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霜丨勇闖好萊塢的華裔女性第一人

2021-02-13 後浪

我是黃柳霜

來自老香港

如今星耀好萊塢

我心甚歡暢

 

夢遊巴格達

我貌似東方

對人很友善

我給他們送歡笑

 

祝福中國

我無能為力

讓自己更美

他們要我乘船趕赴太平洋

 

中華絲綢和稻米

你肯定會喜歡

請想像我像它們一樣沒

 

我是黃柳霜

來自老香港

我將永遠愛著她

 

每當黃柳霜為朋友哼唱這首朋友為她寫的情歌的時候,朋友都會說:「她讓人心碎。」她就是一代傳奇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她的一生,就如同在天平的兩端間小心翼翼地前進,以求平衡。


「黃禍——中國人殺入演藝圈」

 

這是《鎏金電影》(Motion PictureClassic)在評論黃柳霜時用的一個拙劣的題目。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電影界對於黃柳霜這一亞洲面孔的態度。

 

故事要從那家位於唐人街的洗衣店開始講起:

 

1905年1月3日,黃柳霜在距洛杉磯唐人街幾個街區的花街351號出生。之後,她的父親與母親在唐人街開了一間黃氏洗衣鋪。黃柳霜是二人的二女兒,他們叫她安娜·眉(Anna May)。

 

柳霜和姐姐黃露露,從小就在洗衣店幫忙。而在幫父親遞送衣服的經歷也使得她們得以與華人以為的成年人接觸。她9歲時,用送衣服得來的小費去看電影;10歲時,美貌就被發掘,成為一個皮貨商的上衣模特。她的腦子裡充滿了當影星的夢,她由此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電影明星。

 

繼1919年的第一部作品《紅燈籠》後,17歲的黃柳霜創造了第一個另世人矚目的熒幕形象和角色——《海逝》中的蓮花。

 


《海逝》的開場,她的動作恰到好處,簡潔明快又內涵豐富。她在片中哭的梨花帶雨,讓人為之動容。本片讓她紅透好萊塢,影評人也紛紛稱讚,好萊塢更是對她讚美有加。也正是《海逝》中她所展露的演技,讓好萊塢的巨星之一的老道格拉斯·范朋克挑選演員時,想到了黃柳霜,於是有了下一部讓她名震全球的《巴格達竊賊》。

 

 她在《巴》中飾演的蒙古女奴,演技精湛,並且扮相也震驚了整個電影界。本片是美國當年的票房冠軍,並且在多國熱映。

 

儘管全世界都震驚於她的美貌和熒幕形象中,但蒙古女奴裝的裸露讓黃家蒙羞,也讓大洋彼岸的中國驚慌失措——中國以「鬼片」之名禁映了本片。

 

除了來自家庭的壓力,當時的美國社會,也對她有諸多掣肘。製片規則不允許有異族間的接吻,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那些剝奪她在熒幕上親吻另一個演員權利的審查員和導演們,卻又極力腔調她是如何背離了中國傳統。

 

這種困境,越發明顯。於是對夢想以及自由的追求,驅使她離開了美國。

 

「我想我之所以離開美國,是因為我死了太多次。」

 

1928年4月,黃柳霜抵達德國漢堡。德國人已經準備好體驗黃柳霜的吸引力。六月的一晚,黃柳霜曾面見瓦爾特·本雅明,在本雅明看來,柳霜的名字寓意著「一杯茶中的花蕾,漸漸綻放,充滿月光,了無俗香」。

 

在德國期間,黃柳霜接拍了《墮落之愛》,本片是繼六年前《海逝》之後首部黃柳霜主演的影片。這部電影的美,震驚了德國、奧地利和法國的影評界。但是英國版本中,黃柳霜與搭檔的深情一吻,被刪掉了。美國媒體熱衷於報導吻戲被刪減的尷尬,但在該片在倫敦公映期間,黃柳霜每晚都出席放映,如同一個勤勉的工人。隨後,她前往巴黎以及倫敦,並很快名動霧都。

