喬達摩寫成了兩個人,喬達摩是已經成為佛陀的人,悉達多是在追尋自我的路人,他們的相遇,像是一個我和另一個我的在內心深處的「搏擊」。書中的悉達多遇到佛陀,聆聽過他的教誨,但並未皈依,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求道之旅,據說,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黑塞正經歷人生的至暗時刻,在榮格處接受心理治療,來幫助自己從難以承受的精神危機和生活危機中解脫出來。在某種程度上,《悉達多》給我們在紅塵中打滾的人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生存之道。

《悉達多》的作者赫爾曼·黑塞在1922年寫完此書,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他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悉達多》的作者赫爾曼·黑塞,他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黑塞曾在20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掀起過熱潮,《悉達多》這本薄薄的書,在大學生手裡幾乎人手一本。他的代表作很豐富,像《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印度札記》《德米安》《悉達多》《辛克萊的筆記》《溫泉療養客》《荒原狼》《沉思錄》《納爾齊斯和歌爾德蒙》《東方之旅》 《玻璃珠遊戲》等。黑塞喜歡海涅、歌德、黑格爾、羅曼羅蘭等浪漫先鋒作家和思想家,因此,他作品的底層邏輯一直是以描寫人的命運為線索,「人」在身處的時代中苦苦尋找道路時的心靈掙扎,以及人道主義的宣揚。

同時,黑塞還是詩人,因此,他在《悉達多》這本書裡優美絢麗的表達手法,讓整本書更像一部詩歌,在本書中,他想表達的核心思想是: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我們應該自己去經歷一些事情,如果有所領悟,領悟不是別人告訴你的,是要自己親自經歷劫難,絕知此事要躬行。

佛陀喬達摩與普通人悉達多——赫爾曼·黑塞《悉達多》的耐人尋味之處

佛教聖典中,釋伽牟尼佛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小說中成佛的是喬達摩,而名叫悉達多的青年,更像是離開了親人,遊歷人間,尋找自我的普通人。腦海中浮現出靈山大佛的聖像,心中卻裝著一位老船夫。

回顧悉達多成長的經歷:

少年時,他是一位婆羅門的貴族公子,英俊聰慧,得到了所有人的愛,可這些並不能讓他獲得精神的滿足和心靈的平靜,他渴望找到「自我中的這個源泉」。有靈性的人,總是對世界有著本能的追求。

青年時沙門時期,在森林中苦修,悉達多學會了思索、等待和忍耐飢餓。當時,他已經領悟到,不經歷普通人的生活,是沒有辦法領會別人的學說與思想的。他因此離開了沙門首領,走向世俗的生活。

成年時期,他和名妓迦瑪拉學習愛情,和富商迦瑪斯瓦彌學習賺錢,他擁有了財富,卻更加困惑。他渴望世人的快樂,羨慕他們對世俗事物的迷戀。此後,他瘋狂沉浸於塵世的享樂中,而這正是他曾經蔑視和厭惡的。中年時,悉達多開始反思、逃離、擺脫,幾乎自盡。

老年時期,悉達多在河邊醒悟,他和老船夫一起聽河水的聲音,觀察萬物,終於接近了內心追尋的平靜。最後他從自己和兒子的感情中體驗了世人的愛恨牽掛,真正學會了包容和接納。

黑塞以悉達多的口吻告訴讀者,「言語有損於隱秘的含義」。悉達多在朝聖修行的路上,一直在逃離言語或者說學說的桎梏,他對果文達講述這個秘密:「我可以愛一塊石頭,果文達,也可以愛一棵樹或者是一塊樹皮。這些都是東西,而東西是可愛的。但我不能愛言語。所以我一點不在乎學說,他們沒有硬度……沒有氣息,沒有味道,僅僅只是詞語。」所有的東西因為存在,哪怕可能是假象,和我們自己的存在一樣,所以值得去愛,去欣賞,去敬畏。悉達多在觸摸了,經歷了真實的一切後,才看透和頓悟了生命的所有。最終,他領會到佛陀喬達摩的偉大,「只在於行動,只在於生活」。悉達多與佛陀一樣,精神終歸安寧與光明之境。殊途同歸的人生,源於他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的追尋,不斷的經歷。在探索中,他不再逃避現實,不再沉溺於虛幻的語言文字陷阱。許多人渴望在某種儀式、學說、思想中去探尋內心真理,反而被囚禁其中,永遠求索不得。

