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詹姆斯·沃勒
「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引起最大關注,但小說更大的意義在於作者對於美國當時社會背景和環境轉變的描述」
經典佳句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過去中,人們會用一分鐘的時間去認識一個人,用一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再用一天的時間去愛上一個人,到最後呢,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忘記一個人。」
「舊夢是好夢,沒有實現,但是我很高興我有過這些夢。」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過去中,人們會用一分鐘的時間去認識一個人,用一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再用一天的時間去愛上一個人,到最後呢,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忘記一個人。」這句經典的話出自曾經暢銷一時的美國小說《廊橋遺夢》,至今仍在流傳。
篇幅不長的《廊橋遺夢》在上世紀90年代一經出版,就用獨特的語言和情節打動了全世界。然而《廊橋遺夢》的作者、知名美國作家、攝影家和音樂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於3月10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家中去世,享年77歲。據他的女兒透露,父親死於多發性骨髓瘤,他已與病魔抗爭許久。
作者
11天寫就經典
他成百萬富翁
沃勒1939年出生,住在德克薩斯州的丘陵地區,是北愛荷華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他長期孜孜不倦地鑽研經濟、數學、攝影和音樂。他在美國出版了7部小說、6部散文等作品。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位小說家,並不知道他還是位吉他藝術家和歌手,還出過一張音樂專輯。《廊橋遺夢》的女主人公、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就在他多年前寫一首歌的時候出現過。他還是位攝影家,20世紀90年代初他在密西西比河為拍攝照片採風時路過了那座「廊橋」,靈感就突然來了。
《廊橋遺夢》是沃勒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該書於1992年出版,長達3年位居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並被翻譯成了35種語言,全球銷售了1200多萬冊。就連書中寫到的麥迪遜縣的廊橋都成了國際著名景點。其實,沃勒在11天內就完成了《廊橋遺夢》,本來是寫給朋友和家人的,但是有人建議他以作品的形式發表。小說出版後極為暢銷,讓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成了百萬富翁。此後他搬離了自己的家鄉,並與結婚36年的妻子離婚。
《廊橋遺夢》講述了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開了一段塵封的往事。中年女性弗朗西斯卡婚後生活平靜瑣碎,缺乏激情。《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金凱為拍攝麥迪遜縣的廊橋而來,與居於此地的弗朗西斯卡相遇、相識和相戀。面對遲來的愛情與家庭責任,弗朗西斯卡選擇了後者,而金凱則選擇了成全。四天的完美之戀換來了半生的彼此懷念。
1995年,這部小說被搬上銀幕,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伊斯特伍德本人與梅麗爾·斯特裡普攜手出演,電影全球收穫1.82億美元票房,飾演女主角的梅麗爾·斯特裡普憑藉這個角色獲得了第68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電影還進入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百部愛情電影之列。小說也被改編為百老匯音樂劇。
作品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引起廣泛迴響,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引起最大關注,但其實這本小說更大的意義在於作者對於美國當時社會背景和社會環境轉變的描述。
譯者
「愛情背後有更多社會意義」
經查閱得知,把《廊橋遺夢》翻譯到中國的譯者不只一位。1994年,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廊橋遺夢》是由梅嘉翻譯的,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次出版「廊橋書系」,收錄了《廊橋遺夢》等許多以反映現當代外國文學現狀、發展和成就的小說,這一版本也得到讀者歡迎,據人民出版社介紹,銷量一直遞增中。2012年到2016年期間,譯林出版社最新出版了中英雙語對照紀念版等幾個版本的《廊橋遺夢》,而這也是目前書店中最常見到的版本。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專訪到《廊橋遺夢》第一個中文版本的譯者梅嘉,談到當年翻譯,她認為似乎並不難,因為《廊橋遺夢》的篇幅本來就不長,當年她就只利用了一個閒暇的假期時間,將該書翻譯完成並順利出版。梅嘉認為,《廊橋遺夢》電影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引起廣泛迴響,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引起最大關注,但其實這本小說更大的意義在於作者對於美國當時社會背景和社會環境轉變的描述。她記得,《廊橋遺夢》出版後,銷量迅速攀登,很快排在同類小說的前列,後來,該書出了多種紀念版,成為經典之作,而電影也依然「經久不衰」。
《廊橋遺夢》1994年引進國內,當時的中國出版市場,暢銷書的概念尚不明確。這麼一本不起眼的小書,不經意間一炮而紅,令出版界的人都感到震驚。
可以說,它帶動了中國暢銷書市場的形成,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出版史上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
編者
「中國暢銷書市場因它而帶動」
這本書曾引起翻譯家們的討論,因為它在美國迅速成為暢銷書。但此書對中國讀者的吸引力究竟何在?有翻譯家指出,《廊橋遺夢》不僅以簡約而婉轉的故事情節,和作者出場的方式訴說人性、自由、道德、家庭與責任等主題。而且還通過主人公金凱的鏡頭折射出豐厚的哲學底蘊。金凱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體現了對人本身存在的困惑和思考。一部《廊橋遺夢》為何能同時在東西方社會暢銷?這不僅透射出美國民眾的普遍心態及難以言說的內在,同時也映照出眾多熱心中國讀者的心理。
在聽到沃勒去世的消息後,許多中國讀者都唏噓不已,在網絡回憶這本書給自己帶來的感悟,「舊夢是好夢,沒有實現,但是我很高興我有過這些夢。」他們引用文中主人公的話來悼念去世的作者:「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昨日,譯林出版社的《廊橋遺夢》責任編輯於梅告訴記者,《廊橋遺夢》於1994年引進國內,當時的中國出版市場,暢銷書的概念尚不明確,很少有人想到書這種精神產品還需要「運作」「炒作」。然而就是這麼一本不起眼的小書,不經意間一炮而紅,令出版界的人都感到震驚。可以說,它帶動了中國暢銷書市場的形成,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出版史上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但時隔20多年後,譯林出版的雙語版和單語版依然還是獲得不錯成績,僅僅出版了幾年,最新的統計結果就顯示,譯林出版社出的《廊橋遺夢》銷售量已經超過10萬冊,在今天的引進作品中,其銷量依然能夠和《誦讀者》等暢銷小說比肩。
成都商報記者 陳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