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滌生的編劇人生

2021-02-19 中國粵劇網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今年是著名粵劇編劇家唐滌生逝世六十周年。粵劇名伶白雪仙當年悼念唐滌生先生粵曲《立盡斜陽》有唱:「知音雲亡,琴心破碎,不願再踏紅覦上,二十載時光……」曲詞婉轉動聽,寄託了對一代編劇奇才的追思。
      據學者餘慕雲先生引述唐滌生遺孀鄭孟霞所說,唐滌生祖籍是廣東香山縣唐家灣人,於1917年6月出生於東北黑龍江某地。唐滌生童年及少年期間分別成長於上海及中山兩地,先後就讀於翠亨村的私立總理故鄉紀念學校、上海白鶴美術專科學校及滬江大學等,求學期間,在話劇、京劇和電影圈中活動,為其後的戲劇創作播下了種子。
      唐滌生在香港淪陷前的一九三七年加入覺先聲劇團,薛覺先和唐雪卿夫婦曾囑麥嘯霞收唐滌生為徒,但由於當時麥嘯霞忙於拍電影呼籲香港人齊心支持抗日及編寫《廣東戲劇史略》,所以,教授唐滌生的任務便交給馮志芬。唐滌生能投身薛覺先及其領導的覺先聲劇團,他是幸運的。當時演出繁忙,唐雪卿知人善用便安排唐滌生幫馮志芬「抄曲」與「櫃檯」, 在知名藝術家、編劇家和良好的劇團環境下,唐滌生自此開始了粵劇創作生涯。


唐滌生先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照片


      當年的覺先聲劇團有「省港粵劇藝校」之稱,薛覺先藝術主張「粵劇的精華、北派的功架、京劇的武術、梅派的花式、電影的表情、話劇的意義、西劇的置景」等給了唐滌生不少藝術養份和創作靈感,況且,當年的覺先聲劇團有李海泉(著名影星李小龍之父)、新馬師曾、文覺非等大老倌,唐滌生得以積累深厚的人脈,這為日後的編劇事業打下了基礎。
      由於唐滌生是讀書人出身,並曾多年在十裡洋場的上海生活,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及上海話,接觸過不少話劇、戲曲和電影,而且在覺先聲劇團良好氛圍的薰陶下,唐滌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抄曲、鑽研劇本和看戲,熟悉了粵劇場景、介口及一般唱腔運用程序。隨後,他的粵劇處女作《江城解語花》於1938年10月面世,並由白駒榮、譚玉蘭的海珠男女劇團首演。由於該劇除了舞臺表演藝術了得之外,它是一部不揚舊橋、不犯駁,而劇情緊湊、曲折、合理、浪漫的力作,令粵劇界對唐滌生刮目相看。


