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解構政治,《政客》其實也在將政治祛魅

2020-10-09 段雪生

一年前,我並沒有看下去這部劇,四十分鐘就棄了。誤以為這就是一部小題大做、風格尷尬的校園政治諷刺劇。

恰逢第二季推出,我拾起來先看了第二季,又倒過來補看了第一季。我忽然接受了這種將人物和劇情都扁平化的尷尬風格。它的格局也不小,如果它能拍到第四第五季,格局可能非常大。簡單地說,目前,它講了兩個故事,或者說,一個故事的兩個階段。主角名叫佩頓,第一季圍繞他學生會主席的系列競選活動展開,從第一季最後猛然一躍,直接將大學跳過,佩頓宣布競選紐約州參議員,整個第二季便圍繞這次激烈的競選展開,驚人的是,他還真的如願以償了。

第一季和第二季在時間軸上有一個數量級的跨越,一下從高中跳躍到社會,從學生會競選突變到州參議員競選。那麼一部政治劇為什麼要特意用一季來展現學生時代的競選呢?沒見過有劇集會這麼做。事實上,這麼做的獨特性在於它展現了一個政治家的青春期,暴露了他在走上全國政治舞臺之前的個人史。這樣,觀眾能夠縱觀一個政治家從稚嫩走向成熟的全過程,他毛手毛腳留下的愚蠢的小辮子,和他殺人於無形的謀斷算計,勢成兩極,卻同樣重要。

如果說第一季的政治行為還有點像中學生過家家,第二季則更上了一層樓,層次更高,視野也變得更廣闊。故事容量也不再止於佩頓一條故事線,連任多年穩坐不倒的紐約州資深參議員迪迪作為佩頓的強勁對手,絕對比第一季為了報一箭之仇臨時上場設障的阿斯特麗德剽悍得多。第二季最後,更是牽出佩頓的母親競選總統,更搭檔迪迪,若能成功,兩人將一舉刷新歷史——美國首位女總統,首位女副總統,以及總統和副總統全部被女性包辦。

不過這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很有可能會挑一位女搭檔,所以是電視劇還是現實世界先創造歷史,還得另說。

那麼《政客》,或者說《大政治家》,究竟要表達什麼呢?

一眼望去,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部政治諷刺劇。第一季第一集第一幕就奠定了這層諷刺基礎。哈佛面試時,佩頓在辦公室當著院長的面,沒羞沒臊地自述自己七歲做了一個夢,從此立下入主白宮的鴻「浩」志。為此,他的書架只放偉人傳記。

為此,他也從小背負了莫大的壓力。

他過得並不幸福,缺乏情感感知能力,甚至懷疑自己具有反社會人格。這同他的身世有關。表面上看,他是一隻金窩裡面飛出的金鳳凰,他的父親身家數十億美元,高中學生會競選時他就已經具備了一整套分工明確的選舉班子。但他其實是個養子,而且家中還有兩個處處針對他的雙胞胎哥哥。過早、過多地讓自己承擔壓力,是為了證明自己也能為家族做出貢獻。

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我們看到政治對人早早地異化。在第一季學生會競選中,我們已看到一群不滿二十的學生如官僚般勾心鬥角、合縱連橫,極盡所能。

操弄得如同總統選舉般聲勢浩大的校學生會主席選舉;佩頓形影不離的學生選舉團隊,及其精工細作的選情圖表、中間選民爭取;競選者之間種種不擇手段的行為,包括自汙、攻訐、先敵後友等;名校如哈佛與富貴家族的利益交換;學生們超越同齡人太多的心計謀略;男女主角精緻利己的家教;權勢家族子弟與平民家庭子弟天然懸殊的社會處境;為了競選犧牲女友,甚至利用死去的同性愛人;床笫間「三人行」時的充分民主;政客們混亂的私生活;用洗澡水煮咖啡的激進環保主義;男主為童年時穿內褲Cos印第安英雄,涉嫌種族歧視而公開道歉;令競選淪為鬧劇的猜拳決勝負;等等。以上無一不是熱烈的諷刺。

