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從悉達多到喬達摩,中間隔著個福貴 · 每天讀點書之《悉達多》

2021-02-08 牛泳書海

婆羅門青年悉達多,出身高貴,機敏聰慧,自視甚高,頗為傲慢。他不滿足眼前的生活,迫使父親答應他跟著苦行者外出苦修,好朋友歌文達從小追隨著他,也一起上路。四處遊歷三年後,他們離開苦行者去拜會智者喬達摩,歌文達決定留下來追隨喬達摩,而悉達多則聽從內心的聲音,告別好友繼續遊歷。


悉達多來到一座城市,遇到卡瑪拉和卡瑪斯瓦密,自以為憑藉思考、耐心和齋戒能駕馭一切的悉達多,逐漸在情慾和金錢中迷失,當他厭惡自己想結束掉生命時,宗教拯救了他,鬼門關上走了一遭,他重獲新生。悉達多留在河邊,和擺渡人住在一起,繼續修行。然而不久之後,卡瑪拉帶著她和悉達多的兒子去朝拜行將去世的喬達摩,在河邊被蛇咬傷,臨死時將兒子託付給悉達多。不久之後,悉達多的兒子偷走他和擺渡人僅有的錢幣,毀壞船槳,不告而別,他去追,無果,返回。至此,悉達多真正覺悟。


1


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最打動我的,不是深刻的道理和深邃的思想,而是史詩般的語言,以及短短幾萬字中包含的豐富人生。


悉達多是一個婆羅門,家境殷實。他飽讀詩書,自視甚高。周圍的人羨慕他,尤其朋友歌文達一直毫無保留地追隨他。這樣一個人還有什麼苦惱呢?在旁人看來,純屬「為賦新詞強說愁」。但在悉達多自己看來,他內心的很多問題在眼下的生活中找不到答案,所以他必須出去尋找。他表現出決絕,迫使父親同意他離開。歌文達對他的選擇難以理解,甚至震驚,但猶豫再三,還是決定追隨他。倆人跟著幾個苦行者苦修三年。


苦修不是目的,只是一種途徑,一種證明自己可以忍受物質生活的貧瘠、不受外物奴役的途徑。


之後倆人離開苦行者去朝見聖人喬達摩,他們被喬達摩的智慧所折服。歌文達覺得他找到了可以一輩子追隨的智者,留了下來;而悉達多再一次選擇離開。他還年輕,對自己高看一眼,不想站在任何人(哪怕是自己崇敬的人)身後,隸屬於任何一種學說,他想繼續尋找,所以毅然決然和歌文達告別。


到這裡,有意思的東西出現了。我們說故事裡有人生。故事最大的魅力,是人人可在其中照見自己。悉達多舍家別業,大多數人會不理解: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風餐露宿作踐自己,還說什麼追求人生的意義,傻不傻?但捨棄家鄉穩定安逸生活,去北上廣深闖蕩的那些年輕人,應該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悉達多產生共鳴,惺惺相惜。


小說中的修行順序也不能亂。悉達多三年苦修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必須有這三年才能讓他去朝見喬達摩。一方面,人生就是這麼個過程,走不完這三年,往下的路也不必再走,回頭是岸;另一方面,三年苦修生活讓悉達多更(盲目)自信,讓他有了離開喬達摩的底氣。


好比人才都湧向一線城市,沒熬過前三年住地下室吃泡麵(受人排擠不被重視)的人,都回家了,熬過之後才有資格湧向阿里巴巴和騰訊等頂尖大廠,一部分人如歌文達,選擇留下,而最頂尖的那幾個,又總想著離開去創業,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沒錢的時候追求財富,有錢了追求聲名和更大的財富,名利兼得還得去追求精神富足(或者更大的挑戰),總要有一個執念在前路誘惑,人才好興高採烈、動力十足地把人生路一直走下去


