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桐花祭」如何將一朵花做成價值百億?

2020-12-25 地道農旅

臺灣桐花祭,將不知名的桐花資源,結合文化背景開創了一片藍海,創造的產值已經超過800億新臺幣。

一朵朵初看其貌不揚的油桐花,如何在十多年的時間裡成為萬千遊客的寵兒?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臺灣桐花祭,看她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又有哪些成功經驗可以借鑑?

一、桐花祭的發展歷程

1 一朵花引起的一個創意

社會背景「桐花祭」緣起於世紀之交,當時的臺灣,經濟增長乏力,結構單一,缺乏新的增長點。困局之中,需要項目來拉動經濟,「桐花祭」正是緣起於此,便請到了知名策劃人來策劃。

挖掘資源油桐樹與臺灣的客家人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淵源。臺灣彰化以北山區、東部的花蓮、臺東,漫山遍野都是油桐樹。桐花的花開花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資源整合根據這些留存心中的呼喚,策劃一場以雪白桐花為意象,以桐花、山林之美為風景,同時傳遞著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的傳統,以客家文化、歷史人文為核心的項目。

2 先做精神文化再做產品

桐花祭從「心」出發,把桐花從地上變成種在人們心裡的圖騰,做足文化,再做好產品。

創造感動桐花祭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用文化講故事,讓內容渲染牽引,從心裡出發,創造出感動。

觸發認同將美麗的桐花、厚重的客家文化進行整合,最終將對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記憶依託在美麗的桐花上,通過祭祀的形式,去觸發文化認同。

結合產業桐花祭把產業全部連接進來,在桐花下擂茶,捏陶,在客家美食的時候賦予它新的故事、新的美學,把所有的產業結合下來。

3 五感營造強化顧客體驗

桐花祭把所有產業美化創造精準的感動,跟故事、圖騰結合在一起,形成「桐花祭」的延展內容,向消費者呈現出五重感覺:

美學看見的不僅僅是雪白的桐花,而是心靈美的感受,美在一朵、一株、一片桐花,更在打造出來的整體氛圍。

體驗通過桐花這一象徵物,讓遊客體驗客家生活,這是全世界獨有的。「桐花祭」帶來的體驗你也能從食物、住宿、風俗等全方位感受的到。

心靈 桐花祭是心靈的捕手,一旦翻開,記憶滿懷。這樣心靈的捕手在每個人的家鄉都有,或許是一種食物,或許是一種場景,或許也是一種花。

手感桐花的美可以觸摸的到,漫步花道,隨地可以捧起一束花去感知。

驚喜「桐花祭」從精緻感上給遊客製造驚喜,旅遊產品的打造堅持要讓人有「哇塞」的感覺,甚至他們會把桐花蜜做得如香水一般精緻。

二、桐花祭的成功之處

1 有發現的眼睛

發現特色資源 桐花祭因地制宜,能夠抓住當地特色,然後再深挖當地的風土文化。

發現市場需求為什麼叫「桐花祭」,而不是「桐花遊」?這說明市場的精神需求大過物質需求,人越來越注重精神上的滿足感。

2 有發展的內涵

桐花祭賣什麼?賣的不是商品,賣的是在地的生活模式,賣的是消費者的感動,賣的是下意識心靈的需求。

產業角度從產業角度看,桐花祭透過節慶營銷牽引心靈悸動、運用美學創造體驗感動,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文化角度 從文化角度看,桐花祭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用文化講故事,讓內容渲染牽引,從心出發,創造感動。

把小事做大,把專業做精,把文化做透,延伸多元,用故事將其說妙,把圖騰神化。

3 有產業的閉環

以文促產桐花祭從深耕文化開啟,再從文化帶動產業升級,成為文創,再帶動觀光。

產業變文並通過桐花祭讓所有產業提升為文創,巧妙地運用桐花的圖騰妝點生命,讓古文化來說故事,洋溢節慶氛圍。

延伸產品 桐花祭目前已達到400種產品,並通過低成本運作將品牌價值做大。

精神變現 透過節慶心靈行銷、圖騰文創把理性商品轉為感性商品,豐富旅遊體驗亦創造在地的財富。

4 資源整合裂變

整合自身資源 整合自身資源通過節慶活動的製造來為旅遊造勢,整合客家資源,實現客家人的認同。

整合政府資源客家委員會整合了政府資源,擴大媒體宣傳效果與力度,政府做保障,有力的促進了「桐花祭」活動的順利開展。

整合社團資源「桐花祭」活動中,有力地將多個社團整合成一個整體。

整合消費者資源「桐花祭」中各種社會性活動應接不暇,讓遊客體驗到充分的社會性需求,從少兒的活動到老年人的活動,各式各樣讓各個群體、各個年齡都可以積極參與。

三、地道之見

臺灣桐花祭有很深的的文化價值,意義深遠,桐花祭是休閒農業的巔峰之作,具有引領行業價值的作用,故地道農旅地道君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或幫助:

1 拿什麼吸引客戶

靠案名「祭」和「遊」、「節」,雖然只差一字,但是給人的感覺確實差之千裡的,所以一個好的案名是項目成功的一半,更會省去千萬元的廣告宣傳費。

靠資源如果你的項目地有稀缺性、唯一性、獨特性的資源,可以將資源優勢打造成核心競爭力,吸引消費者。

靠情懷策劃的最高境界在於無中生有,而無中生有最容易的途徑是販賣情懷。先做精神文化再做產品,以文化、情懷、概念吸引消費者關注,觸發價值認同感,再去考慮產業如何做。

2 靠什麼持續盈利

項目的盈利點前期靠產品,中期靠產業,後期靠品牌。

產品以文化為圖騰,把文化故事結合在地本土風情,通過美學設計不斷創意衍生品,打造龐大的產業鏈。

業態產業鏈完善之後要通過農旅、康養、教育、培訓等提高項目的價值鏈。

品牌最後我們要把眼光放大,把我們的品牌價值做大,品牌授權、模式輸出、品牌價值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比產品和產業還要巨大。

3 項目的開發邏輯

挖掘資源 我們可以從時間軸線、空間軸線、人文軸線、消費需求、產業鏈上挖掘資源。

對接需求我們要明白消費者是誰?有哪些需求?通過哪些方式能夠影響消費者?咱們項目地有沒有資源可以剛好對接到消費者需求?

創造藍海熟視無睹的事物,或許隱藏著巨大的商機,通過精準定位發現別人未發現的市場,降低成本推動項目落地,並不斷用創意驅動發展。

定位錯誤會導致後期的執行困難,所以做項目一定要謀定而後動,要與專家、實戰派來共謀發展。

地道國際·農旅』地道國際農旅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而設立,以深耕農旅、振興鄉村為使命,以創新農業與農村發展模式為抓手,是中國農旅產業創新發展的領導品牌。致力構建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特色小鎮、共享農莊、康養綜合體及鄉村振興產業。為企業家和參與者共建、共享、共贏行業生態平臺。歡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參與共同推動行業生態的發展和完善,一起助力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THE END

