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的粉絲為什麼能佔領全世界?

2021-02-18 新周刊


2016年12月27日,《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在美國剛上映不久,《星球大戰》系列女主角「莉亞公主」凱麗·費雪因心臟病發,在洛杉磯逝世,享年60歲。

1977年發生了兩件大事:貓王死去、《星球大戰》上映。這也象徵著兩代青年文化的交替:根植於搖滾音樂的反叛青年文化不再一統江湖,以nerd和geek為構成主體的粉絲帝國,將在之後的50年佔領世界。

文/於青

在1977年之前,那些日後的星戰狂熱粉絲尚且不知什麼是「原力」,更不知什麼才是邁入星際英雄之門的關鍵。深受《魔戒》原著小說與神話英雄小說《千面英雄》影響的喬治·盧卡斯,在《星球大戰》中為人們創造了這樣的設定:「原力是一種力場,由所有的生物所產生,它包圍著我們,穿透著我們,它讓銀河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與世間萬物一樣,原力分為光明面與黑暗面。原力的持有者一旦走入黑暗面,就將被黑暗控制一生。

為保護民主與正義而生的絕地武士,掌握著原力的光明面。執著於權力與私慾的西斯武士,掌握著原力的黑暗面。想要成為絕地武士,必須擁有最強的責任心、最嚴密的思維,必須遠離會將人們牽往黑暗的憤怒、恐懼與好戰之欲。而想要成為西斯武士就簡單得多,只需要蔑視一切規則,遵從私慾、為所欲為就可以了。

在絕地武士教派原教旨主義者的心目中,看過《星球大戰》的人,是無法與沒有看過《星球大戰》的人交流的。在絕地武士誕生的近50年,《星球大戰》已然成為一種宗教——現在,絕地教建立了有註冊的教會,並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50萬人的教徒。在英國,它甚至已經成為基督教之外,信仰人數最多的「另類宗教」。



除絕地教教徒之外,《星球大戰》還擁有另一撥龐大的「世俗教徒」——他們名為粉絲。在《星球大戰》誕生之前,沒有一部電影能夠擁有如此龐大規模的票房與粉絲,形成世界級別的粉絲同盟會。按照《紐約時報》影評人A. O. Scott的說法,《星球大戰》系列幫助另一類型的大片走出了1970年代的新好萊塢時期,走出了諸如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之類喜歡劍走偏鋒的導演所建造的藝術化卻也風險巨大的電影浪潮。《星球大戰》系列,開啟了一直延續至今的好萊塢票房大片的統治地位。

時至如今我們可以這樣說:《星球大戰》所創造的新時代不屬於喬治·盧卡斯,而屬於它的粉絲。拍出了《指環王》的彼得·傑克遜認為,《星球大戰》改變了他的一生。拍出了《美麗心靈》的朗·霍華德在看完第一遍之後,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又看了一遍。拍出了《鐵達尼號》的詹姆斯·卡梅隆,在看完《星球大戰》之後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立志要拍出這樣的電影。拍出《銀翼殺手》的雷德利·斯科特在看完《星球大戰》之後傻了眼。而票房輾壓機史匹柏在看完《星球大戰》之後,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科幻片專業戶。

《星球大戰》故事的根基,是人與觀念和命運的鬥爭。

在《星球大戰》上映之前,青年粉絲大多集中在貓王和披頭四名下,強調的青年氣質無外乎是外在的炫酷、對上一代的反叛,以及強調年輕之力的強大與不羈。這部「太空歌劇」開創了青年文化新紀元——在它之後,整個青年文化的視界都被完全改變了。

《星球大戰》正劇三部曲,將如同謝爾頓之類的nerd和geek從老一輩的陰影和同齡人的嘲笑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全部的熱情有了一個更加炫酷的安放之地:用科學、宗教與神話建造出來的浩瀚宇宙。在一個科學摧毀了宗教的時代,《星球大戰》再造了一個構建於現有科學與知識之上的宇宙式幻想世界。它並不同於耽於幻想的童話與神話故事,更像是真實世界的某種延伸——它既滿足了人們的想像欲,又沒有完全脫離現實。

