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血液需要在血管中日夜不停的流動,才能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器官,來維護生命活動。
但是如果血脂、血糖、血流變發生異常,血液濃度就會增加,血液就會變得粘稠,會影響血液的循環流速,易引發心臟血管疾病。
「血液粘稠」易造成血管栓塞
血液粘稠超過一定界限,就會傷害毛細血管,甚至堵塞毛細血管,導致氧氣和營養物質無法運送。
而且肥大的血管很容易吸附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膽固醇、鈣等,導致血液流動速度越來越慢。
當血液粘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血液就會出現凝聚現象,造成血管栓塞,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引發心血管疾病。
身體出現這3個症狀時,您一定要重視
1.晨起時頭暈、晚飯後興奮
經過一夜的睡眠,血液流速會放緩,如果再加血液粘度增高,早上起床後,大腦無法及時得到充足血氧,就容易出現昏昏沉沉的表現。
早上起床後感到腦袋暈暈乎乎的,而吃過早飯後,大腦才逐漸變得清醒起來,等到晚飯過後,精神狀態反而最好,有時甚至到了半夜都沒有困意,這可能就是血液粘稠度增高所發出的信號。
2.時常看不清
如果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流動會不順暢,尤其是一些毛細血管,氧氣和營養物就無法及時供給視神經,視神經和視網膜會暫時缺血、缺氧,就容易出現時常看不清的表現。
因此如果出現時常看不清事物的表現,要警惕是血液粘度增高所發出的信號。
3.蹲下呼吸困難、氣短
在蹲著幹活時,原本回到心臟的血液就會減少,如果再加上血液過於粘稠,血液循環供血就會不足,會導致氧氣與二氧化碳無法及時完成交換,使肺、腦等臟器缺血、缺氧,從而到導致呼吸困難,憋氣等機體缺氧的現象出現。
因此如果出現蹲下工作時呼吸困難、氣短的現象,要警惕血液粘度增高所發出的信號。
3種習慣,易讓你的血液粘度增高,如果有,及時改正
1.長時間久坐
長時間坐著工作、娛樂,會使身體代謝減低,血液流速變慢,特別是剛吃完午飯,更多的血液會湧向胃部來助消化,大腦處於缺氧狀態,很容易困,這時若是睡覺更容易使血液粘稠。
建議長時間坐辦公室工作的人,最好每隔30-40分鐘,起身活動5-10分鐘。另外每天堅持45-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降低血液粘稠。
2.常吃肥肉、高油脂食物
血液中除了水分、血細胞等,還有膽固醇、甘油三酯等。長期攝入高油類食物,身體代謝負擔加重,到血液裡形成脂肪,導致血液粘稠,嚴重者會形成血栓。
建議:平日要均衡飲食,最好不要大量攝入肥肉、油炸類食物。
3.長期熬夜
眾所周知,長期熬夜會傷肝,而肝臟是身體內的重要解毒器官,一旦肝臟功能下降,血管裡的毒素、垃圾就會增多,導致血液變得粘稠。
建議:平日要儘量少熬夜,最好在每晚11點前入睡,有利於肝臟解毒,淨化血液。
3招堪比血液「稀釋劑」,預防血栓
1.常食用有助降低血液濃度的食物
銀杏葉茶
銀杏葉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銀杏素、萜內脂、胺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多種化合物。
這些成分對全身血管、血液起作用,促進毛細血管中血液流通,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同時一些成分能阻止血小板活性因子粘於動脈壁,防止血小板增多、血液變濃、血栓的形成。
青魚
青魚的脂肪成分含有EPA與DHA,能溶解血栓,促進血液流通,保持血液順暢。
青魚脂肪成分中含有的多價不飽和脂肪酸,人體自身是無法生成的,只有在食物中攝取,而青魚所含有的EPA和DHA是其它食品中幾乎沒有的重要成分,這個EPA和DHA同時防止血液凝固,溶解血栓,減少血液中的壞膽固醇的作用。
為了攝取EPAH、DHA,建議每天吃一些煮熟的青魚。
2.就寢前、起床後飲用一杯水
血液中水的成分大約要佔90%以上,如果缺水,血液濃度自然就會增高,因此想要減低血液濃度就要及時給血液補水。
人在睡覺時由於出汗,呼吸會失去一部分水,因此在起床後,體內缺水,引起血液也缺水,血液的粘稠性和濃度變高,易凝固,這也是引起動脈硬化、血栓的原因之一。
在就寢前、起床後飲用一杯水很重要,可以補充睡眠中的水分不足現象,防止血濃度變高,使血液變得更流暢。
3.洗溫水浴
研究發現,常洗溫水浴,能防血液凝固。
如果洗澡水溫超過42℃的話,體內的水分蒸發引起體內水分不足,血液中的血小板粘到動脈壁上易凝固,也就是引起血濃度變高,易形成血栓。
但如果水溫在38℃-40℃時,就會產生相反的作用,不僅可溶化血栓,防止血液凝固,而且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心臟負擔,使身心放鬆,心跳正常,血壓下降,血液循環良好的現象。
但入浴時間不能太長,一般以10分鐘左右為宜,浴缸中的水不宜太多,一般不到肩,到上身一半處適中,心臟病人特別要注意。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