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2020-12-23 姜言蹊評書說影

上【繁華聲,遁入空門,折煞了世人】下【緣分落地生根 是 我們,伽蘭寺聽雨聲 盼 永恆】

這是我目前最難下筆的一篇文章:原因之一是寫的少,從去年九月底至今,七月餘,我指尖寥寥32篇文;二是閱歷少,出生到現在,我26年的人生經歷,還不足夠讓我能有沉甸甸的感悟,去完整體會悉達多的大智慧。

然而就像書中說的那樣,智慧不能傳承,不能學習,只能體會,那我就要「不自量力」地努力體會一把佛陀達摩的大徹大悟。

《悉達多》薄薄一本,德國著名作家赫爾曼·黑塞所著,第二標題《一首印度的詩》。拿過諾貝爾獎、馮泰納獎、歌德獎的黑塞,把這本薄薄的小書寫出了詩意。

引用譯者的話說:「黑塞的語言是美的,《悉達多》是一部完全是詩的、充滿歌詠性的、音樂性的光彩奪目的傑作。」

往往這時,我恨不得自己懂得德文,能跨越語言障礙,能夠牢牢握住它的「完全是詩」,「充滿歌詠性」,和「音樂性」的光彩。

姜乙的翻譯版本,只有164頁。全書分成上下兩個部分,於我讀來卻是四個階段。

如果以前,我一定會冒昧地把這兩個部分,分成孩童、少年、青年、老年四個階段。然而經佛的徹悟,時間乃是虛幻,我們的孩童、少年、青年、老年時期也不過亦真亦幻,又何來區分之說?

因而我把《悉達多》的故事,粗淺地分成了四個部分:逃離自我、看清自我、忘記自我、找回自我&看見眾生。

01逃離自我,我是天選之子

俊美的婆羅門之子,顯赫之後,悉達多,天資聰穎,智慧不凡,他修習辯論,修習參禪的藝術與冥想,早已學會念誦「唵」一詞。

所有人都愛悉達多,所有人都對他興致勃勃」,然而別人的喜愛無法讓悉達多獲取真正的快樂。

即便修習了婆羅門所有的思想,他仍舊無法獲得內心的真正滿足。

他無比想逃離肉體上的我和思想上的我,因為他覺得這都不是「我」。

真正的「我」又在哪裡?「阿特曼」要到何處尋?

悉達多此時的痛苦就來源於找不到真正的「阿特曼」,頓悟不了真正的「我」。

三國魏,邯鄲淳撰《笑林》:一葉障目。傳世佛陀都曾困惑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曾歷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其實是我們的一貫常態。

然而悉達多跳出了「常態」的框架,在「唵為弓,靈為箭,梵乃箭之靶,當不屑地擊中它」信念的驅動下,他為了追尋「大梵」,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自己原本富足的生活,告別了父親母親,放下了天選之子的身份,開始走向成為「沙門」之路。

02看清自我,我只是我

「悉達多與好友喬文達一起,追上了前行的三位苦行者,加入了沙門的旅途。」

在這一路,悉達多每日只食一餐生食。我在思索,莫不是修行者都明了,腹中無食,思維才能轉的更快?所以越是得道高僧,往往齋戒。

悉達多跟隨沙門長老,修習克己和禪定,唯一的目標就是「墮入空無」。他深信,只有「我」消亡,那個最深處的「非我」才能覺醒。

然而悉達多並不滿足,因為他雖然修習了諸多克己之法,千百次擺脫了「我」,卻又無法擺脫地重歸於我。

他既而又開始不安、躁動,他反思自己這麼多年的求知,依舊找不到真正的「我」。

而此時,一個叫喬達摩的世尊佛陀現世了。悉達多在聆聽了喬達摩的法義之後,依舊不能被說服。

他當然贊同這法義的無瑕和完美,然而唯一的小漏洞,就是這讓人獲得解脫的法義,因為悉達多始終認為,人無法通過學習他人的法義獲得解脫,他甚至表明從此不再學習任何知識。

老子《道德經》有云:絕聖棄智,絕學無憂。悉達多要解脫,要徹頭徹尾地看清對於他來說陌生的「我」。

不再逃離,不再迴避,已完全覺醒的悉達多,離開了喬達摩的舍衛城,走上了自我之路。

他要去塵世間生活,感受自己心臟的跳動,如今他是甦醒的悉達多,不是婆羅門之子,不是父親母親的兒子,也不再是喬達文的朋友,甚至不是那個聽過達摩法義的門徒,他只是悉達多。

