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專家患癌去世前反思:如果我慢一點,或許就不是今天的結局…

2020-12-23 澎湃新聞

為了工作,許多人不得不加班、熬夜、通宵,已經是生活常態,但往往到了身患疾病的那一刻,才會頓時醒悟:不該透支健康!

每天跟腫瘤「過招」無數的腫瘤科醫生在患癌後反思:永遠不要透支健康!

腫瘤科醫生患癌後反思:永遠不要透支健康!

① 如果我慢一點,或許就不是今天的結局

我國結直腸癌、放射性腸炎治療領域頗負盛名的腫瘤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王磊教授,在與胰腺癌抗爭一年多後,2019年6月23日病世,年僅50歲。

得病後王磊醫生曾對妻子說:「這20多年裡,在我加速跑的時候,你如果能拖拖我的後腿該多好。如果我慢一點,或許也就不是今天的結局了。」

在過去十幾年,王磊教授和家人一直擠在醫院附近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即使後來家裡購置了新房,可王磊堅持不搬家:距醫院太遠。就連得知患病的瞬間,王磊也照舊處於工作常態:當時他剛下一臺手術,而此前3晚,他接連做了3臺手術。

那天下手術臺時,王磊笑著告訴自己的學生:年紀大了,到底有些體力不支,一臺手術下來累成這樣。就在幾小時後,這位學生才明白:王磊老師的生命正在被癌細胞透支。

王磊教授的檢查結果是在被他一拖再拖的體檢後知曉的。腰疼無力、感冒發燒久治不愈,這些症狀維持了大半年,但這位像是長在手術室的外科大夫直到妻子再三催促,才完成了體檢。

體檢結果顯示「腫瘤標記物CEA異常升高」,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胰腺癌晚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

② 我患上肺癌的原因主要是:長期工作壓力過大和疲勞

2011年,黃山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徐林友醫生被診斷為「晚期肺癌伴腦轉移」,當時被醫生判定為「很難活過100天」,如今仍舊活得很健康。後來,徐林友醫生在網絡節目上分享了他的心路歷程。

看了20多年的肺癌患者,做了無數臺肺癌手術,可以說我接診、治療了數不清的肺癌患者。萬萬沒想到,我自己居然被確診為肺癌……確診之後的幾日,我不停問自己「我作為肺癌醫生,自己為什麼會得肺癌?」

雖然我吸菸、喝酒,但很少,並不是老煙槍,也不是老酒友,而我所患的非小細胞肺腺癌與吸菸飲酒並沒有直接關係。我所居住的黃山市地處皖南山區,空氣清新,完全沒有嚴重的汙染……

就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過程中,我回憶起患病前的那十個月,我曾有過一個月做了26臺大手術的經歷,其中3例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我每天提前上班,直到晚上12點以後才回家,肚子餓了,飯端在手上也沒胃口,簡單吃幾口就瞌睡重重,洗漱完後,躺在床上又睡不著,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將近1個月。

反思之後,我認為自己得肺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持續長時間的工作壓力過大和疲勞,影響了飲食和睡眠習慣。

③ 別以為自己年輕,就透支健康

2016年6月,健康時報記者採訪到了一位腫瘤醫生——張玲(化名),她幾年前曾患乳腺癌,如今已重回醫生崗位。回想起自己患癌的經歷,張玲說自己年輕掩蓋了好多問題, 也奉勸年輕朋友不要輕易透支身體。

當時整宿整宿地值夜班,夜以繼日地忙於搶救病人,累得筋疲力盡,歇一歇就又能拼了。

可是年齡大了,慢慢就發現補不回來了。我三十多歲開始失眠,也睡得特淺,腳步聲一到門口,馬上就醒。

同事警告過「不要透支」,可因為身體還好,也聽不進去。在查出癌症前幾個月,明顯感覺自己體力下降,累,是一種歇不過來的累。就像孫燕院士曾經說過的:睡醒了還累就是過勞。

