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愛情與道德的較量,放手只因尊重

2020-10-16 心語小站

美國愛情影片《廊橋遺夢》,是導演兼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晚年的一部力作。電影用平實細膩的手法,通過演員的實力表演,展示了已婚村婦與四海為家的攝影師在偶然相遇中產生愛情、真摯相愛,卻無力掙脫道德底線。之後十三年彼此用心守望,死後把骨灰撒在一起作為遺願的悽美愛情故事。

一個偶遇,卻是一場摯愛的開始

人生有些偶遇似乎是命中注定。《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長途跋涉要到羅斯曼橋拍攝照片,走到一個農莊向剛剛送走丈夫和孩子,正無所事事的家庭婦女弗朗西斯卡問路,弗朗西斯卡混亂的表述和一點點羞澀,是羅伯特對她心生憐愛的第一印象。

弗朗西斯卡因為無法給羅伯特指出一條明確的路線,就自願提出親自帶路。在羅斯曼橋(以下簡稱廊橋)上,隔著廊橋縫隙,她偷偷打量這個陌生的男人,烈日下忘我工作的樣子讓她有一點點心動。當羅伯特在大汗淋漓的工作之後,採了一束鮮花送給她作為答謝,她卻突發奇想的調侃: 「這花有毒。」羅伯特驚慌失措,花散落一地。這時羅伯特已經走進了她的心裡。

人的感情有時候很微妙,命中注定的緣分恰是在砰然心動的一瞬間發生。


一頓晚餐,隱含著愛的邀約

愛情需要在特定條件,特定環境中發生。兩次共進晚餐,是弗朗西斯卡與羅伯墜入愛河無法抗拒的催生條件。

第一次拍照完照,弗朗西斯卡邀請羅伯特一起共進晚餐。羅伯特在屋外的水井邊赤裸上身擦澡,弗朗西斯卡幾次從窗口窺伺,當羅伯特進屋後從弗朗西斯卡驚慌失措,心神不寧的表現中羅伯特已經有所感覺。

飯後,羅伯特向弗朗西斯卡講他常年在各地攝影遇到的有趣的事,讓多年生活在鄉村,少與外人交往的弗朗西斯卡感到既新奇又刺激。他就像一道光亮,照進了她沉悶多年的內心。弗朗西斯卡告訴羅伯特,她曾經也有理想,但是遠嫁他鄉,在這裡相夫教子,放棄了理想。如今孩子們長大了,也少與她交流,她的生活枯燥乏味。羅伯特的經歷的是她曾經的夢想,點燃了她對生活的激情與渴望。同時,羅伯特曾經去過她的家鄉,讓弗朗西斯卡倍感親切。

第二次邀約,是第二天,羅伯特邀請弗朗西斯卡一起去拍照,弗朗西斯卡卻面露難色。她在明白自己經處在感情爆發的邊緣。她努力克制自己的內心,又無法抵擋與羅伯特在一起的強烈渴望。在一番激烈的鬥爭後,她決定聽從心的召喚,自驅車到廊橋,把邀請羅伯特一起吃晚餐的紙條貼在廊橋上。這次晚餐是兩人感情爆發的高點,弗朗西斯卡完全敞開心扉,兩人酌酒共舞,深情相擁,最後達到靈與肉的交融,感情發展到了巔峰。

愛情與理智較量,道德的底線最終難以逾越

愛情是利已,道德是利它。當愛情與道德相撞,就是一場人性的自我較量羅伯特認為,遇到弗朗西斯卡,是他苦苦尋覓,一生只有一次的愛。他決定帶弗朗西斯卡一起走,弗朗西斯卡也做好了準備。看似一切已成定局,但是,在離開的時刻,弗朗西斯卡內心道德的紅燈亮起,責任油然而生,世俗的壓力,讓她擔心她走後丈夫在小鎮上會抬不起頭,擔心孩子們沒有她的陪伴,今後人生路會出錯。一邊是愛情,一邊是責任,弗朗西斯卡痛苦難耐,難以抉擇。人性的自我較量堪比旗鼓相當的一場決鬥,難以決斷。

當最後的離別時刻到來,弗朗西斯卡的內心的自我決鬥依然不見分曉。滂沱大雨中,羅伯特站在街邊,等待對面車裡的弗朗西斯卡作最後決定。隔著雨幕,弗朗西斯卡只能看著雨中的羅伯特痛苦掙扎。近在咫尺,她卻沒有勇氣走向他,最終愛情讓步於道德。弗朗西斯卡沒能衝出道德的底線,只能把這段刻骨銘心的愛埋在心底的成為秘密。