悉達多走在找尋真理的路上,他先是入了沙門,經過3年多學習戒律、修習克己及禪定,通過受苦,志願受苦和戰勝疼痛、飢餓、焦渴和疲憊等學會了諸多修煉之道,但是,他覺得這些法門無法讓人們證悟到什麼,只是暫時得到了安慰,麻醉,自我迷惑的小把戲,根本不是道中之道,他果斷重新上路,這時他遇到了被世人尊稱為佛陀的喬達摩,悉達多聽聞了佛陀的教誨,許多見到佛陀的都皈依成為他的弟子,與悉達多一起上路追尋真理的朋友喬文達也如此,悉達多沒有,他要去自己經歷這一切,去體悟,去找尋,而不是按照佛陀的教義直接去直到自己的生活,他與喬達文告別,重新上路。

不盲從多數人崇拜的教義,堅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去追尋自己的體悟,是悉達多勇敢的地方,這也就意味著他所走的路即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指導和借鑑,也沒有同路人可以安慰和幫助,一切都要靠自己,而人生的答案是否能找到也不確定。

悉達多與喬達摩,圓融統一的境界 

黑塞在小說中有意把釋迦牟尼的名字悉達多·喬達摩一拆為二,一個是喬達摩,在山林修行六年覺悟成佛,並開始傳教,一個是主人公悉達多,經歷苦修、情慾、世俗、絕望、頓悟而重生。

 

兩人的經歷雖不一樣,但都通過各自的方式,抵達了圓融統一的境界,作者想以此來告訴人們,一切最高的智慧都是通過自己的體驗得來的。

故事不複雜,語言平實,有很多類似《聖經》那樣平靜敘述的文字,平靜,但充滿了力量。這是一本值得買來放在書房,可以經常重讀溫故的經典。

黑塞《悉達多》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事物即使普遍,也存在著個體美感。理念是灰色的,而經驗界的繽紛生長卻尚未被說盡。萬物不言,卻自涵生命的秘密和宇宙的光輝。

這是初讀《悉達多》時最大的感受。

 

有人說,這是一部宗教小說,是佛祖的傳記。其實不是,原教旨主義的佛教秉持著無神論,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

 

其實,悉達多的成佛之路,也是一條作者黑塞作為藝術家自我求證的道路。在深受東方宗教影響的黑塞眼中,所有的罪孽都已然領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潛在的老人,所有嬰兒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記,而所有的垂死者必獲永恆的生命。

一個人不可能認清另一個人已然修到何等境界。佛存在於劫匪與賭徒身上,而劫匪亦存在於婆羅門身上。

不,在這部小說中,黑塞通過巧妙的結構安排向我們指出,事實上,每個人都必須發現屬於他自己的道路。《悉達多》寫於1922年,一戰結束,一個幽靈,虛無主義的幽靈浮蕩在歐洲上空。

這時,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等一批被後人稱為「迷惘的一代」的青年作家,正聚在巴黎。「迷惘的一代」一形容,其實可用於當時大部分西方人身上。正如尼採和馬克思作出的預言:這是一個文化腐朽、上帝已死、信仰崩塌的時代。

 

這時,西方一部分作家的視角開始轉向東方。

黑塞生於1877年,這時約45歲。他的《悉達多》,為西方世界帶來了新的「福音」。黑塞通過悉達多表達的真理是這樣的: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而非領教,最終你會原諒你生命所必然經歷的一切,從自在之物中獲取他們的靈性和意義,你會明白所有的相遇,離別,愛與恨,獲得與失去都應是你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中註定好的安排。

 

你無法避忌,你必須接納並謙卑的去承載這所有苦難與喜樂,以此來詮釋你永無止境的生命。

 

佛的輪迴,在這裡取代了基督的末日審判。然而讓我們再問一次,僅僅是佛教嗎?

 

黑塞在194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如果《悉達多》真的僅僅是一部表達了宗教觀念的小說,估計也愧對諾獎之名。

尼採說過,我們的文化,不過是一種治療我們生存之傷痛的假象。

在所有尋找自我的人中,一種人被蘇格拉底式的求知慾束縛住,妄想知識可以治癒生存的永恆創傷;另一種人被眼前飄散的誘人的藝術美之幻幕包圍住;第三種人求助於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現象的漩渦下川流不息,他們藉此對意志隨時準備好的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象保持沉默。

 

這是關於文化的幻象的三個等級。一般來說,幻象的這三個等級只屬於天賦較高的人,他們懷著深深的厭惡感覺到生存的重負,於是挑選一種興奮劑來使自己忘掉這厭惡。「我們所謂文化的一切,就是由這些興奮劑組成的」。

 

如此看來,《悉達多》仍沒有跳出尼採在19世紀就已定下的框架。在宗教中尋求慰藉,乃是落入了形而上的執念中。
一切的存在皆為至善——無論是死與生,無論罪孽與虔誠,無論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贊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與愛心;因而萬物於我皆為圓滿,世上無物可侵害於我。有人說,黑塞表面看來似為東方佛道傾心,但骨子裡,卻還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但是分明的,我們從《悉達多》中看到,西方的黑塞對佛陀的理解是這樣的:我們的抵達方式不同,體現方式不同,但超脫這類表象之上,我看到我們有相同的心靈,看透了人性的浮華與無常,卻依然熱切的愛這個世界。而原教旨的佛教卻告訴我們:眾生世界是空的,人生皆苦,來我這滅苦。