別透支健康:從疲勞到大病纏身,只需5步!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心身醫學門診主任彭國球在2012年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從疲勞到過勞只要五步。

輕度疲勞→身體沉甸甸→筋疲力盡→身體有恙→大病纏身

1、第一步:輕度疲勞感

當工作量增加時會感覺壓力大,這與吸入的氧氣量減少、血液中氧氣濃度與血糖值下降有關。身體會向我們發出警戒,於是就產生了疲勞的感覺。

2、第二步:身體沉甸甸

超負荷工作,血液中的氧氣濃度與血糖值持續下降,導致肌肉或內臟局部組織陷入氧氣與營養不足的困境。

3、第三步:精疲又力竭

這個時候,人的情緒往往很容易波動,動不動就眼淚掛滿眼眶,特別容易焦躁,且易怒。

這時候肌肉或內臟等部位含氧量與營養不足的狀況已經變得更加嚴重,必須做一個調整,才能幫助身體重新獲得平衡。

4、第四步:身體或有恙

身體內部在壓力不斷升級中,開始出現明顯變化,肩、背、腰等部位的疼痛就不用說了。伴隨青春痘、口腔潰瘍、牙周病、胃炎、便秘與食欲不振等。

疾病上身的最後屏障就在這個時候被漸漸給攻破了。

5、第五步:大病愛纏身

人過中年,本來就覺得自己的精力還不夠應對工作和家庭的,如果再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找上門,生活就更加艱難了……

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雅君曾說過,如果持續疲勞超過六個月,休息不能緩解,同時還伴有記憶力減退、頭痛、咽喉痛、關節痛、睡眠紊亂及抑鬱等症狀,就應隨時告訴自己——「我要休息了」。

從疲勞到大病纏身,這中間有一個過程,

一定要學會及時剎車,

是珍惜自己生命,

也是對家人負責!

