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推薦書籍】——【德】赫爾曼•黑塞《悉達多》張佩芬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推薦理由】誰理解了《悉達多》,誰就理解了人生,就理解了黑塞。悉達多的求道過程,歷經學習、苦行、聽教義、覺醒、墮落世俗、悔恨、修行、會愛、最終內心平靜修得圓滿,這也是一個人追尋自我生命的過程。人的一生是不是就是渡劫的一生?!
阿特曼:印度婆羅門教中一種宗教意境的稱呼,也可譯為「自我」或「靈魂」。
一百二十頁,七萬字左右,跟《活著》一樣,三四個小時可看完,但是不同於看完《活著》時淚流滿面的狀態,這次我的心情異常平靜,然而我的腦海中卻陷入了無限的沉思與遐想,這是我看任何一部偉大的小說所不同的感覺,有唏噓、有鎮靜、有驚嘆,還有惶惑,我們追其一生到底在追尋什麼?真諦何存?
黑塞的這部小說,故事性不強,大量的內心獨白和簡單的情節勾勒構築了悉達多的世界。但這不妨礙它成為極具個性色彩的經典作品,在閱讀的短短幾小時間,我仿佛跟著悉達多走完了他的一生,眼看著他一個婆羅門貴族青年,從錦衣玉食到遊學僧人;眼看他從驕奢淫逸,荒誕度日到擺渡濟世,平和寬容看世界;眼看告別雙親,作別朋友,離開愛人,散落兒子,到最後孑然一身;眼看他閱盡了千帆,最終又贖回了自我。
01與父親:命運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輪迴遊戲
有一天,少年悉達多走進屋子,他的父親正坐在一張麻織的蓆子上。他告訴父親說:
「我要得到你的允許,我的父親。我是來告訴你,我想明天早晨離開家,去過苦行僧生活。我要當一個沙門,這就是我的請求。但願我的父親不反對我這麼做。」
這個婆羅門人一聲不吭,久久沉默,他像極了我們生活中的所有父母,擔心兒子遠行後的受苦受難,擔心兒子前途未卜,「我不願意從你嘴裡第二次再聽見這個請求。」父親的極力反對,並沒有讓悉達多放棄執念,他交叉著胳臂一動不動靜默站在屋內,從月亮升起到晨光熹微。看著這個固執又堅決的年輕人,父親妥協了。
「如果你在樹林裡找到了極樂,那麼你就回來把極樂傳授給我。如果你只是找到了失望,那麼你就迴轉家來,讓我們再一起向神道獻祭。」
所以,少年悉達多頭也不回地告別雙親,走向了他去尋找「阿特曼」的旅程。多年以後,當自己的兒子小悉達多連告別也不曾給予自己時,他才明白當年他的出走又給自己的父親帶來了怎樣的痛楚,我想起了史鐵生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做父母的被思念遠方兒子的感情鎖鏈緊緊捆綁著,而做兒子的為自己洶湧翻滾的青春欲望之繩緊緊拖曳著,這種循環往復的輪迴,何嘗不是命運帶來的戲謔遊戲。就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何塞表妹害怕像姨母與叔父那樣因近親結婚生出長尾巴的孩子,結果家族的第七代還是生了個豬尾巴男孩,這個像被詛咒了的孤獨家族,他們的命運其實也是一個輪迴。我有時候在想,我們的生命個體雖然迥然有別,但我們某種時刻的生命軌跡是否也跟我們的父輩、祖輩走過的路一樣有暗合之處呢?!
02與戈文達:另一個純淨世界的自我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學說裡提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一個概念,如果說少年悉達多以個人主體意識的本我佔據了精神世界時,我覺得他的少年好友戈文達更像他的精神世界另一岸的人,「自我」意識在戈文達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這位終身愛他信任他的朋友,在悉達多的世界中出現了三回:第一回追隨少年悉達多去過沙門僧的生活;第二回,挽救了中年悉達多的生命,並陪伴守護在森林裡的好友一晚;第三回,人生漸老,在卡瑪拉的別墅中遇見老年悉達多,二人交談悟道。戈文達的一生,在黑塞筆下,自始至終都是純靜明朗的,我相信黑塞給予了他一個雲淡風輕,簡單純粹的精神世界。他是個真正的沙門僧,拋去了凡俗,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一邊聽老師加泰瑪講學,一邊雲遊四方。有一段對話我印象頗深:
「戈文達,為了學習,我已經耗費了很多很多時間,卻沒能到達終點:沒能到達無物可學的終點!於是我認為,事實上並不存在那個我們稱之為『學習』的東西。哦,我的朋友,事實上只存在一種知識,它是普遍存在的,它就是阿特曼,它存在於我身上,存在於你身上,存在於一切生物之中。」
戈文達引用了《奧義書》裡的一首詩來回答:
誰潛心於阿特曼之中,
沉思默想,靈魂淨化。
他的心便神聖高潔,
不需要任何言語形容。
