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現代人永遠的痛 ——徐靜蕾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2021-02-21 聖經論語對讀班

孤獨,現代人永遠的痛

——徐靜蕾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求你將我放在心上如印記,

帶在你臂上如戳記;

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

嫉恨如陰間之殘忍。

         ——《雅歌》8:6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預告)

這是一個封存了許多年的老故事,而且原本出自於一個奧地利作家之手。這個故事本身也很平淡,幾乎沒有什麼情節或者「故事」,因為它只是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單相思。一切都是由這個女人用孤意苦心編織起來的,一切又都是在這個女人的內心含蘊展開的。如果不是她在臨死之前的信中向這個男人表明她的心跡,他不會知道他自己曾經是這樣一場驚心動魄愛情故事中的主角,我們也不會知道人世間還曾經有過這樣的至愛深情。徐靜蕾將這封信演繹成了一個地道的中國故事,交織了國難家愁,融匯了琴心劍韻。它打動了無數中國觀眾的心,特別是那些沉浸在愛情中的紅男綠女們的心,而且使這個初出茅廬的丫頭摘取了第52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貝殼獎」的桂冠。

為什麼?是這個女人的一往情深喚起了我們久存心底的憐憫?還是那落月的屋梁、幽深的磚巷激發了我們難得一現的唯美感受呢?也是,也不是。我以為,最重要的不是這些,而是它猶如一把長劍,挑開了我們重重的遮掩,披露了我們深藏在內心的孤獨——這個現代人永遠的痛。

女人以孤獨滋養愛情

不是嗎?這個女人是孤獨的。她從童年起就是孤獨的,是孤獨導致了她的愛情。很小的時候,她就失去了父親,而母親也從來不了解自己女兒的心思。她只有把全部的情感寄托在一個陌生男人身上,在他身上構織一個少女美麗的夢。因為他似乎具有了她所想望的一切:文雅的外表、淵博的學識、豐富的藏書、華麗的陳設、迷人的氛圍。命運將他們分開,命運又使他們相聚。在分別6年後,她終於有機緣實現了她少女時的夢想——躺在他的懷抱中。但這件事對於這個男人的意義卻完全不同,這只不過是他無數豔遇中的一個插曲或者一個音符。接下來的事情自然很簡單:在出差回來之後,他沒有像所承諾的那樣馬上去找她,而是再也沒有去找她。得到一個男人短暫的溫存,而沒有留住他的心,這個女人仍然是孤獨的。孤獨沒有減弱她的愛情,反而加深了她的愛情。她不願意以慣常的方式去獲得他的歡心,而要以高傲的堅忍來贏得他的愛情。她選擇了離去和等待,堅決的離去和漫長的等待,她也試圖用一年一度的送花來喚醒他的記憶與愛情,但他不關心這花,也不願費功夫去思想送花的人。在沒有任何前景跡象的情況下,她也沒有放棄,而是致力於獨自培育他們一夜柔情的果實——兒子。實際上,這是她對他愛情的繼續,是她堅持愛情、實現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她希望兒子能夠在和這個男人一樣的環境下生活成長,將來也成為一個像這個男人一樣的人。

他們終於有機會再次相遇,但不過是重演那令人痛楚的一幕:不顧一切的激情與無可救藥的遺忘。他仍然把她當作了一個新鮮的獵物,儘管他也覺得他們似曾相識。她也有過不少的男人,這些人中也有很愛她的,比如黃隊長,但是,她知道他們不能去除她的孤獨。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她仍然孤獨,而且更孤獨。所以,她與他們只是逢場作戲,只是為稻粱謀、為生活計。她在內心還是苦守這份孤獨,苦守這份孤獨的愛情。而當她的孩子死去的時候,她意識到:她已經無法在今生喚醒這個男人對她的愛情,她也無法在今生保持、發展對這個男人的愛情。她想:也許,她只能以死亡來向他證明她的這段愛情,只能以死亡來喚醒他對她的記憶與愛情。於是,她這樣做了。她是帶著對愛情的盼望離去的。死亡使她的愛情定格,也令她的孤獨凝固。

可是,死亡真的能夠實現她期許多年的願望嗎?死亡真的能夠解決她一生的孤獨嗎?如果死亡真的是一了百了,那麼,到哪裡去兌現願望、填補孤獨呢?如果死亡意味著一切的終結,那麼,願望的滿足、孤獨的填補又有何意義呢?