愛的最高境界:放手只為尊重

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偶然相遇,真心相愛。明明是前世緣份,卻不能一起相守,只能彼此用心相望。十三年後弗朗西斯卡收到羅伯特寄給她的遺物和一封信,得知十三年來,羅伯特也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弗朗西斯卡,他每天都在愛情與理智中作鬥爭。羅伯特在寫給弗朗西斯卡的信中說:「只要我醒著,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這種誘惑。多少次,我對自己說:『去它的吧,我這就去依阿華溫特塞特,不惜一切代價要把弗朗西絲卡帶走。可是我記得你的話,我尊重你的感情』。在分手之後的十三年中,羅伯特接受謀求得到的海外派遣,只是為了抵擋給弗朗西絲卡打電話,或者忍不住去找她的誘惑。他在孤獨中用拼命工作和回憶克制去找弗朗西斯卡的念頭,只因為尊重,所以不去打擾。

尊重與珍惜是電影《廊橋遺夢》對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愛情的最終交待。儘管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的愛情沒有衝破道德的禁錮。但是,在彼此心中,愛情沒有結束,尊重就是愛的守望。當弗朗西斯卡的兒女讀完了媽媽留給他們的信,被媽媽這段真摯的愛情深深感動,主動各自回家,挽救已經出現裂痕的家庭。尊重所愛,珍惜擁有,讓她(他)幸福,是電影《廊橋遺夢》對愛情的最終詮釋。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最好的愛情,是愛而不得
    《廊橋遺夢》是1995年的一部經典影片。《廊橋遺夢》劇照弗朗西斯卡已婚已育,住在美國鄉下。《廊橋遺夢》劇照弗朗西斯卡四天後沒有跟隨羅伯特一起走,直到羅伯特死去,《廊橋遺夢》橫在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中間的,是時間,空間,道德,責任和義務
  • 分享電影:《廊橋遺夢》
    我最喜歡的一句電影臺詞是《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對羅伯特·金凱說的一句話:我才明白,我們瘋狂愛過的,和步入婚姻殿堂的,永遠不是一個人
  • 重溫《廊橋遺夢》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重溫《廊橋遺夢》 2020-10-19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廊橋遺夢》:中年女人的愛情,就像鞋櫃裡的高跟鞋
    這是影片《廊橋遺夢》中最讓人動容,又最教人絕望的一句話。影片男女主人公,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他們一個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一個安居一隅、兒女繞膝,他們原是一組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在一個偶然的時空裡相知相愛,擁入愛河。這既是一段世俗的婚外情,又是一段反世俗的精神戀愛。那麼個人情感與家庭責任,究竟孰輕孰重?
  • 在愛欲之上——簡評電影《廊橋遺夢》
    讀到關於《手機》的一段評論,很有意思——「馮小剛把喜劇片拍成了愛情片,似笑非笑,可同樣是講述婚外情,《廊橋遺夢》卻看哭了很多人。」讀大學時看過《廊橋遺夢》,但不曾看哭過,於是我將其搜羅出來,重溫了一遍,不知道為什麼,看著看著就淚流滿面。古人云,「年少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這感慨同樣適用於電影作品。當觀者和電影文本之間的對話發生時,你知道,它不是在訴說一個和你毫不相關的故事,它就在講述你經歷或體驗的某個片段,它就在追問你腦海中曾經浮現或一直存在的困惑。
  • 《廊橋遺夢》:最美的愛情,在路上
    原創首發《廊橋遺夢》,影片講述了中年男子、羅伯特為拍攝麥迪遜橋(即廊橋)與居住在此的弗朗西斯卡邂逅,寫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看過該片的人,都會看到影片的婚外戀,無數次的爭議,留下了無數的褒貶。我也看到了婚外戀,但我更看到了一種最美的愛情,它不存於婚內,也不存於婚外:它一直在路上。沒錯,《廊橋遺夢》,讓我看到了最美的愛情:在路上。
  • 《父母愛情》與《廊橋遺夢》,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沒有固定的答案
    《父母愛情》與《廊橋遺夢這部電影像我想起另一部經典文藝作品《廊橋遺夢》。廊橋遺夢》的愛情觀這兩個故事雖然在情節上頗為相似,表示的觀點卻不同,在《父母愛情》的作者眼中,更為認同陪伴是長情的告白,所謂在人生哲理上共鳴,以及對藝術的欣賞,人類在情感上的外在延伸,而非本質需求,當天荒地老時過境遷,你終會發現這些終究都是外物。
  • 重溫《廊橋遺夢》: 藍色的約定,永遠的廊橋
    《廊橋遺夢》是一部美國大片,九十年代曾風靡各大影院,記得那時看完直接淚奔,內心一直有一種無以言說的悲愴感,而且久久不能平靜。我平時比較喜歡藍色,藍色是天空的顏色,天空高遠而純淨,而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愛正是一種高遠而純淨的愛,他們跨越時空,永遠飄蕩在古老的廊橋上,我把他們的約定稱之為藍色的約定。
  • 《廊橋遺夢》:一場情與欲的掙扎,一場回歸自我的少女之旅
    以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廊橋遺夢》,雖然上映已有20年之久,但卻因它所探討的愛情、婚姻、家庭倫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追求自由與承擔責任等問題 ,至今仍是普通人現實生活中所需要 面對的重要問題。作為本電影的男女主角克林特和梅姨,更是把人到中年婚姻裡的疲憊和愛情到來時的無措、克制、猶豫、掙扎、無奈,表現的淋漓盡致,堪稱一絕。