 

但是即便歐洲待她十分不薄,她還是十分清醒,她懂得繁華如夢的道理。她曾這樣對一名法國記者說:「成功不是你能購買並終生擁有的珠寶。恰恰相反,即便是最耀眼的明星,隨時都可能因為短暫的原因摔得粉身碎骨,悽慘地埋沒於煙塵中。觀眾是無情的裁判。」

 

1929年歲末,一部《唐人街繁華夢》,又將黃柳霜的事業推向了高潮。尤其是當時喬治·波拉克為奧地利影院設計的大幅海報,更是凸顯了她濃鬱的異國情調——畫中她身穿吉普賽長裙,裸露上身,腕上掛著達達的手鐲,身後是皮卡迪利廣場的浮華。讓歐洲的精英們震撼,為其留戀忘返。這張海報,展現了黃柳霜在歐洲享受的個人自由的一面。

 


《唐人街繁華夢》堪稱默片時代英國電影經典之一,為她贏得了非凡的榮譽。之後,一部《海棠》,成為她歐洲之旅的最後一部電影。

 

「不變的卻是只有一個真正的東方演員,她就是黃柳霜」

 

結束了歐洲之旅後,黃柳霜於1931年回到了洛杉磯。正在她猶豫是否要重返好萊塢之際,她在歐洲的榮耀讓派拉蒙對她另眼相看,安排她出演根據暢銷小說《傅滿洲的女兒》改編的電影《龍的女兒》(抑或被稱作成《龍女》)。本片黃柳霜作為頭號女主角,搭檔早川雪洲與華納·奧蘭,也便成就了這部電影的另一美譽——首部由兩名亞洲演員主演的電影。

片中她戴著京劇頭飾,卻西式地裸露雙腿。本片一上映就好評如潮,在觀眾眼中,她的演技精湛,嗓音完美,將人物表現的十分到位。

1931年,美國沒有演出安排,黃柳霜準備返回歐洲。恰在此時,《上海快車》邀請她出演該片的三號人物,與瑪琳·戴德麗一同合作。該片很快又成為當時的票房明星,倘若那時便有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一定會憑藉這一角色贏得最佳配角獎。

 

而真正與奧斯卡失之交臂,卻是因為女主角是中國人的賽珍珠的普立茲獎改編作品《大地》。本來大家都認為憑藉她的演技,以及華裔的天生優勢,必定能出演阿蘭一角,但最終片方還是決定由德裔女演員路易斯·蕾娜出演阿蘭,蕾娜曾連續兩次獲得奧斯卡,而《大地》幫她拿到了金像獎。憑藉黃柳霜的才華,如果由她出演阿蘭,定能捧回奧斯卡。但是她的演藝生涯的巔峰,也就止於此了。

 

「現實中難覓真愛,銀幕上亦然」

 

早在黃柳霜在好萊塢開始嶄露頭角之際,黃父就提出過結婚一事。法律禁令(1907年加州法律中的一項規定,在美國出生的女性公民一旦與外國人結婚,就要加入丈夫的國籍。這意味著如果她與華人結婚,就要丟失美國公民的身份)和家庭束縛(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女性的任務就是相夫教子)使黃柳霜拒絕任何婚姻計劃。而為了她的事業,她於黃父處做的爭取,也體現了她身上的美國化程度多高。

 

黃柳霜一直都喜歡的是白人成年男子。一段與好萊塢最具創造力的攝影師之一——查爾斯·羅塞爾的戀愛,讓她無法自拔。羅塞爾比她年長20歲,且一生以冒險為伴。

 

而與瑪琳·黛德麗的同性緋聞,更是讓她的事業一度遭受不小的打擊。黛德麗曾與瑪戈·萊昂共唱一曲《最好女友是何時》,成為了20年代末柏林女同性戀者的主題曲。沒有人能說清二人之間是否真的有過一段戀情,但黃柳霜也只不過是黛德麗的又一個戰利品,後者用性來表達普通的友情,而並非深深的愛戀。

 

