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講,用嚴格的社會道德和價值標準去評判趙本山的小品,的確會發現其中的有些作品屬於低俗,至少是不嚴肅的。其中最受輿論抨擊的當屬其與範偉,高秀敏出演的「賣拐」,「賣車」和「功夫」這三出劇情基本銜接的小品。尤其是最後一齣戲,趙本山模仿一個腦血栓的病人,顫顫巍巍的從椅子上站起來,最後撞在範偉的懷裡耍賴。或許就是因為雖然表演極其到位,每當看到這一段,作為其一名鐵桿老粉絲,內心的反應並不是讚許和喝彩,而是一種酸楚和牴觸!我們健康人都知道中風後遺症的患者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我們絕對不應該拿他們的痛苦在央視舞臺上作為節日幸福的佐料,這一點,輿論的批評是中肯的。類似的情節還出現在趙本山和宋丹丹出演的小品「策劃」之中。但是,如果就是因為這些有限的庸俗情節就徹底否認了趙本山小品的文化功績和社會貢獻,就過於任性和武斷了。事實上,擁有類似情節的小品何止存在於趙本山的作品中,潘長江的小個子和郭冬臨的大光頭不也是經常成為演出抖動的包袱嗎?不錯,趙本山在早年出道時候的確和潘長江合作,分別以一個盲人和瘸子為形象,演出了風靡東北的拉場戲《大觀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本意絕對不是要羞辱殘疾人,那不僅是劇本的需要,實際生活中甚至也可以找到原型。而且。在那個改革開放的初期,社會各種文化模式都剛剛起步,追求的主要是娛樂性,對文藝作品是否低俗的聲討似乎不應該追溯那麼久遠。
從1990年在央視春晚演出小品《相親》開始,趙本山的確稱霸春晚這個頂級舞臺二十多年。但他所依靠的絕對不是什麼惡搞殘疾人,不是什麼低俗無道德,這種說法不僅是對趙本山的惡搞,而且也在某些方面徹底否定了通俗文化幾十年的發展。畢竟趙本山所站立的是中央電視臺邀請他去的中國最高文化殿堂!作為一個比較特別的文化符號,趙本山的小品既不同於那些現在很活躍的所謂主流正能量的煽情段子,也有別於包括其宋小寶等徒弟們生拉硬扯的搞笑編排。他用極具鄉土氣息並且特別俏皮的東北方言將生活實際中老百姓的苦辣酸甜展示在了舞臺之上。儘管從一開始登上大舞臺之時就受到了種種議論,但是老百姓,特別是東北老百姓卻對他的表演給與了無限的支持和喜愛,因為他把老百姓的婚喪嫁娶,吃喝拉撒,快樂,痛苦,夢想,無奈等等都搬到了舞臺上,特別對於社會不公和官場腐敗現象,趙本山用詼諧調侃的方式進行了剖析和批判,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劇情演繹的是一對農村夫妻為了如何討要被鄉長吃掉的十隻小雞錢而傷透的腦筋和心思。老百姓養的雞被鄉長吃了,不要錢肯定不行,要錢又不能不顧忌鄉長的面子,所以夫妻二人在動身去鄉長家討錢之前,在家輪班以他們所感所見,各自模擬當一把鄉長,演練一下可能出現的過程。該小品將一家做小本養殖生意的農村夫妻在遭遇到強勢勒索後那種氣憤,無助,傷感的心情演繹的淋漓盡致!1978年農村開始聯產承包之後,農民兄弟的生產積極性和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糧食產量和家庭純收入都比過去大大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是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至少截止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之前,農村和農民在連續七八年的時間裡生活在一片祥和,歡樂,輕鬆和自由的天地裡,就像當年歌裡唱的,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然而,時光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官場腐敗之風開始蔓延到農村鄉下,地方上的大小官吏除了學會收取各種費用和攤派,整天就是吃吃喝喝,醉生夢死,有錢到城裡大飯店吃,沒錢就到鄉下吃。而且吃出了極具時代特徵的名詞:打白條!該小品中,輪到趙本山演模擬的一個鄉長在面對討要小雞錢的老百姓時所表現的態度,極其生動和傳神地複製了當時地方上那些芝麻官吃拿卡要的情景:
「這筆雞錢我早就安排妥,
請你不必為這點小事老著急上火,
吃雞還錢這不帶出錯。
今天你來的挺好,
有個新任務我要和你說說:
上邊來人檢查工作,
明天中午在這兒路過,
順便到你們養雞場考察觀摩,
請你回去做一下準備接待工作。
我把人數告訴你,要不然你中午飯
沒法做。
上邊來人十了多個,
鄉裡陪客十七八個,
外加村裡的幹部一共三十九人,還
沒算我。
一定要勤儉節約,
不能大吃二喝,
一菜一飯造飽就得,
實的惠兒的,大米乾飯,小雞燉蘑
菇。
這是領導的信任,鄉裡的委託,
可知道這件事已經都牽扯上改革,
不許出錯,回去吧!」
小品中的對白寫成文字往往都是很蒼白的,其藝術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員的現場發揮,包括語音語調口氣和形體動作。趙本山用他那極具東北黑土特色的表演藝術將這一段描述演繹的淋漓盡致!這一段順口溜也生動地揭示了當年的官場風氣: 一個領導下來至少有十個人陪,陪吃陪喝陪K歌,還有再陪的不能說。需要解釋的一點就是,即使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來東北吃一頓小雞燉蘑菇都是必不可少的選擇,更何況上世紀八十年代,「大米乾飯小雞燉蘑菇」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或許才能吃到!那絕對是粗茶淡飯中的「皇冠」!
