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尋找「阿特曼」,渡人且渡己

2021-02-22 魚記印象

2021年1月推薦書籍】——【德】赫爾曼•黑塞《悉達多》張佩芬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推薦理由】誰理解了《悉達多》,誰就理解了人生,就理解了黑塞。悉達多的求道過程,歷經學習、苦行、聽教義、覺醒、墮落世俗、悔恨、修行、會愛、最終內心平靜修得圓滿,這也是一個人追尋自我生命的過程。人的一生是不是就是渡劫的一生?!

  阿特曼:印度婆羅門教中一種宗教意境的稱呼,也可譯為「自我」或「靈魂」。

一百二十頁,七萬字左右,跟《活著》一樣,三四個小時可看完,但是不同於看完《活著》時淚流滿面的狀態,這次我的心情異常平靜,然而我的腦海中卻陷入了無限的沉思與遐想,這是我看任何一部偉大的小說所不同的感覺,有唏噓、有鎮靜、有驚嘆,還有惶惑,我們追其一生到底在追尋什麼?真諦何存?

黑塞的這部小說,故事性不強,大量的內心獨白和簡單的情節勾勒構築了悉達多的世界。但這不妨礙它成為極具個性色彩的經典作品,在閱讀的短短幾小時間,我仿佛跟著悉達多走完了他的一生,眼看著他一個婆羅門貴族青年,從錦衣玉食到遊學僧人;眼看他從驕奢淫逸,荒誕度日到擺渡濟世,平和寬容看世界;眼看告別雙親,作別朋友,離開愛人,散落兒子,到最後孑然一身;眼看他閱盡了千帆,最終又贖回了自我。

01與父親:命運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輪迴遊戲

  有一天,少年悉達多走進屋子,他的父親正坐在一張麻織的蓆子上。他告訴父親說:

 

「我要得到你的允許,我的父親。我是來告訴你,我想明天早晨離開家,去過苦行僧生活。我要當一個沙門,這就是我的請求。但願我的父親不反對我這麼做。」

 

   這個婆羅門人一聲不吭,久久沉默,他像極了我們生活中的所有父母,擔心兒子遠行後的受苦受難,擔心兒子前途未卜,「我不願意從你嘴裡第二次再聽見這個請求。」父親的極力反對,並沒有讓悉達多放棄執念,他交叉著胳臂一動不動靜默站在屋內,從月亮升起到晨光熹微。看著這個固執又堅決的年輕人,父親妥協了。

 

   「如果你在樹林裡找到了極樂,那麼你就回來把極樂傳授給我。如果你只是找到了失望,那麼你就迴轉家來,讓我們再一起向神道獻祭。」

 

     所以,少年悉達多頭也不回地告別雙親,走向了他去尋找「阿特曼」的旅程。多年以後,當自己的兒子小悉達多連告別也不曾給予自己時,他才明白當年他的出走又給自己的父親帶來了怎樣的痛楚,我想起了史鐵生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做父母的被思念遠方兒子的感情鎖鏈緊緊捆綁著,而做兒子的為自己洶湧翻滾的青春欲望之繩緊緊拖曳著,這種循環往復的輪迴,何嘗不是命運帶來的戲謔遊戲。就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何塞表妹害怕像姨母與叔父那樣因近親結婚生出長尾巴的孩子,結果家族的第七代還是生了個豬尾巴男孩,這個像被詛咒了的孤獨家族,他們的命運其實也是一個輪迴。我有時候在想,我們的生命個體雖然迥然有別,但我們某種時刻的生命軌跡是否也跟我們的父輩、祖輩走過的路一樣有暗合之處呢?!