但更悲哀、冷感的諷刺部分還是政治與人各自與相互的異化。政治被異化得只剩下權力角逐和黨同伐異,人性又被政治異化得瘋狂、盲目、唯利和殘缺。

在家庭關係和政治生活中並不幸福的佩頓,心理出現了一個障礙。儘管他具備博愛的人格,但他無法自然而然地產生真誠的情感,他只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產生真誠的情感。這樣的真誠只是一種政治化的真誠,而非人性化的真誠。正如佩頓的名言:「裝模作樣才能有模有樣。」

真正將佩頓解救出來的是裡弗,兩人之間發展出了一段柏拉圖式的同性關係。裡弗讓佩頓體會到了港灣一般可以依靠的安全感,裡弗的死更讓佩頓釋放出了人性化的真實情感,淌下不由自主的淚水。

看這部劇的時候,我一直在留意、在想,它除了諷刺以外,還剩下什麼?除了解構,還有建構嗎?正是從這件事,我發現了它的B面。

《政客》這部劇不只有諷刺。在我看來,它也在為政治祛魅,正常化政治,讓我們平視政治,打破我們對政治黑暗詭譎、政客唯利是圖的刻板看法。政客西裝下的心臟照樣有常人的體溫,雖然片頭中,石油澆鑄了紅色的心臟,政客被削塑成冷酷的智慧機器人。

政客也會有內心的矛盾衝突,也會有感動淚垂的時刻。正如劇中佩頓做壞事時也會良心不安,迷惑時也會被裡弗的靈魂帶回理想主義的道途。正如佩頓前女友艾麗絲前一腳諷刺佩頓《畢業生》沒看懂,後一腳就上演了落跑新娘的翻轉。正如佩頓第二季的大敵迪迪發自真心的讓賢之舉。

如果你將政客視為萬千職業的一種,承認它在太陽底下的,正如承認它在幕布後的,它真的還有那麼神秘,那麼陰森嗎?或許,我們應該將「政客」一詞換成更為平和的稱呼:政治家。

《政客》就是這樣一部諷刺卻又溫情的政治喜劇,佩頓就是這樣一個卑鄙與高尚並存的趣味主角。

(希望您移步前往我的個人訂閱號「段雪生」)

