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步兵所依賴的,誕生於一戰,歷經二戰的老槍—白朗寧自動步槍

2020-12-23 回首初相見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2589字,閱讀約6分鐘

1、白朗寧自動步槍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自動步槍就已經開始出現了,當時的槍械其實進入了一個比較高速的發展時期,只是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人們只知道當時使用的是機槍和衝鋒鎗,尤其是後一種MP18衝鋒鎗,是德國風暴突擊隊的標配,所向披靡。

不過,當時還研製了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例如,德國生產的毛瑟M1916半自動步槍射程遠,規模達到2000米。當然,考慮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地戰,對射程的要求肯定很高。

另一方面,德國人研製了FedorovM1916自動步槍。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它幾乎擁有自動步槍的所有標準,除了沒有手槍握把。使用的子彈也很奇怪,是日本6.5x50mm有坂步槍子彈。但由於產量太小,並沒有受到太多關注

但真正大量生產自動步槍的,卻是參戰很晚、裝備低劣的美國人。其實並不誇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人裝備極差,倉促招募的士兵可能在展覽之前就已經在家裡放牛了。使用的武器都是法國的。

這時,美軍突然發現自己的軍隊完全不適應戰場,裝備了劣質武器,使用的機槍來自法國的爛少沙輕機槍,讓美國人傷透了心。但是,是一個叫約翰·白朗寧的兄弟站了出來,他在1917年向軍隊出售了兩種武器,一種是白朗寧水冷式機槍,另一種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白朗寧自動步槍。

美國陸軍喜出望外,在經過短暫的測試後發現,這兩種武器非常出色,完全符合美軍的作戰需求,於是這兩種武器直接裝備了部隊。為了防止混淆,美軍將機槍命名為白朗寧M1917水冷式機槍,而將白朗寧自動步槍命名為白朗寧M1918自動步槍。有趣的是,它也是在1918年正式生產的,因為之前的製造商忙於製造其他東西,沒有時間生產M1918自動步槍。

至於為什麼叫自動步槍,其實很簡單。由於英語中根本沒有表示衝鋒鎗的單詞,所以白朗寧被寫成了白朗寧自動步槍,它的後半部分來自於機關槍,一種機關槍。它以縮寫"BAR"而聞名,"BAR"由此而來。

美國工業本來就很強大,溫徹斯特最初生產的1800根棒材因為零件規格不能互換而暫停,但1918年6月恢復生產後,當月生產了4000根,7月生產了7000根,產量幾乎翻了一番。到戰爭結束時,幾家公司已經生產了近十萬杆自動步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白朗寧自動步槍立下了汗馬功勞,美國士兵甚至可以用步槍準確地射擊它,這比當時其他國家的輕機槍要好得多。

2、老驥伏櫪的白朗寧自動步槍

一戰結束後,白朗寧自動步槍過了一段比較鬱悶的日子,畢竟那時候大家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沒有戰爭能打的白朗寧自動步槍大多只能在倉庫裡吃灰。但這並不意味著布朗寧自動步槍真的毫無用處。白朗寧的身影出現在硝煙瀰漫的中、波蘭、蘇,還是芬、蘇。在此期間,白朗寧自動步槍也在不斷地自我改造。

真正讓白朗寧自動步槍重返戰場的,無疑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激怒了美國,在羅斯福總統的命令下,兵力不足10萬的美國軍隊重新武裝起來。大批青年應徵入伍,決心與德國納粹和日本鬼子決一死戰。

但這麼多士兵入伍,無疑讓美軍犯了難,哪裡去找這麼多槍?沒關係,一戰時沒有很多庫存的槍。趕緊把這些裝備拉出來,不斷有新的訂單拋向軍火庫。白朗寧自動步槍自然是裝備美軍的首選,在這個節骨眼上,大量生產了白朗寧自動步槍

當時的美軍,其實裝備很差,戰前美軍找不到一把可以作為團隊支援武器的機槍。想想看,白朗寧自動步槍M1918A2無疑是首選,配備兩腳架的它是一款非常不錯的輕機槍。在衝鋒時,步兵也可以用它發起衝鋒,進行有效地向前射擊,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槍。美軍參戰時裝備的白朗寧M1918A2自動步槍大多是由老式白朗寧自動步槍升級而來。

但只有二十發子彈,這有點失誤。所以美國士兵更有可能去掉三腳架,減輕重量進行移動射擊,這是極好的。在歐洲和北非,白朗寧自動步槍表現出色,許多美國士兵在巷戰中使用它擊敗了無數裝備毛瑟步槍和衝鋒鎗的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機槍根本無法與之相比,缺乏可靠機槍和衝鋒鎗的日軍不知有多少人成了美軍的槍口下

3、好槍也有缺陷。

但最好的槍也有缺陷,白朗寧自動步槍也不例外。首先,這個倒黴蛋太重了,空槍狀態有7.25公斤,如果是戰鬥狀態,就要重9公斤多。實戰中,士兵還要攜帶12個備用彈夾,重量飆升至18公斤左右。要知道一個士兵的身體可零碎了不少,一般來說,一個士兵的合理負重是30公斤,就佔了自己的一半以上,那真的是苦不堪言的士兵。