02與戈文達:另一個純淨世界的自我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學說裡提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一個概念,如果說少年悉達多以個人主體意識的本我佔據了精神世界時,我覺得他的少年好友戈文達更像他的精神世界另一岸的人,「自我」意識在戈文達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這位終身愛他信任他的朋友,在悉達多的世界中出現了三回:第一回追隨少年悉達多去過沙門僧的生活;第二回,挽救了中年悉達多的生命,並陪伴守護在森林裡的好友一晚;第三回,人生漸老,在卡瑪拉的別墅中遇見老年悉達多,二人交談悟道。戈文達的一生,在黑塞筆下,自始至終都是純靜明朗的,我相信黑塞給予了他一個雲淡風輕,簡單純粹的精神世界。他是個真正的沙門僧,拋去了凡俗,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一邊聽老師加泰瑪講學,一邊雲遊四方。有一段對話我印象頗深:

「戈文達,為了學習,我已經耗費了很多很多時間,卻沒能到達終點:沒能到達無物可學的終點!於是我認為,事實上並不存在那個我們稱之為『學習』的東西。哦,我的朋友,事實上只存在一種知識,它是普遍存在的,它就是阿特曼,它存在於我身上,存在於你身上,存在於一切生物之中。」

戈文達引用了《奧義書》裡的一首詩來回答:

誰潛心於阿特曼之中,

沉思默想,靈魂淨化。

他的心便神聖高潔,

不需要任何言語形容。


在黑塞極具詩性的語言中,雖然戈文達與悉達多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路程,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他們都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阿特曼」,每個人對生命本身的意義追求方式不同,然結果卻大同小異。

 03與卡瑪拉:是最初的邂逅,是欲望的沉淪,是迷途的知返

初始卡瑪拉,悉達多被她絕美的氣質所吸引了,鮮紅的嘴唇好似一枚新採摘的無花果,眉毛畫得高高,眼睛烏黑,卡瑪拉是城裡的名妓。悉達多請求美豔的卡瑪拉教會他愛情這門課,請求她做自己的老師,他想體會一下做個凡人的滋味,他想嘗試情愛的歡愉。所以他們成了朋友,成了情人,並且卡瑪拉介紹了一位富商卡馬斯瓦密給悉達多,這個只會「等待、思索、齋戒」的年輕人,學會了經商,學會了在城裡賭博,學會了遊走在人群中,開著不同的玩笑,講著大家都喜歡聽的話語。所有人都喜歡他,他從一無所有搖身一變變成了身著華麗服飾、腳蹬昂貴靴子的富商,他擁有了自己的花園和僕人。他依然是卡瑪拉最好的情人和愛人。然而有一天當他和城裡的女舞蹈家們徹夜狂歡後,他忽然覺得自己的靈魂裡滲入了世俗氣和懶散氣,這些習氣漸漸充塞了他全部靈魂,使他的靈魂變得沉重,疲憊,麻木僵化。

 

這些年走過的道路何等平坦、何等荒蕪,許多許多長長的年代,他沒有高尚目的,沒有心靈欲求,沒有任何提高,他滿足於小小的娛樂,然而事實上從不曾滿足過。

 

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這樣沉淪不堪的生活過了足足二十年,有一天卡瑪拉央求著悉達多講述加泰瑪(釋迦牟尼)的故事,悠悠地說自己將來有一天也要追隨於他。這是她最後一次見面,誰也不知道那一晚他們孕育了一個小悉達多。也是在那一晚後,悉達多告別紙醉金迷的城市生活,放棄了俗世的一切,走向叢林,繼續尋找「阿特曼」。此刻他是一隻掙脫了牢籠的鳥兒,是一隻迷途知返的羔羊。

04與華蘇德瓦:擺渡濟世,渡人且渡己

   悉達多第一次遇見華蘇德瓦,是他作為一個沙門僧從森林裡走向城市,是華蘇德瓦給他擺的渡;第二次遇見他,是悉達多作為一個富商從城市裡返回森林,也是華蘇德瓦給他擺的渡。然而這一次擺渡,悉達多再也沒有上岸,他向華蘇德瓦講述自己荒誕不羈的一生,講述他墮入凡塵又想擺脫凡塵的心路歷程。華蘇德瓦總是很寧靜、坦率、耐心地聽著,他更像一個智者,像一條河流,華蘇德瓦告訴悉達多:

 

     像河水學習,學習它以寧靜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開的心靈,沒有痛苦、欲望、評論和見解,靜靜傾聽的本領。

 

我們寂寞,我們孤獨,是因為我們不被傾聽,很多人也忘記了如何傾聽對方的聲音。蘇東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清風、明月、河流,大自然的一切會傾聽,會被我們所享有。悉達多在華蘇德瓦的靜靜聆聽中獲得了人生的寬慰,他像華蘇德瓦學習如何擺渡,過上了艄公的生活,他為無數的來往過客擺渡,直到有一天,他重新遇見了卡瑪拉,還有他們的兒子——小悉達多。他開始寵溺這個意外來臨的孩子,仿佛世間的一切皆可原諒。

 

一個母親對自己孩子的盲目的愛,一個有教養的父親對自己獨生子的愚蠢而盲目的自豪感,一個愛虛榮的青年婦女瘋狂地追求飾品和男人們欣賞目光,所有這一切欲望,所有這些孩子氣.他看到了他們的生活,那種活生生的、不可摧毀的生活。

 

是啊,有什麼可不被理解,原來他所認為可笑、不可理解的俗世生活,人類所有情感所有行動所表現出來的生活,都是可以被尊重、被欣賞,甚至被感恩。「阿特曼」是什麼?是摒棄世俗,超凡脫塵麼的去追求自我價值麼?也不盡然,隱於人間,在人間煙火中享受愛和被愛,探索世界的智慧與和諧統一,何嘗不是阿特曼。尋找「阿特曼」的過程,也是在渡人渡己的過程。

 

05悉達多們:遊走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人們

《悉達多》的寫作時間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創傷,作家黑塞本人也是艱難度日,很多人在戰後不同程度地產生了悲觀厭世的情緒,人們開始逃避自我,而黑塞通過這部作品的創作,告訴人們個體的「自我」固然要去追尋,然個體的自我存在於物質世界中的每個角落,我們終將個體「自我」放入這個大千世界永恆、整體、超我的那個部分中去。

我知道這是黑塞純虛構的文學,然我卻覺得他是那樣真實,虛構與非虛構的邊界在哪裡?當我遊走在文字中,讓文字穿透我的身體和思想時,我想起了很多現實世界中的「悉達多們」:他是弘一法師,他是王陽明、他是納蘭性德

明明這是黑塞編制的一個柔軟朦朧的夢,可又覺得這個故事道盡了一個人的一生,仿佛又道盡了所有人的一生,我喜歡讀這個故事,希望你也喜歡。

 



