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黃鶴樓「情結」:文字與視域的弔詭

2020-12-28 澎湃新聞

原創 商偉 三聯學術通訊

李白從黃鶴樓上下來,又到鳳凰臺上去與崔顥較量。但他仍不斷回到黃鶴樓一帶,改換一個角度,繼續向崔顥挑戰。這一次他並沒有以黃鶴樓為題,而是把視線投在了鸚鵡洲上,詩題就叫作《鸚鵡洲》。而這正是崔顥《黃鶴樓》詩中寫到的「芳草萋萋鸚鵡洲」。

——商偉

* 本文選自商偉《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第三部分(三聯書店,2020年)

商偉,1962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78-198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兩年後獲碩士學位,專修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並留校任教。1988-1995年赴哈佛大學東亞系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領域轉向元明清小說戲曲。1997年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2003年獲終身教職。後任狄百瑞東亞人文講座教授。自2011年起,執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席。

中文著作和論文以明清小說戲曲為主,涉及思想史、文化史、文學批評和視覺藝術等領域,包括《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和為初中以上的年輕讀者編選、撰注的《給孩子的古文》等。此外,「重讀唐詩」三部曲(《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詩囚與造物:中唐的詩歌觀和詩人的自我想像》《長詩的時代:韓愈與中唐的詩歌轉型》),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與清代的視覺文化》,將由三聯書店出版。

李白的黃鶴樓「情結」

文字與視域的弔詭

文丨商偉

李白從黃鶴樓上下來,又到鳳凰臺上去與崔顥較量。但他仍不斷回到黃鶴樓一帶,改換一個角度,繼續向崔顥挑戰。這一次他並沒有以黃鶴樓為題,而是把視線投在了鸚鵡洲上,詩題就叫作《鸚鵡洲》。而這正是崔顥《黃鶴樓》詩中寫到的「芳草萋萋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唐代的鸚鵡洲今已沉沒,原為武昌城外長江中的陸洲,上起鯰魚口,下至黃鶴磯,大致坐落在今武漢市西南一帶的長江中。由崔顥的詩中可知,從黃鶴樓上一眼望去,鸚鵡洲和長江北岸的漢陽樹一樣,都清晰可辨,如在目前。然而有意思的是,李白在鸚鵡洲上「極目」四望,卻全然不見黃鶴樓的影子。黃鶴樓與鸚鵡洲之間的空間關係,本來蘊含了通過目光往還而形成應答對話的可能性。崔顥從黃鶴樓上把目光投向了鸚鵡洲,但李白卻沒有從鸚鵡洲上報之以回望。他對來自黃鶴樓的凝望視而不見。這是有意為之的不見,不是真的沒看見或看不見。

《武昌城區域示意圖》:明天啟之後,在靠近漢陽岸邊的長江水面上,淤積了一個小洲。它被命名為「鸚鵡洲」,但後與江岸連為一體

唐代寫鸚鵡洲的詩篇遠不及寫黃鶴樓的多,在李白的時代,還有孟浩然的一篇《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首聯開門見山:

昔登江上黃鶴樓,遙愛江中鸚鵡洲。

黃鶴樓與鸚鵡洲,就像一副對聯的兩個對句,彼此難分難解,儘管也不是沒有例外。這是來自黃鶴樓的眺望,正像崔顥筆下的鸚鵡洲,完全籠罩在了他的目光之中。而這樣一個鸚鵡洲的形象,因此就被納入了以黃鶴樓為中心的視域中去了。但李白的這首詩《鸚鵡洲》,卻把鸚鵡洲從黃鶴樓的視域中抽離出來了。他創造了一個以鸚鵡洲為核心的世界,與黃鶴樓沒有目光的交會與往還,與崔顥《黃鶴樓》詩所寫的空間也避免發生任何交叉或重合。最令人驚奇的是,他甚至將黃鶴樓從視野中一筆抹去,沒留下一點痕跡。這是一次出色的心理防衛:他成功地避開了赫然在目的黃鶴樓,至少從視覺上看是這樣。