但如果她和黛德麗真有其事,這段感情則再次證明了柳霜敢於突破界限、混淆劃分人類行為界限的勇氣。

 

「一顆彎曲的大樹,一個靈魂扭曲的女人,比起那些在身體和道德上更完善的人來說,可能愛得更加高貴。」黃柳霜在談論人間真愛時,如是說。

 

「中國公民」VS 「中國貴客」

 

黃柳霜一面是摩登女郎,同時也是傳統的華人女子。所以她身上無時無刻都會流露出這種矛盾身份的影響。

 

她曾對記者說道:「我真希望自己生在中國」,因為她對自己的「同胞,這些最古老的文明人士」懷有深深的敬意。但是早年她在好萊塢的發展,卻又因為她的亞洲面孔,以及華裔身份,受到諸多限制。她的一生,也都在尋找雙方文化的認同,甚至到了一個新的文化中,也在不斷尋找認同感。

 

即便在歐洲期間,她甚至度過羅素的《中國問題》,以此來了解英國人對中國人的態度。在談起語音語調在有聲電影中的重要性時,她曾說:「英國人不喜歡我的口音,我不得不學德語,不得不學習英語演說技巧。」

 

在面對法國記者時,她也公開談論成為歐洲人:「要是我的靈魂和你們的不一樣怎麼辦?那是我的錯嗎?我不是徹頭徹尾的中國人,也不是徹頭徹尾的歐洲人。時也命也!我的靈魂的這兩部分如貓狗般的爭鬥著。

 

1935年,黃柳霜被引見給京劇大師梅蘭芳和「電影皇后」胡蝶,激起了她對京劇的濃厚興趣,於是她的尋根之旅即將開始了。

 


回中國前,她甚至讀了林語堂的名作《吾國與吾民》,以便增加對中國的了解。而林語堂在書中探討了生活中戒急用忍和平和之道的重要性,這幾乎就是黃柳霜與好萊塢的關係的真實寫照。

 

來到上海後,她很快成為了各種豪華晚宴的座上賓。顧維鈞夫婦為她舉行了歡迎晚宴;成為上海「最佳著裝女士」場合的焦點;《良友》、《北洋畫報》、《申報》和《玲瓏》等多家中國報刊雜誌也常常刊登她最新的電影劇照;她甚至被北平大學這所中國最著名的大學授予榮譽博士頭銜;與司徒雷登與她的友誼,也為她添了政治分…一切的一切都讓她在中國如魚得水,這種親切的歡迎改變了她的情緒。

 


在歐洲,她與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相聚的意義是尋找生活與職業;在好萊塢,種族偏見把她推到邊緣,她在美國不過是一名所謂的「中國公民」;相形之下,她在中國經歷的一切,是文化與民族的認同:

 

「雖然像父母一樣在美國出生,但是我卻是一個純正的中國人,比任何時候更中國。當完成自己的首次尋根之旅後,我發現自己在這裡焦躁不安,尋找某種找不到的東西。這種東西中國人在許多個世紀以前就已經找到了,即心靜如水,這來自於對生活的感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寧靜。」

 

故此,她對中國的電影事業充滿熱情:「中國電影的潛力無可估量。」在抗戰時期她也傾注了許多精力幫助中國走出這場戰爭。並且她的慈善事業,也一直與中國息息相關。

 

「黃柳霜,來自電影世界的,我們的老相識」

無論怎樣,我們都不能否認黃柳霜的美及東方風情,為時尚界帶來的震蕩。成名早期,為她拍攝特寫鏡頭的就是黃宗霑。黃宗霑曾經在為她拍照期間,抓拍一張她的衣服自然滑落肩頭的照片,具有無限風情。

 


1927年,她就作為模特和奇裝異服的設計者而備受矚目。她身穿中國織物的浴衣照風靡日本和中國。同年,她又穿了讓人大跌眼鏡的庫拉肯套裝(kulak suit),據說是第一款女性商務套裝。

 

