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美,畢竟是一種傷感的歡愉,羅馬的榮耀已今非昔比,我曾孤單,被遺忘在曼哈頓,我將啟程返鄉,回到那海灣邊的城市,我把心遺留在舊金山……」在位於納帕山谷的美國烹飪學校(CIA)裡,凱倫哼唱著弗蘭克·辛那屈的那首《把心遺留在舊金山》,帶著訪客一路參觀了校區內的葡萄酒學院,她將腳步停在印有羅伯特·蒙大維的木桶前說,只住在舊金山,就可以隨時喝到整個加州的葡萄酒。
穿過金門大橋,走上37號高速公路,到了vallejo再轉個彎,又是29號高速公路,每到金秋,慕名來的酒客可以把這條通向16區的唯一公路堵得水洩不通。29號公路,不適合徒步,搭乘觀光火車,也許是逃避堵車的唯一方式。美國政府將納帕谷標記為「AVA-16area」,也許是這個數字便於牢記,不少美國人甚至歐洲品酒師開始使用「16區」這一別名。自上世紀90年代起,美國的葡萄酒在國際的影響力不斷攀升,作為美國美酒的核心,以納帕谷為「關鍵詞」的中央山谷區(Central Valley)已經成為新世界中的「波爾多」。
AVA是美國的葡萄酒制度,即American Viticultural Areas,這個制度始於1983年,由美國菸酒及武器管理局制定並且實施,AVA制度與法國的「原產地名稱管制(AOC)」類似,但這一管理制度並不像法國人的AOC那樣繁瑣到規定葡萄品種、種植、釀造方法等要求,只定義被命名地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區範圍。然而,就像一切有關葡萄酒的制度一樣,AVA對定義產區的葡萄酒銷售起到了保護作用。
簡單說,當一個美國酒廠需要告訴消費者它的葡萄酒地理譜系時,生產者會在酒瓶的正標上註明原產地標籤。原產地名稱通常以一個縣或郡的地域劃分,只有聯邦政府認可的種植區域,方可稱為AVA。
截至2010年,BATF在全美共確定了約200個AVA。以佔美國葡萄酒產量90%以上的加州為例,加州被劃分成110個獨立的美國葡萄種植產區(AVA)。在加利福尼亞,總共有三個大的AVA轄區,分別為北海岸(NorthCoast)、中海岸和聖克魯茲山(Central Coastand Santa Cruz Mountains)、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三個小AVA轄區為,南海岸(South Coast)、克拉馬斯山脈,Aka北加州(Klamath Mountains)以及賽樂山脈(Sierra Foothills)。最著名的產區當屬北海岸大AVA,其中含AVA的1號到45號,其中就有納帕谷、索諾瑪等著名產區。
據說,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可能出自西班牙語中的calientefornalia(熱火爐),或來源於拉丁語calidafornax(炎熱的氣候)之意,總之,加州是炎熱的。在老鷹樂隊的名曲「加州旅館」中,唐·亨利也唱出了加州的地中海氣候。「在漆黑荒涼的高速公路上,涼風吹散了我的頭髮,草葉的溫熱的氣息,在空中嫋嫋上升。」所以說,大多數的加州產區都適合栽培葡萄藤,因為整個加州都地處地中海的氣候,冬天多雨,夏季乾燥。但是,當我們談論加州的葡萄酒時,我們事實上在談論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 AVA),雖然它不是加州最理想的葡萄種植地,但是它的產量足夠驚人。有些年份,中央山谷的氣候太熱、太乾燥、雨量又不夠,但並不妨礙他們產出高質量的葡萄酒。
納帕谷的工人整理葡萄架
幾乎在所有的納帕葡萄酒園內,都聳立著一臺甚至幾臺類似於巨型風扇的裝置,它的用途是抗霜,在加州,春季的晚上會突然降霜,有時突然的霜降會損毀一整片葡萄園。從索諾瑪一路向北,風扇裝置也越來越密集,特別是北端的亞歷山大谷(Alexander Valley),在2、3月份時,氣溫較暖,為了避免葡萄的早熟和霜降,莊主們會採用這套系統來保護葡萄。
事實上,在法國的香檳區,也有類似的氣流互換系統,只是香檳區的法國人太富有了,他們不允許架起大型的風扇破壞葡萄園的美觀,於是,他們選擇用直升機來控制冷熱空氣。當然,用水抵抗晚霜是全世界通用的辦法,農戶們將水噴灑到新的葡萄芽上,一旦驟然降溫達到冰點,凝結成的冰塊便形成一層保護層,當溫度升高,這層保護層又會隨著空氣揮發掉。
「無效」的禁酒令
