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品蟹季已過大半,蟹有多美味,吃過的人才有發言權。
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陽澄湖大閘蟹,黃肥、膏香、肉鮮甜,不愧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起源也的確如此。
一直以來,食蟹江湖多的是關於如何烹飪蟹之珍饈美味的故事,經典不過清蒸水煮;創新賽不過蟹粉CP:蟹粉小籠、蟹粉牛肝菌、蟹粉豆苗等等,有如廚藝界的過招,卻鮮少流傳那些關於大閘蟹的傳說。
相傳陽澄湖至今流傳著一個悽美的故事:有一個窮書生去蘇州城趕考,他的妻子一路伴其左右,一日行至陽澄湖中,風雨大作,波濤洶湧,一個巨浪將小舟覆沒。書生用盡最後的力量將已經昏迷的娘子推上一個划子。
女子在湖邊醒來的時候,發現丈夫為了救自己已經喪身湖底,悲慟之下自盡於岸邊,成為了一株美麗的菊花,而書生則變成了湖裡的大閘蟹。
之後,每逢金秋之時,陽澄湖大閘蟹就會爬至盛開的菊花旁邊,相依相偎。
會吃蟹的人都懂,蟹胃是不能吃的。蟹的胃又稱「蟹和尚」,「蟹仙人」,如此靈巧的別名,背後卻有一段略顯滑稽的傳說:《白蛇傳》的故事,應該是人人皆知吧,由於白娘子許仙夫婦的懸壺醫治,很多老百姓對他們的遭遇十分打抱不平,消息傳到了玉皇大帝那,連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查辦。
法海和尚聽聞趕緊溜之大吉,逃到了陽澄湖邊時,發現自己無路可走。情急之中,從蟹殼的縫隙裡鑽了進去,躲藏在蟹殼裡一動也不動。卻絲毫沒有瞞過太白金星厲害的雙眼,他對躲藏在蟹殼裡的法海說:「你做了惡人,本該一個霹靂將你打死。從今以後,你且安分守己,坐在蟹殼裡修煉正果吧!」
從此以後法海終日坐在蟹殼裡盤腿打坐,尊旨修行。人們食蟹時,掰開金紅的蟹殼,總可以看到一個三角錐形、軟囔囔的東西,模樣很象一個打坐的和尚,那就是螃蟹的胃部,也是「蟹和尚」名字的由來。
有意思的傳說可以給美食增加一層趣味濾鏡,希望大家在品蟹時不僅能嘗到蟹的鮮美,也能因聯想到這些小故事,而會心一笑!螃蟹姐溫馨提醒:抓住黃金時段再多吃幾次陽澄湖大閘蟹吧,挑大隻的吃,將肥美的大閘蟹藏進肚子裡,這個冬天,會不會也像大閘蟹一樣不懼嚴寒?
錯過等一年 | 12月的陽澄湖大閘蟹,蟹膏濃鬱無比,且吃且珍惜!00:22
* 好水養好蟹 神奇緯度的陽澄湖
進入12月後,多地迎來降雪天氣;
氣溫驟降,圍爐初雪話螃蟹,瞬間滿屋浪漫氣氛,寒冷的日子也變得可愛。
都說#最好的總是留在最後#,12月作為全年的尾月,耳邊已經響起了熟悉的冬季戀歌,陽澄湖大閘蟹的賞味期也進入了倒計時,錯過就要再等一年的美味,要抓緊最後的機會多吃幾次才不留遺憾!
