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2020年是雷鋒誕辰80周年,這位年輕的戰士將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2歲。上周末的節目中,20歲的胡先煦通過戲劇表演的方式,讓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宣言再一次在總臺《故事裡的中國2》的舞臺上響起,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召在新時代重耀光芒的同時,#雷鋒誕辰80周年#的話題也毫無意外地斬獲微博熱搜。
不僅是《雷鋒》這一集,縱觀《故事裡的中國2》已經播出的節目,不論是從故事素材、演員,還是觀眾反響,新一季的節目都印刻著對青年群體的「偏愛」和獨特吸引力。從開播之初,《故事裡的中國》就以「戲劇+影視+綜藝」的模式,引領電視文化節目展開對技術手段和內容升級的探索,創新可圈可點,而第二季在青年群體中掀起的廣泛熱潮,更值得關注和討論。
那麼,節目在故事選材上如何能夠精準把握當代青年的興趣導向?出於何種考慮決定啟用青年演員重新演繹他們並未經歷過的年代?年輕的觀眾群體又能從節目的內容表達中獲得哪些新啟示?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對《故事裡的中國2》的播出表現展開分析,探究文化節目如何在年輕人中找到生命力。
用舞臺完成隔代青年的跨時空相會
《故事裡的中國》第一季播出時,啟用的素材包括大量經典的影視作品,例如《永不消逝的電波》《白毛女》《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等,突出對經典文藝作品的戲劇再現。而在第二季節目中的素材選擇上,節目保留了對經典文藝作品的重新解讀,包括《英雄兒女》《國歌》《父母愛情》。
同時,還明顯注入了更多關於新時代故事的元素,例如抗疫醫護人員、援鄂醫療隊、脫貧攻堅成果等。新元素的加入豐富了節目原本的核心架構,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第二季所選擇的故事則強化了對青年群像的人物刻畫。這些青年群像不僅包括扶貧幹部黃文秀、援鄂戰「疫」青年等距離當今生活很近的青年人物;還包括青年戰士雷鋒、「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都貴瑪、駐島軍人夫妻、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趙先有烈士、《義勇軍進行曲》作曲家聶耳等生活在各自時代的青年英雄。
顯然,如何精準把握當代青年的興趣導向,《故事裡的中國2》提供的回答,即通過重新演繹另一個時空裡的青年事跡,達到與當代青年在年齡特徵、性格志趣上的共振。雷鋒時刻以解放軍戰士的標準要求自己,用行動回答「為什麼要當兵」;年僅19歲的都貴瑪響應國家號召,盡心盡力在草原上撫育「國家的孩子」;抗美援朝戰士趙先有為國家利益捨身忘死,對敵人的槍炮毫不屈服;聶耳、田漢等有志之士深感國家危難,關鍵時期用自己的方式發出吶喊......
不論再過多少年,經典影視作品中呈現的青年們身上所彰顯的品質,都能在各個時代青年的身上找到影子。節目組在每一期相關主題的採訪中,都安排了與其相關聯的當代投射。例如,砣磯島的駐島軍人在海島上舉行婚禮,《父母愛情》中的駐島精神和美好愛情再次在小島上上演;北大援鄂醫療隊隊員們親手將北京大學第一批錄取通知書送到武漢,四位通過國家「強基計劃」來到北大醫學部學習基礎醫學專業的湖北籍新生,將接棒救治熱忱。
用舞臺完成的隔代青年的跨時空相會,事實上是節目組想藉此傳達給時代的一個訊息:中國青年始終以自己的熱血、熱愛和熱忱,用自己的能力和才智,在各個歷史階段為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積極的青年群像,通過對經典作品的一次又一次的講述和演繹,得到更久遠的傳承。
用表演強化對國家、歷史和民族的記憶
故事素材對青年群像的關注,決定了戲劇表演環節的重點也放在對青年故事的再現上。因此,戲劇表演的演員也大量啟用了當今年輕的表演者們。扮演雷鋒的胡先煦,扮演黃文秀的鐘楚曦,扮演青年鍾南山的韓東君,扮演草原額吉的關曉彤,扮演戰「疫」青年的丁禹兮,扮演聶耳的王源......故事主角們的年歲在漸漸變老,但是他們的故事永葆青春,這也就決定了戲劇演員的年齡,也必然要與故事發生之時主角的年齡更相仿。
大量青年演員的採用,也必然會面臨一個難題:未曾經歷過的故事,要怎麼去表演,尤其面對那些年代久遠的戰場如何領會其中局勢。為此,《故事裡的中國2》戲劇總導演田沁鑫不僅親自上陣和演員們一起研讀劇本,嚴格盯守每一場彩排,調整演員們面部、肢體、情緒上的細節,還邀請到與故事相關的當事人,在彩排時直接進行現場指導。