1920年1月17日凌晨零時,美國憲法第18號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稱「伏爾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根據這項法律規定,凡是製造、售賣乃至於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皆屬違法。
禁酒令幾乎改變了所有人的飲酒習慣,那時的美國人剛剛養成了飲用葡萄酒的習慣。禁酒令期間,葡萄酒屬於非法飲料,即便人們去買私酒,也只能買到難喝的烈酒,於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美國人發明了雞尾酒,用來滿足舌頭上的欲望。
然而,禁酒令對義大利移民是無效的,他們深愛著葡萄酒,電影《教父2》中,維圖·科裡安用槍幹掉的義大利大佬,在死前還懷揣著一瓶葡萄酒不放。在那個「貨源緊張」的時期,葡萄莊主們想出了別致的方法,繼續賣酒。他們用火車,把一袋袋的濃縮葡萄汁運往城市,在包裝上標註:這是濃縮葡萄汁,嚴禁向液體內加糖,嚴禁用橡木桶儲藏,云云,這是非法的。其實,這些聰明的莊主,用這樣的方式,延續了葡萄酒在美國的生命力。
1933年2月17日布萊恩法通過,將沃爾斯泰德法修正為容許3。2%酒精含量的飲料。同年12月5日第21憲法修正案通過,廢止了第18憲法修正案。次年,美國葡萄酒開始復興。
有這樣一種說法,30年代的美國人想試試葡萄酒,但是沒有錢;40年代的美國人都去打仗了;50年代的美國人有錢了,但是他們迷戀快餐、咖啡和小酒館的烈酒;60年代,義大利餐廳攻佔美國,於是,美國人開始學著歐洲人的樣子,用餐時也點起了葡萄酒。
事實上,60年代,加州葡萄園復興計劃並未取得預想的進展,一些家族開始以便宜的價格賣掉自家的酒莊。這引來了一些富足的中年白人,開始盤算著將這些園子買下來,改成「紳士農場」,安度晚年。與此同時,他們驚喜地發現了今天的納帕和索諾瑪地區的地理優勢和自然環境。不久,這些「有錢的白人」開始入駐。
60年代初,「嬰兒潮一代」已經成年,他們對政治充滿懷疑和抵制、對上一代人充滿厭惡和疑惑,這些年輕人崇尚鮑勃·迪倫的革命態度,急於往自己的身上貼滿標新立異的標籤。所以,他們不喝烈酒,堅持喝葡萄酒,他們相信,這是年輕一代的標誌。這些嗜酒的年輕人,重新燃起了葡萄酒的希望,此時的莊主們也正在經歷著「新藤過渡期」,並期待著黎明的到來。
《酒業風雲》
直至1976年。那一年,不少美國人覺得他們的葡萄酒在口感上已經和法國酒相似,甚至超出法國酒。其實,從1971到1974年,法國葡萄酒都在承受著最糟糕的年份,而自70年代以來,納帕地區的天氣卻好得出奇。因此,對於崇尚老世界的歐洲人來說,1976年的那次盲品,成了眾矢之的。
位于波爾多地區的瑪歌酒莊釀酒師保羅說過,這是一部被好萊塢化的電影,那些酒莊的人戲劇化地贏得了比賽,而事實上,比較美國與法國的酒,就像讓人們去評價雞肉和鴨肉哪個更好吃的問題,這種比評,對於喝酒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事實上,國際上公認的品酒證書是一個現代的產物,儘管第一次真正的盲品始於1952年的牛津劍橋,由英國人(不是法國人)主辦,由於英國是葡萄酒消費市場,而法國只是釀造地,因此,英國出現了較早的盲品測酒等規則。法國人盲品與英國人的本質區別是詞彙,法國人善用浪漫的、非學術的詞語形容一款酒,如:浪漫、光滑、如少婦的身材一般云云,而嚴謹的英國人最忌諱如此個人的評判,他們則用如:酸度中等、丹寧略中等帶有參數的標準來衡量。直到今天,英國葡萄酒教育機構(WSET)還主張盲品的標準應依據消費者所喜愛的平衡性與複雜性,而不是品酒者的個人偏好。
但是不可避免的,70年代的法國人,對美國葡萄酒沒有任何經驗,給美國的酒莊留下了「無法挽回」的機會,若是當初英國酒商史蒂芬選用了英國的評委,也許就有了不一樣的結局。
電影《酒業風雲》的人物原型波·巴瑞特(Bo Barrett)認為,這部電影充滿了「喜感」,他並不認同導演把他的年輕時代描寫成一位熱愛拳擊的小夥子,他補充道,蒙特萊納的紅葡萄酒其實才是我們的主打,而那瓶著名的1973白酒,實際上只是一款值得紀念的霞多麗白葡萄酒,它很脆弱,脆弱到開瓶不久便開始衰退,今天,我們只會用它來招待貴客。
據傳,目前《酒業風雲》中,英國酒商史蒂芬的電影原型正在打算起訴該電影導演蘭道爾·米勒,也許是影片公映後,歐洲的舊世界葡萄酒大師不能接受他在影片中的論調。新加坡美酒評論家莊步忠說,史蒂夫先生曾經半開玩笑地告訴他:「我最不能接受的是阿倫·瑞其曼把我演的太醜了。」
「我相信美國」
