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塘,紅綃夜盜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電影的開場,香港繁雜的夜市中,一位說書人以倒敘的方式,為在場的群眾講述一位瘋子的故事,這瘋子名叫南海十三郎,既是世俗人眼中的瘋子,但也是粵劇編劇眼中的天才。
他為愛而痴,一生傲骨,才華出眾,卻半生潦倒,精神失常,四處流浪,最終凍死街頭,令人唏噓,電影如此,現實亦是如此。
導演借用說書人之口,告訴觀眾&34;
南海十三郎,本名江譽鏐,名門之後,父親是廣東南海縣太史公江孔殷,因排名十三,故取藝名南海十三郎,是20世紀30年代,最有名的粵劇劇作家。
出生名門的他,自己備受寵愛,享盡富貴繁華,長大後,再一次舞會上,對富家小姐Lily一見鍾情,為了追求Lily,他放棄了學業,不顧一切跟著Lily跑到上海,Lily被他的痴情打動,兩人開始了一段甜蜜的時光,但兩人的戀情遭到Lily的父親反對,最終棒打鴛鴦,兩年後,已經被大學出名的十三郎,狼狽潦倒回到老家,當起了教書先生。
閒暇之餘,十三郎就到戲院聽戲,他才華橫溢,無師自通,二十歲就為粵劇名伶薛覺先,撰寫劇目《寒江釣雪》,從此一舉成名,成了粵劇編劇圈的知名人物,但凡他編寫的戲,都能場場火爆,觀眾一票難求,是當之無愧的天才大師。
他是天才,但也是討厭鬼,他恃才傲物,自我偏執,經常跟合作的記錄員鬧得不歡而散。
其實,他的孤傲自我只是表面,內心的寂寞孤單卻無人知曉,過人的才華,註定了與世俗格格不入,還好,另一位天才的出現,讓他感受到了知音的惺惺相惜。
另一位天才就是唐滌生,跟十三郎的孤傲固執不同,唐滌生溫和謙虛,一心想寫出無價的文章,這樣的才華和志氣,打動了十三郎,竭盡全力地指導栽培他。
他們既是師徒也是知己摯友,是伯牙與子期,但戰爭的槍火打散了他們。
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戲院早已關門,十三郎一腔熱血,主動加入前線,為士兵編寫戲劇,鼓舞士氣,他愛惜唐滌生的才華,不想他在跟著自己耽誤前程,假意說了些難聽的話,用激將法將他趕走,讓他去更大的舞臺展露光芒。
參加義演勞軍的十三郎,空有一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沒有人看他編寫的愛國演出,媚俗豔情,擺弄風姿的表演,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他不願意同流合汙,大鬧舞臺上的豔俗表演,事後,寧願被該走,也不願違心道歉。
之後,他的名聲也壞了,幾乎沒有人找他寫劇本。
其實,他不是沒有機會,有人也找他寫劇本,但不是低俗色情,就是亂改劇本,如果是其他人,也就無所謂了,畢竟都要混口飯吃,但他不是其他人,他不願意,即使餓肚子,也要留住文人的傲骨。
然而,現實不會因為他的這份傲骨,而放過他,在他最狼狽潦倒的時候,偏偏又遇上了已為人婦的Lily,曾經的初戀情人,錦衣華服,一身富貴,而此時的他衣衫襤褸,落魄不堪,他依然愛她,而她早已忘記了他。
Lily曾經說過會記得他的眼鏡,他就一直戴著,可是,佳人容貌依舊,只是情愛早已成過往雲煙,破碎的眼鏡,痴愛一生的戀人,事業上的低谷打擊,讓他徹底絕望,在回鄉的火車上,他跳車了。
他沒有死,但精神已經不正常了。
時而清醒,時而瘋癲,有人覺得他是瘋了,有人覺得他是裝瘋,真真假假,只有他自己清楚,但是,這都是他自己的選擇。
他精通英語、法語,也有知己好友,只要他願意,完全可以不用這麼潦倒,但他選擇了放棄,選擇自我放逐,他情願流落街頭,四處乞討,也不委曲求全,這在世俗人眼中,無法被理解,明明可以過衣食無憂的日子,卻要糟踐自己,但這就是天才的獨特之處。
初戀已成往事,才華無處施展,滿腔熱情終被辜負,他不想被這個世界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離,他寧可做世俗人眼中的瘋子,也不願當違心妥協的凡夫俗子。
南海十三郎,絕對是天才式的傳奇人物,但天才往往只有兩個下場,要麼早逝,要麼瘋了。
他與知己唐滌生,成了天才的兩種代表。
四十二歲,腦溢血遽發,不幸離世的唐滌生,帶走的十三郎對藝術最後的一點留戀,初戀情人Lily的離別遺忘,讓他徹底關上了情感的大門,父親江太史的悲慘逝世,澆滅了他心中的一腔熱情,在這人世間,他已無處可去,活著,只是為了活著,人間的繁華,跟他再無關係。
他有錯嗎?
