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老爸總愛給我們講一些他經歷過的事:
那是在戰亂時期,發生饑荒,很多人好多天都吃不上飯了,終於有一天,有人賑災,在那開粥棚發粥,於是好多人都去搶著喝粥,大家還一邊喝還一邊罵,說為什麼不給飯吃。
我當時就問,為什麼不給他們上點饅頭什麼的呢?老爸說,餓了這麼多天了,人的腸胃功能已經很弱了,此時突然大量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很多人馬上就會被撐死。所以,遇到災民,給的就是粥,等你的脾胃功能慢慢恢復了,才可正常進食。
同樣的,我們經常見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補益藥及保健品以後,身體的健康狀況不但沒有增強,反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有的甚至加重了病情,這種情況就叫做「虛不受補」。
中醫如何看待「虛不受補」?《內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意思就是人體虛了,就可進補。那麼為什麼又有「虛不受補」這種說法呢?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虛不受補,即體質虛弱,不能承受補藥的藥力。補益藥可以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治療各種虛證,但是並不是萬能的。補益藥也有一定的適應範圍、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應用不當只會適得其反,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很多體虛的人,或者大病初癒的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各種補藥上,最容易出現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的原因有4個中醫認為「虛則輔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因此體虛的人需通過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來調整虛實,還要依照不同人的體質和病證進行辨證辨體進補。
進補是為了補虛扶正,若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不當,均可引起不良反應,造成虛不受補,例如有的人越吃補品就會越上火。究其原因,有以下4個方面:
1.補錯了
補錯了的意思,是你以為自己是虛證,其實是實證。很多人有水溼、瘀血、氣滯等實證,再用補藥,只會讓淤堵的地方更堵。當虛實不分,實證被當成虛證去進補時,身體自然會啟動抵禦機制,從而出現不適。這種情況下,需要先把實邪去除,才能進補。
2.體內氣血不通暢
進入人體的補藥必須通過「氣血」這個傳送帶運送到全身,才能發揮效用。當體內氣血不通暢,「傳送帶」的運轉自然也會變慢或停止,補藥不僅無法發揮作用,還會使傳送帶運行得更慢,造成惡性循環。
3.脾胃虛弱
中醫認為,脾胃是身體的中樞,有升降氣機的功能,可以升清降濁。當脾胃功能虛弱,或脾胃不通時,氣機就會逆行,該降到下焦溫暖腎水的相火就會隨著氣的運行上衝到頭面部,身體無法消化和吸收這些補益的精華,造成淤積,就出現上火症狀。因此,脾胃虛弱的人,越補,上火就越嚴重。要想吃進去的補品轉化成氣血,一定要脾胃壯、脾胃通。
4.根本不需要進補
這種情況最常見,清代名醫彭曾說:「補之為義,大關哉,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明根本以誤人者,是不可不進也。」對於身體來說,不是越補越好,進補也要對應一定的症狀。如果你根本沒有出現體虛的症狀,就盲目進補,自然會虛不受補。
正確進補,有效方式有3個進補3個原則要牢記:首先虛實夾雜先除實,其次先調神氣後補身,最後糾弊和胃分陰陽。
當確定自己體虛,真的需要進補時,也不能各種補藥亂吃一通,得掌握正確的方法。
「補」包括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中醫主張:「虛不受補,根在脾胃不調。」虛證,一般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故而,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來進補。
最後,辨明體質最重要。所謂「一藥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種補益藥品,只能適合一定的體質,治療一定的病症。因此,進補前一定要到正規醫院,讓中醫明確自己是何種體質,是陰虛、陽虛,還是氣虛、血虛等等,再對症下藥,科學進補。
延伸: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虛不受補」的體質?明明很怕冷、怕寒,但是一吃生薑、羊肉、桂圓等熱性食物或藥物時,就會上火。
明明體弱無力,感覺很虛,但是一吃黃芪、人參等補氣的藥,就出現不適,會有胸悶、噁心的感覺,還會出現熱證。
身體出現明顯的陰虛症狀,比如無苔、舌苔脫落、舌苔發白等,但是一吃阿膠、紅棗等滋陰的藥物時,就會出現胃腸道不適,感覺無法消化,出現胃脹、胃痛等症狀。
當你遇到上述情況時,可能就是虛不受補的體質,需要去除實證,然後先調神氣後補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