相關焦點

  • 「桐花祭」休閒農業的巔峰之作,為臺灣經濟創數百億價值!
    又逢1999年臺灣大地震,導致當時的臺灣經濟雪上加霜。如何拉動臺灣的經濟,需要合適的項目與人才。在困局中出現了一位英傑——莊錦華女士臨危受命,被苗慄縣和客家委員會委託策劃一個項目來拉動經濟。這就有了後來的「桐花祭」。
  • 特色小鎮|臺灣「桐花祭」,先文化後產品的百億產值神話
    臺灣「桐花祭」從2003年開始,經歷14年時間,創造超過300億的財富神話。靠一種桐花開創了一片藍海,從無到有,桐花祭有很深的的文化價值,意義深遠,它是休閒農業的巔峰之作,具有引領行業價值的作用。又逢1999年臺灣大地震,導致當時的臺灣經濟雪上加霜。如何拉動臺灣的經濟,需要合適的項目與人才。在困局中出現了一位英傑——莊錦華女士臨危受命,被苗慄縣和客家委員會委託策劃一個項目來拉動經濟。這就有了後來的「桐花祭」。
  • 「桐花祭」經歷15年,為臺灣休閒農業創造了數百億的價值
    臺灣「桐花祭」從2002年開始,經歷15年時間,為臺灣休閒農業創造了數百億的價值。 策劃思路:「休閒農業鐵三角」 當時臺灣有桐花旅遊和桐花祭司活動,但影響力很小。如何將「桐花祭」做大?
  • 臺灣"桐花祭」特色小鎮,先文化後產品的百億產值神話
    臺灣「桐花祭」從2003年開始,經歷14年時間,創造超過300億的財富神話。靠一種桐花開創了一片藍海,從無到有,桐花祭有很深的的文化價值,意義深遠,它是休閒農業的巔峰之作,具有引領行業價值的作用。又逢1999年臺灣大地震,導致當時的臺灣經濟雪上加霜。如何拉動臺灣的經濟,需要合適的項目與人才。在困局中出現了一位英傑——莊錦華女士臨危受命,被苗慄縣和客家委員會委託策劃一個項目來拉動經濟。這就有了後來的「桐花祭」。
  • 「桐花祭」--臺灣休閒農業巔峰之作!
    靠一種桐花開創了一片藍海,從無到有,桐花祭有很深的的文化價值,意義深遠,它是休閒農業的巔峰之作,具有引領行業價值的作用。1993年至2003年,臺灣的經濟增長乏力,結構單一,缺少新的增長點,經濟發展逐步趨於穩定。但經濟越低迷,休閒農業越有發展機會,好萊塢的電影在經濟低迷的時候票房越高。
  • 桐花祭
  • 300億的創收神話,臺灣客家桐花祭是怎麼做到的?
    如何拉動臺灣的經濟,需要合適的項目與人才。在困局中出現了一位英傑——莊錦華女士,她臨危受命,被苗慄縣和客家委員會委託策劃一個項目來拉動經濟。這就有了後來的「桐花祭」。2003年之前臺灣桐花祭本來是一項簡單的祭祀祈福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集文化體驗、生態旅遊、休閒娛樂、產業發展為一體的系列活動,現在已經成為臺灣最具知名度、最具活力、最具品牌效應的文化旅遊經濟活動。
  • 用7年時間,創造超過300億的文旅項目——桐花祭
    靠一種桐花開創了一片藍海,從無到有,桐花祭有很深的的文化價值,意義深遠,它是休閒農業的巔峰之作,具有引領行業價值的作用。  1993年至2003年,臺灣的經濟增長乏力,結構單一,缺少新的增長點,經濟發展逐步趨於穩定。但經濟越低迷,休閒農業越有發展機會,好萊塢的電影在經濟低迷的時候票房越高。
  • 桐花祭|在臺灣苗慄·共赴桐花藍海的邀約
    苗慄·桐花祭在臺灣苗慄|
  • 她是如何讓浪漫「桐花」打造節慶魅力,創造百億財富?
    如何從浪漫的一朵花,無中生有,透過音樂、故事、人文、產業....以政府的力量結合民間上千人的投入,憑空打造一個新的節慶,不僅重拾客家人的自信,也為產業注入活水。從浪漫到百億財富,客家桐花祭 不僅創造百億財富更是全域旅遊、精準扶貧的典範。全域旅遊:客家桐花祭掀起北臺灣跨4縣市的旅遊浪潮文旅小鎮:透過客家桐花祭,打造客莊文創旅遊的小鎮,同時也帶動整個區域的鄉村旅遊。
  • 臺灣客家桐趣遊 桐花漫舞 體驗客家風情
    這是一趟以探尋臺灣客家文化為主的旅行團──「臺灣客家桐趣遊」,由星洲日報大北馬丶星洲電子報及檳州客家公會舉辦,而選擇在5月份出發,也是希望能碰上油桐花漫山遍野盛開的花景。在8天旅程中一路陪伴我們的導遊小範,一開始就向大家講述臺灣歷史及現況,當然也不忘盡責地向我們介紹臺灣客家人。
  • 洪馨蘭 | 臺灣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特色與挑戰
    當產業希望加入客家文化元素時,在臺灣稱為「加值」,也就是增加其實際價值與附加價值。這中間最常使用於加值的策略包括改良包裝、增加宣傳、創造體驗、研發文創商品(紀念品販賣),以及說一個精彩的故事。「故事的力量」讓不管是傳統還是創新產業,都想趕快在客家文化中找到一些元素,讓這產品「說一個屬於他們的故事」。這其實涉及人們對於客家文化的理解、挖掘、詮釋、紀錄、轉化、重構、創新,甚至發明。
  • 臺灣文創何以這麼火?已位居世界第一!
    ▼根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和創新臺灣一直堅持沿用繁體字,如此強調傳統文化的行為,無疑是一種文化堅守和傳承的體現。在學習日本、美國的經驗中,保留了傳統中國的文化之根,並善於將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地加以轉化,體現在文化、藝術、產業各個方面。
  • 阿里巴巴宣布投資1000億成立「達摩院」,未來將服務全球20億人口!
    並且未來三年將投入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為什麼要成立「達摩院」?馬雲在下一盤什麼樣的棋?未來的三十年,各行各業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未來將不屬於網際網路公司,未來將屬於利用好網際網路公司最好的公司。達摩院要做的,就是真正要把技術進行普惠。
  • 桐花季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寧邑暢想         第一次接觸蔣勳老師是一個朋友推薦給我的<蔣勳說紅樓夢>蔣勳老師祖籍是福建福州人,出生於陝西西安,現是臺灣著名畫家裡面講了一個小故事,說的是臺灣每一年四月有一個桐花季,他有一次從那裡走過,站在一棵桐花樹底下,大概五分鐘沒有動,身上全是桐花,落滿了桐花,地上全是桐花。
  • 花都開好了,約上閨蜜臺灣賞花去!
    在臺灣,每年4月都有一個桐花祭,現在已經變成了和日本櫻花祭一樣的節日。桐花祭除了賞花活動之外,還會舉行一系列的祭拜山神,祭天大禮等隆重的儀式,因此若來的巧,興許能趕上。最佳時間:每年3-4月左右賞花地點:臺北陽明山公園竹子湖大溪鎮名氣不大,但這裡卻有著臺灣北部最多彩的景致——花海農場。將近二十公頃的花田裡,種滿了各種顏色的花卉,薰衣草海、彩虹花田已經成了婚紗攝影的最佳去處,就連臺灣偶像劇也經常到這裡取景拍攝。
  • 蔣勳 ▍四月的桐花季
    臺灣每一年到了四月都會有一個桐花季。
  • 臺灣印記四|武漢旗袍協會旗袍秀驚豔亮相臺灣苗慄「桐花婚禮」
    五月是桐花盛放的季節,7日,臺灣苗慄縣舉辦了一場浪漫的桐花婚禮,臺灣、武漢兩地共有66對新人在此許下終身。
  • 【案例分享】臺灣好基金會的一朵花效應(上)
    2009年,由柯文昌先生創辦的臺灣好基金會成立,旨在以建立美好的「鄉鎮文化」,使居民和訪客從容共享鄉鎮生活,愛惜臺灣土地資源,感受臺灣的美好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