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青年悉達多,出身高貴,機敏聰慧,自視甚高,頗為傲慢。他不滿足眼前的生活,迫使父親答應他跟著苦行者外出苦修,好朋友歌文達從小追隨著他,也一起上路。四處遊歷三年後,他們離開苦行者去拜會智者喬達摩,歌文達決定留下來追隨喬達摩,而悉達多則聽從內心的聲音,告別好友繼續遊歷。
悉達多來到一座城市,遇到卡瑪拉和卡瑪斯瓦密,自以為憑藉思考、耐心和齋戒能駕馭一切的悉達多,逐漸在情慾和金錢中迷失,當他厭惡自己想結束掉生命時,宗教拯救了他,鬼門關上走了一遭,他重獲新生。悉達多留在河邊,和擺渡人住在一起,繼續修行。然而不久之後,卡瑪拉帶著她和悉達多的兒子去朝拜行將去世的喬達摩,在河邊被蛇咬傷,臨死時將兒子託付給悉達多。不久之後,悉達多的兒子偷走他和擺渡人僅有的錢幣,毀壞船槳,不告而別,他去追,無果,返回。至此,悉達多真正覺悟。
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最打動我的,不是深刻的道理和深邃的思想,而是史詩般的語言,以及短短幾萬字中包含的豐富人生。
悉達多是一個婆羅門,家境殷實。他飽讀詩書,自視甚高。周圍的人羨慕他,尤其朋友歌文達一直毫無保留地追隨他。這樣一個人還有什麼苦惱呢?在旁人看來,純屬「為賦新詞強說愁」。但在悉達多自己看來,他內心的很多問題在眼下的生活中找不到答案,所以他必須出去尋找。他表現出決絕,迫使父親同意他離開。歌文達對他的選擇難以理解,甚至震驚,但猶豫再三,還是決定追隨他。倆人跟著幾個苦行者苦修三年。
苦修不是目的,只是一種途徑,一種證明自己可以忍受物質生活的貧瘠、不受外物奴役的途徑。
之後倆人離開苦行者去朝見聖人喬達摩,他們被喬達摩的智慧所折服。歌文達覺得他找到了可以一輩子追隨的智者,留了下來;而悉達多再一次選擇離開。他還年輕,對自己高看一眼,不想站在任何人(哪怕是自己崇敬的人)身後,隸屬於任何一種學說,他想繼續尋找,所以毅然決然和歌文達告別。
到這裡,有意思的東西出現了。我們說故事裡有人生。故事最大的魅力,是人人可在其中照見自己。悉達多舍家別業,大多數人會不理解: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風餐露宿作踐自己,還說什麼追求人生的意義,傻不傻?但捨棄家鄉穩定安逸生活,去北上廣深闖蕩的那些年輕人,應該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悉達多產生共鳴,惺惺相惜。
小說中的修行順序也不能亂。悉達多三年苦修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必須有這三年才能讓他去朝見喬達摩。一方面,人生就是這麼個過程,走不完這三年,往下的路也不必再走,回頭是岸;另一方面,三年苦修生活讓悉達多更(盲目)自信,讓他有了離開喬達摩的底氣。
好比人才都湧向一線城市,沒熬過前三年住地下室吃泡麵(受人排擠不被重視)的人,都回家了,熬過之後才有資格湧向阿里巴巴和騰訊等頂尖大廠,一部分人如歌文達,選擇留下,而最頂尖的那幾個,又總想著離開去創業,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沒錢的時候追求財富,有錢了追求聲名和更大的財富,名利兼得還得去追求精神富足(或者更大的挑戰),總要有一個執念在前路誘惑,人才好興高採烈、動力十足地把人生路一直走下去。
小說中喬達摩象徵精神層面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個時候悉達多離開他,不是說明喬達摩不好,恰恰相反,喬達摩太好了,以悉達多的能力和水平,還無法深入理解、感同身受。就像有些書,沒到一定年齡、缺少必要的閱歷、思維和眼界太過狹窄,讀了白讀。
悉達多正是那樣的年輕人,他聰慧,但是淺薄,他需要(也一定會)去體驗更豐富的生活,證明自己在很多方面都能做好甚至更好。於是義無反顧離開喬達摩,投入世俗的懷抱。他來到一座城市,遇到了卡瑪拉和卡瑪斯瓦密。卡瑪拉代表愛情,也就是紅塵;卡瑪斯瓦密代表金錢,也就是俗世。悉達多很自信地縱身一躍到紅塵俗世中,自以為憑藉思考、耐心、齋戒等能力,可以遊刃有餘穿梭其中,出淤泥而不染;但不知不覺間他陷進去了,陷入世俗的網無法自拔。
他變了,斤斤計較、愛財如命、嗜賭成性,不再是那個聰慧、高貴的婆羅門青年,也不再是那個跟著沙門苦修沒有物慾的青年。他原來看不起世俗生活中的普通人,覺得他們像兒童一樣充滿欲望,被欲望控制,但他自己也陷入這些俗世的欲望當中。他厭惡自己(覺察到自己的變化而感到痛苦),不知如何解脫,只能想到以死來獲得救贖。
從眼高於頂到自我厭惡,這種強烈落差濃積於心的毒,只有通過更烈性的藥才能解。死亡算一種——最危險的一種,因為它很可能在解了毒的同時要了命。好在悉達多及時覺悟。他是幸運的那一個。經歷過、陷落過又及時走出來,鬼門關上走了一遭且重獲新生。他自沉於河想了結生命,河水反而滌靜他身上的汙濁,讓他重新得到內心的平靜。河水不僅沒要他的命,還救贖了他的靈魂。自此他留在河邊,和擺渡人住在一起,過著艱苦樸素的極簡生活。
是不是就此頓悟,走上超脫之路呢?