相關焦點

  • 國際銳評:美國政客歇斯底裡的政治霸凌必遭堅決反制
    國際銳評:美國政客歇斯底裡的政治霸凌必遭堅決反制 央視新聞 2020-12-08 21:02 央視新聞12月8日消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當日發表聲明
  • 反對祛魅
    當然,他們也描述了他們看到的東西是對資本主義商品化和法西斯主義政治的神話和魔法的暫時「偏離」,是對啟蒙的反衝作用,但是他們通常假設祛魅是回歸的前提條件。窗體底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不僅是致力於種種祛魅敘述的哲學家。
  • 不要將香港作為政治棋子!
    舉報   @中國新聞網  「那些聲稱『與香港站在一起』的西方政客
  • 政客「網紅化」,臺灣政治走向沉淪
    除了「立法院」打架,高嘉瑜近來爆發的一系列風波,也成功吸引鎂光燈的聚焦。她先是自稱「買不起房」卻被起底名下有房產,後又公布自己如垃圾回收場的閨房;接下來,又和臺北市議員遊淑慧等人「掐架」,每次都能收穫島內網友的關注。最新調查顯示,高嘉瑜的網絡聲量飆到第二,僅次於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
  • 陳之漢遭槍擊後,柯文哲等島內政客蜂擁「蹭網紅」被批「臺灣政治的...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臺灣網紅「館長」陳之漢日前遭槍擊,住院休養期間島內不分藍綠白的政客紛紛前去探望。有島內輿論質疑稱,政治人物講究網絡聲量,刻意蹭網紅,已經把政治專業拋諸腦後。《中國時報》3日評論稱,如今的亂象是臺灣政治仿佛已被網紅綁架,網紅在網絡上帶風向,政客就跟著跑,把自己的政治專業完全拋諸腦後。文章直言,「這是臺灣政治的悲哀」,我們的政治人物沒能力接地氣,沒有論述能力說明其政治理念,反而依靠網紅,久而久之變成依賴網紅,被聲量牽著走,「政治人物不能撥亂反正,反而隨波逐流,為自己寫下政壇鬧劇」。
  • 川普的政治遺產
    報導還說民主與共和兩黨爭相求見川普,為了拿政治獻金。記者採訪川普:你為什麼如此受人愛戴?他露出那經典的「我知道但不告訴你」的神秘微笑回答:「我愛人民,人民也愛我。」美國的大眾神話和英雄,這位億萬富翁其實是為媒體和大眾量身訂製的偶像。
  • 培養「總統」要趁早——美劇中的「政治遊戲」
    吳晨/文奈飛網劇《政客》(The Politician)完全顛覆了青春少年劇的三觀,將矛頭直指美國民主制度的病入膏肓與個人主義政客的方向迷失。而他的競爭對手是兩位女孩子,而且其中一位還是「中性」的黑人女孩,敘事也同樣是雙女生組合,黑人女孩擔任學生會副會長,都是歷史的突破。不過這種為歷史而歷史的選舉,很蒼白。其次、選舉最怕的是家醜見光。
  • 培養「總統」要趁早——美劇中的「政治遊戲」
    吳晨/文奈飛網劇《政客》(The Politician)完全顛覆了青春少年劇的三觀,將矛頭直指美國民主制度的病入膏肓與個人主義政客的方向迷失。可以說,這是一幫生活優渥的優等生的高中生活,除了約略展示出的「流動的性」——把同性戀當作一種新鮮事物去嘗試,就好像是最新的流行一樣——幾乎沒有派對和放縱的情節。他們在意的是能否上最好的大學,競選學生會主席的經歷是否能在自己未來政治生涯中加分,在小小的學校池塘裡練就自己的一套競選武功。
  • 「林子健被擄案」——反對派的政治砒霜
    林子健其實是戴上口罩、鴨舌帽和太陽眼鏡後,獨自乘坐紅頂小巴由旺角往西貢。警方以涉嫌「誤導警務人員」罪名,將林子健拘捕。警方強調,虛報被非法禁錮屬嚴重罪行,不單浪費警力,亦引起市民恐慌,對此予以強烈譴責。閉路電視顯示,林子健系獨自乘車前往西貢,並未出現綁架、擄走的情況林子健只是一個長期在政壇鬼混的茄喱啡,鬱郁不得志。
  • 娛樂化的臺灣政治是禍還是福?
    黃瀞瑩若投入選舉,將挑戰民進黨現任「立委」吳思瑤,迎戰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汪志冰、前新北市議員李婉鈺,這三人也都被稱為是臺灣「政壇美女」。因此,四人的競選被稱為「四個女人顏值、世代之戰」,引發媒體高度關注。  歷數臺灣政壇幾十年,帥哥美女還真不少,想要一一例舉,又恐有遺珠之憾。遠的不說,就說當下。
  • 《副總統》我們玩兒不明白政治
    《大空頭》的導演Adam Mackay將他的諷刺對象從華爾街轉向了白宮,要說這個世界上影視素材最容易找的地方,大概不外乎這兩個吧。Adam Mckay慣用的交叉剪輯在本片依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初沉迷酒精的頹廢青年和最終手握無上權力的副總統對接在一起,讓人意識到「獲取權力」在某種程度上說大概是一種天賦。
  • 《帝一之國》:大鷹彈的政治遊戲場——海帝高校