來到英國後,英國少女紛紛把臉塗成象牙色,名曰「黃氏膚色」;把劉海剪齊,遮住前額,梳起「黃氏髮型」。


 

就連安迪·沃霍爾也在其藝術生涯早期設計了一件拼貼藝術品「瘋狂的鍍金拖鞋」,來表達對黃柳霜的敬意。

 

在《龍的女兒》中,她所著的由拉維斯·巴頓設計的繡龍旗袍,現在被看作20世紀最美的女性服裝之一。她在1965年把它捐給了布魯克林博物館,隨後又被送給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博物館曾在其年度大展Met Gala把主題確定為「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其實這場展覽才是這次盛會最大的亮點。而其中的一個專題展就名為「Anna May Wong黃柳霜」,上文提到的「龍袍」就曾在此展出。

 


日後,我們能不斷的從各類女星身上看到她的痕跡,不論是國際紅毯上的中國風禮服,亦或是對於她的雜誌專題回顧,都可以顯示出她作為第一代在好萊塢揚名的中國面孔的不朽影響力。


「第一部有聲電影中的第一句臺詞是『可惜』」

 

這一句可惜,就如同她的一生寫給她的判詞。

 

可惜她是中國人,卻生在美國;

可惜她是中國人,無緣奧斯卡;

可惜她是中國人,無緣婚姻;

可惜她是中國人,卻永遠不能回到祖國的懷抱;

可惜她走上了星途,最終沉湎菸酒,被深深的幽怨困擾;

可是她生不逢時,「時也命也!」

 

我以海濱為床

棕櫚葉在頭頂搖晃

還有海浪拍打出濱海之歌

讓我留在那裡,讓我留在那裡

 

我要這瘋狂的世界自己作出抉擇

我永遠都不會叫喊:「怎麼回事?」

 