2


小說中喬達摩象徵精神層面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個時候悉達多離開他,不是說明喬達摩不好,恰恰相反,喬達摩太好了,以悉達多的能力和水平,還無法深入理解、感同身受。就像有些書,沒到一定年齡、缺少必要的閱歷、思維和眼界太過狹窄,讀了白讀。


悉達多正是那樣的年輕人,他聰慧,但是淺薄,他需要(也一定會)去體驗更豐富的生活,證明自己在很多方面都能做好甚至更好。於是義無反顧離開喬達摩,投入世俗的懷抱。他來到一座城市,遇到了卡瑪拉和卡瑪斯瓦密。卡瑪拉代表愛情,也就是紅塵;卡瑪斯瓦密代表金錢,也就是俗世。悉達多很自信地縱身一躍到紅塵俗世中,自以為憑藉思考、耐心、齋戒等能力,可以遊刃有餘穿梭其中,出淤泥而不染;但不知不覺間他陷進去了,陷入世俗的網無法自拔。


他變了,斤斤計較、愛財如命、嗜賭成性,不再是那個聰慧、高貴的婆羅門青年,也不再是那個跟著沙門苦修沒有物慾的青年。他原來看不起世俗生活中的普通人,覺得他們像兒童一樣充滿欲望,被欲望控制,但他自己也陷入這些俗世的欲望當中。他厭惡自己(覺察到自己的變化而感到痛苦),不知如何解脫,只能想到以死來獲得救贖。


從眼高於頂到自我厭惡,這種強烈落差濃積於心的毒,只有通過更烈性的藥才能解。死亡算一種——最危險的一種,因為它很可能在解了毒的同時要了命。好在悉達多及時覺悟。他是幸運的那一個。經歷過、陷落過又及時走出來,鬼門關上走了一遭且重獲新生。他自沉於河想了結生命,河水反而滌靜他身上的汙濁,讓他重新得到內心的平靜。河水不僅沒要他的命,還救贖了他的靈魂。自此他留在河邊,和擺渡人住在一起,過著艱苦樸素的極簡生活。


是不是就此頓悟,走上超脫之路呢?


並沒有。他仍然沒有達到最後的超脫。他還有最後一關要過。


3


悉達多離開卡瑪拉後,卡瑪拉已經懷孕。後來卡瑪拉將她的花園別墅贈與喬達摩的門人,自己也拜在喬達摩門下。喬達摩行將就木,卡瑪拉帶著兒子去朝拜。這天他們來到河邊,卡瑪拉不幸被毒蛇咬傷,幸運的是他們遇到悉達多。卡瑪拉死在悉達多懷裡,臨終將兒子託付給他。


這是悉達多要過的最後一關。這位嬌生慣養的小少爺顯然吃不了也不願意跟著悉達多吃苦,一直在折磨他,反抗他,他卻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付出耐心與愛心,希望能把兒子留在身邊;哪怕他兒子最終偷了他們僅有的錢,折斷船槳,跑回大城市,他仍然想去把兒子追回來。他放下了慾念和金錢,但還沒有放下「情」字。


小說結尾處,悉達多終於聽了擺渡人的勸,不再找他兒子,離開城市回到河邊。直到這時他才真正的成長了,超脫了。他放下了內心所有的驕矜、自負、高傲,不再輕視世俗生活中的那些普通人,不再輕視他們的欲望、他們的追求、他們的日復一日。他覺得,他們的生活、追求甚至欲望都是可以接受的,是有意義的。


他兒子的離開帶給他苦惱,同時也帶給他最後的了悟。就像迷宮的最後一角,拼上了,一切海闊天空。


4


整個故事最打動我的不是悉達多最後醒悟、超脫,成為一個智者,而是他的經歷:出身高貴傲慢自負看不起別人,不甘人後不願隸屬於任何一種學說,想證明自己在各方面都是最優秀的,這樣一個青年真正投身俗世之網,卻發現自己也並沒有高明到哪裡,也會陷入紅塵俗世,也曾虛度很多時光,浪費很多金錢,也會被欲望折磨到想自殺了結自己。哪怕在自以為看破之後,還會再次被情網(愛情、親情)所困。