03忘記自我,我是繁世之人

來到人世間的悉達多,歷經愛情,他邂逅伽摩羅,在她懷裡、身下,縱慾歡樂、水乳交融。為了她,悉達多深入塵世間。

他同迦摩施瓦彌學習做生意,飽衣豐食,腰纏萬貫。

他在人世間學會了聲色犬馬,學會了品美食、賞名花,甚至也沾染了世人的幼稚和貪婪。

他曾如此不屑世人,如今卻變得如同世人一般。

「世俗將他囚禁。情慾、貪慾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視、時常嘲笑、視為最愚昧的唯利是圖俘虜了他。他拜倒在錢財下。賺錢於他不再是遊戲和瑣事,而是枷鎖和負荷。在充滿詭詐的歧路上,他最終沉迷於卑劣的賭博。」

在悉達多身邊的所有人中,唯有一生摯愛伽摩羅懂他,知他。

最後一次情愛歡好過後,悉達多驚愕:這性竟然和死如此接近。他又一次獲得了內心的平和。

《荀子·解敝》:人心譬如盤水。人的思想和情緒,就該如這盤中水一般,平和無波瀾,不因驕傲躁動而招惹是非。

悉達多徹悟,就像在夢中那隻死去被他放走的知更鳥,他要離開他的芒果樹,告別他的花園,塵世間的自我已經死去,他要重新找回那個已經忘記的使命:找尋真我「阿特曼」。

04找回自我,看見眾生,世界圓融一統

悉達多來到河邊,他在絕望中,想到了赴死。他驚恐,口中又一次說出了已經遺忘許久的「唵」,他又一次,重新認識了「阿特曼」。

河水在身邊湧動,他頭枕樹根酣睡,酣睡之久,仿佛一下子過去了十年。

這一次酣睡讓他失去了從前的記憶,只餘下新生的喜悅。

他坐起,身邊多了一位黃衣僧人,不曾想這僧人卻是曾經的好友喬文達。他認出了好友,好友卻不曾認出他。

為了找尋真我,悉達多離開家園,成為沙門,之後又與佛陀達摩相遇,在與佛陀交談後,他依舊困惑,為了繼續追尋內在的「阿特曼」,遂只得變為愚蠢世人,經世事:去生活、去試煉、去體驗、去經淫樂,去享財富。

如今他重新聽見「唵」之聲,他又找回了那個快樂的悉達多。

悉達多的徹底頓悟,還差最後一步。

這一步要由他曾遇過的渡河人瓦穌迪瓦,還有他與伽摩羅的兒子小悉達多幫助他完成。

瓦穌迪瓦的再一次出現,教會了悉達多聆聽河流,聆聽生命的聲聲不息,悉達多的孩童、少年、青年和成年時期,不過是幻想,死亡和未來實為虛幻,只有本質和當下才是萬物之根。

兒子小悉達多的意外出現,讓悉達多學會了真正的愛。伽摩羅曾說過,悉達多不懂愛,也不會愛任何人。然而現在的悉達多,卻徹底感受到了對兒子瘋狂愚蠢般的愛。原來世人這本能簡單的愛,並非愚不可及,並非幼稚地可笑。

唐寅曾作《桃花庵歌》: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世人與智者之間,是否真的是天上地下的差別?就像動物與人類,在物競天擇面前,難道不是動物更勝一籌嗎?

悉達多微笑瞭然,側耳用心傾聽:「所有聲音、目標、渴望、痛苦、慾念,所有善與惡合為一體,構成世界,構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樂。」

他終於成功認知了圓滿,用眼、用心看見了以前曾鄙視的眾生。

最後,悉達多與喬文達又一次在河邊相遇,可是他的這位朋友一次都不曾認出過自己。

喬文達一生修道,追隨悉達多,追隨達摩,而他從未徹悟過「真我」,未曾洞悉過生命的真諦,未曾看見愛的意義。

05結語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悉達多·喬達摩,釋迦摩尼的本名,黑塞用「一首詩」寫出了釋迦摩尼的兩面:悉達多作為追尋者,喬達摩作為入道者。而悉達多的朋友喬文達就像一直追隨的影子,就如在人世間一直迷惑的眾人。

就是這些迷惑於塵世間的眾人,在悉達多一路追尋真我的過程中,在他遇見自己、丟棄自己、又找回自己的路上,在他生命中出現的這些「愚蠢」眾人,才真正教會了他「阿特曼」的永恆真諦。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絕非偶然,他也一定會教會你什麼。」——釋迦摩尼

