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睡覺之前,朋友告訴我,記得敷一下眼睛,別早上起來眼腫了。
我當時不以為然,心想著雖然哭了好久,但也不至於腫。
早上起來發現,眼睛雖然沒腫,但明顯很紅。
唔,這再次讓我見證了韓國電影的魅力。
韓國電影就是有這樣一種魅力,她總是娓娓道來,於平淡之處滲入人心,被導演代入到電影當中卻不自知。
就像我昨天看的這部電影《我能說》。
這部電影是被歸為喜劇片的,想到現在我也為能夠理解導演的用意,縱然有搞笑的成分,但我還是以為催淚的成分偏多。
女主人公的出場格外帶感,被列為信訪局「黑戶」的鬼怪奶奶一出場,就和信訪局的領導還有拆遷他們街道的開發商打了起來。性格豪爽,卻也犀利地不討人喜歡。
而民載,這個剛到信訪辦工作的公務員,拿起手機就給「鬼怪奶奶」拍了打架的照片,兩個人正式結下梁子。
民載以制度為難奶奶,奶奶霸佔排號機,擾亂工作。
如果我們以為奶奶只是在為難公務員,那我們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個在菜市場工作的奶奶,獨立開著一家裁縫店,日常就在社區裡拍照,舉報違法事件。
類似於「城管」,自然不討人喜歡。
可就是這個幾乎人見人厭的老奶奶,會在和好朋友見面的時候精心打扮,像個少女一樣惹人心生好感,會做飯給莫不相識的男孩子,會拼命地學習英語,會給弟弟打電話但不吭聲,只想聽聽弟弟的聲音,以慰思念親人之苦。
她只是一個孤獨的老人,就像民載的弟弟在看到哥哥與奶奶起衝突後和哥哥說,奶奶只是孤獨罷了。
民載和羅玉粉奶奶的弟弟通話後,得知她的弟弟不願意承認她這個姐姐,開始找藉口不願意教奶奶英語,是為奶奶好,但也必須承認在這一刻民載是對奶奶有所懷疑的。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和家庭斷絕關係?
民載不知道,不願意問,但也心有牴觸。
可是後來,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恍然明白,羅玉粉奶奶不僅僅是一位孤獨的老人,也是一名慰安婦。
慰安婦,這三個字所代表的含義,我不用說,大家都心照不明。
好友正心得病,缺少證人,向來隱瞞自己曾是「慰安婦」的羅玉粉奶奶挺身而出。
她坐在媽媽的墳前哭訴,質問她為什麼要自己隱瞞身份,為什麼要畏畏縮縮地瞞著,為什麼不能挺起胸膛做人。
「我到這裡來,是為了告訴你們,日本士兵犯下罪行,犯下的罪行是侵犯人權的,還有我今天站在這裡,是代替曾經受害的人們,來告知你們那流血的歷史。」
為了好友,為了那些受過傷害的人,為了讓日本道歉,也為了自己,羅玉粉奶奶不再履行和媽媽的承諾,承認自己的身份,為日本士兵犯下的罪行作證。
民載等一眾公務員、住在菜市場附近的鄰居們,都知道了這件事。
奶奶以為的歧視從來都不存在,存在的都是對她的心疼,以及為什麼不告訴她們她經歷的難過。
羅奶奶趴在民載懷裡痛哭,積壓了幾十年的委屈、痛苦在這一刻發洩出來,她給民載看曾經的照片,看起來平平淡淡、毫不在意,可是我們都知道,她很在意。
「這是我想要忘掉的過去,但是我沒有扔掉這張照片,因為如果我忘了,那就等於我輸了。」
奶奶從來沒有輸,哪怕被質疑自己假冒「慰安婦」,也沒有倒下。
「I can speak。」
這是奶奶學英語的原因,如果世界不能替我們發聲,聽不到我們說到的,那麼我們就自己發聲,我能說,我敢說,我要說。
民載發動民眾向國際社會證實奶奶的慰安婦身份,並在得到質疑後拿著照片趕到現場,帶給奶奶勇氣,讓她勇敢地發聲。
她掀開自己的衣服,讓全世界看日本士兵犯下的罪行,這一次,她掀開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痕,還有心靈上的傷痕。
活著的倖存者都是證據,對於日本士兵犯下的罪行,她們只是想要他們承認錯誤並道歉。
沉重的包袱不該留給後人,悲傷的歷史也不能再重演。
奶奶的發言是影片的高潮,我幾乎是哭著看完了這部電影。
曾經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看到過慰安婦的記錄,也看過《二十二》等關於慰安婦的電影、紀錄片,這段歷史隨著受害者們的逐漸逝世慢慢地變得久遠,可是,再久遠,也是歷史,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忘卻,也不能忘記的的歷史。
這部電影,是一個老人的過去,也是一代人的歷史,亦是一個民族的歷史。
如果說,《請回答1988》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韓劇,那麼《我能說》是我看過最好的韓國電影。
影片的最好,奶奶和民載一起鍛鍊身體,她說,「日本人肯定巴不得我們都死光,我要活得更久些,活到200歲。」
不管是為了什麼,請您們活得久一點,再久一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