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愛情影片《廊橋遺夢》,是導演兼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晚年的一部力作。電影用平實細膩的手法,通過演員的實力表演,展示了已婚村婦與四海為家的攝影師在偶然相遇中產生愛情、真摯相愛,卻無力掙脫道德底線。之後十三年彼此用心守望,死後把骨灰撒在一起作為遺願的悽美愛情故事。
人生有些偶遇似乎是命中注定。《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長途跋涉要到羅斯曼橋拍攝照片,走到一個農莊向剛剛送走丈夫和孩子,正無所事事的家庭婦女弗朗西斯卡問路,弗朗西斯卡混亂的表述和一點點羞澀,是羅伯特對她心生憐愛的第一印象。
弗朗西斯卡因為無法給羅伯特指出一條明確的路線,就自願提出親自帶路。在羅斯曼橋(以下簡稱廊橋)上,隔著廊橋縫隙,她偷偷打量這個陌生的男人,烈日下忘我工作的樣子讓她有一點點心動。當羅伯特在大汗淋漓的工作之後,採了一束鮮花送給她作為答謝,她卻突發奇想的調侃: 「這花有毒。」羅伯特驚慌失措,花散落一地。這時羅伯特已經走進了她的心裡。
人的感情有時候很微妙,命中注定的緣分恰是在砰然心動的一瞬間發生。
愛情需要在特定條件,特定環境中發生。兩次共進晚餐,是弗朗西斯卡與羅伯墜入愛河無法抗拒的催生條件。
第一次拍照完照,弗朗西斯卡邀請羅伯特一起共進晚餐。羅伯特在屋外的水井邊赤裸上身擦澡,弗朗西斯卡幾次從窗口窺伺,當羅伯特進屋後從弗朗西斯卡驚慌失措,心神不寧的表現中羅伯特已經有所感覺。
飯後,羅伯特向弗朗西斯卡講他常年在各地攝影遇到的有趣的事,讓多年生活在鄉村,少與外人交往的弗朗西斯卡感到既新奇又刺激。他就像一道光亮,照進了她沉悶多年的內心。弗朗西斯卡告訴羅伯特,她曾經也有理想,但是遠嫁他鄉,在這裡相夫教子,放棄了理想。如今孩子們長大了,也少與她交流,她的生活枯燥乏味。羅伯特的經歷的是她曾經的夢想,點燃了她對生活的激情與渴望。同時,羅伯特曾經去過她的家鄉,讓弗朗西斯卡倍感親切。
第二次邀約,是第二天,羅伯特邀請弗朗西斯卡一起去拍照,弗朗西斯卡卻面露難色。她在明白自己經處在感情爆發的邊緣。她努力克制自己的內心,又無法抵擋與羅伯特在一起的強烈渴望。在一番激烈的鬥爭後,她決定聽從心的召喚,自驅車到廊橋,把邀請羅伯特一起吃晚餐的紙條貼在廊橋上。這次晚餐是兩人感情爆發的高點,弗朗西斯卡完全敞開心扉,兩人酌酒共舞,深情相擁,最後達到靈與肉的交融,感情發展到了巔峰。
愛情是利已,道德是利它。當愛情與道德相撞,就是一場人性的自我較量。羅伯特認為,遇到弗朗西斯卡,是他苦苦尋覓,一生只有一次的愛。他決定帶弗朗西斯卡一起走,弗朗西斯卡也做好了準備。看似一切已成定局,但是,在離開的時刻,弗朗西斯卡內心道德的紅燈亮起,責任油然而生,世俗的壓力,讓她擔心她走後丈夫在小鎮上會抬不起頭,擔心孩子們沒有她的陪伴,今後人生路會出錯。一邊是愛情,一邊是責任,弗朗西斯卡痛苦難耐,難以抉擇。人性的自我較量堪比旗鼓相當的一場決鬥,難以決斷。
當最後的離別時刻到來,弗朗西斯卡的內心的自我決鬥依然不見分曉。滂沱大雨中,羅伯特站在街邊,等待對面車裡的弗朗西斯卡作最後決定。隔著雨幕,弗朗西斯卡只能看著雨中的羅伯特痛苦掙扎。近在咫尺,她卻沒有勇氣走向他,最終愛情讓步於道德。弗朗西斯卡沒能衝出道德的底線,只能把這段刻骨銘心的愛埋在心底的成為秘密。
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偶然相遇,真心相愛。明明是前世緣份,卻不能一起相守,只能彼此用心相望。十三年後弗朗西斯卡收到羅伯特寄給她的遺物和一封信,得知十三年來,羅伯特也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弗朗西斯卡,他每天都在愛情與理智中作鬥爭。羅伯特在寫給弗朗西斯卡的信中說:「只要我醒著,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這種誘惑。多少次,我對自己說:『去它的吧,我這就去依阿華溫特塞特,不惜一切代價要把弗朗西絲卡帶走。可是我記得你的話,我尊重你的感情』。在分手之後的十三年中,羅伯特接受謀求得到的海外派遣,只是為了抵擋給弗朗西絲卡打電話,或者忍不住去找她的誘惑。他在孤獨中用拼命工作和回憶克制去找弗朗西斯卡的念頭,只因為尊重,所以不去打擾。
尊重與珍惜是電影《廊橋遺夢》對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愛情的最終交待。儘管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的愛情沒有衝破道德的禁錮。但是,在彼此心中,愛情沒有結束,尊重就是愛的守望。當弗朗西斯卡的兒女讀完了媽媽留給他們的信,被媽媽這段真摯的愛情深深感動,主動各自回家,挽救已經出現裂痕的家庭。尊重所愛,珍惜擁有,讓她(他)幸福,是電影《廊橋遺夢》對愛情的最終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