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黃鶴樓》:一首用犯規動作寫成的好詩

2021-02-08 秋風語林


1

問,唐朝七言律詩排第一的詩是哪個詩人寫出來的哪首詩?

杜甫?他的那首《登高》寫得老好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氣象宏偉,格律精嚴。

對不起,錯!

韓愈?他的那首《左遷藍關示侄孫湘》,寫景蒼茫,抒情沉鬱悲切,功力深厚,「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一看就是練過「降龍十八掌」的人。

對不起,錯!

李商隱?他的那些《無題》詩,總有一首可以排第一吧!「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隨便哪一句都是金句啊!

對不起,還是錯!

正確答案是,崔顥,《黃鶴樓》。沒想到吧?

韓愈和李商隱的那些七律寫得自然也是好的,但跟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比,還是差一點。

有爭議的主要是老杜的那首《登高》,明朝的胡應麟就說,杜甫的《登高》不但在唐人七律中排第一,而且在自古至今的所有七律中也排第一!「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但是更多的人還是把票投給了崔顥的《黃鶴樓》,不信請看。

投票給崔顥的《黃鶴樓》的同學把手舉好!我看看:嚴羽同學、李夢陽同學、周敬同學同學、譚元春同學、沈德潛同學,一共五票!完勝老杜的一票。

如果你還不信的話,還有一個故事可以佐證這一點。

說是唐朝詩人中的猛人李白有一次登黃鶴樓時想寫一首詩,正琢磨間,抬頭看見黃鶴樓上早刻了一首詩,就是崔顥的這首《黃鶴樓》,讀罷這首詩,李白被鎮住了,想了好久,覺得自己再怎麼寫,也超不過崔顥,只好悲憤地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直到多年以後,李白去金陵登鳳凰臺後,用崔顥《黃鶴樓》的原韻寫下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堵在心裡多年的那口氣才算是出了。


2

排第一也就算了,最氣人的是,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居然犯了律詩格律上的大忌:首先,首聯兩句中重複出現「黃鶴」二字;其次,頷聯的上句幾乎全用仄聲,下句的「空悠悠」跟上句同一位置的「不復返」根本就不構成對仗。也就是說,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根本就是用犯規動作來打敗一眾詩人的詩作的。

但是沒辦法,這套動作一氣呵成,實在是太漂亮了,所以大家竟然就忘了它的犯規,只顧在那裡喝彩。

當然,這其實也是有說法的,並非是崔顥故意為之。說是寫詩時,還是要以「立意為要」,不能「以辭害意」,按照《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學詩時的說法就是「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而崔顥就是這麼做的。

因為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名氣實在太大,它的光芒把崔顥的其他詩全部都蓋住了。其實除了這首《黃鶴樓》,崔顥還寫過其他很多首好詩。比如《長幹曲四首》(其一、其二):

君家在何處?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

兩首詩抓住富有戲劇性的人生片段,用白描手法,寥寥數筆,人物、場景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3

回到《黃鶴樓》這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同所有的登高詩一樣,《黃鶴樓》這首詩照樣抒發了生命個體置身於廣闊浩渺的時空裡面而產生的浩嘆。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仙人乘黃鶴飛走,已經成了陳年往事,只留待後人懷想感嘆。仙人可以長生不老,黃鶴樓仍在,而我們這樣的凡胎俗子卻生命有限,這是多麼讓人遺憾和無奈的事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黃鶴載著仙人離去,一去就再也不回來了,我們能看到的是一片片白雲千百年來依然在那裡飄啊飄,飄啊飄。這與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所寫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感受是一樣一樣兒的。

時間與空間,因為黃鶴樓,交織在一起。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要到哪裡去?人生的幾個終極追問此刻都浮上心頭。

有答案嗎?沒有。

既然沒有答案,那就回到眼前的景象吧!站在黃鶴樓上,只看到「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鬱鬱蔥蔥,歷歷在目,鸚鵡洲上的芳草,一片碧綠。就像一直以來就是這樣的似的。

詩人就這樣一直站著,知道夕陽西下,暮色四合,遠處的樹和草都漸漸模糊了。沒來由地,一絲鄉愁就漫上心頭——生命的終點在哪裡,不知道,詩人只好把眼光投向了生命的來處,所有生命的來處都是故鄉啊!

