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測評】重量、細節、活生感:歐尼士Onix OC-83 CD唱盤

2021-02-08 視聽發燒網

緩緩推開艙蓋,小心翼翼地放入CD,接著壓上唱片鎮再拉回艙蓋……這一連串動作必須緩慢而優雅,絕對不可操之過急,整個過程如同進行著某種儀式一般,幫助心情沈澱下來好好欣賞音樂。這是上開式的Onix OC-83 CD唱盤才能給予用家的獨特使用經驗。

OC-83雖然不是唯一,但確實是少數採用上開式設計的CD唱盤,而且裡面用的還是深獲音響迷好評的Philips CD-Pro2讀取機構。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曾有網友利用電影無間道的片段重新剪接並配音,製作出一系列以「CD-Pro2限量是殘酷的」為主題的搞笑影片,現在重新回味還是很有意思,也可以感受到當時音響發燒玩家對於CD-Pro2的期待。

重量級鋁合金機箱

OC-83屬於Onix的次旗艦CD唱盤,外觀保持Onix一貫的黑、金配色,充滿低調奢華的視覺質感。機殼以鋁合金材料打造而成,箱體結構非常紮實,抑震效果極佳,我大概量測了一下,側板厚度高達25mm而且竟然是實心的,質地非常厚實,底板厚度8mm,上蓋也有5mm之多,機箱底部的三點式腳墊使用厚度17mm的鋁合金車制而成,全機重量就高達18.5公斤,絕對稱得上是重量級CD唱盤。

觸控式電源開關

至於前方面板雖然是壓克力材質,但是厚度高達19mm強度不成問。注意看顯示屏幕下方有一道比較粗金色線條,它不僅是用來點綴,還具有觸控開關的功能。可是說來有點不好意思,編輯部的眾位編輯們都在這邊「卡關」,因為大家一開始都搞不清楚該怎麼觸控,不論是輕按、猛按甚至在金在線滑來滑去都開不了機,還真是挫折呀!後來發現,其實根本沒這麼難,只要用指尖持續觸碰約1秒左右,OC-83就會開/關機,動作是相當優雅的。而且如果您不喜歡看到面板上沾染指紋,也可以從面板側邊觸控,這樣就不容易看到指紋。

懸浮結構強化避震

打開OC-83厚實的鋁合金外殼,第一眼注意到的當然是先前提過的CD-Pro2讀取機構,原廠用四根粗的鋁質角柱將整個光碟讀取機構從底部高高撐起,然後在中段位置設計了一個平臺,再利用彈簧做出懸浮結構強化避震、吸震的效果,目的就是要避免機械結構的震動幹擾光學讀取CD唱片訊號的精準度。

模擬、數字線路各自分離

往旁邊看,電源模塊被獨立隔離在經過拋光的不鏽鋼機殼之中,從外殼的小孔窺視,可以發現裡面用了兩組R-Core型式的變壓器,分別供應數字、模擬線。至於另一側電路板的部分,我特別請攝影從機箱斜側方的角度拍攝,是要讓大家看道OC-83的電路板有三層立體結構,避免相互幹擾。底部最大塊的是模擬線,上面可以看到五顆日本Nichicon電容。中層數字線路對應背板上的數字同軸、光纖和AES/EBU等數字輸出入端子,這邊看到的是採用Cirrus Logic的CS8416接收晶片,最高支持192kHz。至於最上層的電路板則是專供USB輸入使用,用的是XMOS的晶片,最高可以支持PCM 32bit/384kHz或是DSD 2.8MHz、5.6MHz的高解析規格,等等,OC-83不是CD唱盤嗎?怎麼講的都是數字輸入呢?沒錯,OC-83就是能夠「一魚多吃」,而且還是高解析等級,夠強悍了吧!