男人用尋歡避免孤獨

這個男人也是孤獨的,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孤獨。如果說這個女人的孤獨是一種願望不能實現的孤獨的話,那麼,這個男人的孤獨就可以說是一種願望實現了的孤獨。如果說,這個女人是主動尋求與擁抱這份孤獨的話,那麼這個男人就是被動地陷入和承受這份孤獨。這個女人渴望愛情,可她沒有得到它;這個男人喜歡作樂,他也同樣沒有得到它。有人奮不顧身地愛他,他卻不能體會享受這份愛。這份愛實際上不屬於他,與他無關,而只屬於這個女人。他有過無數的女人,但是他卻沒有一顆真正屬於他的心;他有過無數個浪漫激情的夜晚,但卻沒有真正值得自己珍藏的時刻。他是孤獨的,他並不希望孤獨,但他卻不得不孤獨。

他以為自己不孤獨,但他卻比別人更孤獨。在對孤獨的理解上,他比她差遠了。他以為孤獨是可以逃避的,可以將它遺忘、消解在風花雪月、尋歡作樂中;她卻知道孤獨是與生俱來的,孤獨就是生命本身。對孤獨的理解其實是對生命的理解,因為我們只有在孤獨中才能對生命有真正的體會。她在主動的孤獨中深刻體會到生命,而他卻在被動的孤獨中與生命遠離。遠離和逃避孤獨的人,就會把欲望當作願望,就會把尋歡當作愛情。可是歡樂是一隻小鳥,飛去不再飛回。筵席消散,落寞隨升;繁華過後,悽涼便起。如果說,這個女人還在內心深處擁有她自己培育起來的孤獨的愛情,那麼,這個男人在歡愉之後則是一無所有,沒有愛情、沒有牽掛、沒有眷戀,只有赤裸裸的孤獨。如果陌生女人的遺書能夠喚醒他的記憶,能夠解凍他那麻木的心靈的話,那麼,在未來的生活中,他也許還有愛的可能,還有體會孤獨之美的可能,但無論如何,過去已經永遠成為過去,一去不返了,他已經永遠失去了那千載難逢的愛情。電影沒有告訴我們這個男人的最後結局,可是我們知道這個故事的原作者茨威格是在孤獨中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說,是她的自尊與冷傲導致了她的孤獨,是他的放縱和冷漠導致他的孤獨,那麼,如果她積極主動一點,他留心體貼一點,他們的愛情是否就成功了呢?而如果她和他的愛情真正實現了,是否就能夠完全免去了這種孤獨呢?我們說:他們的愛情或許成功,但孤獨卻必不可免。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純粹的愛情,也許,沒有實現的愛情才是真正純粹的愛情,就像這個女人的不變情感,但是它其實也不是一種真正純粹的愛情,而是一種深刻而隱蔽的自戀:她愛上了自己的愛情,她愛上了戀愛中的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愛者與被愛者的情感永遠存在著差異,永遠不可能對等。所以,愛者是孤獨的,愛得越深,也就越孤獨。再說,再熱烈的愛情,也會有冷卻的時候;再深刻的愛情,也有平庸的時候;再奇特的愛情,也有平淡的時候。平淡、平凡甚至平庸乃是愛情的常態。實現了愛情的她和他,也就是過去、現在以至未來的作為芸芸眾生的我們。我們很多人可能實現了愛情,但我們仍然孤獨。我們在平庸的愛情中孤獨,就像這個女人說的那句話一樣:我在人群和喧鬧中更感到孤獨。我們在不平庸的愛情卻平凡的生活中仍然孤獨。愛情不能消除我們孤獨,那麼其他如社會秩序、道德規範等等能不能呢?影片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影片中出現的那個勤懇忠厚的老僕人實際上就是社會秩序與道德規範象徵,然而他在影片中卻只是一個可憐兮兮的角色。他影響不了這個男人和這個女人對待愛情和生命的態度和方式,他只不過充當一個無聲的見證人,而且還要接受那骯髒錢的施捨。超越社會價值與道德評判,而直抵生命意識的核心,這是新生代導演的大膽與過人之處。

孤獨的出路在哪裡?

當然,答案在影片之外,也不現實生活中。在人的實際與想像的空間裡,沒有什麼能夠解決我們那永遠的孤獨。她是孤獨而生,又是孤獨而死;她來時孤獨,去時也孤獨。而實際上,這不只是她,也是他,還是我們所有人的命運。我們所能夠選擇的只是主動擁有還是被動承受、悉心體會還是漠然拒絕這份孤獨。當我們坦然接受孤獨的時候,也可能就接近孤獨的解決了。

