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拼起來有多拼?孝宗接手時明朝都快不行了,生生拉回盛世

2021-02-14 划過歷史長河

有明一朝,從朱元璋開創王朝之始,至朱棣在位期間,明朝在軍事、經濟上一直笑傲一方。但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影響力已經不如初期,甚至於到嘉靖年間的抗倭之事發生之後,世人似乎才終於又「想起」明朝,以致於大眾對明朝的認知出現了一個「空檔期」。

其實,在這個空檔期間,明朝是陷入了一番「自困」的境地,前有宦官幹政,後有武宗駕崩於豹房,可謂談資豐富。而在這一期間,明朝可謂是民生凋敝,內外災禍連連,但大明王朝卻活生生地在這個時期挺了過去。這是因為,在這個內憂外患的「空檔期」內,有一位明主——孝宗,創下了明朝的一次中興:弘治中興。

一、土木之後,成化年間

明朝的國運在經歷了「仁宣之治」後急轉直下,土木堡差點就把明史卡在了1449年,幸好于謙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才不至於讓悲劇發生。

然而這事給明朝嚴重留下陰影,自此之後皇帝們都開始保守治國,到了成化年間,從憲宗開始的明朝皇帝就都學會了怠政,雖有名臣輩出,也耐不住皇帝倦政,日益加劇的統治危機反而被粉飾得很好。

此時的明朝看起來非常安靜,實則暗流湧動,蒙古瓦刺勢力衰退,「小王子」達延汗也未成長到威脅明朝的程度,朝廷短暫地不用擔心邊境憂患。即便是初年爆發了幾次地方起義事件,但事情看起來也沒有鬧大。於是,以為國泰民安的憲宗就開始「胡作非為」起來,這隨後就導致宦官幹政,方士妖僧充斥於朝,朝堂灰暗得不得了。

與此同時,社會矛盾也開始被激化,這源於成化年間大搞皇莊、傳奉官和西廠,皇莊借政策福利大肆搜刮土地,農民沒了土地後果可想而知;而傳奉官一職滋生了大量佞幸分子,差不多相當於政府「賣官鬻爵」;西廠就更狠了,跟近代軍統有的一比,搞得從京城到山區都人心惶惶;然而成化末年,憲宗天天窩在宮中,自然看不到這些內患。

二、改元弘治,孝宗前後

不過,憲宗40歲就過早病逝了,隨即就是他唯一的兒子孝宗繼位,憲宗留給兒子的純是爛攤子,所謂「弘治中興」主要就是針對成化朝的腐朽政局,說起來孝宗接手的國家那叫一個千瘡百孔。為此,孝宗上臺後日夜勤政,才短暫地使朝政一新,終於使得弘治一朝外無大的邊患,內部也相對安寧,算是明朝少有的清明時期。

其實,孝宗的仁政和美德放在今天也是一等一的領導水平,他的好名聲除了政績斐然,還有用情專一這一說——忠愛張皇后,堅持不納妃。然而孝宗的人生卻有一個很大的汙點,那就是他選的繼承人武宗實在是不堪重負,此事從後來的武宗在豹房駕崩就知道他生前玩得多過,又因為武宗死後無嗣,還給孝宗的侄子有機可乘,而這個侄子就是再後來鼎鼎大名的嘉靖皇帝,基於這種混亂的繼承關係還引發了「大禮議」認親事件,當然這是外話了。

相比起前後兩代皇帝,開創中興的孝宗童年過得可一點都不「皇帝」。他在6歲前是吃著百家飯長大的,處處有狠心的萬皇后針對,幸有宦官宮女們庇護著。直到6歲,孝宗才被爸爸憲宗相認,賜他太子的名分,此後才開始有豐衣足食的生活。此後,他自9歲出閣講學,經歷了9年的超一流素質教育,到18歲正式即位,一直幹到36歲「過勞死」,英年早逝在任上。

三、中興一朝,弘治革新

孝宗之所以這麼拼,是因為給他侍讀的都是儒學和理學大師,他受的「皇帝教育」太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時局太差,他即位時農民起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國家財政連年嚴重赤字,邊患漸起而軍防早已廢弛。不過,孝宗深知「勤能補拙」,朝臣推薦他每日兩朝他也接受,而且孝宗慧眼識人,選中李東陽、劉健一系列中興名臣。