豐富的輸出/入端子

OC-83的輸出入端子相當豐富,首先模擬輸出有RCA非平衡與XLR平衡兩種選擇,如果您另有高階DAC的話,OC-83有提供同軸、AES/EBU兩種數字輸出端子,方便用家輸出數位音樂訊號。當然OC-83也提供外部數字訊源輸入,基本的數字同軸、光纖和AES/EBU一應俱全,可是對於喜歡使用計算機播放高解析音樂的玩家來說,背板上的USB(Type B)更方便實用,而且前面提過這個USB 2.0端子可以支持PCM 32bit/384kHz和DSD128(5.6MHz)的高解析規格。另外,OC-83還有一組專為iOS裝置設計的USB(Type A)端子,可別小看這組USB端子,接上iPhone/iPad就可以播放手機裡的音樂還能同時充電,如果再靈活運用Spotify、KKBOX、Apple Music等音樂串流服務APP,或是透過其它音樂播放APP連接區域網路中的NAS資料庫,想想看,不用計算機、不需要繁瑣的設定,只要一支iPhone就能讓OC-83搖身一變成為網絡音樂串流播放器的功能,您說是不是很好用呢?

密度、重量感、大動態

規格介紹就此表過,接下來是器材試聽,地點就在U-Audio聆聽室內,主角是OC-83 CD唱盤,對照組則是Audiomeca Kreatura轉盤+Elixir DAC。搭配的器材為Linear Acoustic LAV-60 MKII綜擴,驅動CC Admonitor Preference書架加Submonitor MK3低音柱,以及Elac FS407落地喇叭。試聽仍以CD播放為主,後來也有利用USB端子連接計算機和iPhone等訊源輸入。

OC-83的特色非常明顯,同一首曲子比對個1、2次就能感受到差異,OC-83的聲音密度、重量感、動態以及整體規模感都比U-Audio自家參考器材還要出色,如果改用XLR端子連接擴大機的話表現還會更好,如果您的擴大機有支持平衡輸入的話,一定要試試看! 譬如阿格麗希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雖然是以阿格麗希的鋼琴為主,但實際上聽起來卻是鋼琴、管樂和弦樂三者相互合作、相互競爭,在OC-83聆聽這首曲子熱鬧卻不紊亂,整體平衡性很好,對於細節的描繪也很到位。阿格麗希透過鋼琴傳遞出來的指尖力道強勁且飽滿,鋼琴顆粒密實有光澤,型體感龐大清晰相當有真實感。銅管吹奏的音色乾淨而且速度很快,帶有光潔的金屬光澤可是不刺激。至於弦樂的表現一樣快速、乾淨利落,還有很好的弓弦摩擦細節表現。

換上杜普蕾的「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剛開頭大提琴的音量極弱,聽起來莊嚴婉轉帶有憂傷又深沈的情緒,即便如此,在OC-83上聆聽大提琴的拉奏時,依然有清晰明確的形體感,弓弦摩擦時的細節表現還是一樣出色,音樂背景乾淨深邃,帶出有深度的音場空間,接著突如其來的強奏力道紮實,動態表現非常優秀。

人聲飽滿、輪廓清晰龐大

我想改聽人聲,換上Damien Rice的「O」專輯,其中一首「The blower's Daughter」,透過OC-83聆聽Damien的歌聲形體頗大、輪廓清晰,咬字的唇齒音與微弱的換氣聲都清楚呈現出來,人聲聽來飽滿密實。負責伴奏的大提琴音色滑順流暢,吉他鋼弦撥奏的質地快速有勁,音箱共鳴自然延伸又有量感。相較之下,同一首歌曲透過Audiomeca表現時的聲音形體小一些,吉他撥奏比較柔軟少了點勁道,不若OC-83來得開朗鮮明。

OC-83的聲音不僅有厚實感,細節詮釋能力也非常有水平,譬如「當鋪爵士」這張發燒專輯,錄音師在樂團還沒開始表演前就已經在現場收音了,因此,在曲子開剛頭可以聽到現場觀眾的說話聲、咳嗽甚至輕微的杯盤碰撞等細微聲響,在OC-83上聽來鮮活自然不造作。樂隊演奏開始,低音大提琴的低頻顆粒Q度十足,薩克斯風的音色溫潤又有能量,完全不拖泥帶水。位於右側的爵士鼓形體、定位清晰,同樣是滿滿的演奏細節,各種樂器的定位感各自分明,營造出明確的音場空間感,聽著聽著彷佛自己親身處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之中,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活生感吧!