經歷之後才得開悟。經歷夠悲欣交集的人生,最後才能變得透徹,簡單。所謂簡單背後是複雜,道理在此。


又想起前幾年很流行的那句話:知道了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道理就是那些道理,但經歷之前和經歷之後,感受、認識、體察並不一樣。生活或者人生的意義,並不在聽說的那些道理中,甚至也不在最後了悟的那些道理中,而在一個人從開始到最後經歷的那些事情裡。


5


現在經常翻出以前寫的一些文字,有十幾二十歲時的,也有前年去年的,看的時候感覺彆扭、尷尬,因為那些文章幼稚,語言不通、思想膚淺、譁眾取寵,信筆由韁寫下來,缺乏思考。


於是,在動筆寫文章的時候,不管書評影評,還是人生感悟,都會猶豫,不知該不該寫、該怎麼寫。因為我害怕未來再次翻開,會笑話現在的自鳴得意、自以為是、自作多情。


《悉達多》這篇小說給了我新的啟發,那就是如果我現在不寫,這些東西會消失,而消失了的才是沒有意義的。而那些留下痕跡的,被笑話的,尷尬的、彆扭的,都在悄悄證明著成長、成熟。就像悉達多最後了悟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從前:離家時傷害父親,告別時傷害三個沙門、朋友,然後一直自以為是地傷害卡瑪拉、卡瑪斯瓦密,還有自己;他以為能主導自己,深陷泥淖差點死掉,他兒子不喜歡他,他卻極力想將兒子留在自己身邊,教導、開化;最可笑的是,他曾不可一世地蔑視俗世中的普通人。正是這些事後想起來的彆扭、尷尬,以及每次從中汲取的改變的力量,成就了最後的悉達多。如果不是反覆去想、去琢磨這個過程,他也不會到達最後的頓悟時刻。


6


最後說說悉達多的那次求死。前面說過,對所有人生問題,死是最烈性的解藥。最好的結果是像悉達多那樣,經歷了死的過程,想清楚困擾的問題,最後活下來。


「死」這副藥千萬不能亂用。用不好,問題是解決了,但有什麼意義?說到底人一輩子先得保證活著,在活著的基礎上去經歷、經歷、經歷,在經歷的過程中不斷迷失,迷失之後又走出來,這個過程越豐富,體悟、思考、想法才會越深刻,最後才可能超脫。


說到這兒,《悉達多》這個故事的內核其實特別像餘華的《活著》。福貴在講他的紈絝生活,以及那些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經歷時,很平靜,仿佛在講別人的故事。他經歷了太多不幸,最後走了出來。他和悉達多一樣,在經歷和死亡中參透了活著的意義。區別只是,福貴那活生生的經歷實在太過慘烈,讓人不忍卒讀。


從這個角度看,悉達多的超脫之路,可能並沒有文字呈現出來的那麼詩意和簡單。


向偉大的福貴和悉達多致敬!