可是望得見故鄉嗎?望不見,望得見的只有江面上的煙濤瀰漫,怎不使人生愁!

順便說一下,雖然後來李白寫了《登金陵鳳凰臺》,但因為處處想著跟崔顥的《黃鶴樓》一比高低,所以模仿的痕跡太重,結果完全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影響了發揮。所以《登金陵鳳凰臺》比不上《黃鶴樓》那是必然的。

附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興趣,可添加微信交流


相關焦點

  • 古詩:崔顥《黃鶴樓》
    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
  • 李白很佩服崔顥的《黃鶴樓》,仿作了一首,卻不寫黃鶴樓
    李白醉酒畫像貳讓李白尤其佩服的人當屬崔顥,主要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太叫今古詩人和讀者震撼了。崔顥的《黃鶴樓》詩貌似符合李白的風格,又頗得浪漫主義的神髓,這恰好是李白最中意的寫法。因此當李白來到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時,一霎時竟然才思不展,不能另闢蹊徑,用詩語升華他自己在黃鶴樓的暢想和感受。
  • 李白不服崔顥的《黃鶴樓》,於是寫下一首詩,氣勢恢宏,情韻悠遠
    李白足跡遍布祖國的名山大川,一次李白來到了黃鶴樓,眼前的美景令他震撼,詩仙李白怎能不留下一首經典呢,但是剛剛提筆,卻不敢寫了。只因為看到了這首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是崔顥所題的《黃鶴樓》,崔顥留下的詩不多,但是只此一首便流傳千古「唐人七律第一」。就連詩仙李白看後,都只能遺憾的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和崔顥的《黃鶴樓》,誰更厲害?
    崔顥的《黃鶴樓》是家喻戶曉的作品,但是崔顥本人的名聲相對於李白來說卻不大。假設兩人的作品同時擺在一處,又是同時書就,那麼崔顥的作品再好,也會輸給詩仙的名聲。但是這事情有意思的是就在於民間傳言李白在黃鶴樓看了崔顥的詩,認為珠玉在前,擱筆不寫。還隨口吟了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
  • 《黃鶴樓》崔顥 〔唐代〕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首聯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蒙曼:崔顥《黃鶴樓》
    這是假的,但是也有真的,什麼是真的呢?李白對這首詩佩服得五體投地,那是真的。其實你看李白也是寫過黃鶴樓,而且有兩首還非常有名。一首是大家都知道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一見長江天際流」。另外一首,其實也挺有名,是《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你看看這兩首詩都不錯,但是你要注意,他這兩首詩都不是律詩。
  • 崔李鬥詩,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哪個更勝一籌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崔顥在百家號動態發了一首詩,詩人、評論家在動態吵翻天了!
    盛唐的某個午後,崔顥在百家號動態發了一首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李白正在黃鶴樓玩,看見崔的詩,連呼,妙絕!然後拿出手機,下面跟了一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崔顥的《黃鶴樓》了不起在哪?讓粉絲們爭著翻唱模仿才是王道!
    唐朝詩人崔顥憑《黃鶴樓》一首詩流傳千古,了得!上原詩:《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不多說了,上翻譯(翻唱著譯的,與原作多有不符,勿怪):《黃鶴樓》——崔顥原作。張輝「翻」譯。那兄弟也不怎麼就成了仙,騎上黃鶴跑了!大片地兒,就剩這一空樓!
  • 草書欣賞: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譯文】:昔人已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茂盛。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呢?眼前只見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 被李白敬仰的詩人崔顥,一個生活習慣遭人嫌棄