播放高解析更厲害

播放CD唱片就已經這麼好聽了,那如果將訊源改為高解析會怎麼樣?答案是更上層樓!接下來我改用筆電透過USB連接至OC-83,播放DSD版本的「Blue Coast Collection」中的「Looking For A Home」,第一個注意到的依然是細節,尤其是指尖按壓、摩擦吉他弦所發出的細微聲響非常鮮活,播弦的瞬間力道,帶著鋼弦應有的刺激感與速度感。人聲演唱清楚凝聚在中央位置,聽來溫潤飽滿,而且音場乾淨深邃,不僅細節豐富,音樂的活生感比CD還要更強烈。如果您入手了這臺CD唱盤,千萬別自廢武功,一定要好好運用它的USB DAC功能。

方便實用的USB輸入

另一組USB(TypeA)也很實用,它可以支持iOS(iPod/iPhone/iPad)數位音樂輸入,我試著接上iPhone 7 Plus除了播放手機內存的音樂檔案之外還可以順便充電。不過更靈活的玩法是利用各種數位音樂平臺的APP,譬如Spotify前陣子才推出了三個月白金會員19元的體驗方案。想想看,傳統CD唱盤一接上手機立馬變成數字串流播放器,沒有複雜的設定、不用挑選CD唱片,就能輕輕鬆鬆播放全球前50大熱門金曲……等,不是很棒嗎?雖然礙於網絡音樂平臺的格式限制,雖然音質表現比不上CD,但以便利性來說,還是相當有吸引力的。再不然就是利用其他音樂播放APP來連接家中NAS音樂資料庫,讀取更高規格的數位音樂檔案。

以傳統發燒友的角度來看OC-83堪稱臺重量級CD唱盤,不僅機身份量十足,而且用的還是傳說中的CD-Pro 2,又很注重電源處理、線路設計等細節,音色鮮活細緻又有重量感,光是CD唱盤的部分就已經令人心動不已!再加上分別為計算機、iOS裝置設計的USB端子,不僅能夠播放高解析音樂,透過APP還能支持網絡串流音樂播放,只要您有心,一樣能夠將OC-83玩得出神入化。

器材規格

型式:CD唱盤

頻率響應:6Hz~20kHz(-0.5dB)

總諧波失真:小於0.0013%

訊噪比:大於113dB

動態範圍:大於110dB

數字輸出:同軸×1、AES/EBU×1

數字輸入:USB TypeA×1、USB TypeB×1、光纖×1、同軸×1、AES/EBU×1

模擬輸出:RCA×1、XLR×1

輸出電平:平衡4.8V、非平衡2.4V

USB接收規格:USB 2.0 , 32bit/384kHz

DSD規格:DSD 1bit/2.8MHz、DSD 1bit/5.6MHz

消耗功率:15瓦

待機功率:小於1瓦

尺寸:480×393×159mm

重量:約18.5kg

支持無線串流播放:Onix M35串流播放器

破天荒的超值:Onix XIA-160綜合擴大機

超重量級機種:Onix OP101旗艦前級

敬請點擊「閱讀原文」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視聽發燒網」,獲取更多更新快音響資訊。