相關焦點

  • 佛陀喬達摩與普通人悉達多——黑塞《悉達多》的耐人尋味之處
    這位青年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這個名字不禁讓我們想到喬達摩·悉達多,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人稱成為佛陀,意思是覺悟之人,也稱釋迦牟尼佛。但本書中,黑塞寫的並不是一本佛教小說,而是講述人向自我精神的探尋,因為,世界上最難了解的事物,反而是我們自己。
  • 《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然而就像書中說的那樣,智慧不能傳承,不能學習,只能體會,那我就要「不自量力」地努力體會一把佛陀達摩的大徹大悟。《悉達多》薄薄一本,德國著名作家赫爾曼·黑塞所著,第二標題《一首印度的詩》。拿過諾貝爾獎、馮泰納獎、歌德獎的黑塞,把這本薄薄的小書寫出了詩意。
  • 悉達多的故事 - 09
    他倆的錦履華服和每天燃點的檀香,都是特別從西南面迦屍國的都城瓦拉納西專程訂購回來的。淨飯王現在才覺安心,因為悉達多已走上了他夢寐以求的路。他親自挑選國內最佳的樂師和舞蹈員,為悉達多和耶輸陀羅長期表演以供娛樂。可是,對悉達多和耶輸陀羅來說,快樂並非是從安枕無憂的權貴生活中可以找到的。
  • 悉達多
    《悉達多》是1922年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創作的一部小說。小說以文中主人公悉達多名字命名。
  • 從奧斯卡《綠皮書》到諾貝爾《悉達多》,痛苦與覺悟
    而我一個人忍受這一切,因為我不被自己的同胞所接受,我和他們也沒有共同之處。所以,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也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黑塞在《悉達多》這本只有121頁的書中,婆羅門的兒子悉達多找尋自己的道
  • 悉達多:尋找「阿特曼」,渡人且渡己
    但這不妨礙它成為極具個性色彩的經典作品,在閱讀的短短幾小時間,我仿佛跟著悉達多走完了他的一生,眼看著他一個婆羅門貴族青年,從錦衣玉食到遊學僧人;眼看他從驕奢淫逸,荒誕度日到擺渡濟世,平和寬容看世界;眼看告別雙親,作別朋友,離開愛人,散落兒子,到最後孑然一身;眼看他閱盡了千帆,最終又贖回了自我。
  • 我讀《悉達多》:我已有所成熟,聽到了來自心中歌鳥的歡唱
    而這種神恩你無法從別處獲得,遵從別人的教義你獲得的只是教義,因為智慧是不可傳的。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出了世間的真理,世人可以有所思,但最終要遵循的還是自己內心的聲音,每個人的救世主只能是自己,所以悉達多毅然地離開自己跟隨世尊的朋友,走上尋求自我之路並獲得了答案。赫爾曼·黑塞[德]只是在絕地中找到自我並徹悟可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至少對於我等凡人來說。
  • 悉達多太子,生日快樂!
    忽然,摩耶夫人見到有株無憂樹,花色香鮮,枝葉茂盛,她心生喜樂,正要伸手去摘取樹上的花朵,卻感到右脅之處,胎兒將從這裡出來,她手攀著無憂樹枝,悉達多太子便從母親的右脅誕生,沒有任何臭穢,母親也沒有任何生產的痛苦。 現在每到佛誕日,我們紀念佛陀的誕生,往往會用鮮花布置成美麗的「藍毗尼園」,來紀念佛陀誕生的聖地!
  • 佛誕日丨悉達多太子,生日快樂!
    忽然,摩耶夫人見到有株無憂樹,花色香鮮,枝葉茂盛,她心生喜樂,正要伸手去摘取樹上的花朵,卻感到右脅之處,胎兒將從這裡出來,她手攀著無憂樹枝,悉達多太子便從母親的右脅誕生,沒有任何臭穢,母親也沒有任何生產的痛苦。 現在每到佛誕日,我們紀念佛陀的誕生,往往會用鮮花布置成美麗的「藍毗尼園」,來紀念佛陀誕生的聖地!