此外,它的桶過熱也是一個問題。畢竟它沒有做好火力支援的準備,所以它的炮管升溫非常快。士兵們必須學會在戰鬥中控制射速,否則槍管會迅速升溫。白朗寧自動步槍的槍管過熱會非常嚴重,甚至會燒焦槍管與護木的接觸部分,導致護木脫落,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這把槍基本上就沒用了。畢竟,沒有人能抓著熱桶射擊。

另一個是彈藥太少,白朗寧自動步槍的彈匣只有20發子彈,在實戰中很快就會用完彈匣。因此,美軍士兵必須掌握短點射擊的本領,每次射擊3至5發子彈。否則,如果子彈用完了,火力就會因為更換彈匣而中斷,讓敵人有機可乘。當然,士兵們有自己的應對方法,比如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班有13人,班長帶領3個4人的火力組,每個小組有一支白朗寧自動步槍,這樣就能有效保證火力不間斷。直到今天,美國海軍陸戰隊仍保持這種隊形,但白朗寧自動步槍已被M249班用機槍所取代。

此外,由於士兵維護白朗寧自動步槍時,將槍垂直放在地上,難免造成槍油和火藥殘渣落在後坐力緩衝器上,導致步槍經常出現故障。此外,白朗寧自動步槍不使用不鏽鋼導氣箍材料,而二戰子彈和推進劑具有腐蝕性。因此,如果不經常保養,導風箍容易生鏽。結果,許多白朗寧自動步槍因故障損壞,美軍只好重新頒布條例,嚴格規範白朗寧自動步槍的使用和保管。

結語

儘管白朗寧自動步槍有這麼多缺點。但它仍然是把好槍。作為一款早期的自動步槍,白朗寧的性能也非常出色可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白朗寧自動步槍痛擊了軸心國,粉碎了他們的野心。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尖端武器指南》