這個虛幻世界的中心,是一個將政治、宗教與奇幻結合起來的「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你能夠找到《紙牌屋》與《甄嬛傳》之中的一切:黑暗的政治、狡詐的人心、權力的蠱惑,以及冰冷的現實。但它又大大高出這個範圍:如果說政鬥劇與宮鬥劇都更多地將重點放在了人鬥人的層面上,那麼《星球大戰》故事的根基,是人與觀念和命運的鬥爭——公平和正義,帶來的不過是冷冰冰的律法和束縛。能夠滿足人心欲求,在痛苦掙扎時帶給你溫暖和安慰的,卻是熱衷毀滅的黑暗之力。

不論粉絲對《星球大戰》有多少種解讀,對於它的創造者盧卡斯來說,《星球大戰》只是在用一個絢麗的宇宙,講述一個人的悲劇。這場悲劇的形成要素,包括每一個來源於自私的偏見、每一道來源於懷疑的目光、每一次來源於刻板的壓制和每一次不公的審判。

悲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安納金的少年。奴隸出身的安納金是一位強大的原力擁有者,他的出生與耶穌十分相似:沒有父親,僅有母親十月懷胎生下了他。雖然他的發掘者、絕地武士奎剛相信安納金會是為原力帶來平衡的天選者,但以猶達大師為首的其他絕地長老一概認為,滿腹恐懼的安納金是一把極端危險的雙刃劍——訓練他使用他絕無僅有的強大原力,就要冒著他被恐懼所引導,墮入黑暗一方的危險。

安納金的悲劇似乎是命中注定。唯一相信他的絕地武士奎剛,在說服長老會接受安納金之後不久,就死於與邪惡西斯的鬥爭之中。在奎剛死後,剛剛成為絕地武士的奎剛之徒歐比旺,成為了安納金的師傅。歐比旺雖然將安納金當成最親密的徒兒、最強大的兄弟,卻也依然對這位天選者持有戒心——他與其他絕地長老會成員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一致:控制和壓制安納金,才能讓他遠離黑暗的召喚。

擁有強大能力的安納金雖然在預知夢中看見了母親的死亡,卻依然未能於死神手中拯救他唯一的親人。母親死後,安納金的愛人帕德美以自身的勇敢與理性,有效平衡了天選者本身所無法抑制的恐懼與欲望。這也讓安納金越發無法控制對帕德美的依賴和愛戀——對於愛和肯定的渴望、對於失去和死亡的恐懼,成為了安納金無法擺脫的深淵。

經過嚴苛的訓練,安納金如願成為絕地武士,卻並不擁有長老會的信任。這令他感到孤獨和痛苦。預知到深愛的妻子帕德美的死,更讓安納金無法放棄對所謂「全能之力」的渴求——他想要變得更強大,想要學會使用原力的一切,想要擁有創造生命的力量——為了扭轉命運、不再失去,他渴望比光明一面更為強大的黑暗之力。

故事的結局可想而知。為了改變預言,掌握起死回生的力量,安納金投奔黑暗一方,成為一名最為強大也最為邪惡的屠殺者。妻子因傷心於安納金這樣的轉變,在滿懷痛苦地生下孩子之後,絕望而亡。

絕地武士一直認為「被選中的人」安納金會成為毀滅黑暗勢力的人,因為在預言之中,他是原力的平衡者。而安納金後來的命運揭示,他只會是黑暗原力與光明原力的平衡者——當光明的力量壓過黑暗時,他的使命是壓制光明。

絕地武士團與安納金都被預言牽制,走上了同一條道路:一切「避免預言成真」的行為,恰恰促成了預言的應驗——安納金與俄狄浦斯王的悲劇性如出一轍。然而,造就安納金悲劇命運的卻並非神諭,而是來自同類社會的壓制、猜疑、刻板與恐懼。




獨裁與民主之間的鬥爭,是《星球大戰》橫跨三十年的時代主題。

在1977年看著《星球大戰》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還不知道自己將要被命名為「X一代」。這一代年輕人與嬰兒潮一代完全不同——他們對改變世界沒有興趣。對於成長於離婚率最高的X一代年輕人來說,世界不完美是已知事實。千瘡百孔的外部世界不再是他們著力改造的重點,個人的內部實現才是。嬰兒潮一代對權力的貪戀才是讓他們憤世嫉俗的主因。X一代自然希望成為「被選中的人」,但他們的願望卻並非如基督耶穌般改變世界,而是如安納金般,改變自身命運。