  • 黑塞《悉達多》,一場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黑塞在《悉達多》中,以此心理分析式的追問開始其旅程。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譽為德國浪漫主義的「最後騎士」,也是20世紀最能透視心理和最具靈性創意的作家,他以其獨特深邃的思想,雋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壇。
  • 99%的人會因書名而錯過的3本心靈成長書!|好書推薦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前段時間聽樊登聊到這本書,他說自己最開始聽有人推薦時以為是雞湯,果斷忽略,直到實在到了低谷,才決定試著讀一讀。我最開始也是一樣,當我聽到這個書名時,我第一反應是——又是一本成功學的書。
  • 《小活佛》悉達多普渡眾生,上師喇嘛今生轉世
    多傑喇嘛(藏語中雷電的意思),曾經是嘉華仁波切的上師,晚年時,覺得需要到西方弘揚佛法,宣揚佛祖的道理,隻身來到美國的西雅圖,並於9年前過世,這期間人們一直在世界各地尋找他的轉世肉身。英若誠飾演的諾布喇嘛輾轉美國和尼泊爾,最終相信多傑喇嘛如今託身於三個孩子的身上:一個受過教育的西方男孩、一個在街頭流浪賣藝的東方男孩,最後是講起故事來繪聲繪色,可以夢囈梵文的東方女孩。分別代表一、語、形三者的結合。另一條線是基努裡維斯飾演的悉達多的悟道成佛之旅,可以作為尋找多傑喇嘛轉世的前傳來看,這部分奇幻而華美。
  • 貝託魯奇《小活佛》:悉達多普渡眾生,上師喇嘛今生轉世.
    多傑喇嘛(藏語中雷電的意思),曾經是嘉華仁波切的上師,晚年時,覺得需要到西方宏揚佛法,宣揚佛祖的道理,隻身來到美國的西雅圖,並於9年前過世,這期間人們一直在世界各地尋找他的轉世肉身。英若誠飾演的諾布喇嘛輾轉美國和尼泊爾,最終相信多傑喇嘛如今託身於三個孩子的身上:一個受過教育的西方男孩、一個在街頭流浪賣藝的東方男孩,最後是講起故事來繪聲繪色,可以夢囈梵文的東方女孩。分別代表意、語、形三者的結合。另一條線是基努裡維斯飾演的悉達多的悟道成佛之旅,可以作為尋找多傑喇嘛轉世的前傳來看,這部分奇幻而華美。
  • 《盒飯財經》私家書單:最適合在疫情中讀的五本書
    >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就難以橫空出世騷年當春天降臨它總會降臨真正保護你的不是口罩而是增長的知識肌肉君子慎獨獨時宜讀>阿里巴巴為何能成為生態巨獸因為零售、金融和物流是延續了千年的生意與當下的疫情相關我們可以特別關注其中」馴化動物「的部分為什麼這些優勢都出現在歐亞大陸這就要追溯到人類文明誕生之初
  • 【佛光新聞】光明大學《悉達多》音樂劇 日本首演登場
    東京佛光山9月16日邀請菲律賓光明大學佛陀傳音樂劇《悉達多》在板橋文化會館隆重演出。活動首先由板橋一中管樂團奏出序章,NPO法人國際BLIA理事長滿潤法師為與會的千名觀眾介紹劇團緣起,因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永光法師深受菲律賓人美妙的歌聲感動,希望美好純淨的聲音能夠遍傳世界。也說明劇團成立十周年,將在明年完成巡迴五大洲的壯舉,傳播佛陀的故事。
  • 《真實的喬達摩王子》-世尊證悟歷程詳解
    這八個婆羅門,其中就有世尊今後的弟子:憍陳如。憍陳如當時告訴淨飯王,悉達多將來會看到四種景象:老人,病人,死人和僧人,然後就會出家,聽到這個預言,淨飯王悶悶不樂,於是對小悉達多全面加強「警戒」,找了最好的老師來進行有利於政治統治的各科教育,同時嚴密的不讓王子接觸任何社會的陰暗面,就這樣,小悉達多生活了二十九年。
  • 1分鐘知曉佛教最常用的9個詞彙
    佛教早已不是「喬達摩悉達多」那個時候傳播的佛教!佛教早已是與華夏儒家道家等深深融合的那個佛教!也許,佛祖喬達摩悉達多並未成想到吧。可,如是我聞,那些閃著智慧光芒的詞彙依舊熠熠生輝:1、般若般若,讀「波惹」。梵語,中國話翻譯為「智慧」。我們說「崇道明德,修心開智」,「修心」就是為了開智慧,就是「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