但反諷的是,儘管黃鶴樓渺無蹤影,《黃鶴樓》詩的句式與意象組合的方式卻沒有隨之消失,反而在李白的《鸚鵡洲》裡大張旗鼓地重現了。同他的《登金陵鳳凰臺》相比,這首詩更接近崔顥的《黃鶴樓》詩,幾乎亦步亦趨地照搬了後者的詩行結構。於是,《鸚鵡洲》一詩在「黃鶴樓的缺席」與「《黃鶴樓》詩的重現複製」之間,就形成了意味深長的對比與互補關係:一方面是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卻又糾纏不休。除了首句之外,取代黃鶴而來的鸚鵡,也在原詩中黃鶴一詞的位置上,毫無懸念地出現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內心的黃鶴樓「情結」,如何在視覺呈現和文字修辭這兩個不同的層面上,分別折射出來。

我不想在心理分析的路上走得太遠,因為難免有猜想和揣度的成分。但《鸚鵡洲》在見與不見、變與不變之間,還是留下了許多解釋的空間。它的頭兩聯出自《黃鶴樓》,但把「鸚鵡」變成了首句的主語,置換了崔顥詩中的「昔人」。「昔人已乘白雲去」變成了「鸚鵡來過吳江水」,鸚鵡因此扮演了更主動、更重要的角色,但《黃鶴樓》詩的句式和詞法基本保持不變。可以想見,李白花了一番功夫揣摩原詩,就像是在做句式練習。唐段成式(約803—863)《酉陽雜俎·語資》云:

[按:李]白前後三擬《詞選》[按:《李太白集》王琦注引作《文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別》賦。

模擬《文選》正是當時的一種寫作練習,連桀驁不馴、特立獨行的李白也是這麼練出來的。從《鸚鵡洲》可以看到,李白似乎還拿不準怎樣才能超越崔顥,有一點兒縮手縮腳,按部就班,讀起來就像是一篇不成熟的句法習作。但李白拆解《黃鶴樓》詩又重新加以組裝的技巧,仍不免令人讚嘆。

[元]夏永《黃樓圖》 冊頁 絹本墨筆

縱16.7 釐米 橫20.6 釐米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元]夏永《黃鶴樓圖》 冊頁 絹本墨筆

縱26 釐米 橫25 釐米 雲南省博物館藏(楊成書攝)

比如說,《黃鶴樓》的頸聯是「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到了李白的《鸚鵡洲》,就變成了頷聯的第二句「芳洲之樹何青青」,也就是將原詩中的兩句合併成了一句來寫。此外不要忘了,在唐詩的敦煌抄本中,崔顥詩中的「春草萋萋」就寫成了「春草青青」。而所謂「芳洲之樹」的「樹」,顯然出自「漢陽樹」,「芳洲」反身自指「鸚鵡洲」。李白在《望鸚鵡洲悲禰衡》中也是用「芳洲」來寫鸚鵡洲的:「至今芳洲上,蘭蕙不忍生。」「芳洲」最早的出處自然是《楚辭》,但在這個特定的題目上,很難說與崔顥的《黃鶴樓》無關。如前所述,在《黃鶴樓》的後世流傳本中,「春草萋萋鸚鵡洲」作「芳草萋萋鸚鵡洲」。正因為如此,我不想輕易否定這個後世廣為傳播的《黃鶴樓》版本,其中的「芳草」儘管不見於現存的唐人唐詩選集,但也可能來歷久遠,故未可遽下斷言。當然,我們最終也不能排除李白創造性地「誤讀」原作,用「芳草」替代了崔顥詩中的「春草」。

敦煌抄本(唐詩叢鈔 釋門雜字)「春草萋萋」在此本作「春草青青」

《鸚鵡洲》的尾聯是「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它向我們展示,李白的模擬練習,不僅體現為在原詩的空間架構內部進行意象和詞彙的替換,還體現為詩歌時間的順延:他用「孤月」替代了崔顥詩中的「日暮」,而從「日暮」黃昏到「孤月」高懸,在時間上是一個延伸的關係,也就是接著《黃鶴樓》一路寫了下來。而那個極目遠眺的望鄉人,也仿佛穿越了《黃鶴樓》篇末的那個凝固的瞬間,從日暮一直佇立到月夜,進入了《鸚鵡洲》的時間範圍。

