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發布文章之後,好幾個朋友聯繫我詢問冥想和正念是怎麼一回事兒,其中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冥想到底想什麼?如果我當場回答朋友「冥想其實也可以什麼都不想」會不會挨揍,哈哈。
為了更方便地回答朋友們的問題,於是有了這篇文章。以後再有誰問我這個問題,我就把這篇推送發給TA就完事兒。
其實,冥想是一個比較泛化的詞,對應英文裡的Meditation。它可以是一種方法也可以是一種狀態,可以是宗教導向的,也可以是去宗教化的,可以想點什麼也可以什麼都不想。
冥想這個詞之所有讓人覺得有點摸不著頭腦,多是因為它的周邊極為豐富。我隨便就可以舉出五個以上的關聯詞彙,比如正念、禪修、打坐、靜坐、觀想、靜觀……這些看起來都差不多的詞到底有啥區別?我想弄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回答了冥想到底想什麼的問題。
我且試著就我所知用思維導圖來理一理這些詞的關係,也順便談談我對這些詞的理解。不嚴謹之處請大家指正。(請大家轉動屏幕查看下面的導圖)
在冥想這個比較泛化的中文詞下面,其實有兩個大的走向。一個是帶宗教色彩的,比如禪修、內觀、打坐、觀想;另一類則是非宗教導向的,如正念、靜觀、視覺化/引導想像、慈心練習、靜坐。具體說明請大家參考圖片。
有了這張圖,我們再來回答一開始的問題——冥想到底想什麼?標準答案是:有些冥想傳統的重心是覺察,什麼也不想,比如內觀、正念;而有些傳統需要想點什麼,比如觀想、視覺化想像、慈心練習。具體想的內容和練習者的訴求有關。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放鬆,那麼你的冥想可以融入一些能令你放鬆的場景,如山河湖海、森林、田野等等。(後面推薦的APP裡面有很多免費的冥想音頻和自然聲音供大家嘗試)
回答完這個問題,我想重點聊聊以上修習方式中的Mindfulness正念冥想。我不間斷練習正念已經有快六年了。正念的發展很有意思,源於東方的宗教傳統,在西方成形並得到推廣,如今又大有返寶回東方的趨勢。
先做一個簡單的追根溯源吧。正念冥想的源頭是佛教的內觀禪修,特別是四念處修行。在20世紀70年代,麻省大學醫學院的卡巴金教授率先將其進行了去宗教化嘗試,用於幫助病人緩解疼痛、減輕痛苦,並開創了正念減壓課程。
經過腦神經科學和現代心理學的梳理,這個傳統的佛教修行法門成為了各個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練習的去宗教化的身心修習方法,並被應用到各個領域,包括醫院、心理治療、教育、運動、司法、企業等等。
很多國際大型公司如谷歌、英特爾、蘋果、麥肯錫、埃森哲等都為員工開設了正念相關的課程。比爾蓋茨、賈伯斯、科比、施瓦辛格等眾多名人都曾參加並推崇正念練習。
正念在西方已經比較為人熟知了。但在國內,特別是大陸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語彙。那麼到底什麼是正念呢?正念本身是佛教詞彙,但我們如今所說的正念是去宗教化的表述,是對英文Mindfulness的翻譯。我們通過Mindfulness這個英文詞其實可以很容易理解其核心要義。Mind是心,Mindful是覺察的、留意的,而Mindfulness就是時刻保持覺察的狀態。
我們還可以更精確一些,卡巴金教授是這樣定義正念的。「正念是當下的覺知,用非評判的態度活在此時此刻,有意識地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一切,從而服務於自我理解、智慧和慈悲。」
有意識的覺察和非評判的態度是正念的關鍵詞。人很容易在自動導航模式裡進行思維反芻和情緒反芻,所謂的庸人自擾。有意識的覺察有助於擴大你的心量,很多煩惱和情緒都會因為你覺察到了,而失去對你的控制力,你的身心也可以獲得放鬆和平靜。
研究表明,正念練習有助於減少焦慮、抑鬱情緒,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並對減輕慢性疼痛有科學實證的效果。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正念相關的課程已經非常豐富,也有很多便捷的手機資源。我借著這篇文章給感興趣的朋友推薦幾款冥想APP吧,中文的在前面,英文的在後面,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嘗試。
畫面乾淨簡單,有冥想音樂、音頻、課程、冥想鈴、打卡等功能。亮點是有很多國外引入的課程(中英文)。審美上適合偏日系或者簡約風的朋友。
很文藝、顏值很高的一款冥想APP,主頁面的設計非常簡潔,打開會自動播放音樂或自然聲。冥想板塊是按主題劃分的,如專注、放鬆、勇氣等等。產品化很高,音頻和聲音都是自己研發的,沒有太多課程。非常適合文藝青年們。
內容很多但比較雜,除了冥想的內容,還有一些其他的心理或健康課程。這個APP最大的特色是助眠冥想板塊和各種冥想營。適合喜歡豐富內容,對助眠冥想和各種冥想營感興趣的朋友。
冥想星球:又稱熊寶寶冥想APP,主要的形象就是一隻大白熊,走的是文藝偏可愛的路線。有一些主題冥想音頻,也有很多自然聲和音樂。適合可愛的少男少女們。
英文冥想APP大多需要付費,我就不介紹那麼詳細了,感興趣的可以下載自己體驗。
Clam:顏值挺高,在國外很火,有音頻也有音樂,不過大部分都是付費內容。
Headspace:比較定製化的感覺,我沒有買會員,只能使用基本功能。
Insight Timer:資源超級多,很多英文冥想課程,有免費的也需要付費的。
如果大家感興趣,之後也會給大家推薦一些冥想課程。最後,分享一首和這篇文章很搭的禪詩作為結尾。祝大家周末快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我是木雩,一個三觀比五官正,心機比腹肌少,思想比腿毛深,常年探索在自我邊界,被意義感折磨的普通人。
在個人成長和身心健康的路上,坦誠與你分享我的感悟,期待聽到你的故事。
探索整合教育的中國哲學碩士;
美國FMCA大陸首位認證健康教練;
牛津大學正念中心MBCT正念種子老師;
美國CIIS初級表達藝術愈療師;
呆如一木 Wood Talk
自我成長 · 身心健康 · 人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