相關焦點

  •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哪個說法對?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出現「讀書百遍,而義自見」這句話,有的人會覺得很奇怪,因為我們習慣說的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兩句話到底哪一句才是對的呢?我們通常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出自宋代朱熹的《訓學齋規讀書寫文字》。原文是: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道。心不在此……比朱熹更早說這句話的是董遇。
  • 黑塞《悉達多》,一場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黑塞在《悉達多》中,以此心理分析式的追問開始其旅程。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譽為德國浪漫主義的「最後騎士」,也是20世紀最能透視心理和最具靈性創意的作家,他以其獨特深邃的思想,雋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壇。
  • 《小活佛》悉達多普渡眾生,上師喇嘛今生轉世
    多傑喇嘛(藏語中雷電的意思),曾經是嘉華仁波切的上師,晚年時,覺得需要到西方弘揚佛法,宣揚佛祖的道理,隻身來到美國的西雅圖,並於9年前過世,這期間人們一直在世界各地尋找他的轉世肉身。另一條線是基努裡維斯飾演的悉達多的悟道成佛之旅,可以作為尋找多傑喇嘛轉世的前傳來看,這部分奇幻而華美。相傳悉達多的意思是帶好東西來的人,小太子走過的地方,便有蓮花開發,他為悟道而生,並會普渡眾生。
  • 貝託魯奇《小活佛》:悉達多普渡眾生,上師喇嘛今生轉世.
    多傑喇嘛(藏語中雷電的意思),曾經是嘉華仁波切的上師,晚年時,覺得需要到西方宏揚佛法,宣揚佛祖的道理,隻身來到美國的西雅圖,並於9年前過世,這期間人們一直在世界各地尋找他的轉世肉身。另一條線是基努裡維斯飾演的悉達多的悟道成佛之旅,可以作為尋找多傑喇嘛轉世的前傳來看,這部分奇幻而華美。相傳悉達多的意思是帶好東西來的人,小太子走過的地方,便有蓮花開發,他為悟道而生,並會普渡眾生。貝託魯奇沒有複雜地設計悉達多的探尋之旅,只是一首曲子喚醒了他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外面的痛苦和憂慮,他人的疾病、貧窮、年老和死亡,親眼看見這些後,他明白唯有度己才能度人。
  • 悉達多
    《悉達多》是1922年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創作的一部小說。小說以文中主人公悉達多名字命名。
  • 悉達多的故事 - 09
    淨飯王現在才覺安心,因為悉達多已走上了他夢寐以求的路。他親自挑選國內最佳的樂師和舞蹈員,為悉達多和耶輸陀羅長期表演以供娛樂。可是,對悉達多和耶輸陀羅來說,快樂並非是從安枕無憂的權貴生活中可以找到的。他們的快樂,是從坦誠相待、互訴心聲中獲得的。他們全沒有為山珍海味或綾羅綢緞而心動。
  • 悉達多:尋找「阿特曼」,渡人且渡己
    >【推薦理由】誰理解了《悉達多》,誰就理解了人生,就理解了黑塞。一百二十頁,七萬字左右,跟《活著》一樣,三四個小時可看完,但是不同於看完《活著》時淚流滿面的狀態,這次我的心情異常平靜,然而我的腦海中卻陷入了無限的沉思與遐想,這是我看任何一部偉大的小說所不同的感覺,有唏噓、有鎮靜、有驚嘆,還有惶惑,我們追其一生到底在追尋什麼?真諦何存?黑塞的這部小說,故事性不強,大量的內心獨白和簡單的情節勾勒構築了悉達多的世界。
  • 006 從悉達多到喬達摩,中間隔著個福貴 · 每天讀點書之《悉達多》
    四處遊歷三年後,他們離開苦行者去拜會智者喬達摩,歌文達決定留下來追隨喬達摩,而悉達多則聽從內心的聲音,告別好友繼續遊歷。悉達多來到一座城市,遇到卡瑪拉和卡瑪斯瓦密,自以為憑藉思考、耐心和齋戒能駕馭一切的悉達多,逐漸在情慾和金錢中迷失,當他厭惡自己想結束掉生命時,宗教拯救了他,鬼門關上走了一遭,他重獲新生。悉達多留在河邊,和擺渡人住在一起,繼續修行。
  • 悉達多太子,生日快樂!
    佛陀的生日有著許多的小典故,在後世的「浴佛節」中,常常能見到其蹤影。 有一天,摩耶夫人在夢中正要睡醒的時候,見到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虛空而來,從右脅進入自己的身體,摩耶夫人當下感到體安快樂,自身如日月照耀,清澈好似琉璃一般…… 這就是她懷孕的徵兆,她與淨飯王的兒子——悉達多太子,就要出生了!
  • 【佛光新聞】光明大學《悉達多》音樂劇 日本首演登場
    東京佛光山9月16日邀請菲律賓光明大學佛陀傳音樂劇《悉達多》在板橋文化會館隆重演出。活動首先由板橋一中管樂團奏出序章,NPO法人國際BLIA理事長滿潤法師為與會的千名觀眾介紹劇團緣起,因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永光法師深受菲律賓人美妙的歌聲感動,希望美好純淨的聲音能夠遍傳世界。也說明劇團成立十周年,將在明年完成巡迴五大洲的壯舉,傳播佛陀的故事。
