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情》與《廊橋遺夢》,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沒有固定的答案

2020-10-10 問心一箋

《父母愛情》與《廊橋遺夢》,故事情節的驚人相似

這些天小區封閉,難得的陪父親在家,我在一旁看書寫作,他都坐在電視機旁看他喜歡的電視劇。雖然電視上的節目很多,但他看的只有兩個,一個是講述老年人與子女間矛盾的《都挺好》,另一個則是描述上一代人感強生活的《父母愛情》,似乎在這兩部電視劇中,他就能找到某些共鳴。

你是我也偶爾停下來陪他看一會,其中《父母愛情》的一個情節,是講人到中年,養育了好幾位兒女的女主,在家中偶遇了一個畫家,欣賞畫家的才能同時,畫家也很欣賞她的魅力,便為她畫了一幅非常漂亮的畫像。

畫家可以陪她聊各種人生哲理,侃侃而談的講述咖啡的來歷,讓他不禁想起自己的丈夫,我總是帶著中國農民傳統的質樸,既不懂得讚美,也不會陪他品味咖啡的美味。這部電影像我想起另一部經典文藝作品《廊橋遺夢》。

故事中的女主角同樣人到中年,同樣是和丈夫養育了很多子女,那丈夫總是忙於他的田間農活,既不懂得用口頭讚美女人的美麗,也不會搞出日常生活中的浪漫,夫妻二人就這樣,日復一日的度過著人生,知道一位攝影師,闖入了她的生活。

之後的情景很是相似,女主欣賞攝影師的才華,攝影師也讚美女主的美麗,讓人甚至度過了浪漫的夜晚,但女主最終因為無法割捨尚未成年的子女,拒絕了與攝影師私奔。客觀來講,故事除了感情描繪方面稍有不同,過程和結局都極為相似,這不僅讓我對所謂的愛情產生了新的想法。

《父母愛情》與《廊橋遺夢》的愛情觀

這兩個故事雖然在情節上頗為相似,表示的觀點卻不同,在《父母愛情》的作者眼中,更為認同陪伴是長情的告白,所謂在人生哲理上共鳴,以及對藝術的欣賞,人類在情感上的外在延伸,而非本質需求,當天荒地老時過境遷,你終會發現這些終究都是外物。

而《廊橋遺夢》的作者,對待傳統婚姻的態度,則帶有一些批判,是認為是人類的傳統道德觀念束縛了所謂的愛情,兩個人如果無法在靈魂上,或者說在精神層面上產生共鳴,即使天長日久的日日陪伴,也只不過是生活在一起而已,並非所謂的愛情。

兩個觀點誰對誰錯,其實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我相信很多人也會注意到另外一個客觀差異,那就是兩個故事中丈夫的身份和地位。

在《父母愛情》中,作為男主角的丈夫,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地方(加強團駐守的一個海島)軍區司令,而在《廊橋遺夢》中,男主角只不過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按著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是否對女主的愛情觀產生了一定影響呢?

我們所謂的愛槍觀,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純粹

我們從小到大便羨慕童話世界中美好的愛情,但等到了我們逐漸長大,才發現真實世界中的愛情可以分享當中那樣簡單和純粹,更多的時候,我們接觸到的「愛情」,都是抱著不同目的和欲望的人揮舞的旗幟,與我們曾經想像的愛情,早已經是面目全非。

我們不願意,卻都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絕大多數人的愛情中,都夾雜著物質的成分。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更客觀的說法,我們大多數人的物質欲望,表面都披上了一層愛情的外衣,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我們對愛情的虛榮心。

這並非虛偽,而是一個人客觀存在的條件,因為我們生活中,並非完全是愛情,親情、友情、對事物的痴戀之情,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就註定我們很難產生十分純粹的東西,因為純粹還有另外一個表述方式,那邊是極端。