回頭來讀李白《鸚鵡洲》的首聯和頷聯,我們不難看到,詩歌文本的互文關係何等強大,足以抹殺或掩蓋掉題寫勝地自身的特殊性。李白以鸚鵡取代黃鶴,但它們背後的典故卻各不相同,無法相互替換。黃鶴樓固然是因為黃鶴而得名,但鸚鵡洲之所以得名,卻與鸚鵡無關,而是因為東漢晚期的禰衡(173—198)曾經作過一篇《鸚鵡賦》。據傳,江夏太守黃祖的長子黃射曾在此設宴,有客獻鸚鵡,黃射便請禰衡為之作賦。禰衡的《鸚鵡賦》借鸚鵡以自寓,寫自己寄人籬下、懷才不遇的命運。他如同鸚鵡那樣,或流飄萬裡,遠播隴山,或身陷雕籠,心力交瘁。可那畢竟是寓言文字中的鸚鵡,未可坐實來看。而客人獻上的那隻鸚鵡,本為籠中之物,又哪裡談得上自來自去呢?

所以,《鸚鵡洲》的頭一句「鸚鵡來過吳江水」,實際上完全沒有根據。可沒有根據不等於沒有出處,它的出處就正是崔顥《黃鶴樓》中的「黃鶴一去不復返」!黃鶴的掌故與鸚鵡毫不相干,用到《鸚鵡洲》中,自然造成了名實之間不相吻合。「江上洲傳鸚鵡名」,已經是空有其名了,正如「此地空餘黃鶴樓」。而「鸚鵡來過吳江水」從一開始就子虛烏有,有名無實。它唯一的憑藉正是它與《黃鶴樓》之間的互文關係:這是一個文本上的聯繫,因文生事,因事見情,只不過用「鸚鵡」偷換了《黃鶴樓》裡的「黃鶴」罷了。

這無疑是一隻寓言中的鸚鵡,但在李白的《鸚鵡洲》中似乎失去了《鸚鵡賦》中的象徵寓意,而變成了描寫的對象。不過,這一轉變並沒有真正完成,畢竟「鸚鵡」是從《鸚鵡賦》中引申或借用而來的,因此也只能通過這一互文關係來理解。此外,在《鸚鵡洲》的尾聯中,李白將言說者的身份確定為「遷客」,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放棄禰衡《鸚鵡賦》中鸚鵡流飄萬裡、遠播隴山的顛沛流離的象徵性。然而,李白的《鸚鵡洲》不僅複製了《黃鶴樓》的篇章和句法,而且在尾聯中從意義和結構的層面上同時呼應並延續了崔顥《黃鶴樓》的尾聯。這再次提醒我們,它的母本是《黃鶴樓》,而不是《鸚鵡賦》。而在《黃鶴樓》所設置的框架中,《鸚鵡賦》中的那隻鸚鵡終不免徘徊於實寫與寓言之間,顯得進退失據,左右為難。

由上可見,李白雖然題寫鸚鵡洲,但念茲在茲的,仍然是崔顥的《黃鶴樓》。在李白這裡,題寫的具體對象絕非關注的所在,甚至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方便的藉口,讓他去複製《黃鶴樓》的詩行句式與通篇結構,並對其實施改造。