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受到黑塞《悉達多》的影響

相關焦點

  • 006 從悉達多到喬達摩,中間隔著個福貴 · 每天讀點書之《悉達多》
    四處遊歷三年後,他們離開苦行者去拜會智者喬達摩,歌文達決定留下來追隨喬達摩,而悉達多則聽從內心的聲音,告別好友繼續遊歷。悉達多來到一座城市,遇到卡瑪拉和卡瑪斯瓦密,自以為憑藉思考、耐心和齋戒能駕馭一切的悉達多,逐漸在情慾和金錢中迷失,當他厭惡自己想結束掉生命時,宗教拯救了他,鬼門關上走了一遭,他重獲新生。悉達多留在河邊,和擺渡人住在一起,繼續修行。
  • 《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不再逃離,不再迴避,已完全覺醒的悉達多,離開了喬達摩的舍衛城,走上了自我之路。悉達多的徹底頓悟,還差最後一步。這一步要由他曾遇過的渡河人瓦穌迪瓦,還有他與伽摩羅的兒子小悉達多幫助他完成。瓦穌迪瓦的再一次出現,教會了悉達多聆聽河流,聆聽生命的聲聲不息,悉達多的孩童、少年、青年和成年時期,不過是幻想,死亡和未來實為虛幻,只有本質和當下才是萬物之根。兒子小悉達多的意外出現,讓悉達多學會了真正的愛。伽摩羅曾說過,悉達多不懂愛,也不會愛任何人。
  • 黑塞《悉達多》,一場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黑塞在《悉達多》中,以此心理分析式的追問開始其旅程。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譽為德國浪漫主義的「最後騎士」,也是20世紀最能透視心理和最具靈性創意的作家,他以其獨特深邃的思想,雋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壇。
  • 佛陀家庭成員介紹
    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是古印度思想家、教育家、宗教改革家,佛教的創始人;稱號為釋迦牟尼佛、佛陀。「釋迦」是其種族之姓,意為「能仁」,「牟尼」則是古印度對於聖者的尊稱,意為「寂默」)。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為剎帝利種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的代表作《悉達多》一書中,將悉達多說成婆羅門,是不準確的。
  • 【佛陀故事】《佛陀傳》(五十四全集電視劇)推薦大家看這部印度電視劇佛陀傳,真心好看!轉發功德無量!
    《佛陀傳》是印度拍攝的關於佛陀(悉達多)一生的電視劇,本劇從悉達多的出生,少年求學,結婚生子,出家求道,弘法利生,
  • 佛陀的一生
    三  命名大典佛陀以轉輪聖王的身份降生人間,佛陀的父親淨飯王非常的疼愛自己的兒子。佛陀被命名為:喬達摩.悉達多。十  出城四遊太子出城,見生老病死之苦,於眾生生大悲憫,於輪迴更生厭離。十三  削髮更衣悉達多削去了如煩惱一樣的髮絲,換上了梵天送來的衣,開始修行。
  • 悉達多:尋找「阿特曼」,渡人且渡己
    >【推薦理由】誰理解了《悉達多》,誰就理解了人生,就理解了黑塞。黑塞的這部小說,故事性不強,大量的內心獨白和簡單的情節勾勒構築了悉達多的世界。但這不妨礙它成為極具個性色彩的經典作品,在閱讀的短短幾小時間,我仿佛跟著悉達多走完了他的一生,眼看著他一個婆羅門貴族青年,從錦衣玉食到遊學僧人;眼看他從驕奢淫逸,荒誕度日到擺渡濟世,平和寬容看世界;眼看告別雙親,作別朋友,離開愛人,散落兒子,到最後孑然一身;眼看他閱盡了千帆,最終又贖回了自我。
  • 水樹奈奈、松山健一等為劇場版動畫「佛陀2」獻聲
    水樹奈奈、松山健一等為劇場版動畫「佛陀2」獻聲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3-08-19 10:19:40
  • 從奧斯卡《綠皮書》到諾貝爾《悉達多》,痛苦與覺悟
    而我一個人忍受這一切,因為我不被自己的同胞所接受,我和他們也沒有共同之處。所以,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也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但是,悉達多不屬於任何地方。他的心被這世界迷住了。陷入愛情的悉達多,通過卡瑪拉跟隨富商卡馬斯瓦密。慢慢地,那個會思索會等待會齋戒的悉達多不見了。他成為自己曾經所蔑視的兒童一樣的人——那種對於歡樂和恐懼的熱情,那種對永恆愛情的又擔憂又甜蜜幸福的追求。世俗的生活徹底俘獲了他,娛樂、欲望、懶散以及貪婪。金錢不再是他的遊戲和玩具,而是他的鏈鎖和負重。他開始縱情於種種享樂之中,揮金如土。
  • 《真實的喬達摩王子》-世尊證悟歷程詳解