在《英雄兒女》的彩排現場,84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曹家麟進行表演指導。這段現場表演讓老兵想起了當時的戰友,他看完彩排後哽咽地說,「你們剛才那段不是演出,是戰鬥歷史的重現」,動情之時當場敬禮。彩排結束之後,導演田沁鑫和排練的演員們順勢坐在舞臺上,聽老兵回憶當年戰場上的故事。
這些故事親歷者或相關當事人現場指導的環節,在《故事裡的中國2》每一期中都有明確體現。之所以這樣安排,除了幫助演員對故事細節有更好的理解、提升表演效果等藝術層面的考慮,還需要注意到的是,這些演員本身就是當代青年的代表。和觀眾只能通過觀看來感受不同的是,他們也用表演強化了對國家、歷史和民族的記憶。表演對觀眾來說,是用來觀賞的客觀對象,但對參與其中的演員而言,是一次難得的跨時空互動體驗。
正如於毅在表演結束之後發表微博所說,「我瞬間明白我演的不光是王成,而是很多很多在反侵略戰爭中迎著炮火、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有著堅定愛國信仰的志願軍戰士們。」在此時,表演則成為促成兩代青年之間精神傳遞的共同場域,構建並延續著對故事的講述。
用觀賞凝聚建設新時代的實踐力量
《故事裡的中國2》用戲劇舞臺的表演,搭載中國發展歷程中的真實故事情節,是藝術與真實的一次完美的結合。節目憑藉對時代精神的生動詮釋,進入各大主流媒體的視野。12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發「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參加節目錄製的現場感受《記住每一個日夜的勇敢(來自現場的聲音)》,文中提到,「節目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青春鼓舞青春,用誓言傳遞誓言,如同一堂生動的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思政課。」12月7日,《中國日報》發布專欄文章《<故事裡的中國>:把握時代跳動脈搏,奮力描繪新時代的精神圖譜》。主流媒體對節目在彰顯青春力量上所下的功夫給予了肯定,也藉此向社會青年們發出新的號召。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在《戰「疫」中的青春》現場,四位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專業的新生在張伯禮、張定宇兩位前輩的帶領下莊嚴宣誓,「生命所系,性命相託」。網友留言評論到,「願你們多年以後仍能堅守今日許下的誓言!」這種奉獻力量的傳遞,代際之間職業精神的傳承,社會對青年群體的信任與呵護等,均是節目對新時代年輕人及以其為中心的未來社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正如張伯禮所言,「講好抗疫故事,重點是面向青少年講好抗疫故事。」《故事裡的中國2》還在舞臺上利用戲劇手段,讓青年鍾南山和八十多歲的鐘南山得以「相見」。節目播出當晚微博話題#鍾南山兒子希望父親能看到的視頻#一小時內就衝上熱搜榜單TOP1。《鍾南山》單期短視頻播放量累計破億,其中#鍾南山兒子希望父親能看到的視頻#的微博短視頻播放量單條破3000萬。在採訪中,鍾南山院士向即將步入醫學殿堂的年輕人們寄語:醫生是值得尊重的群體,有這些年輕人去學醫,全民的健康就有了保障。「年輕的一代,我覺得他們是好樣的。」
虛實結合的創作意義,不僅在於簡單地敘事,更重要的是能藉助藝術手段重新煥發故事中潛藏的力量,將其嫁接到建設新時代的具體實踐當中。節目播放結束後,微博主話題#故事裡的中國#閱讀量單期增長上億,微博、抖音、頭條熱搜榜頻頻霸榜,在以社交媒體為主陣地的新媒體領域熱度不減。年輕網友們所表述的是「扶貧路上你倒下了!但你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繼續前進」「和平來之不易,多少平凡的人為了祖國成為英雄」等更深層次的精神感悟。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那麼,青年一代如何明白將自己的熱血和理想投身到實際行動,如何正確理解自己身上的擔當,尚可以從無數經典故事中找到答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故事裡的中國2》再一次為當代青年提供了青年有為的範本,也定能以文藝創作之槳助推後浪乘風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