添加微信號:sthificom 或掃描下圖二維碼進行關注。

相關焦點

  • 【聆略·品評】能夠「一魚多吃」:ONIX OC-83
    這是上開式的Onix OC-83 CD唱盤才能給予用家的獨特使用經驗。OC-83雖然不是唯一,但確實是少數採用上開式設計的CD唱盤,而且裡面用的還是深獲音響迷好評的Philips CD-Pro2讀取機構。
  • 來自米蘭的純美音質 aqua 新款CD唱盤
    aqua acoustic quality來自義大利時尚之都米蘭,許多國際精品都出自於這裡,除了現代設計享譽盛名外,米蘭同時也是義大利的工業中心,結合以上背景而誕生的La Diva CD唱盤,是否勾起了您的好奇呢?
  • 英式溫暖的聲音-和弦Chord One CD唱盤
    在Chord主事者John Franks的心目中,CD的地位依然崇高,而且經過二十多年的技術發展,Chord認為當代的CD唱盤,已經和二十多年前Sony第一次推出時相去甚遠。所以,即便Chord也有能力製作高水準的SACD或DVD唱盤,他們卻選擇把心力放在高水準的CD唱盤上面。
  • 可以越級挑戰 - Audionet ART G3 CD唱盤
    新的改良細節一、加大加高轉軸,改良CD鎮,變得更小,但密合度提高,能夠讓CD 更穩定的旋轉。看起來球的體積一樣,但大水球的重量卻比籃球重很多,這就是我聽ART G3低頻段的感受。不過,您可不要以為這個大水球軟趴趴的,掉在地上就癱了,它可是活蹦亂跳的大水球。再來,我拿出「La Bamba」(Klavier KD77017)。聽過這張CD的人都知道,內中的打擊樂器細節之多,絕對可以拿來測試音響器材。此外,瞬時反應的表現也可以從這張CD中徹底了解。
  • 【黑膠回潮】醞釀三十年的黑膠佳釀:VPI 30th Anniversary Classic LP唱盤
    調整Azimuth唱頭水平角的裝置與VPI其他唱臂相同,作法是在唱臂軸承處設置一個可以轉動的金屬環,金屬環的兩側各設有一個固定的砝碼,調整時,只要轉動這個金屬環,就可以改變唱臂的左右平衡狀態,達到調整唱頭水平角度的目的。這種設計比我的Graham1.2唱臂設計更為簡潔,唱臂的設計越簡潔,產生震動的機會越低,我認為是非常聰明的設計。
  • 【器材測評】最美的代表: 勢霸Sonus faber SONETTO VIII落地音箱
    細節豐富場面開闊接著播放Diana Krall同樣為現場錄音的《Live In Paris》,我很喜歡Sonetto VIII聲音的清晰感與細節豐富卻不擁擠的場面重現。Diana在此回放下演唱的細節是充足的,線條亦是明顯的,又帶著精實不膨脹的聲音厚度。
  • 尋味佛羅倫斯—品義大利Gold Note Mediterraneo LP高端唱盤(3)
    Mediterraneo唱盤的重量是40斤,轉盤厚度45mm、使用Ultra Dead Design Sustarin®技術的複合材質具有剛性高、內阻尼高、減少振動回輸的特點;下級的兩款唱盤:Pianosa重量為30斤、轉盤厚23mm;Giglio重量為30斤、轉盤厚33mm。
  • 【榜單】澳洲人眼中的最佳器材(三)
    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StereoNet會從全球各地音響篩選出讓他們的測評人員從各方面都感到滿意的產品。續前期報導:澳洲人評最佳器材(一)澳洲人評最佳器材(二)二十一、和弦Chord Qutest可攜式解碼器
  • 電臺用的黑膠唱盤為什麼特別大?
    奧地利 EAT Forte 唱盤  1    這是音緣際會第46期發燒音響視頻。本期,黑膠唱盤調校專家KEN.顧俊傑接著與LEO、雅琴音響總經理陳偉良,熱烈討論黑膠唱盤的相關技術,包括可調換的單點唱臂,用不同臂管的重量來配搭唱頭的重量等。
  • 中國氣浮唱盤第一人 王滌滌的 KLASSIK AUDIO Reference旗艦唱盤
    據說Lloyd Walker安裝唱盤時使用的試音黑膠唱片主要有三張,包括①《女巫佳釀 Withes' Brew》(RCA LSC-2225),②《天方夜譚Scheherazade》(RCA LSC-2446),③《火鳥組曲The Firebird》(Mercury SR90226),用來考驗音響系統的樂隊比例、細節、舞臺感及音色,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 一次告訴你LP唱盤的所有細節
    座腳是LP唱盤以下轉盤的最高點。驅動系統將馬達的轉動傳送到轉盤。一些LP唱盤具有懸掛在基座中的副底盤,轉盤和唱臂再安裝在這個副底盤上。每臺LP唱盤都有一個唱臂座用來安裝唱臂。很多唱盤沒有基座或者座腳,代之以在開放空間中的懸掛副底盤。讓我們看看這些部件是如何安裝起來,組成一臺現代的LP唱盤的。