這裡是《回首初相見》,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相關焦點

  • 一戰美軍步兵排編制情況,手雷分隊地位最高,中士僅有資格指揮三個人
    眾所周知,美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中途入場,1917年2月24日宣布對德國宣戰,加入一戰;1941年12月8日對日本宣戰,加入二戰。 美國擁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兩次大戰中本土都未遭到襲擊,所以美軍的作戰主要以派遣遠徵軍為主。 之前我們已經介紹過二戰時期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排編制,那麼今天把時間往前推,說一說一戰時期馬潤步兵排是個什麼狀況。
  • 二戰時美國有哪些機槍
    白朗寧M1918A2式7.62mm輕機槍 1917年,白朗寧設計了一支自動步槍,槍的口徑為0.30英寸(7.62mm),自動方式為導氣式,射擊方式為半自動和全自動。這種自動步槍用於為衝鋒的士兵提供火力支援。
  • 生怕你打不完,二戰美軍單兵作戰得帶多少彈藥?
    美軍和火力總是被聯繫在一起,畢竟從19世紀末開始他們就是藍星軍工產能大佬,為了取得火力優勢,從來不在乎那點錢。而為了潑水爽,單兵攜彈量少不了,這篇的話狗子和大家聊聊二戰中美軍單兵得帶多少彈藥。不過這篇裡說的只是步兵班,排及以上下屬的一些兵種(比如機槍排、迫擊炮班之類的沒有算在裡頭)當時陸軍和四等人步槍兵配發的都是M1923子彈帶,這貨總共有10個小袋子。每個袋子放一個8發的M1加蘭德彈夾,它配發的很早,加蘭德還沒問世的時候它就是美軍的標準攜具,當時它是塞兩個5發的M1903春田步槍的彈夾。
  • 二戰各國對衝鋒鎗的理解和應用
    咱們都知道衝鋒鎗在戰場上的應用始於1918年,也就是一戰末年。而它的主要職責便是讓士兵突破敵方陣線後,在塹壕內收人頭,擴大戰果。也正由於這種戰術的應用場景比較單一,所以在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衝鋒鎗只是作為特種武器使用,並沒有下發到各個部隊。
  • AK-47自動步槍:發射7.62mm步槍彈,仍然具備戰場殺傷力
    在槍械的發展歷史上,步兵手中也就5發手動步槍、8/10發半自動步槍、20/30發自動步槍,只不過口徑經歷了大威力步槍彈、中間威力步槍彈和小口徑步槍彈三種不同的形式而已。目前,毫無疑問,參與過一戰和二戰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那種5發手動步槍,早就從各國軍隊中退出了,一般裝備的大多數是5.45mm、5.56mm和5.8mm三種小口徑系列自動步槍。
  • 二戰美軍單兵大殺器,幾款常用單兵火炮
    60毫米迫擊炮在20世紀20年代美軍開始試驗將迫擊炮作為輕型步兵支援武器,最後陸軍部決定仿造法國60毫米迫擊炮研發出被定型為M2型的60毫米迫擊炮。相對於81毫米迫擊炮,60毫米迫擊炮更利於機動和戰場使用,因此也成為美軍步兵首選迫擊炮,是二戰中美軍值得信賴的武器。在二戰中,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使用了該型迫擊炮,在後來的韓戰和越南戰爭中M2迫擊炮仍得以繼續使用。M2迫擊炮主要由炮管、座鈑和二腳架三部分組成。
  • 編制與武器,二戰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班排火力對比
    二戰時候馬潤和陸軍主要負責的戰區不大一樣,陸軍們在北非吃完砂子之後就跑去歐洲了,拿著巧克力和可口可樂這種硬通貨在法國、荷蘭、義大利玩的不亦樂乎。但苦逼的馬潤們即便是拿著巧克力和可口可樂也只能在鹹濕的太平洋島嶼叢林中一邊摳螞蟥一邊罵娘。
  • 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比有什麼優勢?
    比如在二戰中美軍裝備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蘇聯裝備的SVT-38/40半自動步槍等,都曾經大量裝備過軍隊,而且在戰爭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二戰後期,德國研發了發射中間型威力彈藥的STG—44突擊步槍,可以說揭開了自動步槍的序幕。而且二戰後,各個國家也都繼續裝備了半自動步槍一段時間,直到後來被全自動步槍(突擊步槍)所取代。
  • 經典瞬間 | 盤點出現在「二戰經典電影」的美軍槍械(合集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M1911A1系列手槍的使用是如此廣泛,指揮官,通訊兵,傘兵,駕駛兵,步兵,坦克兵都有配備,從北非沙漠到太平洋島嶼,到處都能見到M1911系列手槍的身影。這是溫徹斯特M1897的其中一種衍生型,亦發配給一戰期間的美軍使用。這是經過一定的修改,包括安裝了作為穿孔鋼板的隔熱罩在槍管之上,槍管比民用霰彈槍短,彈倉容量更大,沒有空氣閥門。這枝槍充斥著一種兇惡粗獷的美感,還可以加裝M1907刺刀。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開始使用,德國人對付戰壕的辦法是使用衝鋒鎗,美國人則是霰彈槍。
  • 1950年,比起美軍步兵師來,「萬歲軍」38軍的火力怎麼樣?
    當時僅僅美軍一個步兵師所配置的重武器就有:1個155毫米重炮營,裝備18門炮;3個105毫米炮兵營,裝備54門炮;1個師屬坦克營加3個團屬坦克連,共149輛坦克,除坦克外還有35輛裝甲車;1個防空炮營,裝備M15、M16自行高炮;3個團屬重迫擊炮連,各裝備106.7毫米迫擊炮12門。
  • 宿敵難當:FAL步槍和M14步槍,二戰後美軍制式武器的競標
    雖然美國的M1加蘭德是一支非常成功的半自動步槍,但是到了二戰結束之後以及韓戰中,該槍的優勢已經不再明顯。固定的彈匣,半自動的射擊方式,還有碩大的體積都讓M1加蘭德比同一時期的步槍差勁很多,它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步兵作戰。
  • 二戰時期的武器裝備,有哪些放在現在使用還不過時?
    最著名的莫過於M2重機槍,自雛形M-1921誕生以來已經將近100年,如果從它服役時算起,也有差不多90年的歷史。而它幾乎適用於二戰時期的任何作戰環境:從地面戰、空戰甚至是海戰,M-2都能拋頭露面。迄今為止,M2的存在感也並沒有下降多少:海軍艦艇仍有裝備,在陸軍的地面車輛上仍然是標配。
  • 「大白朗寧」的小知識:電影膠片也能當發射藥&換個槍管累出豬叫
    在輕武器科技大踏步前進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他本人設計(不包括以他冠名)的一系列自動/半自動武器大量裝備美軍,也廣泛擴散至世界各地。它們被我習慣稱之為「小白朗寧」(柯爾特M1911)、「細白朗寧」(BAR M1918)、「中白朗寧」(M1917與M1919)和「大白朗寧」(M2HB)。上面提及的型號,都是大家最熟悉的叫法——不帶A幾,也非全稱。
  • 為何這款百年老槍價值數十萬?美軍士兵玩命收集,被譽為貴族手槍
    為何這款百年老槍價值數十萬?
  • 現代正規戰場,普通步兵是否可以直接放棄步槍?
    這裡所說的槍,主要就是指步槍。而現代主要是自動步槍。自動步槍對普通步兵來說,基本是人手一支的水平。現代戰爭和二戰以前的戰爭大不一樣。二戰以前,很多正規軍都配不齊手動步槍。而現代哪怕在全球最落後的地區,只要有戰亂,自動步槍和RPG這些輕武器,似乎都是敞開供應的。背後總有一些或明或暗的軍火販子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提供大量的槍枝的火箭榴彈一類。沒錢可以用玉石、金沙、鑽石甚至是珍貴木材來支付。
  • 二戰美軍火炮支柱,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沒想到還有德國血統
    二戰美軍運用較多的支援型榴彈炮就是M2式105毫米榴彈炮,戰後更名為M101式。這款火炮的服役時間跨度相當大,它的研製可以追述到一戰時期,至今仍在部分國家或地區服役,是不折不扣的老爺級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