並沒有。他仍然沒有達到最後的超脫。他還有最後一關要過。
悉達多離開卡瑪拉後,卡瑪拉已經懷孕。後來卡瑪拉將她的花園別墅贈與喬達摩的門人,自己也拜在喬達摩門下。喬達摩行將就木,卡瑪拉帶著兒子去朝拜。這天他們來到河邊,卡瑪拉不幸被毒蛇咬傷,幸運的是他們遇到悉達多。卡瑪拉死在悉達多懷裡,臨終將兒子託付給他。
這是悉達多要過的最後一關。這位嬌生慣養的小少爺顯然吃不了也不願意跟著悉達多吃苦,一直在折磨他,反抗他,他卻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付出耐心與愛心,希望能把兒子留在身邊;哪怕他兒子最終偷了他們僅有的錢,折斷船槳,跑回大城市,他仍然想去把兒子追回來。他放下了慾念和金錢,但還沒有放下「情」字。
小說結尾處,悉達多終於聽了擺渡人的勸,不再找他兒子,離開城市回到河邊。直到這時他才真正的成長了,超脫了。他放下了內心所有的驕矜、自負、高傲,不再輕視世俗生活中的那些普通人,不再輕視他們的欲望、他們的追求、他們的日復一日。他覺得,他們的生活、追求甚至欲望都是可以接受的,是有意義的。
他兒子的離開帶給他苦惱,同時也帶給他最後的了悟。就像迷宮的最後一角,拼上了,一切海闊天空。
整個故事最打動我的不是悉達多最後醒悟、超脫,成為一個智者,而是他的經歷:出身高貴傲慢自負看不起別人,不甘人後不願隸屬於任何一種學說,想證明自己在各方面都是最優秀的,這樣一個青年真正投身俗世之網,卻發現自己也並沒有高明到哪裡,也會陷入紅塵俗世,也曾虛度很多時光,浪費很多金錢,也會被欲望折磨到想自殺了結自己。哪怕在自以為看破之後,還會再次被情網(愛情、親情)所困。
經歷之後才得開悟。經歷夠悲欣交集的人生,最後才能變得透徹,簡單。所謂簡單背後是複雜,道理在此。
又想起前幾年很流行的那句話:知道了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道理就是那些道理,但經歷之前和經歷之後,感受、認識、體察並不一樣。生活或者人生的意義,並不在聽說的那些道理中,甚至也不在最後了悟的那些道理中,而在一個人從開始到最後經歷的那些事情裡。
現在經常翻出以前寫的一些文字,有十幾二十歲時的,也有前年去年的,看的時候感覺彆扭、尷尬,因為那些文章幼稚,語言不通、思想膚淺、譁眾取寵,信筆由韁寫下來,缺乏思考。
於是,在動筆寫文章的時候,不管書評影評,還是人生感悟,都會猶豫,不知該不該寫、該怎麼寫。因為我害怕未來再次翻開,會笑話現在的自鳴得意、自以為是、自作多情。
《悉達多》這篇小說給了我新的啟發,那就是如果我現在不寫,這些東西會消失,而消失了的才是沒有意義的。而那些留下痕跡的,被笑話的,尷尬的、彆扭的,都在悄悄證明著成長、成熟。就像悉達多最後了悟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從前:離家時傷害父親,告別時傷害三個沙門、朋友,然後一直自以為是地傷害卡瑪拉、卡瑪斯瓦密,還有自己;他以為能主導自己,深陷泥淖差點死掉,他兒子不喜歡他,他卻極力想將兒子留在自己身邊,教導、開化;最可笑的是,他曾不可一世地蔑視俗世中的普通人。正是這些事後想起來的彆扭、尷尬,以及每次從中汲取的改變的力量,成就了最後的悉達多。如果不是反覆去想、去琢磨這個過程,他也不會到達最後的頓悟時刻。
6
最後說說悉達多的那次求死。前面說過,對所有人生問題,死是最烈性的解藥。最好的結果是像悉達多那樣,經歷了死的過程,想清楚困擾的問題,最後活下來。
「死」這副藥千萬不能亂用。用不好,問題是解決了,但有什麼意義?說到底人一輩子先得保證活著,在活著的基礎上去經歷、經歷、經歷,在經歷的過程中不斷迷失,迷失之後又走出來,這個過程越豐富,體悟、思考、想法才會越深刻,最後才可能超脫。
說到這兒,《悉達多》這個故事的內核其實特別像餘華的《活著》。福貴在講他的紈絝生活,以及那些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經歷時,很平靜,仿佛在講別人的故事。他經歷了太多不幸,最後走了出來。他和悉達多一樣,在經歷和死亡中參透了活著的意義。區別只是,福貴那活生生的經歷實在太過慘烈,讓人不忍卒讀。
從這個角度看,悉達多的超脫之路,可能並沒有文字呈現出來的那麼詩意和簡單。
向偉大的福貴和悉達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