該劇情結極其簡單而真實:一位鄉下的老農民拿著鄉長的批條到一家政府主導的企業領取一點玻璃給村裡的小學校修理窗戶,結果陰錯陽差地因為長相酷似領導而被臨時安排參加一次接待宴會。最後不僅因為看見一桌子菜沒有吃就扔掉而萬分可惜,而且因為玻璃沒有討要成功而更加憤懣。劇中最讓人發笑和深思的就是那一盤端上桌子的王八,為了讓領導吃起來方便,特別將王八蛋穿成一串。趙本山演繹的老農民用手將川成串的王八蛋提起來,說了一句極具喜劇效應並符合現實真相的話:這扯淡(蛋)扯淡(蛋)是不是就從這兒來的!那些年,老百姓說起地方上當官的那點事,用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除了扯淡沒別的!
該小品展示的問題與《1+1=?》就是異曲同工,但在短短的15分鐘的時間裡,該小品將農村普通百姓對自身生存的擔憂,對官場腐敗的憎惡,對權力任性的恐懼,對清廉為政的嚮往,也包括他們的寬宏,爽朗和樸實,進行了更加深刻而廣泛的剖析!小品一開始就通過夫妻二人的對話將一個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呈現給觀眾:掙錢不少的魚塘承包期快到了,鄉長的小舅子眼饞了,公然狐假虎威地利用其姐夫的權勢恐嚇這對養魚夫妻,準備搶過來自己經營。為了維護自己權益,夫妻二人絞盡腦汁利用拜年的機會拉近與鄉長的關係,說好話,攀親戚,送王八,使勁渾身解數,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魚塘承包權。而劇情演繹到二位農民在誤以為鄉長攤上了大事被處理以及後來發覺人家不僅沒有下臺反而高升做了縣長的時候,他們的反應真的是體現出了地方幹部在普通老百姓心理上的冰火二重天定位和認知。一聽說鄉長被弄下來了,趙老蔫立即挺直了腰杆,在屋裡轉了二圈,喝完了水又要煙,然後坐在沙發裡有點幸災樂禍地問道:你下來了我也就不用怕你了,哎呀下來了,擁護啥啊,腐敗了?扮演趙老蔫的趙本山用他那特有的口氣和臉色說出這句話後,全場掌聲雷動。這也是這齣小品的高潮,為啥?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當官腐敗了給拿下來就是活該,就必須處理。然而當劇情發展到趙老蔫接聽電話得知鄉長不僅沒有下來反而高升做了縣長後,嚇的一下子從炕上跌落下來,表演雖然略顯誇張,但卻深刻揭示了地方上官吏的權威在百姓面前所擁有的壓倒性力量!最具傳神和俏皮的情節發生在趙老蔫看出鄉長不喜歡自己的小舅子時,趙本山用絕對本色的表演把一老百姓即要恭維領導,又要維護自己權利的心理展示的淋漓盡致: 「鄉長我跟你說,你小舅子對你影響不好,他有些仗勢……」,他想說「仗勢欺人」,但他明顯感覺那樣就過頭了,硬是把「欺人」二個字憋了回去。最後只能訕笑為自己解嘲。他那想說不敢說,欲言又止的樣子充分體現了下層百姓在當官的面前的惶恐與唯諾。以上這些小品演示的情節完全可以從當時的社會中隨意找到原型,也就是說,趙本山演出的這些東西都是原滋原味的東西,沒有矯揉造作的成分。這些小品之所以是那樣受歡迎,除了劇本在揭露社會現實,反對官場腐敗方面深刻,廣泛而真實之外,趙本山本色表演絕對是不可替代的。可以這樣說,截止到今天為止,在反對腐敗的小品表演中,還沒有任何作品能夠達到趙本山的高度,包括那些所謂的打老虎作品。而且可以肯定的說,很多人並沒有完全看懂它的寓意!
除了小品,趙本山在其幾部電視連續劇中也穿插了很真實的反腐敗情節,其中包括他扮演的《一鄉之長》中郝運來和《劉老根》裡的劉老根。前者表現的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副鄉長在代理鄉長職務後,紮下心來為鄉裡改變貧困面貌,四處奔波,拉關係找項目,苦心孤詣,勞心勞肺。同時還要提防那些只知道專營但不做實事的下派幹部對他下絆子,使手腕,放黑槍。在最讓人推崇的電視劇《劉老根》這部戲裡,趙本山除了精彩地演繹了一位退下來的村幹部不甘寂寞,緊跟時代,艱苦創業的歷程外,同樣在劇中穿插了農村基層幹部的包括吃拿卡要等腐敗問題,特別是胡科以及馮鄉長二個角色,形象真實,情節普遍!
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描寫出現在了2006年拍攝的電視連續劇《馬大帥》之中:範偉表演的範德彪為了幫助他的外甥女馬小翠解除她不喜歡的婚姻,回到自己的村裡退還禮金。在貧窮和樸素的鄉親們面前,範德彪內心頗有一種衣錦還鄉的做派,借著酒勁,吹噓自己如何如何在城裡做了大事,鄉親們問他:「彪哥,聽說你給老闆做保鏢,不知道你大還是老闆大?」。範德彪沒有直接回答,反而追問:「怎麼回答你吶,我就這麼問你啊,你們知道警察是保護老百姓的吧,那你說警察大啊還是老百姓大啊?」這個問題問的極其俏皮而現實。誰都知道,警察說起來是保護老百姓的,可真實的情景恐怕連外星人都知道!那些年,誰敢惹警察叔叔啊!所以,老實厚道的鄉親們根本就沒加考慮直接回答了範德彪:那當然是警察大了!聽到這樣的回答,範德彪滿足了,無奈的社會現實為範德彪虛偽的人生做了可恥的遮羞布!
趙本山的小品,是一座難以逾越的文化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