    (羅睺羅的意思名為「系縛」,喬達摩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已經有出家的意向,他認為這個孩子會把他禁錮在一種厭煩的生活中) 在小悉達多生下來剛五天,淨飯王就找了一百多個婆羅門來參加宴會,檢視孩子的身體,其中有八個婆羅門對他的未來做出了預言:這個孩子前途光明,要麼大徹大悟度化眾生,要麼成為轉輪聖王,一統所有的王國(當時的印度城邦眾多,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近似中國的戰國時期)。
  • 【偉大佛陀一生】的畫卷,見著得福,歡迎轉發
    關於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由於古印度的歷史典籍沒有明確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並從涅槃年推算的,因此說法不一,竟有近60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百年。(這裡的「我」是指大地一切眾生包括動物在內,其本有之佛性都是最尊最貴的)這時天上飛來兩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無數的天王、梵神、天人都出現在空中,來讚美這位現在的太子,未來佛陀的降誕。命名大典佛陀以轉輪聖王的身份降生人間,佛陀的父親淨飯王非常的疼愛自己的兒子。被命名為:喬達摩.悉達多。
  • 印度大型電視劇《佛陀》中文字幕版 共54集全
    主角佛陀由Himanshu Soni出演,悉達多的妻子耶輸陀羅一角的扮演者是入圍2010年度印度小姐前十名的Kajal Jain。此劇講述了世尊喬達摩.悉達多,從小時候出生即為太子到後來獨自悟道成佛,直到進入大涅槃的一生。
  • 悉達多太子,生日快樂!
    忽然,摩耶夫人見到有株無憂樹,花色香鮮,枝葉茂盛,她心生喜樂,正要伸手去摘取樹上的花朵,卻感到右脅之處,胎兒將從這裡出來,她手攀著無憂樹枝,悉達多太子便從母親的右脅誕生,沒有任何臭穢,母親也沒有任何生產的痛苦。 現在每到佛誕日,我們紀念佛陀的誕生,往往會用鮮花布置成美麗的「藍毗尼園」,來紀念佛陀誕生的聖地!
  • 釋迦牟尼佛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
    rtha Gautama,釋迦牟尼(即「釋迦先賢」)佛,或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苦行僧(?rama?a)和聖人,佛教的奠基人。據信,他主要在公元前6至4世紀的某個時候在古印度的東部生活和教書。喬達摩教導了一種介於感官放縱和在拉瑪中發現的嚴重禁欲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後來他在印度東部的其他地區(如Magadha和Kosala)任教。
  • 悉達多
    《悉達多》是1922年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創作的一部小說。小說以文中主人公悉達多名字命名。
  • 佛誕日丨悉達多太子,生日快樂!
    忽然,摩耶夫人見到有株無憂樹,花色香鮮,枝葉茂盛,她心生喜樂,正要伸手去摘取樹上的花朵,卻感到右脅之處,胎兒將從這裡出來,她手攀著無憂樹枝,悉達多太子便從母親的右脅誕生,沒有任何臭穢,母親也沒有任何生產的痛苦。 現在每到佛誕日,我們紀念佛陀的誕生,往往會用鮮花布置成美麗的「藍毗尼園」,來紀念佛陀誕生的聖地!
  • 比印度電影評價更高的印度神劇《佛陀》,帶你穿越時空感受真實的佛陀!
    而《佛陀》不是,悉達多的家裡,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妯娌、婆媳之間好像更看重情義,即使意見不一發生矛盾,也是儘量相互忍耐和寬恕,很少圍繞權力鬥智鬥狠,即便有斛飯王一家三口處處算計,也多是他們家單方作戰,悉達多及其父王母后很少接招,類似「你出拳頭我出棉花、你惡意算計我善意回報」的方式,根本就「鬥」不起來。
  • 《叛逆的佛陀:回歸真心 莫忘初衷》
    『 叛逆的佛陀 』我們常常把悉達多,那位我們稱為佛陀的年輕人,當做上帝一樣的談論著。但事實上,他只是個單純的印度年輕人,一個就像你我一樣的人。我們說他是個王子,是王室的重要成員之一,我們認為他一定比我們佔有優勢,但事實上,在物質上來說,現在的我們比悉達多當時擁有的更多。我們說他有個王國等等,但悉達多王子擁有的不會比現在中產的美國家庭還多。他可能有比較多的僕人,但你有很多的小工具,更多的科技,更多的舒適及方便。悉達多他沒有冰箱,但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