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是1995年的一部經典影片。
《廊橋遺夢》劇照
弗朗西斯卡已婚已育,住在美國鄉下。
丈夫帶一雙兒女外出四天,她恰好在這四天內和來此地拍攝廊橋照片的攝影師羅伯特相識,相愛,永別。
費朗西斯卡是一個一生都在為了情字而活的人。
換言之,她總能確切地感受到愛。
弗朗西斯卡
16歲時,遇到後來的丈夫,因為愛情,弗朗西斯卡從義大利跟隨丈夫到了美國鄉下。生兒育女種植農場,期間曾短暫教書,但丈夫不喜歡她出去工作,她便放棄了。
弗朗西斯卡做的每件事,都是因為愛。
但是愛,會消耗愛。
曠日持久的主婦生涯,丈夫孩子的集體漠視,自我的消失,使得弗朗西斯卡漸漸枯萎。
弗朗西斯卡
羅伯特當然是不一樣的人,他懂得弗朗西斯卡的一切,她的落寞,她的愛好,她的付出,她的美,她的隱忍克制,她的不甘和沉靜的絕望。
他們聊葉芝的詩,聊非洲的長頸鹿,聊弗朗西斯卡遙遠的家鄉,聊婚姻與愛情,聊堅持與放棄。
羅伯特說,攝影於他的意義,就是讓他不斷靠近弗朗西斯卡,讓他們遇見,相愛,至此一生,只此一人。
《廊橋遺夢》劇照
弗朗西斯卡四天後沒有跟隨羅伯特一起走,直到羅伯特死去,他們之間再無任何聯繫,影片並未呈現他們在此期間如何思念對方,只是最後,羅伯特要求死後將骨灰撒在廊橋,而幾年後逝世的弗朗西斯卡,也叮囑子女將其骨灰撒在廊橋下,與羅伯特一起。
至此,他們的愛情,抵達了終點。
《廊橋遺夢》
橫在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中間的,是時間,空間,道德,責任和義務,關於愛情,他們自始至終都有,自始至終都愛,自始至終都在被愛滋養也滋養這份愛。
但他們無法提前遇見,不能及早相愛,如果沒有前半生的百折千回,沒有對愛獲得又失去,與家庭打斷骨頭連著筋,對兒女付出又消耗,沒有踩著時光的累累白骨,這份愛,就不會持久,頑固,結實。
《廊橋遺夢》劇照
正是漫長時光裡各自行行復行行的求索和感受,成就或是被迫成就了相遇之前的人生閱歷分外厚重的他們,才會有後來電光火石之間對愛情更高層次的通透的理解與懂得。
或許到了最後,果然世間愛情就是兩種形態:相濡以沫到厭倦,相忘於江湖卻懷念到哭。
《廊橋遺夢》劇照
但是,相濡以沫到互相厭倦這一境界,絕對不能和先經歷第一境界,結果最終過上第二種境界生活的層次相比,那種雜糅了時光,往事,故人,人事已非的風景,得未曾有的心境,活著就在感受,呼吸就是愛的愛情,是畢生難以忘懷也是世間一切都無可比擬的。
《廊橋遺夢》劇照
文字原創,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