在黑塞極具詩性的語言中,雖然戈文達與悉達多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路程,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他們都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阿特曼」,每個人對生命本身的意義追求方式不同,然結果卻大同小異。
03與卡瑪拉:是最初的邂逅,是欲望的沉淪,是迷途的知返
初始卡瑪拉,悉達多被她絕美的氣質所吸引了,鮮紅的嘴唇好似一枚新採摘的無花果,眉毛畫得高高,眼睛烏黑,卡瑪拉是城裡的名妓。悉達多請求美豔的卡瑪拉教會他愛情這門課,請求她做自己的老師,他想體會一下做個凡人的滋味,他想嘗試情愛的歡愉。所以他們成了朋友,成了情人,並且卡瑪拉介紹了一位富商卡馬斯瓦密給悉達多,這個只會「等待、思索、齋戒」的年輕人,學會了經商,學會了在城裡賭博,學會了遊走在人群中,開著不同的玩笑,講著大家都喜歡聽的話語。所有人都喜歡他,他從一無所有搖身一變變成了身著華麗服飾、腳蹬昂貴靴子的富商,他擁有了自己的花園和僕人。他依然是卡瑪拉最好的情人和愛人。然而有一天當他和城裡的女舞蹈家們徹夜狂歡後,他忽然覺得自己的靈魂裡滲入了世俗氣和懶散氣,這些習氣漸漸充塞了他全部靈魂,使他的靈魂變得沉重,疲憊,麻木僵化。
這些年走過的道路何等平坦、何等荒蕪,許多許多長長的年代,他沒有高尚目的,沒有心靈欲求,沒有任何提高,他滿足於小小的娛樂,然而事實上從不曾滿足過。
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這樣沉淪不堪的生活過了足足二十年,有一天卡瑪拉央求著悉達多講述加泰瑪(釋迦牟尼)的故事,悠悠地說自己將來有一天也要追隨於他。這是她最後一次見面,誰也不知道那一晚他們孕育了一個小悉達多。也是在那一晚後,悉達多告別紙醉金迷的城市生活,放棄了俗世的一切,走向叢林,繼續尋找「阿特曼」。此刻他是一隻掙脫了牢籠的鳥兒,是一隻迷途知返的羔羊。
04與華蘇德瓦:擺渡濟世,渡人且渡己
悉達多第一次遇見華蘇德瓦,是他作為一個沙門僧從森林裡走向城市,是華蘇德瓦給他擺的渡;第二次遇見他,是悉達多作為一個富商從城市裡返回森林,也是華蘇德瓦給他擺的渡。然而這一次擺渡,悉達多再也沒有上岸,他向華蘇德瓦講述自己荒誕不羈的一生,講述他墮入凡塵又想擺脫凡塵的心路歷程。華蘇德瓦總是很寧靜、坦率、耐心地聽著,他更像一個智者,像一條河流,華蘇德瓦告訴悉達多:
像河水學習,學習它以寧靜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開的心靈,沒有痛苦、欲望、評論和見解,靜靜傾聽的本領。
我們寂寞,我們孤獨,是因為我們不被傾聽,很多人也忘記了如何傾聽對方的聲音。蘇東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清風、明月、河流,大自然的一切會傾聽,會被我們所享有。悉達多在華蘇德瓦的靜靜聆聽中獲得了人生的寬慰,他像華蘇德瓦學習如何擺渡,過上了艄公的生活,他為無數的來往過客擺渡,直到有一天,他重新遇見了卡瑪拉,還有他們的兒子——小悉達多。他開始寵溺這個意外來臨的孩子,仿佛世間的一切皆可原諒。
一個母親對自己孩子的盲目的愛,一個有教養的父親對自己獨生子的愚蠢而盲目的自豪感,一個愛虛榮的青年婦女瘋狂地追求飾品和男人們欣賞目光,所有這一切欲望,所有這些孩子氣.他看到了他們的生活,那種活生生的、不可摧毀的生活。
是啊,有什麼可不被理解,原來他所認為可笑、不可理解的俗世生活,人類所有情感所有行動所表現出來的生活,都是可以被尊重、被欣賞,甚至被感恩。「阿特曼」是什麼?是摒棄世俗,超凡脫塵麼的去追求自我價值麼?也不盡然,隱於人間,在人間煙火中享受愛和被愛,探索世界的智慧與和諧統一,何嘗不是阿特曼。尋找「阿特曼」的過程,也是在渡人渡己的過程。
05悉達多們:遊走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人們
《悉達多》的寫作時間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創傷,作家黑塞本人也是艱難度日,很多人在戰後不同程度地產生了悲觀厭世的情緒,人們開始逃避自我,而黑塞通過這部作品的創作,告訴人們個體的「自我」固然要去追尋,然個體的自我存在於物質世界中的每個角落,我們終將個體「自我」放入這個大千世界永恆、整體、超我的那個部分中去。
我知道這是黑塞純虛構的文學,然我卻覺得他是那樣真實,虛構與非虛構的邊界在哪裡?當我遊走在文字中,讓文字穿透我的身體和思想時,我想起了很多現實世界中的「悉達多們」:他是弘一法師,他是王陽明、他是納蘭性德
明明這是黑塞編制的一個柔軟朦朧的夢,可又覺得這個故事道盡了一個人的一生,仿佛又道盡了所有人的一生,我喜歡讀這個故事,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