文章及部分圖片來源:健康時報(ID:jksb2013)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原標題:《腫瘤專家患癌去世前反思:如果我慢一點,或許就不是今天的結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知名歌手患癌去世!腫瘤醫生的反思,現在知道還不晚
    趙英俊因癌離世是不幸的,為避免更多人遭遇這樣的不幸,三甲分享兩位曾經患癌的腫瘤科醫生的一些反思,引以為戒!——腫瘤科醫生患癌後反思:永遠不要透支健康! 如果我慢一點,或許就不是今天的結局。我國結直腸癌、放射性腸炎治療領域頗負盛名的腫瘤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王磊教授,在與胰腺癌抗爭一年多後,2019年6月23日病世,年僅50歲。
  • 知名歌手患癌去世!這才是癌症的真相:為家人,我們都應該看一下!
    趙英俊因癌離世是不幸的,為避免更多人遭遇這樣的不幸,三甲分享兩位曾經患癌的腫瘤科醫生的一些反思,引以為戒!——腫瘤科醫生患癌後反思:永遠不要透支健康! 如果我慢一點,或許就不是今天的結局。我國結直腸癌、放射性腸炎治療領域頗負盛名的腫瘤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王磊教授,在與胰腺癌抗爭一年多後,2019年6月23日病世,年僅50歲。
  • 臺灣癌症專家患癌後總結的七條處方
    說起癌症,相信沒有人比腫瘤醫生更了解癌症。但當癌症治療專家患癌後,他更能切身的體會癌症的痛苦經歷,比普通人更有感悟!
  • 「我真不想死!」4個年輕人患癌後的反思:這些壞習慣一定要改!
    我無數次熬夜90後女演員徐婷因患淋巴癌於2016年9月7日在北京304醫院去世。2011年4月19日凌晨因為乳腺癌去世,年僅32歲。,反思了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我喜歡吃肥膩油脂多的肉類,如:五花肉、扣肉等等。在病前有一段時間經常經常吃鹽焗雞翅、泡椒鳳爪、泡麵等垃圾食品。而且得病一年多之前,常常便秘,自己覺得是壓力大、上火,就以喝市面上的一些涼茶來緩解。從以為這不是病,沒考慮去醫院去看看。
  • 海南腫瘤專家提醒普通人群如何防癌 要調整好心態、重視體檢
    10月30日,南海網記者就此採訪了海南腫瘤專家,海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腫瘤微創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餘書勇。餘書勇表示,目前癌症不再是疑難雜症,是一種可以預防的慢性疾病,普通人群要調整好心態,重視體檢,高危人群更要重視,建議半年一次。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潛在疾病的發生也愈演愈烈。「遺傳、生活習慣、心態、周邊環境等都是致癌的因素,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三級預防。」
  • 「不要等患癌才來找我」,腫瘤專家孫燕,開出了三張「抗癌處方...
    孫燕院士,是我國肝癌領域的「醫學泰鬥」,更是我國內科腫瘤的奠基人。今年已經91歲高齡的孫燕院士,用了60年的時間,去追尋腫瘤的治療手段,曾發布了多項研究成果,制定防治規劃,拯救了無數被癌症折磨的患者。「治癒率46.6%,不能讓我滿足。」
  • 繼李詠、計春華之後,又一演員因患癌去世
    據悉早在不久前才聽說她得了癌症,卻沒想這麼快便傳出了她離世的消息。不愁生活的明星患癌率如此之高,更何況那些鏡頭外的普通人? 為何這兩年患癌率如此之高,作為富足的明星們,包括生活越來越有保障的我們,多數人都離開不開得癌的命運?這一些導致問題的原因,我們不得不引起重視。 最後一個原因更是比癌症本身還可怕。
  • 2019年,王迅前妻患癌病危,去世前忍痛掏出手機:我想再看他一眼
    王迅,一個長相不是那麼帥氣的男演員,卻一步步走到今天。從《極限挑戰》的一個小配角,到現在其他成員退出,只剩下王迅一個人,如今他已經可以一個人撐起《極限挑戰》這檔節目了。王迅是典型的因為綜藝而火的男演員,相比較於其他幾位嘉賓,王迅的名氣不是那麼大。但是他卻憑著呆萌的「松鼠」人設而走紅,並且家喻戶曉。
  • 「我真不想死」,4個患癌年輕人說醒千萬人:別等失去生命時才後悔
    「我每天數著日子過」「談一場真正的戀愛是什麼體驗,也許我沒有機會體會到」這是幾位患癌當事人的感悟或許能叫醒更多的人:關心你的身體,關注健康!我無數次熬夜90後女演員徐婷因患淋巴癌於9月7日在北京304醫院去世。說到自己的經歷,她講到:患病前
  • 追求完美的女性,更容易患癌?太難了
    在以前,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為腫瘤是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和基因等問題造成的。這也是Dr.X一直在勸誡大家,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與作息的原因。但最近這些年,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女性被腫瘤「盯上」,我們似乎對之前這一說法有點質疑。畢竟在這些患癌患者中,有不少人你根本找不到她們有不良生活習慣。她們不抽菸不喝酒、不黑白顛倒也不亂吃東西,可卻偏偏成為癌症患者。
  • 李詠美國抗癌失敗,選擇中醫治療或許是另一番結果