英國作家哈代說:愛者與被愛者永遠不能互相呼喚。釋迦牟尼說:愛別離,怨憎會。莎士比亞說: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這些都是至理名言,都是對人生真實而深刻的寫照。我們誰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呢?暗戀了多少年的夢中情人忽然被一個平庸之輩輕鬆得手,相濡以沫的戀人突然一天因為另一個人的出現而跟你說再見;多少年風雨同舟的夫妻因際遇的改變而分道揚鑣;爭吵了一輩子的夫妻到最後才發現應該從頭再來卻為時已晚。我們都沉浸於自己忙碌而平庸的生活,也滿足於自己淺嘗輒止的人際關係。我們把自己重重包裹起來,不敢流露自己的內心感受,也不願去扣問他人的心思意念。我們習慣於說今天天氣哈哈哈,我們習慣於說彼此彼此。父母年高我們不知憂懼,親人病重我們遠在他鄉;兄弟困頓我們視而不見,朋友落難我們袖手旁觀。我們不願捫心自問這樣的問題:我們真正愛過誰?真正關心過誰?我們真正認識誰?我們真正了解誰?我們有誰真正知道親人的憂傷、喜悅?我們有誰真正了解朋友的需要與願望?我們有誰願意分享他人的成功與歡樂?我們有誰願意分擔他人的痛苦與憂傷?

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只關心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只算計自己的短長得失,我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我們很難體會他人的心理與感受。就像這個女人只關注她的愛情,這個男人只追尋他的欲望一樣。我們每個人具體追求的目標、內容可能有異,但實質上是相同的。我們是孤單的,是孤獨的。因為我們沒有把自己的願望與他人的願望貫通起來,沒有把自己的感受與他人的感受融匯起來,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更廣遠的目標,我們也沒有連接到生命的真正源頭。


