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出餿主意,酈食其無疑算得上是出了主意的「專家」。對劉邦來說,他已經給過兩次建議,但兩次建議都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沒有付諸實施。而且他自己也因為自己的想法被人殺了。
他第一次想到這個主意,是在滎陽之戰。那時項羽將劉邦圍困在滎陽,切斷他的糧道。項羽內憂外患,外無援軍,非常焦慮。這時,酈食其為劉邦出謀劃策。他說,劉邦應該學習商湯或周武王的做法,將天下諸侯分封。於是讓劉邦雕刻印璽,派人去尋找原六國諸侯的後代,將印璽送給他們,分封給他們。就讓他們與項羽並肩作戰吧。如此一來滎陽之圍可以解除。
項羽聽了酈食其的話,果然將印印印刻好,正準備派人出城尋找六國子孫時,張良從外面回來。聽了這話,劉邦大吃一驚,問劉邦,誰給他出的主意?項羽說項羽吃水。如果這樣做,張良說,那可是一件壞事情。張良講道,商湯、周武王這樣做,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們能絕對控制天下。但劉邦能不能控制這些諸侯?若不是這樣,恐怕連項羽也打不過,天下已全歸六國子孫之手。項羽不是白忙了嗎?
項羽大發雷霆,痛斥了酈食其一頓。最終,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勸告,竭力籠絡韓信,利用韓信威脅項羽,從而解除了項羽對滎陽的包圍。張良的點子比酈食其高明,因為劉邦只要把韓信關起來就行了。那時,劉邦想要割斷異姓諸侯的勢力,也只需要對付韓信一人。假如如酈食其所說,那麼,即使劉邦擊敗項羽,他也要面對六國的諸侯爭權。這樣的話麻煩就大了。
酈食其在給劉邦出了一個主意失敗後,不想讓他心安理得,於是又出了一個主意。而且這個主意,不但不能實行,還自取滅亡,實在也是個餿主意。那時滎陽仍處於項羽的包圍中,韓信正向齊國田榮進攻。所以酈食其對劉邦說,他可以去勸田榮讓他投降。這樣,韓信就不用打齊國了,韓信和田榮就可以前來解除滎陽之圍。
項羽覺得這主意不錯,便派酈食其去遊說。田榮本來打不贏韓信,酈食前來招降,他巴不得,所以不假思索地答應了。但他同意之後,韓信卻不同意。原來他打田榮本來是一件很得力的事,如今酈食其卻把功勞都給他了,他當然不甘心。於是他不顧劉邦的命令,繼續進攻。
田見自己投降了,漢軍居然還在進攻,十分氣憤,以為酈食其是在戲弄他,便將他煮了。水仙因此落得一場慘劇。酈食其出了這個主意,不能執行,自己又被殺了,很顯然,這又是個餿主意。所以,酈食其這個臭主意,到底「臭」在哪?第一個原因,是他不懂人情世故。酈食其是個老頭子,又是個說客,照道理來說,他應該非常懂得人情世故,可是偏偏他不懂。
他應該對韓信這個人的性格非常了解。非常了解韓信的性格,為何對韓信虎口奪食?由於韓信當時已經對田榮有了野心,很快就會拿下,你這麼做,不是搶了韓信的功勞嗎?另外,韓信本來是個非常關心自己功勞的人,你卻去搶功,韓信會同意你搶功嗎?
再者,酈食其這個主意,其實對劉邦來說也沒什麼好處。由于田榮雖已投降,但他絕不可能長期居於人下。即使擊敗項羽,也無濟於事,最多劉邦憑空加了一個勁敵。項羽想斬殺異姓王,田榮卻是劉邦最難對付的人。
為什麼這樣說?由於劉邦那些異姓的諸侯王,其實沒有六國諸侯王的後代,而齊國田榮就是其中之一。很明顯,他得到的擁戴超過了所有異姓諸侯王如韓信。從最後田橫和五百壯士的表現,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們絕不會向劉邦屈服。因此說,酈食其這樣做,顯然是養虎為患。虧韓信沒有聽他的話,在田榮最弱的時候就將他消滅了,給劉邦減輕了一個巨大的後患。不然,劉邦後期江山穩固,無疑是個大問題。
一次出了許多主意,最後還是被自己的主意給弄死了,難道還不算個壞主意「專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