因為誕生於冷戰時代,從1960年代的《星際迷航》,到1970年代的《星球大戰》,都脫不開民主自由與專制獨裁的兩極對峙。在《星球大戰》前傳中,安納金的師傅、站在民主一方的歐比旺告訴他:「永遠不要相信政客。我的經驗是,議員只會取悅能資助他們選舉的人,並且可以完全無視民主的真義,只為了得到贊助。」

引導安納金進入黑暗的西斯大帝、獨裁者達斯·西迪厄斯告訴他:「所有獲得權力的人,都害怕失去它。自詡為自由民主而戰的絕地武士也不例外。」在安納金整個人生的掙扎之中,最主要的交戰雙方,就是象徵著獨裁的絕對統治和象徵著民主的自由公正。這也是《星球大戰》橫跨三十年的時代主題。

但這並非《星球大戰》之所以能夠成為新型宗教的最關鍵因素。與其說星戰系列關心的是政治,不如說它關心的是政治與現實對人格的影響。

在安納金墮入黑暗之後,盧卡斯開啟了下一場有關光和暗的輪迴:曾經因猜忌、壓制和恐懼,將安納金推往黑暗一邊的猶達大師和歐比旺,成為了將安納金之子盧克訓練成為絕地武士的導師。他們汲取了安納金的教訓,充分尊重盧克的天賦與天性,將他訓練成為一名既擁有強大原力,又不向欲望與恐懼低頭的完美絕地武士。

誕生於黑暗的盧克,在與已經黑化的安納金的幾次交鋒中,都很好地抵禦了來自黑暗的誘惑,並最終救贖了他的父親——讓安納金親手殺死了將他誘入黑暗的達斯·西迪厄斯,以與這位獨裁者同歸於盡的方式,終結了銀河帝國的黑暗時代。

安納金悲劇的一生就此完結。「天選者」更像是一個工具,一個命運早就被寫好的殉道者。命運利用他的渴望與痛苦,兩次平衡了原力的黑暗面與光明面。

在生命消逝之前,安納金選擇摘去面具,承認對於兒子的愛。懼怕失去愛,曾讓他墮入黑暗。最終喚醒他心中光明的,依然是對於愛的渴求。

《星球大戰》誕生的年代,是一個古老神話與宗教均被科技摧毀、獨裁與民主同樣陷入困境的冷戰時代。這部系列科幻電影將民主的無奈與獨裁的欺騙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種對於獨裁的思辨,被盧卡斯隱藏在一個男孩對絕對能力的偏執欲望之上——不論他的出發點是拯救還是毀滅,一旦迷失於對絕對權力的追求,就逃脫不了被黑暗之欲反噬的命運。所以在《星球大戰》系列的故事線索中,代表黑暗一方的西斯永遠毀滅於師徒之間的內部反噬、黑暗原力之間的自相殘殺。

但與此同時,《星球大戰》完美地將科幻、神話與宗教融為一體,更將「被選中之人」的拯救性完全顛覆,創造了一個新式的宗教神話:那個被派來拯救蒼生的神力持有者,很有可能被受控於偏見與恐懼的蒼生親手毀滅。被選中之人的悲劇,會喚醒人們應有的倫理與道德感,用更多的善與理解,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從而讓黑暗再一次孕育出光明,照亮沉浸在黑暗之中的世界。

《星球大戰》的原力平衡預言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不論光明與黑暗,都不要妄想將彼此趕盡殺絕——光來源於暗,暗亦來源於光。每一個人都不用再去追問黑暗究竟由何而來,黑暗永遠是光明無法擺脫的共生者。

沒有絕對的善,亦沒有絕對的惡。克制規誡是走向光明的必經苦訓,自我放縱則是通向毀滅的最佳捷徑。《星球大戰》開啟了科幻大片的粉絲帝國——而你會發現,如今那些龐大的復仇者聯盟粉絲、蝙蝠俠粉絲、蜘蛛俠粉絲,與《星球大戰》粉絲所執著的內容並無不同——從1977年延續至今的科幻式英雄傳奇大片中,所體現出的永恆不變的主題,都源自《星球大戰》中那些人與命運的抗爭、光與暗的制衡、內部自我的覺醒,以及在經歷過黑暗與毀滅之後,新希望的誕生。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管理員十元