極端的愛情(純粹的愛情),可不是一團和氣的請客吃飯,而更近似於拋卻生死的執念,就希臘神話中的邪惡女神美迪亞,她曾經為了所謂的愛情,背叛了自己的父兄和國家,也割捨了除了愛情以外的所有社會關係與感情,在追逐愛情這條道路上,他做的很純粹的,也很極致。但當到頭來發現被自己的愛人背叛後,並且走了自我毀滅,連帶著還殺死了二人的孩子,並給自己的愛人留下了最狠毒的詛咒。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美迪亞是邪惡的代表,但在我眼中卻是一個可憐女人,對純粹愛情追逐失敗的自我毀滅,一個人連自我都能毀滅,可見他為愛情付出的代價多麼大。無獨有偶,在金庸的故事《神鵰俠侶》中,同樣為了追逐純粹愛情的李莫愁,在發現被自己付出一切的愛人背叛後,你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這也是一個可憐的女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故事中,讀者往往一面倒的同情,那位因為因父母之命娶了別人的陸展元,如果客觀的從愛情角度出發,陸無疑是背叛愛情的小人,大家之所以同情他,因為絕大部分中國人相較於愛情更重視親情,而陸對於親情的妥協,一直是得到了絕大部分人潛意識的共鳴。

所以說我們眼中的愛情並非那樣絕對和純粹,它既可能夾雜著親情,也可能夾雜著我們對物質的訴求,總而言之,他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完美,而這份不完美或許才是生活的真味道。

為何得不到的會被我們想像成為最美好?

平心而論,你眼中很多所謂的美好,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得到,試想如果《廊橋遺夢》的女主角,真的和攝影師私奔了,習慣了放蕩不羈的攝影師,這對女主角的新鮮感過後,以及時間的推移,女主角為了容顏老去,不再擁有那份外在的魅力,攝影師還會像之前那樣無時無刻的讚美嗎?

在充滿了柴米油鹽的日子裡,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有哪有那麼多時間去談情說愛呢?即使擠出一些時間,搞出一些小浪漫,你終究會離我們想像的有不小的差距,都將註定不那麼美好了。同樣,在《父母愛情》中,讓習慣了享受生活的女主,如果真的與那位固定收入的畫家走到了一起,我將面臨怎樣的窘境生活呢?

