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黨員、九三學社原中央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同濟大學傑出校友、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同濟大學師生沉痛哀悼、深切緬懷曹楚南校友。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於江蘇常熟;1948年7月考入同濟大學化學系,1952年7月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本科畢業生;從同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分配至中國科學院;1982年任研究員;1985年兼任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同年任該所學位委員會主任;199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材料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4年調入浙江大學任化學系教授;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常委;1999年兼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
曹楚南院士長期從事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多次領導和參與國防科研工作。1966年參加四川威遠含硫氣田井下設備的防護研究,其研究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要科技成果獎。1979年6月,受邀在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上做大會報告,並提議在中國開拓腐蝕電化學學術領域的基礎研究。1982年在國際刊物《Corrosion Science》上發表論文,是中國第一個在這份刊物上發表論文的學者,並於1991年擔任該刊編委。1987年參與和領導了中國科學院腐蝕科學開放研究實驗室的創建並出任該室主任,隨後又領銜創建了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1989年應邀出席在法國召開的第一屆國際電化學阻抗譜學術會議,他是這次會議上唯一被邀請做主旨演講的亞洲學者。1992年後他連續兩次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項目「材料自然環境腐蝕數據積累及規律研究」和「材料在我國自然環境條件下的腐蝕數據積累及規律性研究」的主持人。由他擔任主編的專著《中國材料的自然環境腐蝕》於2005年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成果專著」出版。2005年舉行的第十六屆世界腐蝕大會邀請曹楚南同志作有關中國自然環境腐蝕研究進展情況的大會學術報告。他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二、五、六屆學科評審組成員。他還曾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五屆理事長和該學會的腐蝕電化學專業委員會第一、二、三屆主任委員。
曹楚南院士領導和開拓了中國腐蝕電化學領域。在鋼鐵表面磷化處理、鋁合金和鎂合金的陽極氧化處理、腐蝕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緩蝕劑、低合金鋼的海水腐蝕、金屬的局部腐蝕、鈍化膜的穩定性、電化學瞬態測量技術及其理論、不可逆電極過程的電化學阻抗譜理論及其應用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創新成果。其專著《腐蝕電化學原理》系統論述了腐蝕電化學的特殊規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他曾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成果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成果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和全軍科技成果獎等獎項。1985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回顧成長經歷,曹楚南院士曾在《院士自述》中寫道:「其實,治學要用笨功夫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只是我對於這個道理,是通過學習中的成功與失敗和工作中的摸索,比較晚才切身領悟到的。」
曹楚南院士非常關心母校同濟大學的發展,多次回校指導同濟大學化學學科建設和發展。同濟人深切緬懷曹楚南院士,他崇高的科學精神、道德境界和人格風範,永遠值得同濟師生學習和緬懷!
曹楚南院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