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之前,對世界格局造成影響最深刻的戰爭之一當屬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在這場持續41天的戰爭中,美國人用「信息戰」的新型作戰方式,給全世界各國上了一課,讓大家意識到了在現代化戰爭中,傳統步兵為主導的模式已經完全不夠用,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掌握才是現代化戰爭獲勝的砝碼。
海灣戰爭的爆發背景要追溯到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正是因為在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中的財力消耗,才使得伊拉克從中東數一數二的經濟強國成為了負債纍纍的戰敗國。為了解決經濟危機,時任伊拉克總統的薩達姆開始劍走偏鋒,竟然打起了鄰國科威特的主義。別看科威特的國土面積不大,但是地處中東石油寶地,這個小國足以用富得流油來形容。薩達姆早在兩伊戰爭期間就已經欠下了科威特14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不僅不想償還,甚至還想通過霸佔科威特的方式一舉兩得。既不用還錢,又能夠得到一筆不菲的資金,薩達姆自然是不會錯過這麼好的機會。
而與此同時,美國對於伊拉克也異常關注,正愁找不到理由對其進行制裁。科威特戰爭的爆發,為美國創造了絕佳的機會,當時美國上書聯合國,請求派兵出戰以幫助科威特「復國」,這個理由可謂是真誠至極,也受到了聯合國的點頭同意。從1991年1月17日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發起「沙漠風暴」行動,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進行了大轟炸。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2月28日,伊拉克接受了慘敗的事實,為期41天的戰爭最終以聯合軍隊的大獲全勝宣告結束。
如今這場戰爭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不過美軍在這場戰爭中的作戰理念,卻仍舊是軍事戰略專家孜孜不倦的話題。那麼如果這場戰爭中的主角之一伊拉克軍隊換成我國解放軍,結局會不會「逆轉」呢?
1991年,正值我國進行改革開放的第13年,此時我國的經濟已經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貧窮落後相比,簡直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的對比。相應的,我國的海陸空三軍也在飛速發展,新型武器裝備相繼服役,使得我國軍隊的實力突飛猛進。那麼對比當時的美軍,我國存在什麼優勢嗎?
在海灣戰爭中,主要以制空權的掌握為主。美國空軍使用的戰鬥機是以F-15、F-16為主的三代機,而當時我國空軍裝備的主力戰機以殲-7為主,二者就紙面數據相比,我軍依舊落後不少。那麼有沒有可能會向抗美援朝戰爭那樣打個漂亮的「翻身仗」呢?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抗美援朝美軍的武器裝備雖然領先我國,但是雙方的較量主要在地面,空戰的次數相當少,更沒有什麼信息戰這種先進的作戰理念,但是到了海灣戰爭中,美軍依靠電子信息戰的作戰思路,使得伊拉克的眾多坦克裝甲都淪為了「廢鐵」,毫無用武之地,如果換成是我軍的話,基本上也沒啥勝算可言,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