粵劇《江城解語花》的場刊廣告

      《江城解語花》的首演成功,引起了粵劇界的關注,很快,以陳錦棠、李海泉、關影憐等為臺柱的錦添花劇團,就請唐滌生編撰劇本。1939年,唐滌生為該劇團提供了兩個劇本,分別是《楊宗保》和《衝破奈何天》,此後唐滌生於錦添花劇團開始了長達20年的合作。陳錦棠,在粵劇界素有「武狀元」之稱,善演袍甲戲。陳錦棠曾在覺先聲劇團師從薛覺先及擔任小生角色,與薛覺先有「義父子」關係。自1939年陳錦棠演唐滌生的劇作《楊宗保》開始,至唐滌生逝世,這二十年間,他共主演了150多部唐滌生編劇的作品,對唐滌生的文戲、武戲創作均有重大的影響。
      歷史上均有才子配佳人的傳說。唐滌生在1941年間與薛覺清(薛覺先之胞妹)的婚姻觸礁後,認識了風情萬種、出身於富裕大家庭的鄭孟霞。鄭孟霞出生於上海,是京劇名票,曾拜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為師,她曾在舞蹈比賽獲得冠軍,又拍過電影。鄭孟霞曾一度受聘於「覺先聲」劇團,是位多才多藝的女子。大概是由於新任妻子多才、多藝,且氣質、樣貌不俗,給了唐滌生不少靈感,唐滌生1942年創作的四部粵劇均為鄭孟霞而寫,並由鄭孟霞和張活遊領導的乾坤劇團公演。香港淪陷後,麥嘯霞在1941年底殉難,駱錦卿於1947年辭世,戰後的南海十三郎又受精神失常困擾,多種因素促使唐滌生編劇事業一枝獨秀。
      唐滌生吸收了薛覺先、南海十三郎、馮志芬為代表的粵劇表演家和編劇家的富有文採、完整的劇本排演和細膩的表演特徵,唐滌生的創作進入了豐產階段。此時的唐滌生,被有些粵劇史學者譽為第二代粵劇崛起的標誌,有兩個表現:其一,為老倌量身打造的劇本受演出時間限制,逐漸成為編劇家撰寫粵劇劇本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其二,劇本題材多樣性增加,採用話劇分場手法,這對粵劇藝術的發展貢獻頗大。
      唐滌生的藝術創作,隨著社會的變化、市場的需求,從量變走向質變。1952年底,唐滌生意識到劇本質量的重要性,開始追求藝術生命常青。唐滌生除繼續堅持「因才開戲」,還堅持與演員互動,使作品的質量有了質的飛躍。例如,唐滌生在五十年代初與陳錦棠、何非凡、芳豔芬的互動,及後期與任劍輝、白雪仙、吳君麗的互動,開創了粵劇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代初有羅品超、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等名伶從港回內地,特別是1953年開始的戲改,廣州「珠永新」三個劇團(珠江、永光明、新世界)陣容鼎盛,內地粵劇一片繁榮景象。唐滌生受內地戲改的鼓舞,1954年底,與鄭孟霞等多位香港粵劇人應邀出席了在廣州舉行的粵劇改革工作匯報和觀摩演出。唐滌生把《琵琶記》《白蛇傳》《秦香蓮》等劇本帶回香港。這次觀摩活動讓唐滌生在創作和改編劇本上得到了啟發。
      1956年,仙鳳鳴劇團演出唐滌生劇作《牡丹亭驚夢》,標誌著唐滌生向民族傳統文化取經邁出了成功一步,是創作風格的大轉變,這在唐滌生創作生涯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1957至1959年是唐滌生創作生涯的最後三年,這三年唐滌生共創作(改編)《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質量上乘的傳世之作。
      唐滌生一生創作(改編)了446部粵劇,可謂是粵劇史上的奇蹟。可惜天意弄人!從1938年由白駒榮主演《江城解語花》,到1959年由白雪仙主演《再世紅梅記》,這兩部戲皆是白氏(本姓陳)父女主演。唐滌生先生年僅四十二歲,就與世長辭,的確讓人嘆息。一代編劇奇才霎那間隕落,是粵劇界、戲曲界以至世界劇壇都無可估量的損失,正如白雪仙悼念唐滌生有云:「年年此際倍傷神,黃花香豔屯田基,每教人立盡斜陽。」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中國粵劇網為推廣粵劇,以予刊載,特此聲明。