(《陌生女人的來信》電影末尾片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一部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電影通過一封厚厚的來信,切入那個陌生女人臨死前的自白,講述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早在陌生女人還是女孩時小心翼翼栽進作家徐先生的愛情裡這是一個小女孩用孤獨聚集的所有生命熱情作家在陌生的女人臨死前也不曾記住她
  • 淺析徐靜蕾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敘事技巧
    文|木棉一部電影,受限於時長,侷促於環境,又必須激發觀眾的觀影欲望,展開聯想,深入其境,敘事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可以說,敘事技巧是 一部電影成敗的關鍵。2005年上映,徐靜蕾自導自演、根據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完美地運用了多種敘事技巧,使得這部影片堪稱佳作。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徐靜蕾版為何要將故事背景設在民國?
    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生活在十九世紀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一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發表於他41歲的時候,當時正處於這位"恰好站在地震最劇烈的地方"的"奧地利人、猶太人、作家、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的晚年。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徐靜蕾演繹一個陌生女人的愛情
    我一直沒有機會長長久久的愛一個人,可能是我的問題,也可能是我遇到的人的問題。 今天下午陽光燦爛,我捧著茉莉花茶,坐在房間裡。我是安靜的,窺著電腦裡逐漸清晰的畫面:在信上蓋上郵戳,自行車輪慢慢轉動,郵遞員掏出厚厚一疊信,男主人公就著一大碗炸醬麵,拆開信——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愛你,真的與你無關?
    ,在他的心目中,依然是一個永遠的「陌生女人」。史蒂芬·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曾經不止一次被搬上銀幕和話劇。英倫玫瑰瓊·芳登、北京女孩徐靜蕾,都曾經化身為這個愛得無怨無悔的「陌生女人」。孟京輝麾下愛將黃湘麗也在去年加入這一行列。(8月5日-15日,由孟京輝執導、黃湘麗主演的獨角戲版《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 姜文電影:《一步之遙》《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姜文電影《一步之遙》完整版點擊下方圖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2004)導演:類型: 劇情 / 愛情劇情簡介 · · · · · ·  1948年的深冬,作家(姜文)在41歲生日的晚上收到一封厚厚來信,此信出自一個瀕死女人之手,所言是她對他將近20年的愛戀,但他卻一無所知。  18年前,13歲的女孩愛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因家變搬到了別處後,女孩並沒對作家忘情。
  • 李健傳奇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傳奇》創作背景2002年的一個寒冷的冬天,李健在他居住的一個北京四合院裡看了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他覺得在那個時代有這樣的一個女人,這樣的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傳奇,於是拿起一把吉他寫下這首我們特別熟悉的《傳奇》。結合這樣的創作背景再去聽這首歌的時候,可以看出當中的歌詞能傳神地表現出這個傳奇故事的想要表達的內容,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 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04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電影劇照不談倫理道德,只看愛的本身——愛在倒影裡本就是那個擷著愛的人奮不顧身去仔細打量那個寄託自己愛的人的傻樣子。在倒影中,這像是在一個平行世界存在的——像《歌劇魅影》中的「魅影」那座地下宮殿是要通過水晶一般的河流,恰恰是這種不真實將「魅影」對克莉絲汀那種「忘我」的愛封存在為虛幻中。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得太深,是一場災難
    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著名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愛得卑微甚至偏執的女人飛蛾撲火般悽涼的一生。2005年,由姜文、徐靜蕾主演的同名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上映,影片把這個虐戀故事置換到了中國的背景下。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上一個永遠也得不到的男人,值得嗎?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謝謝原圖作者)本文作者:鍾茉莉01前幾天,看了徐靜蕾和姜文主演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樣的一個男人,自然很容易就會成為萬千少女愛慕的對象。只要他願意,身邊就從來不會缺乏女伴。所以,陌生女人喜歡上他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是,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份深入骨髓的愛竟可以驅使她做出一系列常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來。
  • 【觀影】消逝的足音與無望的愛——《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電影鏡頭緩慢地跟隨那封信,從郵局轉換到了記者先生家裡。冬天的北平,肅穆、蕭索,充滿上個世紀故都的蘊味,適合用來書寫一個悠長的故事。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自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短篇小說,被導演徐靜蕾從奧地利搬到了北平。中國的1948年,多事之秋,平凡人的生活總是被戰爭進程所牽繞,這個環境背景為整部作品賦予了更多意義,關於生命、相遇、愛情以及命運。
  • 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痴痴的愛著你,你卻渾然不知……
    最早知道《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篇小說其實是因為同名的電影,哪一年上映的已經忘記了,只曉得這片子當時的導演是徐靜蕾,因為大家給他冠以「才女」的名號,又是「四小花旦」之一(其餘三人為章子怡,趙薇,周迅)盛名之下自然少不了許多擁躉,而我當時也算是其中的一個。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部電影,5種技巧,一個女人卑微的愛
    一部電影,受限於時長,侷促於環境,又必須激發觀眾的觀影欲望,展開聯想,深入其境,敘事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可以說,敘事技巧是 一部電影成敗的關鍵。2005年上映,徐靜蕾自導自演、根據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完美地運用了多種敘事技巧,使得這部影片堪稱佳作。01、 舉重若輕——倒敘。
  • 三個女人一臺戲 當代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亮相申城
    圖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演出照一把紅色雨傘,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一部清麗婉約的越劇,昨晚,由茨威格小說改編的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長江劇場上演,並將參與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這部由南京越劇團帶來的劇目,講述了一個陌生女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飽蘸一生的痴情,寫下一封悽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作家袒露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的故事。此前,徐靜蕾曾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為電影版,孟京輝曾將之改編為話劇版,這次,相關題材被搬上戲曲的舞臺。越劇版在原著基礎上,選取不同的視角敘述故事。原著裡的白玫瑰化作紅雨傘,使靜態的講述流動起來。
  • 豆瓣7.5《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太愛一個人,註定是場災難
    用「你已春光搖曳,我仍一生舊雪」來形容《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女主人公一生毫無回報的愛情再合適不過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2005年被徐靜蕾改編成了電影,比起原著的內斂和讓人壓抑的隱忍,電影作為一種表現藝術,讓這個原本只活在書中的女人,在電影的畫面裡真真切切地表現了出來。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不要讓兩個人的愛情淪為一個人的獨角戲
    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不要讓兩個人的愛情,淪為一個人的獨角戲《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在20世紀初寫的一部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之一,當年發表時就引起很大反響。小說以書信的形式,訴說了一位女孩從13歲開始,終其一生,不計後果默默地愛慕一位作家。
  • 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曾經卑微且熱烈的愛過你
    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根據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由徐靜蕾導演,徐靜蕾、姜文、黃覺主演,這部影片獲得了2004年西班牙聖賽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金貝殼獎和第二十五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
  • 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上演:當茨威格遇上中國戲曲
    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上演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劇照 姜婉茹 攝在本次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上,也有不少戲曲節目上演。11月19日,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西昌聽濤小鎮演出,劇本對茨威格同名小說詩意朦朧的古典文學改編 ,收穫了一片好口碑。
  • 比不愛更絕望的事|史蒂芬·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打開電視搜到了一部徐靜蕾導演的老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部電影改編自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電影因為自身的局限性未能將小說很好的轉化過來,茨威格向來以準確的心理描寫而出名,只要你仔細讀便會在字裡行間裡看到他對人物心理那種不著痕跡的拿捏,真不愧是一個心理大師!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經典電影最美對白
    《最美對白:電影情愛對白評典》(趙鵬逍著)將引領你一起去見識電影中不同的情感模式,並從中學會處理各種感情問題的方案,你會發現,電影是愛的教科書、是心的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