  • 佛陀喬達摩與普通人悉達多——黑塞《悉達多》的耐人尋味之處
    這位青年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這個名字不禁讓我們想到喬達摩·悉達多,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人稱成為佛陀,意思是覺悟之人,也稱釋迦牟尼佛。但本書中,黑塞寫的並不是一本佛教小說,而是講述人向自我精神的探尋,因為,世界上最難了解的事物,反而是我們自己。
  • 佛誕日丨悉達多太子,生日快樂!
    佛陀的生日有著許多的小典故,在後世的「浴佛節」中,常常能見到其蹤影。  有一天,摩耶夫人在夢中正要睡醒的時候,見到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虛空而來,從右脅進入自己的身體,摩耶夫人當下感到體安快樂,自身如日月照耀,清澈好似琉璃一般…… 這就是她懷孕的徵兆,她與淨飯王的兒子——悉達多太子,就要出生了!
  • 【每周一首會眾詩歌】Yet not I but through Christ in me(不是我,乃是連於基督)
    第一期26首會眾詩歌總連結:【每周一首會眾詩歌】前26周匯總第二期會眾詩歌:第二十七周:【每周一首會眾詩歌】Afflicted saint, to Christ draw near(受苦聖徒到基督面前)第二十八周:【每周一首會眾詩歌】Christ be Glorified(願基督得榮耀)第二十九周:【每周一首會眾詩歌
  • 李商隱詩歌中的黃昏意象,哪三種題材視角下體現出來?
    李商隱的詩歌向來以意象豐富而多義難解著 稱。黃昏意象在義山詩中大量出現,據筆者統計, 在義山現存近六百首詩歌中,直接出現黃昏意象的 詩歌就有七十首之多。黃昏意象在義山詩中的內 涵較為豐富,從定義來說,黃昏指的是日落以後到 白晝還未完全結束的一段時間。
  • 皮日休的一首絕句,通俗易懂,構思精妙,後兩句更是寓意深遠
    唐末文壇衰落,總的說來雖比不上盛唐和中唐,但也自有其鮮明的特色、和不容低估的成就。在晚唐鹹通至天祐時期眾多的作家中,才氣橫溢的皮日休自拔於流俗,矯首高歌,以其憂國憂民的傑出詩文,成為當時的冠冕。皮日休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戰禍頻仍,作者經常在其作品中同情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難。下面介紹皮日休的一首絕句,通俗易懂,構思精妙,後兩句更是寓意深遠。金錢花唐代:皮日休陰陽為炭地為爐,鑄出金錢不用模。
  • 從奧斯卡《綠皮書》到諾貝爾《悉達多》,痛苦與覺悟
    1946年,憑藉著「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範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赫爾曼•黑塞在著作《悉達多》中也在探討這個問題。悉達多拋棄華服,每天只吃一餐未經烹調的食物,他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擺脫一切,渴望、追求、夢想、歡樂和痛苦,統統都不要。在擺脫中獲得寧靜,在消失的自我思想中聽任奇蹟的出現。他從沙門的年長者中學會了如何自我解脫、如何沉思潛修。然而,悉達多清楚地知道自己距離真正的智慧還很遠很遠。因此,當他們開始追尋活佛加泰瑪的住地。
  • 黃庭堅的一首詩,構思精妙,句式變化,詩意也別具風味
    下面分享的是黃庭堅的一首詩,構思精妙,句式變化,詩意也別具風味。觀王主簿家酴醾宋代:黃庭堅肌膚冰雪薰瀋水,百草千花莫比芳。露溼何郎試湯餅,日烘荀令炷爐香。風流徹骨成春酒,夢寐宜人人枕囊。山谷果然很快就吟誦了一首詩,主人聽後立刻就大聲叫絕!這是一首詠物詩,首句寫酴醾的色、香,全篇即由此生發,直說到喝酴醾酒,令人身心清爽,睡在酴醵枕上更有好夢,非常切題,起承轉合,句式變換也非常明顯。首聯先總括,詩人說酴醾花的顏色潔白,其香味更如水中的沉香,其餘的百草千花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 漢語與古漢語的精妙豐富之處,又有著哪些不同呢?
    漢語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的豐富多樣性,同樣的一句話換個標點符號就有不同的意思,換個語氣就能給人不同的感覺。漢語又是由古漢語轉變而來,那古漢語會不會也同漢語一樣,有著許多我們都不知道的精妙之處呢?它會不會也同漢語一樣,語氣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大不相同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領略古漢語的魅力吧。埃諾博士寫道:「古代漢語是一種非常微妙的語言,通過相關書寫文字產生的共鳴而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