我以海濱為床

棕櫚葉在頭頂搖晃

還有海浪拍打出濱海之歌

讓我留在那裡,讓我留在那裡

——《濱海之歌》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黃柳霜》一書。


後浪 微信號→ hinabook

感謝讀書讓我們帶著內心的神明,在另一個時空裡相遇。

相關焦點

  • 黃柳霜:好萊塢首位華裔影星,風華絕代後半生卻落得一身罵名
    好萊塢星光大道上一共有兩千餘顆星星熠熠生輝,但只有三顆是屬於華人的:李小龍,成龍,黃柳霜,其中唯一一位女性,就是黃柳霜。黃柳霜的一生堪稱傳奇,她從默片時代崛起,經歷了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在好萊塢對華人歧視和歪曲的歲月裡,她奮起反擊,獨自綻放,成為上世紀好萊塢最受關注的東方面孔。
  • 好萊塢首位,華裔女星黃柳霜
    能在好萊塢叫得響的華人影星屈指可數,名氣最大的當屬李小龍和成龍,今時今日進軍好萊塢都很困難,更別提百年前華人備受歧視的美國了。要說西方人最早認識的中國明星,繞不開一個名字:黃柳霜。黃柳霜,是好萊塢首位華裔女星,最早在西方成名的中國女藝人。
  • 進入好萊塢的首位華裔是誰,祖籍廣東臺山的美籍華裔女孩黃柳霜
    說起中國進入好萊塢的明星,許多人首先就會想到成龍、李連杰和章子怡等人。你知道第一位進入好萊塢的華人演員是誰嗎?黃柳霜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的華裔女演員,1919年的時候,年僅14歲的她就參演了個人首部美國電影《紅燈籠》,之後參演眾多電影紅極一時。
  • 首位華裔好萊塢影星黃柳霜
    22日打開Google搜尋首頁,跳出來黑底白字的Google英文字樣,其中還有一名留著瀏海、帶著長耳環的黑髮美女圖案,而這位有著柳葉眉、稍微鳳眼的女士,其實是美國第一位華裔好萊塢影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97年前的1月22日,由她主演的默片海逝(The Toll of the Sea)第一次在美國各大戲院上映
  • 首位華裔好萊塢影星黃柳霜
    22日打開谷歌搜尋首頁,跳出來黑底白字的谷歌英文字樣,其中還有一名留著瀏海、帶著長耳環的黑髮美女圖案,而這位有著柳葉眉、稍微鳳眼的女士,其實是美國第一位華裔好萊塢影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97年前的1月22日,由她主演的默片「海逝」(The Toll of the Sea)第一次在美國各大戲院上映。
  • 伸張個人意志的中國潮女:首位闖蕩好萊塢的華裔女星黃柳霜
    不同的人對黃柳霜持不同的看法。在她從影的年代裡,歐美大城市裡的華人寥寥可數,因此她的名氣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對於她在美國、歐洲各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影迷和影評人來說,她表現的是華裔女性。然而,中國的國民政府官員不滿黃柳霜超越國界的形象,將她視作好萊塢的傀儡。而她的家人在不同時候將她視作盡心的女兒、掙錢養家的人或家族的羞恥。
  • 李小龍、成龍,吳宇森等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第一位卻是黃柳霜
    1928年,23歲的黃柳霜為了擺脫好萊塢對其華裔身份的刻板定位,黃柳霜前往歐洲,主演了五部英國電影。1929年,黃柳霜主演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唐人街繁華夢》(英國)在歐洲上映。1936年1月,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大地》籌拍電影,因該片描繪了中國農民的善良與純樸,所以黃柳霜積極競演女主角阿蘭(正面中國女性角色),但由於好萊塢的種族歧視而落敗。
  • 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黃柳霜
    黃柳霜儘管早年就在美國長大,但是她的家庭卻遠不如郭婉瑩郭安慈姐妹那樣的家庭條件優渥,也不如嚴仁美那樣的家世顯赫。反而很小的年紀就開始獨立賺錢。黃柳霜很小就開始給父親的洗衣店打下手,一件一件的給顧客送去洗好的衣服。也正是從這一次,黃柳霜得到了客戶的一筆小費,她決定用這筆錢去看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場電影。
  • 絕色華裔女星黃柳霜為何被宋美齡封殺?與她演的電影角色有關
    歲月流逝匆匆,好萊塢電影風起雲湧,幾乎淹沒廖若星辰華裔的藝術光華,而民國時期的華裔女性黃柳霜,堪稱國際銀幕上第一代華裔演員。,很多有些名氣的明星都被邀請在場,然而唯獨好萊塢華人影星黃柳霜不僅沒被邀請,還遭到了宋美齡的封殺,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與她所演的電影角色有關。
  • 《好萊塢》早期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女性形象——從黃柳霜說開去
    我很榮幸,作為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華裔女演員,不是扮演黃種人或東方諷刺形象,而是扮演一個女人,一個有心有靈魂的複雜女人。 在網飛新劇《好萊塢》中,墨菲用新歷史修正主義為好萊塢邊緣人群發聲,讓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憑藉一部虛構的影片《梅格》拿下1953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 華裔女星黃柳霜