關於《鸚鵡洲》,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懷疑它是崔顥的作品,對此我們需要做一點說明。實際上,李白與崔顥的詩作發生混淆,並不限於這一首。傅璇琮在《唐才子傳校箋》中,參照清人王琦的注本《李太白全集》,對《入清溪行山中》二首,略作考辨。正如王琦指出的那樣,《文苑英華》把這兩首詩都列在了李白的名下,但其中一首又見崔顥集。可知在宋初就已經出現了李、崔二人詩作相混的情況。前面說過,他們兩人的詩風頗有相近之處,發生混淆也不令人驚訝。但《鸚鵡洲》一詩的情況還略有不同。崔顥模仿自己的《黃鶴樓》重寫一篇的可能性不高,除非是拿它來試筆,也就是先有《鸚鵡洲》,而後有《黃鶴樓》。但無論何種情況,都缺乏證據的支持。從藝術成就來看,同樣是出自《黃鶴樓》,《鸚鵡洲》跟《登金陵鳳凰臺》固然無法同日而語,與《黃鶴樓》相比,也只能算是一篇模擬的習作。有人猜想,李白先依照《黃鶴樓》寫了《鸚鵡洲》,自知不如,卻又「於心終不降」,直到寫出了《登金陵鳳凰臺》,「然後可以雁行無愧矣」。雖無證據,可備一說。不論如何,崔顥都沒有必要在《鸚鵡洲》的題目下重寫一遍《黃鶴樓》,但李白這樣做的可信度就要高得多——關於他與《黃鶴樓》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呢。

金聖歎選批《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清順治十七年(1660)守真草堂藏版

重溫崔顥《黃鶴樓》首句的「白雲」「黃鶴」之辨,我們既已讀過了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頭一句「鳳凰臺上鳳凰遊」,又有李白《鸚鵡洲》開篇的「鸚鵡來過吳江水」為證,《黃鶴樓》以「昔人已乘黃鶴去」起首,看起來也並非沒有可能了,至少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在李白的心目中是如此。這正是李白的《鸚鵡洲》帶給我們的一個意外收穫。