在孝宗一即位時,就先把舊的班底全都換掉,撤掉「紙糊三閣老」,然後把大批「傳奉官」都趕回家,再把之前那些敢給皇帝推薦房中術的宦官全都斬首示眾,換上的是像有「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這樣的賢臣為相。同時,孝宗還設定「京官六年一察」制度,把能幹事的官吏全都提拔上來,這番操作無疑給面臨崩亂的朝廷打了一劑強心劑。

除此之外,孝宗也非常重視軍事建設工作。他先是撥錢改造年久失修的明長城,把九邊重鎮建設一下,後實行「僉民壯法」,把募兵的準備活動做好。在朝堂上,孝宗支持馬文升把不及格的軍將都罷免,兵部一時煥新,馬尚書也經常提營操練,使得京師戰鬥力上升不止一個檔次。他在位時期,明朝不僅3次武力收回哈密,還有效打退了韃靼的入侵,可謂軍績卓著。

但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孝宗上位還不太巧地趕上了水旱災頻發的年頭:弘治二年黃河決口,五年蘇松河泛濫,六年黃河再崩,天災不斷,持續危及南北漕運的生命線。為此,孝宗果斷派六部尚書下田賑災,並徵數十萬民夫配合築堤阻塞工程。朝廷對流民問題也抓得很及時,該蠲免的蠲免,該賑濟的賑濟,民心得到安撫,故沒有使國家出現倒車事件。

而面對凋敝的國家經濟,孝宗也深知經濟改革從我做起,於是他把朝廷內勤人員削半,全員減俸,自己躬行節儉,大大降低光祿寺的預算。孝宗也非常顧惜民生,他下詔停掉皇莊,還地於民,一有空就減免夏稅秋稅。孝宗還啟用洪武年的開中法,大力鼓勵商業經濟發展,商人從鹽貿中賺到錢做生意紛紛積極起來,開中法一項收益就是永樂年間的8倍。

四、弘治之後,再難中興

在這樣的一番勤政下,即便弘治一朝實誠災害頗多,但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卻能表現得相當穩定繁榮。弘治前後農民起義頻發,但獨弘治一朝極少,從而使政局安定多年,出現「中興」盛世。

對此,即便是在清朝修撰的《明史》中,清人都不得不誇孝宗「勤政愛民,更新庶政」。可見,孝宗雖是一位守成的君主,但是確實不吝為一位好皇帝,他當朝禮待臣民,改弦更張,振興國力,「中興之主」四個字他當之無愧。

當然,對於如此中興之主,後人還是對中興評價頗有爭議,這源於晚期孝宗沉迷佛道、齋醮燒煉。而孝宗一走,各種隱患因武宗荒政而變本加厲地爆發,從此明朝統治日益糟糕,再也未能「中興」。

不過,即便歷史的長河滾滾流逝,當年孝宗的影子卻猶如榜樣一般流傳下來。他那勤勞無怨、力求國家富強的精神,正可謂是現今為祖國更加富強而奮發圖強的人們的縮影。中國的數千年的歷史正是在這些人的引領下負重前行,笑傲於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材料:

1、《明史》

2、《明實錄》

3、《弘治皇帝大傳》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沒有一個軟骨頭 而清朝
    如果你仔細翻看史書的話,你會發現清朝的皇帝,特別是前幾任皇帝都是十分重視讀書的人。幾乎每天五點左右就起來都書了(幾乎每天都是現在高三的節奏)。他們除了讀書之外還要練習弓箭騎射。每天同時還要學習前代皇帝的治國之道,還要學習蒙古文、滿文、漢文,無論政務多麼繁忙,學習從來不放鬆。 但是,跟清朝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明朝。
  • 明朝士子流落韓國,在漢城建「皇朝村」,至今仍祭祀明朝三位皇帝
    「九義士」建立的大統廟 當時有九位明朝士子,他們在清軍入關時被劫掠到了瀋陽,因為是他們九人皆有功名,最差的也是個秀才,所以作為高級知識分子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可能受朱元璋的影響,他的繼承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奇葩。《明史》中記載道: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明朝皇帝大多奇葩,像第二代君主朱允炆非要折騰搞革命削藩,結果被叔叔朱棣削了,不僅皇位沒了,小命也丟了。第四代君主朱高熾,因為父親朱棣太能幹,導致朱高熾上位之後,沒有什麼政務處理,便沉迷美食,最後胖死了,在位僅僅十個月。
  • 朱佑樘:以德報怨勤政愛民,還不近聲色,他另類得不像明朝的皇帝
    被「吹」出天際的明孝宗朱佑樘,究竟有多好?明朝奇葩皇帝的另類印象流中,明朝奇葩皇帝特別多。但凡事總有例外,有這麼一位皇帝,在位18年時間裡,真正做到「勤政愛民,恭儉仁厚」。他締造的大明王朝,一度被冠以「弘治中興」的美譽。
  • 明朝為何出了那麼多明君?從朱棣到朱佑樘,除了朱祁鎮都是明君
    明朝皇帝看似不正經的比較多,其實出色的皇帝還是非常多的。朱元璋的子孫後代裡,出色的有很多。明朝有兩個祖,一個是太祖朱元璋,一個則是成祖朱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後世皇帝認為,明朝的開國之君是朱元璋,但是朱棣以後的北京政權,那是朱棣開發出來的,所以說朱棣也是明朝的創業祖先。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我們發現,明朝歷代帝王,每位都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甚至稱得上「奇葩」一、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布衣天子、和尚皇帝,開國之君,享年70歲,在位30年,也是明朝壽命最長的皇帝。
  • 明武宗是不是被黑得最慘的明朝皇帝?為何正德心思全放在軍事上?
    我們近代有位偉人曾對於明朝就稱讚過四位皇帝,太祖、成祖、宣宗、武宗,這四位。有人說明武宗的死有黑料,憲宗給孝宗留下了一個內政穩定,外無強敵的情況,結果孝宗搞著搞著搞成了內政穩定,外有強敵的局勢,明朝軍事在孝宗這直接搞亂了,孝宗還沒來得及解決就撒手歸西了,武宗上位之後重整明朝的軍事和朝堂局勢,這當然讓文官不樂意了,不往死給才怪呢?
  •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明朝到底有幾位是英明的君主?
    礙於明代少數皇帝的奇葩事實在太多,比如數十年不上朝的嘉靖、萬曆皇帝,自封大將軍的正德皇帝,不做皇帝做木匠的天啟皇帝,不愛美女愛奶媽的成化皇帝等。受這些皇帝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的皇帝都不行,甚至還流傳出「明代無」這樣的荒誕之語。試問,若明代真無明君,怎會有276年的國祚!
  • 明朝萬貴妃:一個比皇帝大17歲,卻仍然被深愛的女人
    宮廷裡的女人,沒有一個可以完整的將孩子生下來,多是胎死於腹中,有偷偷生下的,也沒有長大,唯一一個還是由於太監心生不忍,秘密隱藏他到長大才真的存活。而這一切,皇帝並不是不知情,而是他自己也無可奈何,只能任由萬貴妃折騰了。
  • 他是廣西土司的外孫,童年悽慘,吃百家飯長大,後成為明朝皇帝
    他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在位期間,廣開言路,勵精圖治,創「弘治中興」。曾有人評價他:三代以下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明朝之孝宗皇帝。然而由於悲慘的童年,身體一直不好,三十六歲便英年早逝了。他的生母是廣西一名姓紀的土司的女兒,由於戰爭,少女紀氏被俘獲進宮,負責管理皇帝的私房錢。有一天,皇帝朱見深經過,看到紀氏漂亮可愛,就臨幸了她,之後她便懷孕了。寵妃萬貴妃知道這件事後,派宮女來給他墮胎,結果由於紀氏平常很會做人,人緣很好,宮女不忍心下手,於是欺騙萬貴妃她並沒有懷孕。萬貴妃不放心,將紀氏貶值冷宮。紀氏在冷宮中,悄悄地生下了皇子朱祐樘。