加入新周刊讀者群「生活派」

歡迎新老讀者勾搭~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你應該去看《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
    所以,為什麼《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的呼聲如此之高?很簡單,因為這個IP在全世界的受眾實在是太多了,除了包含本片在內橫跨40多年的11部電影(9部正傳,2部外傳),還有數十款衍生遊戲,上百本官方和粉絲推出的小說、漫畫。可以說,《星球大戰》這一IP本身,就是在流行文化中無法避而不談的重要符號。
  • 《星球大戰》為什麼在中國不火?
    要問《星球大戰》在中國為什麼不火?這是一個相對問題,只要搞清楚《星球大戰》為什麼在西方火就明白了。 如今《星球大戰》的粉絲遍天下,在中國也不乏少數,這幾年每到《星球大戰》公映的時候,就有粉絲自發或者結社組織觀影,甚至會打扮成電影裡的裝束去電影院致敬自己的最愛,讓《星球大戰》在國內儼然獲得了「cult邪典」電影的待遇。
  • 史上最強粉絲電影?《星球大戰》一開始卻被當成個大笑話
    英國作家、星戰迷米可·埃洛瓦拉在《粉絲現象:星球大戰》一書中寫道。星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粉絲文化,像某種宗教。 導演、演員都可以換,粉絲還是支持你(這樣的人群還包括魔獸粉絲)。 盧卡斯影業曾做過統計:為電影貢獻票房的,98%都是骨灰級的星戰迷。
  • 《星球大戰》系列徵服全世界,卻搞不定中國人?
    據外媒統計,《星球大戰》系列的全球票房已超90億美元,相關電影周邊、遊戲、圖書、影視樂園等收益則多到難以計量。另據《綜藝》周刊消息,本片獲史上12月上映影片首周末票房第三,而前兩部則是同系列影片《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和《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然而,就這樣一部超級系列電影,似乎卻偏偏搞不定中國觀眾——上映首日僅四千多萬元票房,甚至不及同期上映影片《葉問4:完結篇》票房的一半。徵服全世界的「星戰」系列,徵服不了中國人?情懷牌?
  • 加州 | 5月4日正式成為加州星球大戰日!迪士尼開幕星球大戰主題樂園
    本月底,全球第一座星際大戰主題樂園將在加州迪士尼正式開幕,與此同時,加州議會也宣布5月4日正式成為「星球大戰日」。巨型的尤達大師熱氣球,還有帝國風暴兵在門口巡邏,5月2號,電影《星球大戰》的劇中人物出現在了加州州府大廈前。全球第一座星際大戰主題園區「星際大戰:銀河邊緣」將於5月31日在加州迪士尼開幕。
  • 星球大戰,就這樣吧……
    自從迪士尼在2015年重啟了這個經典系列以來,全世界的觀眾們從《星球大戰7》上映時看到老三人組悉數歸來的欣喜感動,變為在看《星球大戰8》時對於激進顛覆劇情的不適應和懷疑,再到如今的《星球大戰9》,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這場挖掘星戰情懷價值的狂歡一步步迷失了方向。
  • 火遍地球的《星球大戰》風暴兵,已全面「佔領」香港迪士尼樂園!丨道地港澳
    香港迪士尼樂園,已被最近火遍地球的星球大戰風暴兵「佔領」了!最近去迪士尼,你能看到:穿著酷酷盔甲的風暴兵在園內「巡邏」;星球大戰的系列主題商品、系列主題美食~鐵桿迷錯過哭瞎!星球大戰風暴兵、主題商品、主題美食,都已強勢「登陸」香港迪士尼樂園!爆多亮點,全方位滿足星戰迷~看點一:風暴兵每日在園區「巡邏」!
  • 《星球大戰1313》團隊還曾開發《星球大戰:前線》重啟作
    在LucasArts被迪士尼收購之前,曾在2012年E3期間公開了一款名為《星球大戰:1313》的遊戲,這款遊戲相比其他星球大戰遊戲更加陰暗、成人化,但是該項目最終被迪士尼放棄。而據當時在 LucasArts 工作的遊戲顧問/編劇 Celia Hodent 透露,除了《星球大戰:1313》之外,開發團隊還製作了一款《星球大戰:前線》的重啟作品,儘管該作已經接近完成,但最終還是和《星球大戰:1313》一樣未能面世。