    1站立在黃鶴樓上,面對著煙波浩渺的長江,骨灰級驢友兼詩人李白胸中也是波濤萬千。如此美景,怎麼能少得了詩呢?對於李白這樣的天才詩人來說,每到一處必寫詩留念已經成為習慣,不寫反而不正常了。就在李白正醞釀詩情時,偶然抬頭,他發現牆壁上有一首詩。
  • 崔顥的傳奇人生
    李白的年齡比崔顥要大上幾歲,心理承受能力要強些,對李邕的傲慢與輕視,李白同樣也不客氣,寫了一首《上李邕》,末尾說了一句「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李白借古勸今,旁敲側擊,明確地告訴李邕,孔子尚知後生可畏,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以至於後來,李邕被李林甫假以罪名杖殺後,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還不無諷刺地寫道:「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 武漢黃鶴樓上一首詩,竟讓詩仙李白擱筆!
    黃鶴樓毗鄰長江,高聳入雲,遠遠望去,樓影壯麗崢嶸,在縹緲的煙靄裡雲仙霧繞、若隱若現;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兩江三鎮的雄姿盡收眼底,使人逸興遄飛、感慨萬千,「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士子登樓感懷,把酒言歡,揮毫題詩,宋代嚴羽《滄浪詩話》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禰衡洲上千年恨,崔顥樓頭一首詩」,這一恨一詩相得益彰,使這座千年古樓溢彩流光,聲名遠揚。
  • 李白的黃鶴樓「情結」:文字與視域的弔詭
    原創 商偉 三聯學術通訊李白從黃鶴樓上下來,又到鳳凰臺上去與崔顥較量。但他仍不斷回到黃鶴樓一帶,改換一個角度,繼續向崔顥挑戰。這一次他並沒有以黃鶴樓為題,而是把視線投在了鸚鵡洲上,詩題就叫作《鸚鵡洲》。而這正是崔顥《黃鶴樓》詩中寫到的「芳草萋萋鸚鵡洲」。
  • 三人成虎 千古名篇《黃鶴樓》不過一篇小黃文
    《黃鶴樓》是一篇地地道道的歪詩淫詩,是時候把它拉下神壇了。解讀《黃鶴樓》,必須先了解作者崔顥這個人。唐代詩人崔顥(704-754),是著名的小黃文作者。史書記載:「(崔顥)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崔顥浮豔輕薄到何種程度呢?一是為人,二是為文,都走到了讓人極為不屑的程度。
  • 關於黃鶴樓的詩詞,哪個更有氣勢?
    黃鶴樓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有很多著名詩人寫過相關的詩詞,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當屬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遇見一個人就像遇見一首美麗的詩
    全詩到此戛然而止,仿佛一首美麗而憂傷的歌,在經過極度高亢的抒情之後,突然沉靜下來,而餘音卻不絕於耳。我被這首美麗的詩,深深地吸引。細細揣摩,發現許多後來的詩人都或多或少地化用了此詩的意境與詩句。三、唐代開元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古詩詞裡的黃鶴樓:千古傳奇,萬丈豪情
    《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四面風光收眼底,即景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蹴而就。嚴滄浪甚至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一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鵠」為「鶴」,以訛傳訛,口口相證遂成事實。
  • 李白與人「鬥詩」失敗一直不服,19年後又寫一首,到底誰更勝一籌
    那是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的夏天,李白和好友韋冰、孟浩然遊玩江夏,並一同來到了黃鶴樓。當時的李白可是名滿天下,身後跟隨的粉絲也是摩肩接踵,李白此次來黃鶴樓,就是想為黃鶴樓題一首代言詩。那麼有的人會問,什麼是代言詩?
  • 黃鶴樓遊記
    閒暇之餘網上百度了一下得知,其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因唐代著名詩人崔顥在此題下《登黃鶴樓》一詩,使其聞名遐邇。詩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