  • 朱常洛:生因意外,死也荒唐,卻是明朝最後一位明君,最後的救星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16帝中,最特殊的一位。他在位時間很短,只有一個月,以至於很多人都會忽略掉明朝還有過這麼一位皇帝。但當人們討論野史雜聞的時候,他的存在感又極高,因為明末三大疑案的其中兩件,主人公都是朱常洛。總而言之,他是一個飽受摧殘的太子爺,也是明朝最後一位明君,最後的救星。
  • 明朝有十萬太監,為什麼都說明朝的太監很厲害!
    這種「閹人」特殊群體在中國之外也存在,最早在公元前21世紀的蘇美爾人記載上就有發現。好了在這裡不繼續發散思維了!我們講回明朝的大「太監」們!明朝的太監們有多厲害呢?這裡簡單的和大家講一下明朝的內外監製度。
  • 為什麼明朝在明英宗朱祁鎮之後的皇帝都沒有什麼名氣?
    明朝十六帝各個都是有名氣的,雖然前面的皇帝的正面的,但是後面的名氣一點都不比以前的差,只不過不是什么正面名氣。先來說朱見深,就憑姐弟戀這一點,讓他聲名鵲起,再加上他安置了荊襄流民,又打的女真抱頭鼠竄的成化犁庭,他的名氣很大的。
  • 皇帝後宮妻妾成群,這個明朝皇帝在位18年,卻只碰過1個女人
    歷史上每到王朝末世,就會有英雄人物起於四方,逐鹿中原,為爭奪天下殺得屍山血海。即使是太平盛世,皇宮中為了爭奪繼位權,也會掀起一場又一場血雨腥風。到底當皇帝有什麼好處?讓天下人為之不顧一切忘乎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答案無非是這3點:皇帝可以擁有天下最強大的權力,最雄厚的財富,自然還有讓所有男性都念念不忘的後宮佳麗。
  • 明朝巔峰時期軍事實力有多恐怖?
    其實明朝的軍事實力之所以那麼強大,應該是從朱元璋開始,在永樂年間到達了頂峰。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起來,這個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朱元璋算是白手起家的一個草根,從一個乞丐最終坐上皇帝,其一生十分具有傳奇色彩。朱元璋之所以那麼強大,關鍵是在於朱元璋對軍事力量的看重,一心一意的培養著自己的軍隊,讓這支軍隊變得無堅不摧,這也為後來打敗陳友諒等軍閥埋下鋪墊。
  • 中國明朝,被凌遲的劉瑾是有多慘,為何會被處於凌遲?
    凌遲在明朝規定是3600刀,都是有要求的,前一千二百刀,被稱為「魚鱗剮」,什麼叫魚鱗剮,就是用漁網把犯人的身子包起來,露出皮膚,然後劊子手用刀子,在人的皮膚上剮出銅錢大小的肉,這一千二百刀,把犯人周身的剮一遍,直到體無完膚。但卻不傷及主要器官和大的血管。只是傷及皮膚。
  • 明朝那些昏君
    在古代,皇帝一般是不能隨便出宮的,出門需要審批,家國大事那麼多,你不能總出去溜達是不是,即使出去溜達也得配幾個保鏢,但是武宗皇帝嫌他們礙事,經常喬裝打扮出去溜達。據說有一次出去溜達,因調戲婦女的事被逮到縣衙去了,很難想像當時君臣相見,武宗皇帝是如何介紹自己的。
  • 明朝口碑第一的皇帝,非他莫屬
    ▲明孝宗朱祐樘明朝有16個皇帝,但正正經經打好皇帝這份工的,一隻手就能數過來。絕大部分主兒,尤其是明朝中後期的那些當家人,基本都是不務正業的奇葩。然而,當皇帝就是當不好。獲得後世點讚的明朝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這兩位「祖」字輩之外,也就三個: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明孝宗朱祐樘(cheng)。《明史》記載: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這三人之中,朱祐樘最不容易。怎麼個不容易法?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如果按明史記載,明朝皇帝中也只有那麼幾個正常人,比如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佑樘,明朝前期就是這樣,朱元璋布衣立威,平定群雄,一統天下,除元朝殘餘勢力外,還日夜守候,日夜兼程,為大明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再後,朱棣、朱棣、朱瞻基、朱佑樘,三十三年間,明朝又以皇帝為首,日夜兼程,朝野上下都不敢小視。
  • 皇帝號稱三宮六院粉黛3000人,這個明朝皇帝在位18年,只碰過1個女人
    對於普通人來說,答案無非是這3點:皇帝可以擁有天下最強大的權力,最雄厚的財富,自然還有讓所有男性都念念不忘的後宮佳麗。歷代皇帝,即使號稱千古一帝的很多有為之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其後宮也是美女成堆,粉黛如雲。正可謂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美人忘不了。至於那些不成器的皇帝,沉迷美色不理朝政,甚至因貪色而導致身死國滅的,更是多得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