相關焦點

  • 從珠海唐家灣走出的粵劇名人唐滌生:快時代的「慢堅持」
    歷時十年打磨劇本、前往珠海、香港、廣州等地採風……9日晚,珠海新編大型現代粵劇《唐滌生》在珠海大劇院正式公演。這部以粵劇編劇界一代宗師唐滌生先生形象創作的劇目,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這位從珠海唐家灣走出的文化名人,對粵劇文化的傳承有何作用?為此,南方日報、南方+專訪了該劇目的編劇蘇雋。
  • 文明實踐在高新 | 今天,是唐滌生誕辰103周年紀念日……
    據了解,「粵韻唐曲夜」於2006年為紀念唐家籍著名粵劇編劇大家而設立唐滌生紀念館時開始舉辦,至今已有15年。一年一度的「粵韻唐曲夜」早已成為高新區知名文化活動品牌。唐滌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著名粵劇編劇家,在粵劇創作上的卓越成就獨步藝壇、飲譽海內外,影響深遠。唐滌生先生也被譽為「粵劇中的莎士比亞」。
  • 《南海十三郎》:一個有骨氣的編劇,寧可被逼瘋,也絕不改一個字
    我想這要看在什麼時候了,在現代影視工業出現以前,藝術形式還局限在舞臺口頭上的時候,一個好的劇本自然是價值千金,像我們的四大名著,以及《牡丹亭》《西廂記》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我們不會記得當年誰說書說得好,但卻永遠感謝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品,然而隨著電影電視劇的出現,編劇的地位一落千丈,演員成為影視作品的核心成員和金字招牌,甚至很多大牌的演員可以自帶編劇入劇組,根據自己的喜好改寫劇本,編劇的尊嚴蕩然無存
  • 新編現代粵劇《唐滌生》正式公演
    該劇共分六幕,故事從《帝女花》大獲好評,唐滌生成為香港最受矚目的編劇開始說起,講述了唐滌生在整個商業大潮襲卷全行業的年代,在一個金錢成為衡量成功與否重要標準的年代,在一個只有「快手筆」才能「贏得」更多的時代,在自己風頭正旺時,要求自己「減速」,力求把更精緻的出品,更精心的創作,展現在觀眾面前。
  • 《南海十三郎》: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所以,這次在金馬獎上戰勝大哥張國榮奪得影帝,絕對是謝君豪的人生巔峰時刻。除了謝君豪拿影帝,《南海十三郎》還獲得了金馬獎的最佳剪輯(高志森),最佳改編劇本獎(杜國威);在次年的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南海十三郎》又獲得了一個最佳編劇獎。【那年的金像獎影帝是《春光乍洩》的梁朝偉,而他在金馬獎上連提名都沒有。】
  • 大型粵劇《唐滌生》即將上演!100張票請你看!
    唐滌生  珠海唐家灣鎮人  著名的粵劇編劇大師    本劇由廣州粵劇院導演何瑛華執導,著名粵劇導演鄭衛國指導,由國家三級編劇蘇雋、高新區文化中心主任羅玉芬編劇,國家一級演奏員歐陽靖、高胡演奏家鍾光銳擔任音樂、唱腔設計,高新區戲曲協會藝術指導朱凱寧飾演唐滌生,高新區戲曲協會會長李惠紅飾演鄭孟霞
  • 粵劇鬼才——唐滌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唐滌生與一批熱血青年組織抗日宣傳隊,他以珠江口漁民抗日殺敵為題材,編寫了話劇《漁火》,公演後獲得好評。民國27年(1938)秋,粵劇名伶唐雪卿返鄉探親時,見其堂弟唐滌生天賦甚高,遂邀其加入「覺先聲」劇團。初替劇團抄寫劇詞曲譜,後創作粵曲、粵劇。抗戰勝利後,唐滌生在香港粵劇界已享有聲譽,其創作的《釣魚郎》一曲,經梁醒波演唱而紅極一時。
  • 唐滌生曾是紀中學生會主席
    到1935年,又招高中一個班,農科一個班及初中兩個班,著名的粵劇劇作家唐滌生就是在這一年入讀紀中高一級的,而且很快就成為學生會主席。 在唐滌生讀高二那一年(即1936年),因校方解僱部分老師(包括1949年後的首任中山縣委書記兼縣長譚桂明,當時的名字是譚福鑫),引起學生不滿,強烈向校方質詢,校方於是開除了幾名學生,這引致學生們罷課抗議,唐滌生被推為罷課和護校運動委員會主席
  • 《蝶影紅梨記》7月公演 紀念唐滌生冥壽百周年
    《蝶影紅梨記》7月公演 紀念唐滌生冥壽百周年 (1/3) "← →"翻頁
  • 【 訪談】話說梨園 唐滌生名劇欣賞 話說梨園
    唐滌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著名粵劇編劇大家,籍貫珠海市唐家灣鎮。
  • 南海十三郎:粵劇天才的兩世人生,世俗難容,知音難尋