相關焦點

  • 《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所有人都愛悉達多,所有人都對他興致勃勃」,然而別人的喜愛無法讓悉達多獲取真正的快樂。即便修習了婆羅門所有的思想,他仍舊無法獲得內心的真正滿足。他無比想逃離肉體上的我和思想上的我,因為他覺得這都不是「我」。真正的「我」又在哪裡?
  • 三一佳話節 |《用愛擺渡,渡人亦是渡己》好作文刊登
    用愛擺渡,渡人亦是渡己——《擺渡人》讀後感深圳實驗學校光明部高二(8)班 莊智斐「如果命運是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然而,又是什麼,能讓迪倫鼓起勇氣,重返險惡荒原,去尋找那位屬於他的「擺渡人」?答案是愛與信念。她不甘心就這麼死去,不僅是放不下身邊的親人,也是為了那位「心上人」。反觀崔斯坦,他遍閱世人,看透人世,有強大的自愈能力,不會死。他渡過形形色色的人,對他來說,也不過是過眼雲煙,本職工作而已。如此這般,那他的內心又何嘗不是一片荒原?直到遇見迪倫,人間的感情在他的內心蕩漾開來,如同天女散花。
  • 《擺渡人》:渡人亦渡己的救贖之旅
    小說講述了成長在單親家庭的15歲女孩迪倫因車禍遇難,靈魂來到荒原,在穿越荒原走向重生的過程中,與她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相互救贖,並突破生與死的界限,完成一系列心理變化與靈魂成長的奇幻經歷。小說的靈感來源於克萊兒·麥克福爾對「人死後會發生什麼」的好奇以及希臘神話中的冥府渡船人故事。
  • 渡人,渡心,渡自己
    所謂渡人,就是在別人失意的時候,助他走出困境。所謂渡人,就是在別人犯錯的時候,留有一絲餘地。所謂渡人,就是在別人困惑的時候,為他指明方向。渡人,是一種包容別人的胸懷,更是一種寬恕別人的格局。行走在人生的旅程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易之處,與其錙銖必較,不如多一些寬容。
  • 從奧斯卡《綠皮書》到諾貝爾《悉達多》,痛苦與覺悟
    1962年,著名鋼琴家Donald Shirley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唱片公司為他尋找了義大利裔白人Tony Vallelonga又名 Tony Lip作為司機保駕護航。一路向南,兩人慢慢放下彼此的偏見,互幫互助成為朋友。
  • 渡己是一種能力,渡人是一種格局!(非常深刻)
    人生實苦,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克服萬難,破除自己心中的恐懼與迷惘,是渡己。
  • 渡己是一種能力,渡人是一種格局(非常深刻)
    克服萬難,破除自己心中的恐懼與迷惘,是渡己。扶危濟困,困境中伸手拉別人一把,是渡人。渡己是一種能力,渡人是一種格局。作家辛夷塢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可以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成龍喝到嘔吐,古龍卻說:「我就是給人寫本子,也要找一個形象好點的人。」
  • 認出你的阿特曼
    首先,一個求道者必須在智性上能夠分辨短暫的人格面以及阿特曼(Atman)。一個人的真實身份並不是心或感官,而是阿特曼。阿特曼藏在層層的習慣、欲望和恐懼之下。這些習慣和思想如此的堅固,因此我們必須透過專心和靜坐冥想的練習,來穿透這重重的層次,以便了悟阿特曼。靜坐冥想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收回心的所有散漫,將之集結、收束成一道雷射的力量,能夠穿越內心切出一條直達阿特曼的通道。你無法透過感官辨認出阿特曼,也無法透過學習或靈性教導來發現阿特曼。
  • 黑塞《悉達多》,一場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黑塞在《悉達多》中,以此心理分析式的追問開始其旅程。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譽為德國浪漫主義的「最後騎士」,也是20世紀最能透視心理和最具靈性創意的作家,他以其獨特深邃的思想,雋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壇。
  • 渡人,渡心,渡自己.
    ,這就是渡人。,這就是渡人。遇事不計較、不糾纏,凡事給他人留後路,這也是渡人人生是一場修行,渡人就是渡己,渡己就是渡心,而生活最終會怎樣,全看我們自己如何去「渡」。
