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先打分吧,給6分,家國情懷+1分,管虎導演-2分。
電影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故事背景設定在志願軍支援朝鮮第三年,主力部隊要向前作戰必須經過一條大江,而過江就要架橋。
故事的所有內容就都是圍繞橋產生的,主力部隊過橋、工兵連架橋,美國飛機炸橋、高炮班護橋。
看似簡單的故事,卻是無數殘酷和堅毅的畫面組成的。
那個年代,我們的武器裝備很落後,別人是飛機大炮,我們只有長槍短炮。
那個年代,人們都是不畏犧牲的,哪怕飛機在頭頂投彈,依舊要完成各自的任務。
那個年代,跟美帝作戰很苦的,榴彈炮把人炸成碎塊,延時炸彈把過江的人掀上了天,燃燒彈燒盡一切,將戰士們定格在了原地,化為焦炭。
但是,那個年代的先輩們很清楚自己在為之奮戰的偉大事業,那時的不怕死就是為了之後的人們更好的活著。
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革命先輩的血肉之上的,是以生命為代價的奉獻。
這是《金剛川》這部電影所講的事情,也是它能夠催人淚下的地方。
以上是電影好的地方,三位導演在拍攝手法、戰鬥場面以及情感衝突上,都達到了合格的水平。
首先,這部電影是三個導演共同完成,我不知道他們是分篇章各自拍攝,還是協同作戰,這讓我不知道要不要綁在一起開噴得了。
在沒看電影之前,我以為要麼是像《我和我的家鄉》那樣同樣的主題是三個不同的故事,要麼是《敦刻爾克》那種分空間分時間來講述同一件事情。
實際上,三個還不錯的導演綁在一起反而不如任何一個導演單拎出來來得好。
本來是想從主力部隊,美國飛行員,高炮班三方視角來講這同一件事,但重複鏡頭的高頻出現讓我有些想不明白:是拍攝鏡頭不夠還是那幾個鏡頭太過優秀,你們連著用真不覺得違和嗎?
本身是三個可以無交集展示故事的角度,最終搞得剪不斷理還亂。
比方說,我在第一個故事裡看到這個鏡頭,隨後的慘烈畫面我被感動了,到了第二個故事再出現的時候我的情緒波動沒那麼大了,到了第三個故事的時候,我的大腦還在糾結:我需不需要再被感動第三次?
這肯定會成為這部片子被詬病的幾大原因之一。
當然問題不止是重複鏡頭的多次利用,本身故事的講述就被不熟練的分段式故事切割得七零八碎,觀眾的情緒也被掰開揉碎了好幾次,最後只剩下片尾理所應當的感動。
如果沒有張譯在第三個故事裡神乎其技的演技,靠著硬實力把觀眾強行拉到那個年代那個場合和志願軍們感同深受,想必這個片子靠家國情懷也扶不住了。
張譯該拿一個影帝,只說演員本身,與電影質量關係不大。
另外要說的是,這片子給了陝西話極大的牌面,張譯飾演的高炮手一口正宗的陝西話足以讓觀影的陝西鄉黨們大呼過癮,那一聲對著美國飛機的關中粗口,真是應景極了!
不過張譯說這片子肯定比八佰好,八佰我沒去看,不過按這個標準的話,八佰那也不會有多好吧?
當然,兩部片子的評分和口碑肯定都離不開管虎導演的努力。
無論是八佰那時去臺灣對虛假的「國軍英雄」後代的阿諛奉承,還是金剛川上映前採訪裡頭戴的美國海軍帽,都足以讓這位導演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扣兩分也許還不夠,要不最後定個五分好了,反正管導也不在乎,他連對著先烈紀念碑鞠躬都是背著手的,他能在乎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