推薦閱讀

題寫名勝

從黃鶴樓到鳳凰臺

商 偉 著

精裝 49.00元

ISBN:9787108067012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年1月

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

《儒林外史》研究

商 偉 著

嚴蓓雯 譯

平裝 48.00元

ISBN:9787108041395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原標題:《商偉丨李白的黃鶴樓「情結」:文字與視域的弔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商偉《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
    商偉《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 2020-07-03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崔李鬥詩,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哪個更勝一籌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李白很佩服崔顥的《黃鶴樓》,仿作了一首,卻不寫黃鶴樓
    崔顥的《黃鶴樓》詩貌似符合李白的風格,又頗得浪漫主義的神髓,這恰好是李白最中意的寫法。因此當李白來到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時,一霎時竟然才思不展,不能另闢蹊徑,用詩語升華他自己在黃鶴樓的暢想和感受。後來李白就乾脆不寫黃鶴樓了,他伺機以別的景點為取材的突破口。後來李白遊歷長江下遊的金陵城,便有了與《黃鶴樓》一較高下的《登金陵鳳凰臺》。《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古詩詞賞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他當年輕快意的時候,所以眼裡所看到的無不是美好愜意。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
  • 命運多舛的黃鶴樓,因李白而聞名,因詩詞而重建
    李白是黃鶴樓送來的孟浩然,黃鶴樓在武漢也有,這首詩傳到揚州的程度比武漢要大得多,一首古詩,一行千古名句,把兩座相距千裡的城市緊緊結合在一起,也成為揚州旅遊流傳最廣的廣告詞,作為揚州人,對武漢的憧憬比其他人多了,本次去武漢的目的地是廣州,高鐵在天興洲大橋上行駛的時候,我拍了張長江,做了朋友的圈
  •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和崔顥的《黃鶴樓》,誰更厲害?
    崔顥的《黃鶴樓》是家喻戶曉的作品,但是崔顥本人的名聲相對於李白來說卻不大。假設兩人的作品同時擺在一處,又是同時書就,那麼崔顥的作品再好,也會輸給詩仙的名聲。但是這事情有意思的是就在於民間傳言李白在黃鶴樓看了崔顥的詩,認為珠玉在前,擱筆不寫。還隨口吟了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
  • 武漢黃鶴樓上一首詩,竟讓詩仙李白擱筆!
    後來遊歷天下,三十多歲暢遊荊鄂時登上黃鶴樓,寫下沉穩闊達、風骨凜然的七律名篇《黃鶴樓》——黃鶴樓上的「終結者」。據傳,詩仙李白亦「擱筆遺恨」,敗興而去!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傳說,文壇上數千年盛傳的「渾段子」。宋代李畋的《該聞錄》記載了這段佳話:唐崔顥《題武昌黃鶴樓》詩云:「……」。
  • 李白不服崔顥的《黃鶴樓》,於是寫下一首詩,氣勢恢宏,情韻悠遠
    余光中曾寫李白是:「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李白有三絕,詩、酒、劍,他的詩離不開飲酒,離不開仗劍。他與明月相伴,與幽人對飲,上天入海,仙姿絕倫。李白一生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留下了許多傳世經典。李白性格豪放不羈,廣交好友。
  • 李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鑑賞:該詩寫遊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到今貴州西部的夜郎。這首詩是他經過武漢黃鶴樓聽到笛聲時,有感而寫的。
  • 故人西辭黃鶴樓,「西辭」是往東走還是往西走?李白出了道難題
    臨別,李白寫下了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唐詩中,有不少經典的送別詩。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充滿了一種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意;比如王維的《渭城曲》,則寫出了朋友之間的深情與不舍。送別詩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留別,親友遠去,心中自然充滿了悽然之感。
  •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嚮往廣陵,這次雖不能與孟浩然一同前去,但只要孟大哥去了,自己的心也能跟著飛翔而去,他的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一定都是繁花似錦。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基友經常吟詩作樂的地方,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的氣氛。
  • 古詩:崔顥《黃鶴樓》
    作品鑑賞      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讚嘆,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 古詩詞裡的黃鶴樓:千古傳奇,萬丈豪情
    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就地建樓,取名「黃鶴樓」。是故崔顥詩云「昔人已乘黃鶴去」。都說李白狂放不羈,目中無人,國舅爺楊國忠也要為他研磨,權臣高力士也要給他脫靴。可崔顥在黃鶴樓題寫此詩後,李白前來遊覽黃鶴樓,讀了崔顥所題之詩,讚嘆不已,自愧不如,只草草寫了兩句就匆匆離去。
  • 朵貓貓微課堂古詩詞鑑賞14——《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遊」,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2、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
  • 聆聽 如果沒有李白 | 李白作品賞析
    白帝城,黃鶴樓,洞庭湖的名氣都要略降一格。黃山,天台山,峨眉山的風景也會失色幾許。如果沒有李白,歷朝歷代的文豪詞帝也會少了很多名句。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誦讀| 一茗敬人    後期| 竹笛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蒙曼:崔顥《黃鶴樓》
    有人說,在她面前,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而她則雲淡風輕地說,「求知」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李白對這首詩佩服得五體投地,那是真的。其實你看李白也是寫過黃鶴樓,而且有兩首還非常有名。一首是大家都知道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一見長江天際流」。另外一首,其實也挺有名,是《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關於黃鶴樓的詩詞,哪個更有氣勢?
    黃鶴樓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有很多著名詩人寫過相關的詩詞,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當屬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八首黃鶴樓詩詞:看古人筆下名樓的大氣與磅礴
    宗彪、王寒夫婦,文字唱和,各領千秋。他們連續三年,每次堅守三五小時,觀察細緻入微,與我們共享曇花開放的美好時光。《江南草木記.曇花》,講到了這件樂事。撮影家葉曉光,為曇花留影作畫冊;盧霞客與臺嶽學子,詩詞唱和:小暑颱風送清涼,安心靜觀漸開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閒處,你我他。賞曇花能讓人變得清明與寧靜。如果地球與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
  • 武漢的黃鶴樓,已不僅僅是一座樓,還有著獨特的意義
    突然對一個人提起黃鶴樓,那麼他們肯定不知道黃鶴樓是哪裡的,但是你說是蛇山上面的黃鶴樓,那麼他肯定也不知道是哪裡的,可是你要是提到武漢武昌是黃鶴樓,那麼一定會有人知道,黃鶴樓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杜甫和李白還有許多的詩人都在詩裡面提及無數次,相信黃鶴樓一定有它自己獨特的魅力,能夠徵服像這樣的詩仙和詩聖
  • 《黃鶴樓》崔顥 〔唐代〕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首聯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