    才想起來是前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走了」是去世的意思。雖然這麼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去世,但畢竟是看著他的節目長大的,內心還是深深觸動了一下。上網一看,與此相關的新聞鋪天蓋地,算得上是今日熱點。 中國人赴美治療癌症,真的是一條活路嗎?
  • 陳木勝導演去世,如果他早點看到這部紀錄片,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
    但不幸的是,陳導從活檢確診到病發去世,只有短短幾個月時間。這說明了什麼呢?陳導可能忙於工作,忽略了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以至於錯失了在早期發現腫瘤的機會,最終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前兩年罹患喉癌去世的知名主持人李詠,可能是因為身為主持人的關係
  • 患癌醫生的忠告: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常識,很多人卻還在犯
    就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過程中,我回憶起患病前的那十個月,我曾有過一個月做了26臺大手術的經歷,其中3例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我每天提前上班,直到晚上12點以後才回家,肚子餓了,飯端在手上也沒胃口,簡單吃幾口就瞌睡重重,洗漱完後,躺在床上又睡不著,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將近1個月。
  • 李詠患癌去世:每分鐘奪走4人生命,這4個癌症真相你一定要知道
    2009年去世,終年48歲……事實上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每分鐘就查出7人患癌;每分鐘有4個人因癌症去世;超過9成家庭都有癌症病人。/ 造就所以惡性固體腫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腫瘤,良性腫瘤不是癌症。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要看腫瘤是否轉移。良性腫瘤不轉移,只要手術切除腫瘤本身,就可以維持較好的狀態。
  • 「我真不想死」4個患癌年輕人,說醒千萬人:這些壞習慣一定要改!別等發生才後悔!
    「我每天數著日子過」「談一場真正的戀愛是什麼體驗,也許我沒有機會體會到」這是幾位患癌當事人的感悟或許能叫醒更多的人:關心你的身體,關注健康!在病前有一段時間經常經常吃鹽焗雞翅、泡椒鳳爪、泡麵等垃圾食品。而且得病一年多之前,常常便秘,自己覺得是壓力大、上火,就以喝市面上的一些涼茶來緩解。從以為這不是病,沒考慮去醫院去看看。我有時候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很少起來活動。我總是很焦慮▼一位27歲年輕人患癌後,在個人微信公號上寫了一篇「患癌後反思」的文章,引起大家關注。
  • 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幾乎都是自作自受,腫瘤專家說出患癌真相
    我國發病率前10位排名中,有一半被消化系統佔據,也就是說,不良的飲食習慣真的會導致癌症的發生!「癌」字有3個口,可能只是巧合,但飲食健康與癌症的聯繫非常密切,合適安排膳食才會健康,並非吃的好壞來決定,人們一直認為吃得越好,身體就會越好,其實並不是這樣,只要能夠滿足身體所需各類營養元素即可,吃得太多或太好會讓身體堆積大量熱量而無處排洩,最終變成脂肪,引發三高的風險。
  • 武漢排名前十的腫瘤醫院,武漢腫瘤醫院排名
    核心提示:那麼武漢排名前十的腫瘤醫院都有哪些呢?其實小編個人覺得呢,治病看病的話,還是得看專家的,厲害的專家看病治病的效果當然會好一點,專家不好,即使醫院再好也是無濟於事的,就像給再先進的戰鬥機給印度,印度也只能是砸機的份,所以事在人為,而不是醫院好專家就好。
  • 長沙排名前十的腫瘤醫院,長沙腫瘤醫院排名
    核心提示:那麼長沙排名前十的腫瘤醫院都有哪些呢?其實小編個人覺得呢,治病看病的話,還是得看專家的,厲害的專家看病治病的效果當然會好一點,專家不好,即使醫院再好也是無濟於事的,就像給再先進的戰鬥機給印度,印度也只能是砸機的份,所以事在人為,而不是醫院好專家就好。
  • 黑豹男主去世、27歲新婚小夥患癌……這項救命的檢查不能耽擱了
    日前,腸癌又一次引起人們關注,先來看幾則新聞:【一】《黑豹》男主角患癌去世,年僅43歲。如果是在中晚期發現,治療後5年內的生存率也非常低。所以,結直腸癌的重點在於早發現,早治療。結直腸癌的演變過程很慢,並不是一下就發展成為癌症。
  • 90歲腫瘤專家,50年抗癌經歷:癌症不可能被消滅,別輕易動刀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說道「癌症不是絕症,癌症病人也可以活到百歲」。今年90歲高齡的腫瘤專家湯釗猷,和癌症打交道已經50年了,他認為癌症不可能被消滅,但是在治療的時候也被輕易的動刀。癌症是身體的內亂,別輕易開刀很多的人和醫生都認為腫瘤是身體中額外長出來的組織,必須要手術切除才能夠達到治療的目的。其實這個想法是非常錯誤的,癌細胞是正常的細胞演變過來的,不是外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