我們眼中所謂的愛情,有多少能經受住這樣現實的考驗的?索性還是不要去考驗它了,不考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不擁有,所以那些未曾被我們得到的,往往被我們想像的太過於美好。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最好的愛情,是愛而不得
    《廊橋遺夢》是1995年的一部經典影片。《廊橋遺夢》劇照弗朗西斯卡已婚已育,住在美國鄉下。《廊橋遺夢》劇照弗朗西斯卡四天後沒有跟隨羅伯特一起走,直到羅伯特死去,但他們無法提前遇見,不能及早相愛,如果沒有前半生的百折千回,沒有對愛獲得又失去,與家庭打斷骨頭連著筋,對兒女付出又消耗,沒有踩著時光的累累白骨,這份愛,就不會持久,頑固,結實。
  • 《廊橋遺夢》:最美的愛情,在路上
    原創首發《廊橋遺夢》,影片講述了中年男子、羅伯特為拍攝麥迪遜橋(即廊橋)與居住在此的弗朗西斯卡邂逅,寫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看過該片的人,都會看到影片的婚外戀,無數次的爭議,留下了無數的褒貶。我也看到了婚外戀,但我更看到了一種最美的愛情,它不存於婚內,也不存於婚外:它一直在路上。沒錯,《廊橋遺夢》,讓我看到了最美的愛情:在路上。
  • 《廊橋遺夢》虛假的情意,混沌的愛情
    01在《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金凱之間的愛情雖有唯美的部分,但其中卻也有令人噁心的部分。在《廊橋遺夢當然有,只是在這段感情之中,弗朗西斯卡仍舊保持著些許理智,她深知自己往後的人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最重要的就是她還保有一絲良知。這也造就了在漫天風雨中,弗朗西斯卡在車裡,羅伯特在車外,兩人淚眼朦朧,相互對望,明明相愛卻不能相守。
  • 在愛欲之上——簡評電影《廊橋遺夢》
    讀到關於《手機》的一段評論,很有意思——「馮小剛把喜劇片拍成了愛情片,似笑非笑,可同樣是講述婚外情,《廊橋遺夢》卻看哭了很多人。」我年少時看《廊橋遺夢》,只看到憂傷的浪漫——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一次豔遇,他們交匯,然後分離。如今再看,我看到愛情、夢想和責任,看見愛的傳承、延續,看到靜水流深處創作者的慈悲。我想,正是這一些,讓這部講述婚外情的影片催人淚下。我欣賞有節制的愛情,這種節制和性冷淡無關,而是情感的奔流不止於愛欲的滿足,在此之上有責任、有道德、有善良、有尊重。
  • 《廊橋遺夢》——愛情與道德的較量,放手只因尊重
    美國愛情影片《廊橋遺夢》,是導演兼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晚年的一部力作。電影用平實細膩的手法,通過演員的實力表演,展示了已婚村婦與四海為家的攝影師在偶然相遇中產生愛情、真摯相愛,卻無力掙脫道德底線。之後十三年彼此用心守望,死後把骨灰撒在一起作為遺願的悽美愛情故事。
  • 《廊橋遺夢》:中年女人的愛情,就像鞋櫃裡的高跟鞋
    這是影片《廊橋遺夢》中最讓人動容,又最教人絕望的一句話。影片男女主人公,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他們一個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一個安居一隅、兒女繞膝,他們原是一組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在一個偶然的時空裡相知相愛,擁入愛河。這既是一段世俗的婚外情,又是一段反世俗的精神戀愛。那麼個人情感與家庭責任,究竟孰輕孰重?
  • 《廊橋遺夢》| 好的愛情,從不著急
    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 《廊橋遺夢》。時間流過,一切激情、浪漫紛紛消失,而對那個人的關心、牽掛,卻全然絲毫不減,那麼,這就是愛了。他在兩周時間內完成的代表作《廊橋遺夢》,一經出版便位居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並獲得外國文學圖書獎,1994年改編成同名電影。《廊橋遺夢》不單單講的是愛情,更是一種人生理想的選擇,使人們在足以引起指責的越軌和羞恥的戀情中看到了堅貞、永恆、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也使人們在看到工業文明語境下,詩意的生存哲學。
  • 《廊橋遺夢》:放飛愛情小鳥,守著煙火老巢
    《廊橋遺夢》的劇情很簡單,內容大致為:有一兒一女的中年女人弗朗西斯卡,偶遇了攝影記者羅伯特。弗朗西斯卡的少女夢被點燃,她有些主動地走近羅伯特。羅伯特也因費朗西斯科和自己的人生密碼正好吻合,於是,兩個人在四天的時間裡,讓愛情深到了骨髓裡。之後,他們放飛了愛情小鳥,羅伯特遠走天涯,費朗西斯卡守著煙火老巢,各安其命。
  • 《廊橋遺夢》,看懂已中年
    但遲遲沒有行動,藉口當然是沒有時間,實際上,是因為沒有那份心境吧!某天,陰有間歇小雨,這樣的天氣很適合睡懶覺,或者窩在床上讀書、看電影。不知怎麼就翻到了《廊橋遺夢》。這麼多年的經歷,早已讓我明白了當年的自己很多認識是極其膚淺、片面甚至偏激的。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去讀,感觸和收穫大不一樣,電影也當如是吧!那麼,就重溫一次《廊橋遺夢》吧!