    黃柳霜是第一位具國際知名度的華裔電影明星。和美國駐北平武官法蘭克.竇恩(Frank Dorn)同框合影黃柳霜是第一位具國際知名度的華裔電影明星之後她於1930年與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合作,演出舞臺劇《灰闌記》(The Circle of Chalk),來年又在史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執導的《上海快車》(Shanghai Express)飾演交際花「惠菲」,黃柳霜也以在本片中的演出最為世人所知。
  • 黃柳霜-----好萊塢亞裔影星傳奇故事
    但是她是非常愛國的,在戰爭期間,她幾乎捐其所有來幫助祖國。她的人生是一個傳奇,無論褒貶,她永遠美豔、堅強。 首先摘錄她的百科簡介: 黃柳霜(英文名:Anna May Wong,1905年1月3日-1961年2月2日),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同時也是第一個獲得國際聲譽的亞裔美籍女演員。她
  • 李麗君將加盟《巴比倫》,飾演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
    新京報訊 12月3日,據外媒報導,李麗君(《致命女人》《五行刺客》《瑞奇和閃電》)將加盟出演達米恩·查澤雷(《愛樂之城》《爆裂鼓手》)的新作《巴比倫》,飾演好萊塢首位華裔電影明星黃柳霜。
  • 為什麼華裔演員在好萊塢這麼難混?
    《好萊塢往事》中李小龍被「打敗」因為種族歧視,華裔演員在好萊塢的演藝之路充滿不公或許有些人不知道,好萊塢的第一位華裔演員叫黃柳霜,她出生於1905年,經歷了默片時代,見證了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歷程好萊塢第一位華裔演員黃柳霜雖然紅,但黃柳霜始終擺脫不了被輕視的命運,因為那個時代的種族歧視異常嚴重,就像一把枷鎖,限制了一個追夢女孩兒前進的步伐。
  • 首位闖蕩好萊塢的華裔女星,中國潮女?好萊塢傀儡?
    時至今日,在這項全球矚目的電影頒獎禮上,華裔面孔依舊很少,不過在好萊塢,華人身影已經常見。  而說到在好萊塢闖蕩的華裔女影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則是首位。黃柳霜被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推崇為偶像,是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名的華人影星之一(至今只有她和李小龍、成龍三位)。但她的出現,正好處於美國排華風潮的風口浪尖,因而在當時頗具爭議。
  • 她是首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按手印的華裔演員,卻一輩子活在歧視中
    她是第一個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華裔演員。她的芳蹤和動態,也三不五時地出現在北美、歐洲、澳洲、南美,乃至東南亞、中國、日本的電影雜誌上。當時的好萊塢的種族偏見,是黃柳霜悲劇的根源。在美國人眼中,華人就是愚昧的民族,所以在好萊塢電影裡,華人大都扮演反派,而華裔女性不是妓女就是女奴。當時美國甚至通過一項《排華法案》。1909年以後,中國人若要進入或定居美國,必須隨時隨身攜帶這樣的身份證明。即使是電影明星也不例外。
  • 黃柳霜:17歲驚豔好萊塢,心繫故土屢遭排擠,風華絕代孤獨終老
    然而,彼時的好萊塢影視圈,有一位從影二十多年的華裔女演員正黯然落下了風華絕代的帷幕,漸漸隱退。她是好萊塢最早成名的中國面孔,在李小龍等後輩闖出名堂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稱得上國際明星的華人——黃柳霜,卻終其一生都不快樂,深陷於既無國又無家的身份困惑中。
  • 好萊塢第一位華裔面孔,一生掙扎,卻擺脫不了夾縫中生存的悲哀
    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上,在藤街1708號的位置,有一顆星是屬於華裔影星黃柳霜的。旗袍和齊劉海是她的標誌性著裝造型,她的東方美迷人且性感,後人評價她是第一個讓世界感知「中國風」的女人,人前風光無限,但在時代的背景下,人後她卻掙扎了一生,擺脫不了夾縫中生存的命運。她是移民美國的第三代華人,家庭並不富裕,兄弟姐妹眾多。從小就愛去華人街附近的取景地去看電影拍攝。
  • 黃柳霜:很露點很低俗?
    1928年她毅然離開好萊塢到歐洲發展。她在德國拍的影片《歌》給予黃柳霜前所未有的發揮空間,令她的知名度又大大提升了一步。1929年她主演的《唐人街繁華夢》是她那個時期的代表作。為影片的宣傳,她常到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旅行,從小的明星夢終於實現了,印有她劇照的明信片在全球廣為發行。她的東方娃娃情韻——清湯掛麵式的直發配猩紅的嘴唇,高聳的頰骨被視為富有東方情調的現代女性的代表。
  • 《好萊塢》歷史上的黃柳霜:我本浮萍,奈何多情
    而她有意識地觀察全球都市文化,以女性遊蕩者的身份避開傳統路線,陪伴著自己孤獨的身影穿過一座又一座城市,行蹤飄忽不定。在她漫遊上海和其他城市的旅途中,篩選出那些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以便形成屬於自己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