<錯過等一年的美味>
室內外隨處可見商家精心營造的浪漫氣氛、搖曳生姿的霓虹燈、奔向跨年的節奏感.12月理所應當的承載著人們最美好的期待,陽澄湖大閘蟹也不負眾望,如今膏黃鮮美升級,是屬於這個時節獨有的味道。
12月份的蟹黃多變成橙紅色,略微硬實但口感是韌而鮮美的,與前兩月入口即化的口感不同,成型後的蟹黃更耐咀嚼,且嚼開後滿嘴鮮香,可謂妙不可言,值得一試。
公蟹就不必說了,此時本就是公蟹的天下,蟹膏凝脂宛若上等羊脂玉,晶瑩剔透,質地細膩。形態和口感上也更甚於前兩月,厚重粘牙,微微糊嘴,但抿開後的濃鬱鮮香,回味無窮。
難怪人們常說:「食過了蟹,三日不知肉滋味」。
陽澄湖大閘蟹還有一個全民青睞的創意吃法:禿油黃!你一定也注意到了,每年蟹季,大大小小的餐廳都會推出[蟹粉拌飯]、[蟹粉拌麵]、[蟹粉小籠]、[蟹粉豆腐]等菜單,門庭若市,供不應求。
不捨得蟹季過去,可以自制幾罐禿油黃,封存美味!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製作正宗蘇州禿黃油:
②只選用其中的蟹黃蟹膏。
一小瓶禿油黃往往要拆十來只大閘蟹,這也真真是只有豐腴水鄉之人才能想到的吃法了。
*禿黃油的禿字,在蘇州方言中是「只有」的意思,音近「忒」字發音;黃油,則是說主材料中不含有一絲蟹肉或其他食材,只有蟹黃蟹膏。
製作時,以濃厚的豬油加以調和,封存住蟹膏和蟹黃的鮮美。即使蟹季過去,三不五時饞蟹味時,只消一勺禿油黃,平凡的米飯也能讓味蕾盡享愉悅。
陽澄湖大閘蟹,錯過又要再等一年的美味,最後一個月,一定不要虧待自己的嘴巴!希望紅透了的大閘蟹可以給大家帶來好彩頭,希望大家積攢的幸運都能爆發成讓自己驚豔的樣子!!
崑山市巴城鎮陽澄湖蟹業協會 2021-11-30 17:30
大禹治水時期,當地先祖巴解受命治水。因「夾人蟲」(大閘蟹)洄遊習性,成熟的陽澄湖大閘蟹需向東前往入海口繁衍,巴城成了必經之地,因此常年受災。此後,巴解命人以開水燙之,看起來可怕的「夾人蟲」瞬間變色,且有異香。
巴解親身嘗試,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大家為了感激巴解,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徵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4000多年前巴解「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成為了世世代代巴城人奮鬥的力量源泉,在傳承與新變的迭代中,巴城人在陽澄湖畔書寫著蟹膳飄香的傳奇故事。
俗話說,海蟹吃肉,湖蟹吃膏。全國各地的大閘蟹,時節到了便黃肥膏美,肉味不甚突出;然而,生長於陽澄湖巴城的大閘蟹,風味更勝一籌,就連原本寡淡的蟹肉,也變得更為鮮甜。美味的陽澄蟹,被上海人吃出了名。根據《上海漁業志》記載:上世紀二十年代,陽澄蟹進入上海,迅速風靡全城,後來更遠銷海外。時人不知陽澄蟹來自哪,乾脆稱其為「上海陽澄湖蟹」,非「陽澄」二字不吃,一時蔚為風潮。陽澄湖大閘蟹的美味,除了陽澄湖是長三角地區,距離長江幹流和入海口最近的大型湖泊這一地理優勢之外,還因為陽澄湖本身,也有很多宜於大閘蟹生長的環境優勢。陽澄湖水域平均水深達到2米,水位穩定,有著很強的水質自淨能力。
此外,由於陽澄湖歷史長、自淨能力強,湖底65%以上的面積都是硬質土,相比於淤泥,這種環境能讓蟹體更加乾淨。且大閘蟹挖洞需要足夠的力量,客觀上讓大閘蟹「鍛鍊」得更壯實。所以,民國以前和解放初期,陽澄湖大閘蟹的盛名,還真不是外強中乾。
而地處陽澄湖東岸的崑山市巴城鎮歷來被推崇為最佳產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和休閒宜居環境孕育了口感鮮美、營養豐富的巴城陽澄湖大閘蟹。
多年來,在口耳相傳和實地品鑑中,巴城陽澄湖大閘蟹得到了各地居民的廣泛認可和喜愛。更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了唯一的「中國陽澄湖大閘蟹之鄉」稱號!
這麼好的水,這麼鮮的蟹。
好了,別攔我,
我要去陽澄湖吃大閘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