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本山春晚二十多年曆程中,有兩個組合的名字不得不提,一個是和宋丹丹的「山丹丹組合」,還有一個就是和範偉、高秀敏組成的「鐵三角」組合。
相對來說,「山丹丹」組合和「鐵三角」組合不論是在春晚上還是在影視劇上都有過不少經典作品,一時難分伯仲。
巧合的是,這兩個組合其實很早就曾合作過,趙本山和宋丹丹演過小品《超生大隊》,趙本山範偉高秀敏合作過小品《稅緣》,但兩個組合成型並且成名都是在央視春晚上。
1999年春晚上,「山丹丹」組合一亮相,《昨天今天明天》就技驚四座。而在頭一年的1998年春晚,「鐵三角」組合的首次春晚之旅同樣非常出色,他們的《拜年》到現在也依然被很多人視為趙本山最優秀的代表作之一。
殊不知,小品《拜年》在排練過程中遠沒有想像的默契,「鐵三角」組合當時的狀態用「各懷鬼胎」形容當然太過於誇張,但不能否認的是,這個小品排練的過程也是相當磕磕絆絆。
一、《拜年》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思路
首先說,從大環境上看,「反腐」在那幾年是一個重要主題,這個看影視劇領域的流行作品也能看出來,《雍正王朝》的走紅更能說明問題。因此,趙本山在《拜年》中有一句乍一看很普通的臺詞「下來了!庸乎啥啊,腐敗啦?」贏得了滿堂彩,「腐敗啦」也成為那幾年的流行語之一。
其次來看,趙本山的小品創作思路在那幾年也是一直在改變,從最早《相親》《小九老樂》《我想有個家》這樣的溫情路線,逐漸走上更高級的諷刺、針砭時弊的思路。但是,由於在1995年的《牛大叔提幹》中有過險些被斃掉的教訓,趙本山小品的創作更加謹慎,比如在《三鞭子》中,反面人物居然只是一個司機。
而到了《拜年》中,趙本山小品的創作思路更加巧妙,用了一個反諷的方法,看似在諷刺養鱉大王趙老蔫兩口子,實際上是一種反襯。不得不說,這個創作方法非常巧妙,達到了作品的目的,也實現了主旋律。
小品《拜年》的編劇是何慶魁和張慶東,兩位都是來自東北土生土長的喜劇作家,因此《拜年》裡有著濃濃的東北喜劇味道。
何慶魁這是連續兩年和趙本山合作,在頭一年裡他只是參與了創作,而這一次他則是第一作者,擔綱小品主創。
此外,何慶魁還力主讓高秀敏和趙本山合作,因為高秀敏當時對和趙本山合作是持一部分反對意見的。
二、鐵三角排練過程中的磕磕絆絆
別看「鐵三角」組合在後來的合作中,不論是春晚還是影視劇都默契十足,但在他們第一次上春晚的排練中也是磕磕絆絆。
不順利的第一個因素是高秀敏,其實高秀敏在一開始並不是非常願意和趙本山合作,原因很簡單,高秀敏在東北的時候就已經是知名小品演員,一直是演主角,在1998年春晚之前,她已經在央視春晚上嶄露頭角,而且都是絕對女主角。
如果高秀敏不和趙本山合作,可能她未來的名氣不會那麼大,但至少在創作和表演上可以自己說了算。反過來,如果高秀敏和趙本山合作,雖然會喪失自己當了十幾年的主角身份,但卻能和趙本山形成強強聯合的效應,達到利益最大化。
正因為高秀敏有兩方面的顧慮,所以她對和趙本山合作一直有所排斥,是何慶魁在中間做了大量工作才讓高秀敏放下身段給趙本山當配角。
雖然當了配角,但高秀敏在《拜年》排練的過程中依然儘量為自己多爭取一些包袱。
比如在小品中有一句不錯的臺詞:「霹雷一聲震天響,來了小範當鄉長,帶領農友鬧革命……」,這句臺詞本來是趙本山說的,但他在彩排時沒說響包袱。
高秀敏見狀立刻建議由自己來說這段臺詞,趙本山同意了。在下一次彩排時,高秀敏說的挺好,包袱響了。
但是,第二天高秀敏發現趙本山兩眼通紅,一問才知道他一夜沒睡著,合計還是想要回那個包袱重新設計。
最後,就在高秀敏和趙本山的「你爭我奪」之下,這段臺詞就成了最後的效果,高秀敏字正腔圓說前三句,趙本山最後一句用了模糊的「呵呵哼哼呵呵呵」,堪稱神來之筆。
當然,兩人在配合上還是有一些細節沒弄好,比如小品開頭那個「戴高樂」的包袱,高秀敏自己說了墊話又自己說了包袱底,結果這個包袱沒怎麼響,如果換成高秀敏鋪墊,趙本山說包袱底,相信效果會更好一些。
無獨有偶,《拜年》「鐵三角」中除了高秀敏爭取戲份之外,範偉也有些「不安生」,他覺得自己這個範鄉長的角色實在不出彩,比之前他演的「胡秘書」「範老師」和「司機」都要沒意思,因此他一度鬧了情緒不太愛排練。
實話實說,範偉有情緒也屬正常,畢竟這個「範鄉長」的角色設計確實單薄,但是劇情結構所限,這個「範鄉長」就是一個正面人物,實在難以出彩。你想《劉老根》裡李正春演的馮鄉長為啥很出彩,因為那是一個反面人物啊。
此外,範偉和高秀敏的情況多少也有一些類似,他在和趙本山合作前已經小有名氣,說相聲還拿了全國金獎,作為一個有夢想的演員,他當然不願意一直當配角,尤其是當不出彩的配角。
好在,經過趙本山的開導,範偉還是「愉快」接受了「範鄉長」這個角色,兢兢業業完成了排練和演出。
可見,「鐵三角」的一開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三個人都有個性,能力都很強,所以才會有摩擦和磕磕絆絆,但也是因為三個人都有個性,強強聯合才更出色。
三、《拜年》的精髓所在
《拜年》被很多人譽為趙本山最經典的小品之一,最關鍵的是這個小品不論創意、結構還是表演都是頂級的。
「反腐」並不算新鮮的創意,但《拜年》的新奇在於,它是用了「反諷」的方法,看起來這個小品裡「出洋相」的都是趙老蔫夫婦,似乎他們才是反面人物一樣。
實際上,小品正是從趙老蔫夫婦身上反襯出一些應該抨擊的現象,再加上一個虛擬的負責「添油加火」的「鄉長小舅子」,整個小品的立意就起來了。而且,由於範偉飾演的角色是正面人物,這樣也就規避了一些審查時的風險。這樣的創意保證了主題不變同時也保護了小品本身,實在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作品。
《拜年》的劇情結構是經典的小品結構,劇中人物關係和狀態經歷了兩次反轉,十五分鐘時間內,趙老蔫夫婦上演了三種不同的神態和語言,這才是真正的小品結構,短小精悍有內涵。
最後,「鐵三角」的表演名不虛傳,尤其是趙本山,他在該小品中的表演非常放鬆,臺詞並不算多但句句有內容,幾乎沒有多餘的廢話。
尤其是趙本山在炕上和『範鄉長』喝酒的橋段,不論是一邊吃菜一邊說話時的生活氣息,還是接電話時驚愕的表情,還是最後掉下炕的真實感,都堪稱他小品生涯中的頂級表演。
綜上,小品《拜年》在1998年春晚節目評選中只拿到二等獎,無疑是有些「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