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關注,免費獲取父母必備的《天賦潛能微課》
很震驚又不算意外的消息,演員高以翔在27日(凌晨)錄製節目暈倒,經搶救無效去世,享年35歲。
高以翔在1984年出生臺北,大學就讀於卡普蘭諾大學,因緣際會下成為了一名平面模特,從而開啟了他的演藝之路。
他有很多作品:《愛情魔發師》《鬥牛,要不要》《勝女的代價》《遇見王瀝川》《武神趙子龍》等等。
他也參加很多節目,此次出事的《追我吧》便是其中之一。
據悉,該節目錄製從8:30到次日凌晨1:30,期間除了吃飯,幾乎全程都在你追我趕。
這樣高強度的極限運動使高以翔身體負荷到臨界點,倒下的他沒辦法再站起來。
這並不是個案,十年內因為過勞、運動猝死的案例比比皆是。
當下同樣因健康問題引發廣泛討論的,還有一位因患絕症被裁的網易員工。
為何我們要如此透支生命,又還有多少人正在不經意中透支著自己的生命?
有網友說「對於平凡的人來說,努力只是獲得了或許能夠成功的基礎,但不努力,連遠眺傳奇背影的資格都沒有。」
遭網易暴力裁員的當事人,從小縣城一路考進上海交大,借貸上學,在網易5年期間加班下來大約4000個小時,為了跑贏同齡人,一路下來不可謂不艱辛。
那些願意996的人並不是麻木,他們只是想趁年輕去掙到更多的希望。
但在奮進的過程中,一不小心付出太慘痛的代價。
儘管猝死新聞層出不窮,996者也只是嘆氣放下手機,繼續手頭的工作,絲毫不敢停下。
為何我們這麼累,卻停不下來?
「偷得浮生半日閒」,收穫的是從容還是愧疚?
借用劉遠舉的一句話:不管是高考公平問題還是加班問題,只能看到中國人跑贏同伴獲得自救,看不到協同一致的公共態度。
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不能允許自己懈怠,一如更多的父母不能容忍孩子「浪費時間」。
有人問:我們只想創造未來更好的生活,難道這也錯了嗎?
誠然,我們一開始只是想改善自己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
但當我們開始陶醉於金錢的累積,通過金錢獲取到安全感以及不斷累積光環時,卻忘了初心,讓自己變成一顆旋轉的陀螺,再也停不下來。
我們把身體當成了拼搏的裝備,卻忘掉了身體本身的需求。
忘了拼搏的初始是為了要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從容、更自在、更健康,而不是純粹的累計金錢,陶醉於金錢帶來的榮耀。
不是這些不好,是有的代價我們真的付不起。
有時候,童年貧窮的恐懼,物質帶來的榮耀,真的讓許多人沒辦法放緩拼搏的腳步。
我有個90後來訪者,農村獨子,985研究生,從事IT,靠自己的努力在廣州買房,乍一看光鮮亮麗,已經是同學們完美人生的代言人。
可是他告訴我,他很焦慮,不敢結婚,要還房貸,要贍養二老,還要為未來孩子教育做準備,他很擔心自己做錯什麼事,然後現在的擁有就會蕩然無存。
他的生活狀態可以用拮据來描述,用著一千多國產手機,只去不要錢的娛樂活動,儘量不去別人請客吃飯的場所,因為可能需要回請,然而他的銀行存款其實非常豐厚。
我問他,你真的覺得自己很窮嗎?能不能放鬆下來喝杯咖啡?
他覺得自己的節儉是美德,人不應該奢侈浪費。
我不能說他不好,他是許多中國父母眼中的好兒子,但我實在沒辦法讚美他。
他在埋頭奮進中丟失了自我,沒辦法讓自己閒暇下來,喝杯下午茶都覺得是種極大的浪費,有罪惡感,這些都是童年的匱乏造成。
他為了別人活著,自我價值無處安放,身體很累,但不工作便覺得迷茫,焦慮。
一個「人」的成功和價值衡量,其實關鍵在於自我的內心先要從容安放,方能坦然真實地追求外在價值。
馬斯洛五大需求理論的順序是:生理、安全、愛、尊重、自我實現。
首先,自我價值的確立是在關愛生理安全的基礎上。
換句話說,我們在用什麼方式愛自己?
努力工作可以是為了自我的尊嚴和家人的榮耀而奮鬥,但是要牢記自我的價值是從自己的身心開始,為自己而活,多善待自己。
其次,善待自己就是善待家庭。
每一個壯年猝死的人,事實上都是家庭的支柱。
2019年11月,高以翔錄製休克猝死,35歲。
2018年10月,華為工程師 22 月無休後猝死,36歲。
2018年10月,大特保CEO周磊心腦血管突發後搶救無效去世,45歲。
2018年1月,遊戲圈從業者冒朝華突發腦溢血醫治無效去世,38歲。
....
中國每年熬夜猝死多達55萬,有些是死於突發心臟病;有些是死於腦中風,其原因是血壓過高使腦血管破裂。
他們的身份可能是兒子、老公、孩子的父親;
也有可能是女兒、妻子、孩子的母親。
昔日復旦女海歸、青年教授于娟,曾在身患癌症期間寫下《此生未完成》,書中寫道:「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晚年喪子,中年喪妻,幼年喪母,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還有孩子,就會面臨這些痛苦,所以我要堅強地活下去。」
家庭支柱一旦坍塌,對妻兒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喪失性創傷,並且孩子也有可能步入這樣的後塵,不斷的去追尋外在的價值,而無法面對自己受創的靈魂。
安住自己,才能平衡身心。
面對惡性疾病、面對猝死,人類的生命異常脆弱。
然而在這之前,其實你有機會為自己的生命存摺存入「本錢」。
我們在任何惡劣的物質環境下,先需要找到自己,找到安然的生存之道,才是自我價值的呈現前提。
明白自己要什麼,追求什麼樣的價值,能支付什麼代價,是創造未來的行動提綱。
善待自己,找到愛自己的方式,人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潛能,才有更多的光和熱去覆蓋到家庭和社會。
我們本就具有無限潛能,找到自己就能打開潛能的寶藏,同樣可以使生命創造財富和價值。
生命只有一次,請善待自己,不再透支。
往期閱讀
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從窮養開始
凌晨兩點的深夜,3萬多名孩童等父母來接
60%學生學習焦慮,33%學生不想上學,孩子厭學誰之過?
少年的你:校園欺凌,看似社會問題,其實是家庭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