  • 《星球大戰8》就要上映了,一部電影為何能一直火40年?
    經過不懈爭取,終於有電影院願意以「捆綁式放映」上映《星球大戰》,即觀眾買票看一部電影,免費享受附加影片《星球大戰》。 結果,《星球大戰》上映後全球票房高達8億美元!1977年也被稱為「星球大戰年」。從1977年推出了第一部《星球大戰》至今,已經整整40年了,可以說它也一直火了40年。
  • 《星球大戰》:經典傳奇(星球大戰影評)
  • 《星球大戰》星球大戰背後的殘酷真相,理想主義者的悲劇
    星球大戰其實分為兩條線索,一條是修煉者(絕地和西斯)間的鬥爭,一條是銀河各種政治勢力間的搏鬥。就有些像我國的封神榜。不過《星球大戰》是以前者為主,《封神榜》以後者為主。所以觀眾很少有人注意到星球大戰電影背景中隱藏的政治格局和社會變遷。 之前我在知乎上回答過兩個問題,分別是 「萊婭公主為什麼在推翻帝國之後沒能擔任議長?」
  • 星球大戰正版授權手遊《星球大戰指揮官》原力首曝
    對廣大星球大戰粉絲來說,2015年稱得上是幸福的「星戰之年」,雖然星戰系列電影第七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距上映還有一段時間
  • 憑藉這兩點,星球大戰就可以對所有科幻片說:I am your father!
    這兩天由於「星球大戰9」在國內的某個視頻網站上線了,所以連帶著又火爆了一陣,其實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星球大戰」這個IP可以在美國如此的火爆。沒錯!到底為什麼「星球大戰」現在在國際影史上的地位這麼高?為什麼美國人一直把著「星球大戰」這個IP吹的都到天上去了呢?說實話,美國人之所以把「星球大戰」這個IP吹到天上去,是因為這部電影真的能夠上天!
  • 為什麼《星球大戰9》票房撲街,衍生劇《曼達洛人》卻火遍全美?
    為什麼《星球大戰9》撲街了,《曼達洛人》卻火遍全美?大IP衍生劇怎麼成為合格劇二代?這可不僅是一個星球大戰的故事。星戰正傳凜冬已至,衍生劇卻意外火遍全美?《星球大戰9》正在遭遇一場口碑坍塌,IGN評分7分、爛番茄評分目前57%,在CinemaScore調查中得到「B+」,是迪士尼「星戰」評分最低的作品,觀眾口碑比兩部前作也有退步。
  • 《星球大戰》製造的文化與商業奇蹟
    黛茜·雷德利:我覺得自己太幸運了,能夠在片場看見偶像哈裡森·福特駕著千年隼號出現在自己眼前,激動得覺得自己是一個小粉絲。現在,大家都能看到這部電影,我非常激動,也非常緊張。   澎湃新聞:你的角色是一個女英雄形象,對你來說有什麼挑戰?
  • 《星球大戰》:美國人民的《紅樓夢》
    每一次出電影新集,都能成為重要的社會話題,並讓千萬人翹首以待。能有這待遇的,在中國是《小時代》,在美國則是《星球大戰》。
  • 《星球大戰8》的14個秘密
    點擊觀看《星戰》六部曲 騰訊娛樂訊 (文/雷米)經過歷時三年的開場序幕、炒作宣傳以及無數的流言,《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於上周末在影院上映,終於拯救了全世界的迷弟迷妹們的心。這部科幻大片剛上映幾天便掃蕩了票房紀錄,迪士尼以40億美金收購盧卡斯電影這一舉措,其好處此時可見一斑。
  • 星球大戰放寒價,票房炸了,粉絲瘋了!
    1月16日-1月24日只要在萬達電影APP購票可以享受IMAX星球大戰45元特惠看的優惠
  • 獻給星球大戰粉絲的你 -- Star Wars #Android
  • 《星球大戰8》,一部家庭倫理劇
    我們當然不會問「為什麼要去看《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這樣的問題。開玩笑,看《星球大戰》是一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