  • 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為具有「硬漢」標籤的美國實力派演員、導演兼製片人,其於1995年執導並主演的影片《廊橋遺夢》可謂是這位電影大師別具一格的代表作。原著小說與影片同名,是這二十年來美國最暢銷的邂逅類愛情故事。而在電影上映後,《廊橋遺夢》更是掀起了所謂的「廊橋」熱,並且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
  • 佳片推薦 |《廊橋遺夢》
    事實上,婚姻關係中的倫理幾經變遷:四十年代的《魂斷藍橋》中,費雯·麗苦苦守候著戰場中杳無音訊的未婚夫歸來,卻因為無法忍受自己在等待中為了生存的被迫失身,主動選擇葬身車輪之下;而《廊橋遺夢》幾十年後的當下,社會提倡自由戀愛,出軌似乎再也不是一件需要多少成本的事。片中關於愛情抉擇的兩難境地自然而然地讓我想到了《午夜巴塞隆納》。
  • 《廊橋遺夢》:被囚禁的人生
    影片的結尾,即在愛情聖地拋灑骨灰、以及其他人被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所感動,立即給自己的妻子、丈夫打電話表達愛意的橋段,被馮小剛去年的新片《只有芸知道》幾乎一模一樣地搬演了。這證明了《廊橋遺夢》的影響力,也證明許多中國電影導演,不是到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去找素材
  • 分享電影:《廊橋遺夢》
    我最喜歡的一句電影臺詞是《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對羅伯特·金凱說的一句話:我才明白,我們瘋狂愛過的,和步入婚姻殿堂的,永遠不是一個人
  • 《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去世
    美國著名作家、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3月10日因病在美國德州家中去世,享年77歲。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39年生於美國愛荷華的洛克福特。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92年,沃勒以中篇小說《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一舉成名,此書榮登美國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第一。
  • 重溫《廊橋遺夢》: 藍色的約定,永遠的廊橋
    《廊橋遺夢》是一部美國大片,九十年代曾風靡各大影院,記得那時看完直接淚奔,內心一直有一種無以言說的悲愴感,而且久久不能平靜。我平時比較喜歡藍色,藍色是天空的顏色,天空高遠而純淨,而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愛正是一種高遠而純淨的愛,他們跨越時空,永遠飄蕩在古老的廊橋上,我把他們的約定稱之為藍色的約定。
  • 電影分享:《廊橋遺夢》
    當你身處一段愛情或婚姻,生活平平淡淡,與配偶相濡以沫,兒女正茁壯成長,但其實在你內心你對於這段愛情已經感到枯燥、無聊與無奈了,或者說你為了家庭割捨了自己
  • 《迷失東京》:現代版的廊橋遺夢,寡姐的愛情電影總是如此曖昧
    2003年,斯嘉麗·詹森在女導演索菲亞·科波拉的《迷失東京》中擔當女主角,這部現代版的廊橋遺夢在東京這座繁榮快速的城市中展示了其中的孤獨寂寞與曖昧,一段欲說還休的情意在東京醞釀,也在東京的上空中消散,而留下的則是曖昧的心動。
  • 廊橋遺夢:往前一步是愛情,退後一步是婚姻,無論怎麼選擇都是錯
    這是轟動全美的影片《廊橋遺夢》中的經典語錄。但是個人情感與家庭責任從來就沒有能真正的能達到平衡,就像人們說的那樣:中年女人的愛情,就像鞋櫃裡的高跟鞋,即使再怎麼耀眼,欣賞完也只能平靜地放回去。這種社會道德被普遍認同,他們的悲劇也是一眼能看到盡頭,所以弗朗西斯卡最終還是選擇回歸家庭,羅伯特也只能將這份愛意深藏心中。然而,這部影片卻在掀起了眾多美國家庭的離婚狂潮。
  • 電影時光|《廊橋遺夢》,看懂已中年
    但遲遲沒有行動,藉口當然是沒有時間,實際上,是因為沒有那份心境吧!某天,陰有間歇小雨,這樣的天氣很適合睡懶覺,或者窩在床上讀書、看電影。不知怎麼就翻到了《廊橋遺夢》。這麼多年的經歷,早已讓我明白了當年的自己很多認識是極其膚淺、片面甚至偏激的。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去讀,感觸和收穫大不一樣,電影也當如是吧!那麼,就重溫一次《廊橋遺夢》吧!
  • 《廊橋遺夢》作者11天寫就經典 成百萬富翁
    「舊夢是好夢,沒有實現,但是我很高興我有過這些夢。」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過去中,人們會用一分鐘的時間去認識一個人,用一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再用一天的時間去愛上一個人,到最後呢,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忘記一個人。」這句經典的話出自曾經暢銷一時的美國小說《廊橋遺夢》,至今仍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