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阿特曼冥想法
王志成
歡迎轉載
《八曲本集》:
1.13放棄內在和外在的自我波動,放棄「我是折射的(個體)自我」這一幻相,冥想阿特曼,它是不變的、非二元的意識。
這一節有點特別,因為這裡八曲是全書中唯一一次指導弟子冥想的經文。他提供了四點指導:
第一、冥想中放棄外在的波動,如「我是這個身體」。根據這一指導,我們不可以通過專注自己身體某個部位(如鼻尖)來進行冥想。簡單地說,八曲所談的冥想不是通過專注於一個身體對象來完成的。
第二、冥想中放棄內在的波動,如「我是快樂的或痛苦的」。根據這一指導,我們不可以通過專注自己內在的心意狀態來完成冥想。簡單地說,八曲所談的冥想不是通過專注於心意的狀態來完成的。
第三、冥想的不是有限的自我,即「折射的(個體)自我」,任何把冥想對象局限在有限自我的做法都應該放棄。簡單地說,八曲所談的冥想對象不是有限的對象,不是心意波動的局限化的對象。
第四、冥想阿特曼。在帕坦伽利(Patanjali)的《瑜伽經》中,冥想對象很多,也有不同的冥想層面和類型。可以說,帕坦伽利所談的冥想就是深度的專注,而專注則是專注各種有限的對象(如粗糙的和精微的對象)。所以,八曲所談的冥想和帕坦伽利所談的冥想會有區別。在我看來,這種區別來自帕坦伽利和八曲所持的哲學之差異。帕坦伽利的背後哲學是數論,八曲的背後哲學是徹底的不二論。數論是一種二元論,通過專注最終要達成原質(自然、非自我)和原人(自我)的分離,所以專注是一種讓原質和原人分離的手段。而在不二論中,並不存在二元論,它堅持徹底的一元論,要我們認識到我們原本就是至上意識,就是阿特曼,不存在分離的要求,所以是一種連結、合一。在這一系統中,專注幾乎是不被認可,但在這裡,八曲難得談到了專注,要賈那卡冥想具有終極性的阿特曼。
有一個問題,八曲要賈那卡冥想不變的、非二元的意識,即阿特曼,但如何冥想呢?
八曲沒有明確的指導,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從正面說明這種冥想。所以,我們在這裡介紹冥想阿特曼的一種方式,這種冥想方式是否符合八曲的理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介紹的是soham冥想法。
在吠檀多傳統中,個體靈魂叫吉瓦(jiva),這個吉瓦本質上就是至上的阿特曼,也就是無上的梵。在吠檀多soham冥想中,so代表阿特曼,代表梵,ham代表「我」。Soham的意思是,「我就是那」(我就是阿特曼,或我就是梵)。具體實踐指導如下:
預備:
在一個不受幹擾的房間,房間不能太亮,相對不透風,無需音樂,無需燃香。肚裡不餓,大小便淨。時間最好在清晨、晚上。
核心:
靜心,自然呼吸,三五次。
吸氣,心中念soooooo…,並觀吸氣。
呼氣,心中念hammmmm…,並觀呼氣。(ham…在心裡可以念誦為hum…)
習練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冥想結束,搓手至熱,洗面,反覆三次。
通過反覆呼吸、心裡念誦,可以達成極好的冥想效果。這個冥想法就是我們所要談的阿特曼冥想法。
(更技術性的細節,無法在這裡描述了)
【支持原創】原創不易。如果感到此文有價值,歡迎打賞。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蘇摩瑜伽】如果要深入了解我們的瑜伽教育,包括阿育吠陀瑜伽教育,歡迎關注我們的瑜伽教育:蘇摩瑜伽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MwNDUzOA==&mid=2650470797&idx=1&sn=72d6c2b0dfaef42d2eee6f41001c22c5#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