我覺得,他沒有錯,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
他可以對這個社會妥協,編寫那些低俗不堪的戲劇演出,但他不願意,他可以忘了Lily,重新開始新的戀情,但他不願意,一身傲骨,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
他從來都沒有對這個社會妥協過,對感情忠貞,對藝術執著,對國家熱愛,即使他已經瘋了,還會報警對警察說,自己的一雙鞋被偷了,一隻被英國人偷了,一隻被日本人偷了,現在無路可走了。
這既是在說他自己,也是在控訴當時的社會狀況,國家被外國人侵略,屬於我們的香江成了殖民地,粵劇被漸漸遺忘,電影成了娛樂主流,原本一部劇的基礎是編劇,只有戲本子好,劇才會紅,然而,時代變了,編劇成了底層,投資方、導演,甚至演員,都可以隨意改動劇本。
電影中最讓我感觸的一段,就是已經落魄的十三郎,好不容易接到了編寫劇本的機會,但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得低俗又狗血時,還是不管不顧地跟導演投資人吵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是本是做人的底線,然而,在現實當中,太多人為了生活,還是妥協了。
現如今,影視劇越來越低齡狗血化,編劇作家的位置越來越邊緣化,投資人、導演、演員,都擁有了改戲的權利,就算好不容易出來了一部好劇,注水、爛尾、部分人物崩塌,成了不可避免的情況,而這情況的背後就是不能說的秘密。
但這也不完全是創作者的錯,因為要先解決了溫飽才能去追求理想,在這環境之下,誰都無法獨善其身,只能看著創作漸漸凋零,翻拍、抄襲、已經成了一種正常趨勢,都知道有問題,但都無能為力。
但偏偏有人要與環境做抗衡,這無疑是以卵擊石,註定會一敗塗地的戰鬥,這樣的人,自然是傻子,是瘋子,是痴人,同時,也是一位天才。
之前,有路人拍到竇唯在麵館吃麵條的照片,很多網友看到了紛紛同情他,覺得他日子過得這麼寒酸潦倒。
這不是他第一次被路人拍到了,之前,竇唯坐地鐵、開電動車、路邊抽菸,都被很多人遇到,並拍下照片發上網,只要竇唯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引起熱議,但說來說去,就是可憐他過得好慘,但我覺得真的有點想多了,竇唯作為國內搖滾音樂的頂級人物,只要他願意綜藝節目、商業演出,排隊等著他上,這是他選擇的生活,不用被利益虛名壓抑自我,自在又舒服,還可以不受外界打擾,安心做音樂出專輯。
再說了吃麵、開電動車、坐地鐵,不就是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了,怎麼就落魄了?難道只有開豪車穿名牌才是才算是體面優質的生活嗎?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但隨著歲月變化,我們都有了自己的色彩,有了各自不同的模樣,但總有人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維持最初的純白,亦如自己的內心。
有人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祿,但也有人將理想抱負當成了全部,正如電影中的唐滌生所說:
&34;
這段話,說得人心潮澎湃,就算不是編劇作者,也都被他的志向感動,但感動終歸只是感動,情緒上的熱血沸騰,現實當中還是要為生活奔波,為五鬥米折腰。
我們感嘆《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不可攀登的高峰,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光輝,但是又有多少人願意做曹雪芹,世人只看到他的名垂千古,卻不願意看他的家道中落,窮困潦倒,評《紅樓夢》的人很多,但視《紅樓夢》為人生追求的人,卻寥寥無幾,這不僅僅是才華上的距離,也是文人風骨的差別。
電影中的南海十三郎,在最窮困潦倒時,已經成為大明星的侄女梅仙,主動找他給他機會請他寫劇本,但導演卻亂改他的劇本,將原本為保清白自殺而死的女主角,因為男主一個吻而復活,本來激勵觀眾的戰爭電影成了狗血言情神話劇。
如果是其他編劇,或許就忍了,畢竟賺錢要緊,但他不是其他編劇,他是南海十三郎,劇本就是編劇的心血,沒有人可以擅自修改,他可以為了劇本跟導演吵架被趕走,繼續落魄,或許有人覺得他傻,飯都吃不上了,還談什麼骨氣自尊,可是為了吃飯而不顧自尊,出賣靈魂,那活著的也只是一具軀殼。
電影中唐滌生對南海十三郎說:&34;
然而,這一身的傲骨,在現實面前一文不值,不要說故去了,就現如今的影視文化圈,早已被利益覆蓋,創作優秀的作品,不重要,賺錢才是第一位,一切以利益為主,人也好,環境也好,大多如此,也這導致了一些抄襲者大行其道,名利雙收,而那些原創作者不僅默默無名,還要被剽竊欺辱。
利益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切都以利益為終極追求,那可能就不會有四大名著,就不會有那些經典的作品,我們普通人成不了天才,但也沒有資格嘲笑那些堅持自我,保留風骨的&34;!
電影《南海十三郎》的結尾,寫著:&34;。只可惜,電影上映至今已經過去二十三年了,並沒有改變,編劇要麼為了理想而潦倒,要麼為了生活而妥協,當然,那些靠抄襲、炒作、低俗,來吸引觀眾的人,在我看來,根本算不上編劇,只是文字商人,還是奸商。
編劇,本該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是一棟高樓的根基,但現如今,編劇似乎只是一支筆桿子,什麼流行,寫什麼,什麼賺錢,寫什麼,投資人、導演、演員,讓這麼改,就這麼改,不要說理解了,就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而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滿屏幕的圈錢爛劇。
共勉,不僅僅需要編劇們的努力,也需要所有觀眾的支持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