  • ——TechDAS Air Force V氣浮黑膠唱盤
    抑制發聲時的振動和抖晃,是所有音響器材(無論是揚聲器、放大器、音源,甚至是線材)在實現高音質還原的必經之路。只有將振動和抖晃抑制在有限的範圍之內,才能夠消除對聲音的幹擾和失真,實現最為真實和純淨的聲音還原。在有著悠久傳統的黑膠唱盤領域,對于振動和抖晃的控制,也是各個品牌廠家所關注的重中之重。
  • 聽音樂就該這麼輕鬆簡單——Audio Research REF CD9SE測評
    CD9SE測評視頻(上)測評當初我只是想播一到兩首數字文件,沒想到實際使用後覺得CD9SE的解碼相當好用也夠素質,所以臨時改變了計劃。這些年訊源的發展呈現出兩頭翹、中間凹的趨勢,也就是數播和黑膠大行其道,CD機漸漸變得無人問津。但其實黑膠和數播都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可調整的環節太多,變數也多。黑膠麼,本來就是追求極致的東西。
  • 澳洲Applause Award大獎揭曉:51款器材上榜(三)
    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StereoNet會從全球各地音響篩選出讓他們的測評人員從各方面都感到滿意的產品。不過,它是標榜行動聆聽得耳機,因此,重量要輕,還要可折迭收納,這才方便攜帶。ATH-ANC900BT的可折迭設計,外加輕量化頭戴總成,讓您配戴舒適卻又不增重量。
  • 【黑膠回潮】高性價比潛力股:雅佳AKAI Professional BT500黑膠唱盤
    為了增進唱臂的循軌能力,儘可能攫取唱片中的細節,該唱盤唱臂採輕量化設計。這臺唱盤附有 audio-technica AT95E MM唱頭,而唱臂也附有平衡重錘與抗滑轉盤,讓使用者可以調整出理想的音色,而且唱盤已經內建MM唱放,直接接到擴大機便可聆聽。BT500避震腳墊也可調整高度,底座上又具備精準的水平儀讓您檢視唱盤的水平狀態。
  • 人生若只如初見: Audionet ART G3 CD唱盤
    ART G3重達22Kg,以一部CD唱盤來說,這份量肯定算是重量級了,看外觀ART G3並非像某些牌子的CD唱盤使用航鈦鋁合金,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ART G3會這麼重呢?原廠標準配有全金屬制,質感一流的RC1遙控器,也可相容操作Audionet自家的其他器材。
  • 【評析】調整黑膠唱盤一次就上手-Zavfino 1877 Phono ZV-5黑膠唱盤
    五、針壓每顆唱頭都有廠方規定的針壓,照著說明書或包裝上的數值調整即可,可先用廠方建議的重量試聽,如有需要再依聽感自行增減微調。調針壓少不了針壓計,一般常見的是蹺蹺板式,要再準一點的則是數位式,另外還有一種彈簧式用起來頗為方便,但價格不便宜。
  • 【器材測評】精實之美,中流砥柱:第一極品Esoteric K-05X SACD播放器
    以前不論是SA系列或X系列都是純粹的SACD唱盤,並沒有數字輸入端子,進入K系列則強化了數字輸入的部份,到X版本更可說是將一部完整的SACD唱盤與功能強大的USB DAC融合為一體的機種。第6首翻唱戴維鮑伊的「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開頭有著精彩的大提琴獨奏,可以聽到厚實、穩重又紮實的琴音,鋪底的bass低頻更是一陣一陣襲來,高超的解析力將提琴、bass,以及各種細碎的聲響非常忠實的再生,弦樂器的撥彈質感更充滿活生感與豐富的力度變化。
  • 器材評論|假如只給我一次選擇機會,我買它! Technics 松下SL-1210GAE LE 55周年 限量版唱盤
    比如現在不少玩家買唱片喜歡頭版、聽歌喜歡原唱、買音響喜歡老器材、甚至玩攝影的也喜歡老鏡頭、看電影也認為續集不如第一部……當然世事無絕對,比如說來教父系列電影的巔峰之作不是第一部,而是《教父2》,在豆瓣獲得9.2分的高分,超越了9.1分的第一部成為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永恆經典。
  • AKAI Professional BT-500黑膠唱盤
    1984年,AKAI成立「AKAIProfessional」,專門推出專業用的音響電子器材。物換星移,AKAI Professional已經歷多次經營權轉移,現在這家公司為inMusic Brands所有,依舊持續生產DJ、專業用音響器材,在市場中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