  • 《廊橋遺夢》作者11天寫就經典 成百萬富翁
    篇幅不長的《廊橋遺夢》在上世紀90年代一經出版,就用獨特的語言和情節打動了全世界。然而《廊橋遺夢》的作者、知名美國作家、攝影家和音樂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於3月10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家中去世,享年77歲。據他的女兒透露,父親死於多發性骨髓瘤,他已與病魔抗爭許久。
  • 《廊橋遺夢》虛假的情意,混沌的愛情
    01在《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金凱之間的愛情雖有唯美的部分,但其中卻也有令人噁心的部分。難道,只要有愛的存在就可以捨棄自己的道德底線嗎?在《廊橋遺夢混沌愛情:人們常說,為了真愛是可以捨棄所有的,可相較於與羅伯特之間的愛情,弗朗西斯卡反而選擇了幸福的家庭與僅存的良知。
  • 豆瓣8.7分《廊橋遺夢》成為經典的背後?只因切中年人的痛點
    似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痛,而《廊橋遺夢》之所以能成為經久不衰的電影,正是因為它戳中了每個人心中的痛點。《廊橋遺夢》是美國導演克林特自導自演的愛情片和家庭倫理片,改編自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處女作。插圖: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1992年,小說《廊橋遺夢
  • 《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去世
    美國著名作家、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3月10日因病在美國德州家中去世,享年77歲。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39年生於美國愛荷華的洛克福特。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92年,沃勒以中篇小說《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一舉成名,此書榮登美國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第一。
  • 《廊橋遺夢》:一部「勸退」婚外情的巨著,為何引發了離婚狂潮?
    這是影片《廊橋遺夢》中最讓人動容,又最教人絕望的一句話。影片男女主人公,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他們一個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一個安居一隅、兒女繞膝,他們原是一組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在一個偶然的時空裡相知相愛,擁入愛河。這既是一段世俗的婚外情,又是一段反世俗的精神戀愛。
  • 《廊橋遺夢》:被囚禁的人生
    影片的結尾,即在愛情聖地拋灑骨灰、以及其他人被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所感動,立即給自己的妻子、丈夫打電話表達愛意的橋段,被馮小剛去年的新片《只有芸知道》幾乎一模一樣地搬演了。這證明了《廊橋遺夢》的影響力,也證明許多中國電影導演,不是到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去找素材
  • 佳片推薦 |《廊橋遺夢》
    事實上,婚姻關係中的倫理幾經變遷:四十年代的《魂斷藍橋》中,費雯·麗苦苦守候著戰場中杳無音訊的未婚夫歸來,卻因為無法忍受自己在等待中為了生存的被迫失身,主動選擇葬身車輪之下;而《廊橋遺夢》幾十年後的當下,社會提倡自由戀愛,出軌似乎再也不是一件需要多少成本的事。片中關於愛情抉擇的兩難境地自然而然地讓我想到了《午夜巴塞隆納》。
  • 電影分享:《廊橋遺夢》
    當你身處一段愛情或婚姻,生活平平淡淡,與配偶相濡以沫,兒女正茁壯成長,但其實在你內心你對於這段愛情已經感到枯燥、無聊與無奈了,或者說你為了家庭割捨了自己
  • 《廊橋遺夢》你是否被經典感動?
    ——這是道德的宣言: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人若不負我,我絕不負人。《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愛情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該片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在經歷了短暫的浪漫和甜蜜後,嘗到了愛情的滋味。
  • 《廊橋遺夢》,看懂已中年
    不知怎麼就翻到了《廊橋遺夢》。這麼多年的經歷,早已讓我明白了當年的自己很多認識是極其膚淺、片面甚至偏激的。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去讀,感觸和收穫大不一樣,電影也當如是吧!那麼,就重溫一次《廊橋遺夢》吧!他在專注的工作中突然發現那張紙條,也不禁心動,再次接受了邀請……他們陷入愛情,既突如其來,又水到渠成。她確定自己對他的愛情不是他眾多旅途豔遇(她想像中的)中的那種,他也感到,「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 《廊橋遺夢》:放飛愛情小鳥,守著煙火老巢
    《廊橋遺夢》的劇情很簡單,內容大致為:有一兒一女的中年女人弗朗西斯卡,偶遇了攝影記者羅伯特。弗朗西斯卡的少女夢被點燃,她有些主動地走近羅伯特。羅伯特也因費朗西斯科和自己的人生密碼正好吻合,於是,兩個人在四天的時間裡,讓愛情深到了骨髓裡。之後,他們放飛了愛情小鳥,羅伯特遠走天涯,費朗西斯卡守著煙火老巢,各安其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