  • 一人之下536話:無根生分層次指點,渡人還是渡己?
    按照原本的說法他應該是四等人當中的第四類,有道有術的那種,現在看來他本身所包含的智慧已經超越了大多數有道有術的人,有一種指點天下的感覺在裡面。甚至還提及了歷史上的「黑衣宰相姚廣孝」,這個為了造反而造反的人是明朝時期有名的軍師,慫恿朱棣造反的人。
  • 什麼是阿特曼冥想法
    《八曲本集》:1.13放棄內在和外在的自我波動,放棄「我是折射的(個體)自我」這一幻相,冥想阿特曼,它是不變的、非二元的意識。數論是一種二元論,通過專注最終要達成原質(自然、非自我)和原人(自我)的分離,所以專注是一種讓原質和原人分離的手段。而在不二論中,並不存在二元論,它堅持徹底的一元論,要我們認識到我們原本就是至上意識,就是阿特曼,不存在分離的要求,所以是一種連結、合一。在這一系統中,專注幾乎是不被認可,但在這裡,八曲難得談到了專注,要賈那卡冥想具有終極性的阿特曼。
  • 悉達多的故事 - 09
    他們有他們的夢想——去尋找在追求精神升華和社會革新役旅上的一切答案。第二年的夏天,悉達多自幼的忠僕車匿駕著馬車,載悉達多和耶輸陀羅前往夏宮。途中,悉達多便乘機介紹耶輸陀羅認識國內她未曾到過的地方。他們在每處逗留幾天,有時更會在鄉村裡的民居暫宿,與村民一起吃簡單的食物和睡在繩織的床上。從這些經歷中,他們學到了很多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 006 從悉達多到喬達摩,中間隔著個福貴 · 每天讀點書之《悉達多》
    然而不久之後,卡瑪拉帶著她和悉達多的兒子去朝拜行將去世的喬達摩,在河邊被蛇咬傷,臨死時將兒子託付給悉達多。不久之後,悉達多的兒子偷走他和擺渡人僅有的錢幣,毀壞船槳,不告而別,他去追,無果,返回。至此,悉達多真正覺悟。1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最打動我的,不是深刻的道理和深邃的思想,而是史詩般的語言,以及短短幾萬字中包含的豐富人生。
  • 既然同一,為什麼有梵與阿特曼之分? | 答問
    而阿特曼(Ātman)則是人的自我,並且,人的自我就是至上之梵。接下來,是親證大梵。唔,在冥想中觀想梵,體會我就是梵,接著,與梵合一。或者說,去體會內心深處的自我的光芒,而光芒的發出者——阿特曼,正是與梵同一者。這個……在紅塵世界這麼說話是要討打的。
  • 渡相關時,緣相遇,莫不信
    記得當年的3月份,我還是沒有申報的意願,後來看到了同行同科的人也在申報,激起了我的強烈欲望,於是到市上報名參加計算機的五大模塊考試,證明自己的實力,報名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裡,我便以渾身解數拼命地看書,學習計算機知識,不斷上機操作,全心訓練。
  • 悉達多
    《悉達多》是1922年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創作的一部小說。小說以文中主人公悉達多名字命名。
  • 大量天空,時空太一.天人宇宙來,地球來安家.井口月兒身,天井對地井,井開井噴水.講究隨緣,無緣不渡.渡己為真,渡人何談.心之坦然
    渡雲於天,渡法於眾。渡人於先,渡靈於回。天氣變換,注意加衣。人生無常,生法煥然。堂堂於胸,生於妙法。滾滾紅塵,收於先囊。百法百變,動則已然。一切歸順,先天王朝。自己衡量,自己定法。想於不想,心生悔路。定其法向,定改先章。章章有理,章章詢然。法改回先,通知變故。認知認領,自改回朝。當眾授予,收發於心。南玄宮裡藏天圖,地球板塊新圖標。山山水水繞地球,家園錯落有致調。
  • 真正的愛是渡人渡己,相互成就:《擺渡人》教會我們如何愛人愛己
    這種奮不顧身而又獨一無二的愛,在小說《擺渡人3:無境之愛》中也完美地被體現出來,曾經引導過無數靈魂的擺渡人為了心愛之人,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愛也打動了無數的讀者。一、這一生最美好的事,就是遇見彼此相愛的人人的一生會有很多次遇見,而最美的遇見,無疑就是邂逅自己深愛的人,如果對方同時也深愛著自己,那無疑是上天最美的祝福。
  • 《小活佛》悉達多普渡眾生,上師喇嘛今生轉世
    多傑喇嘛(藏語中雷電的意思),曾經是嘉華仁波切的上師,晚年時,覺得需要到西方弘揚佛法,宣揚佛祖的道理,隻身來到美國的西雅圖,並於9年前過世,這期間人們一直在世界各地尋找他的轉世肉身。另一條線是基努裡維斯飾演的悉達多的悟道成佛之旅,可以作為尋找多傑喇嘛轉世的前傳來看,這部分奇幻而華美。相傳悉達多的意思是帶好東西來的人,小太子走過的地方,便有蓮花開發,他為悟道而生,並會普渡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