    趕走三個「二十七流編劇」(三個九流水準湊一起,正好二十七流)之後,少年成名,生性執拗恃才傲物的十三郎終於遇上知音:他的徒弟,日後譽滿香江的粵劇名編劇唐滌生。至情至性的十三郎遇到了想證明「文章有價」的唐滌生。伯牙子期,一杯君子茶,亦師亦友一唱一和,成了全片裡情感上最暖色的好時光。
  • 餘少華』重訪唐滌生『
    餘少華』重訪唐滌生
  • 唐家走出的劇作家:唐滌生
    1934 年秋,校方無理解僱部份主張抗日的教職員,引起高年級學生不滿,推舉代表向校方提出質詢,校方竟然將學生代表梁孝剛,楊日韶等十餘人給予開除或警告處分,學生遂舉行罷課抗議,推舉唐滌生為「罷課、護校運動委員會」主席。校長誣告學生「非法罷課,行為越軌」,勾結中山縣當局進行鎮壓。唐滌生等十餘人被拘捕關入警察局,引起社會公憤。
  • 獻給所有編劇,與之共勉
    不同於《霸王別姬》和《梅蘭芳》的宏大,這部電影借說書人之口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潦倒編劇「南海十三郎"的"瘋人瘋事」,而在前不久,這部影片也終於出了藍光修復版。「心生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塘。紅綃夜盜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何為痴人十三郎?十三郎,廣東南海縣人,原名為江譽鏐,是江太史江孔殷的第十三個兒子。
  • 南海十三郎:粵劇天才的兩世人生,世俗難容,知音難尋
    那是一個戲曲高度繁榮,編劇為王的「黃金時代」。北有「四大名旦」評選掀京劇熱潮,南有「薛、馬爭雄」激起對粵劇創新的探索。20歲出頭的「南海十三郎」一舉成名。那會兒的十三郎正值創作巔峰期,文思泉湧時他同時創作三部劇本,找三個編劇湊一起替他抄錄,對方還抄不過他的口述速度。
  • 媲美《霸王別姬》,不失本心,戲如人生的《南海十三郎》
    抗戰結束不願同流合汙受排擠,再見心上人時落魄失去心智,顛沛流離到香港,風餐露宿,又遭愛徒唐滌生英年早逝,父母遇變故,最後在街頭悽慘而死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人物本身一生經歷比較有戲劇性,形象也比較豐滿,然而影片的成功離不開男主角謝君豪的出色演繹,正如張國榮之於程蝶衣,謝君豪之於十三郎。1993年謝君豪成為香港話劇團的首席演員。
  • 謝君豪憑藉此片贏得與張國榮的影帝之爭,粵劇天才編劇的一世瘋癲
    這個流浪漢正是已經精神失常的南海十三郎,由謝君豪飾演的粵劇金牌編劇。這個故事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追問起南海十三郎的故事,說書人就此為大家講述這個傳奇編劇的一生。不久後抗日戰爭爆發,為了唐滌生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南海十三郎用激將法氣走了唐滌生,帶著自己的作品投入到抗日戰場的前線,希望以此鼓舞士氣。結果看著人們圍著自己舞臺對面任惜花編劇的低俗喜劇,怒不可歇,對其大打出手,南海十三郎不願意像世俗妥協的性感,也在這裡展漏無疑。
  • 編劇天才撰新曲—粵曲《南海十三郎之寒江釣雪》視頻與簡譜
    南海十三郎,是上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走紅粵港的粵劇編劇大師。他原名江譽鏐,自稱江譽球,別字江楓,廣東南海縣人,是廣州地區著名鄉紳江太史(本名孔殷)的十三子,故藝名「南海十三郎」。 是粵劇泰鬥薛覺先的徒弟、電影皇后梅綺的叔父。
  • 【好多魚】《釣魚郎》&梁醒波、唐滌生、孫業鴻
    《釣魚郎》         梁醒波名曲         唐滌生撰曲似人生,忽遭災劫莫可補救。【白】   嘿嘿,老友記,人同魚吖真喺有好多道相同咖,有好多點同埋一樣咖。「乜嚸解同埋」?乜唔同唧!人就有皇帝同總統吖?!佢又有海龍王嘅啵。大家唔喺有貴、有賤?!有惡、有善?!而且一樣有運行、有運講咖。嗱,魚唔失魂又嚸會上釣落網呢?!人唔失運,當然就唔會話遭逢意外之災啦。哩哩哩,哩話口未完,嗰條魚絲又喐喐嗄咯啵。咪嘈,咪嘈,起!
  • 電影《南海十三郎》:一部獻給所有編劇的電影
    另一位天才就是唐滌生,跟十三郎的孤傲固執不同,唐滌生溫和謙虛,一心想寫出無價的文章,這樣的才華和志氣,打動了十三郎,竭盡全力地指導栽培他。他們既是師徒也是知己摯友,是伯牙與子期,但戰爭的槍火打散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