英國是出產葡萄酒大師最多的國家,然而,美國卻永遠是葡萄酒大師最多的國家,在著名的蒙大維酒莊內,葡萄酒大師馬克(Markde Vere)挑起了「塑造形象」的重擔。事實上,與歐洲相比,大多數的美國酒莊,對於酒評師都有著「過度」的崇拜。
賣相是美國葡萄酒的另一大特點,北美葡萄酒博客主大會(North American Wine Bloggers Conference)設立了葡萄酒博客大獎(Wine Blog Award)。2010年,「最佳酒莊博客獎」的得主是Been Doon SoLong,它的作者是來自加州邦尼頓酒莊(Bonny Doon Vineyard)的釀酒師蘭道爾·格拉漢(Randall Grahm),標新立異的釀造工藝與酒標設計一直是邦尼頓酒莊最大特色,也由此看出,加州的酒與網際網路的結合也是親密無間。
然而,在整個納帕,甚至整個加州,種植葡萄酒的人都散發著一種自信,Honig酒莊用《滾石》雜誌、好萊塢電影海報包裝了他們的釀酒團隊,女釀酒師裝出教父的嗓音對我說:「我相信美國的天氣。」無疑,這種有關葡萄酒的美國信仰貫穿著整個美國的西部沿海地區。
幾年前,美國人還通過技術參數來保持一款酒在每一年的特徵都是相似的,現在,這一做法有些改變。在鹿躍釀酒師沃倫·威妮阿斯(Warren Winiarski)的推薦下,美國釀酒師開始在葡萄酒中「增加年份的區別」。在美國,賣的最好的葡萄酒是偏甜的酒,紅暈新粉黛(Blush Zinfandel)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一款半乾葡萄酒,除此之外,半甜的、酸度低的也是零售熱賣的酒。英國人認為,在美國,頂級的葡萄酒有個「性價比不高」的問題,如果在英國或者法國,沒有人會願意購買一瓶頂級的美國葡萄酒,而在美國,人們心甘情願地去購買當地的「頂級」,如:嚎叫之鷹(Screaming Eagle)等。
法國人、義大利、澳大利亞人會把中國看成他們最後的機會,而美國人在2008年之前,並不介意中國人會不會消費他們的葡萄酒——2008年以前,美國葡萄酒業事實上並不關心境外的市場,因為全世界的葡萄酒生產大國中,只有美國達到了產量與消費的平衡,這個平衡一方面來自美國的產能與品質,另一方面則來自消費者對於美國葡萄酒的認可,也就是說,在美國,你可以喝到任意一種口味的葡萄,只要你熱愛新世界,有著與美國葡萄酒一樣的新世界之心,那麼你總可以在隨便什麼店,買到一瓶可口的酒。
然而,在2008年後,美國的經濟增長開始有些退縮,他們終於意識到需要加入一個新興的葡萄酒消費市場,於是,中國成為了他們的第一選擇。美國人驚喜地發現,中國的每個區域,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市場。加州餐酒協會堅信,美國葡萄酒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因為這兩個國家都屬食品工業化國家,在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St。Supery葡萄酒園和葡萄酒廠總裁邁克拉·羅德諾(Michaela Rodeno)說過,加州的葡萄酒應該醒醒了。過去的十幾年中,加州的葡萄酒交易佔到美國的90%,而今天已經降到70%。根據加州餐酒協會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9月起,加州葡萄酒遭遇了15年來首次銷售額持續下降。儘管銷售額下降,2008年加州葡萄酒的總銷售量卻增加了1500萬加侖,這是因為中等葡萄酒銷售量劇增,尤以價格在5到10美元之間的葡萄酒銷售量最為火爆。
中央山谷區的德利卡家族酒莊,擁有全美唯一一位華裔釀酒師王振添(Tim Wong),這位自稱「中英文都說不利落」的首席釀酒師,已經成功地和他的美國團隊將葡萄酒打入中國。王振添釀酒略有古怪,同一款酒分別用不鏽鋼、水泥和木桶發酵,在他看來,美國的「實驗室釀酒方式」為新世界的口味帶來了希望。他曾經用「紅辣椒」樂隊的一首歌形容過美國的葡萄酒與自己的身份:和所有的西方文明一樣,這就像世界的邊緣,太陽從東方升起,最終落在西方。■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網絡編輯:李倩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燃Ran」、「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