    《帝一帝國》,片名已經告訴我們,這將是一部講述主角帝一運用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手腕能力在海帝高校大展身手的電影。看罷,不由覺得片名不如改為《大鷹帝國》比較恰當,還能與曾經輝煌的大英帝國湊個同音。號稱「超精英學校」裡的學生,除了大鷹彈,其他都是扮演過家家的小朋友,他們只講正義道德,而可以拋棄利益,看著這群將來在日本政壇叱吒風雲的學生,我不由欣慰地笑了。
  • 25部政治電影:政治和電影,哪個更刺(gou)激(xue)?
    雖然各種民調顯示兩名候選人的支持率差距不大,但明眼人都知道,希拉蕊穩操勝券的選舉人票已經超過300張,遠高於競選獲勝所需要的270張,所以北京時間明天美國將出現歷史上首位女總統,幾無懸念。美國大選就將結束,關注美國大選的人們對這齣持續了600天、百轉千回的大戲落幕,可能不無遺憾。不要緊,除了現實世界,我們還有電影。論峰迴路轉、懸疑刺激,也許沒有哪部電影能比得上今年的美國總統選舉。
  • 政治個體戶柯文哲,何去何從?
    他曾經是臺灣頂尖的葉克膜專家,他主要負責病人最後的急救工作,對他而言,沒有什麼比將問題解決掉更重要的事情。至於如何解決,就是反應要快。所以,柯文哲創造了許多關於速度的名言,比如三年前他曾表示,雖然說錯話「流血」會有一群「鯊魚」過來,但「速度是重要原則」,因這個世界不是大的打敗小的、強的打敗弱的,而是快的打敗慢的,「快」要變成一種文化。
  • 伯羅奔尼撒之戰的希臘霸主相爭,其實是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的對峙
    戰爭往往被稱為「流血的政治」,其本身就帶有政治的目的。一場戰役的打響其實就是不同政治之間的對峙,因為不管是起於利益相爭還是權力相奪的戰役,其實戰爭也就是手段而已,最終政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政治與戰爭之間是主從關係,戰爭是為政治而服務的。
  • 川普的「狗哨政治」
    但其實你再仔細看看數據的話,會發現它不是7天3起槍擊,而是每天都有很多起槍擊。光拿8月3號這一天來說,在這一天裡,全美國接到報案的槍擊事件,就有183起。而這裡面最大的一起,就是「德克薩斯州沃爾瑪超市」的那起。雖然我們說「自由美利堅,槍擊每一天」,每天美利堅都要發生槍擊案。但最近槍擊案的性質,正在發生明顯變化。
  • 政治娛樂化——《副總統》
    在揶揄了金融業後,亞當·邁凱將目光瞄準最具爭議的美國前副總統迪克·切尼Dick Cheney,用同樣偽紀錄片的方式和機靈感十足的敘事風格,給迪克·切尼拍攝了一部有趣另類的傳記片。電影《副總統》用一種極不正經的方式展現這位政客的從政經歷,滿足人們偷窺高層的心理,不時地加入一些插科打諢的對白,通過旁白和演員自白打破第四面牆,讓觀眾們感受到一位活在自己身邊的副總統。
  • 「國際銳評」美國政客歇斯底裡的政治霸凌必遭堅決反制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8日發表聲明,無端指責中方依法制定和實施香港國安法,悍然宣布美方將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實施所謂「制裁」。這一行徑蠻橫無理、瘋狂惡劣,嚴重詆毀中國最高立法機關正常議事程序,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幹涉中國內政,嚴重損害中美關係,是徹頭徹尾、歇斯底裡的政治霸凌。針對美方惡劣行徑,中方將採取堅決有力反制,堅定捍衛自身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去年6月,在境外勢力的策劃和鼓動下,香港發生修例風波。「港獨」和本土激進分離主義的猖獗罪行,導致香港社會一度陷入嚴重動蕩。
  • 「館長」被槍擊住院,政治人物紛紛探望,網友嘆:臺灣政治的悲哀
    更讓人驚訝的是,他負傷住院後,包括新北市長侯友宜、臺北市長柯文哲、「時代力量」前主席黃國昌紛紛在百忙之中前去探視,有網友直言,「政客對一個網紅點頭哈腰,真是臺灣政治的悲哀!」「面目可憎」為啥成為網絡大V從長相看,陳之漢就「很社會」:五大三粗、全身刺青,平時說話也是「三字經」不離口。
  • 手握龐大資金,影響國家政治選舉,探究財閥在韓國的社會地位
    那麼大財閥在韓國的政治生活中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韓國財閥的社會地位為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可撼動的呢?一、 財閥在韓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的時候我們會在韓國影視劇中發現很多的大財閥手中除了掌握著數額巨大的資金之外,還可以隨意號令很多的國家機構。在這種情況下,韓國人民的民主社會就變成了大財閥掌控下的少數人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