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來的快時尚,快時尚行業的困境與未來

2020-12-23 雨果網

在過去十年中,如果你買過衣服,那麼很可能至少有一件來自快時尚品牌。即使在線購物品牌開始興起,全球最大的兩家服飾零售商Zara和H&M等商店仍然是大多數人習慣的購物地。

這些快時尚巨頭在2000年代後期突然興起,銷售緊身牛仔褲、上衣、燕尾服等各種各樣的產品,且價格往往比Gap或Nordstrom等商店更為低廉。

不過,這些巨頭品牌也引起爭議。他們快速的供應鏈依賴於海外低薪的外包工人。該過程還對環境造成破壞並且佔用大量資源,最重要的是,很難確切地量化時尚業造成的影響。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如今人們製造、穿著和丟棄衣物的速度令人目眩,這意味著衣物變得更容易丟棄,變得更像是商品而不是紀念品,而且購物者基本上習慣了新的商品不斷出現。

同時,大多數人一直以來並沒有意識到快時尚的正面臨的問題,直到一個大新聞發生。隨著Forever 21於2019年9月宣布破產,一些時尚專家表示該行業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數據顯示,客戶也越來越受驅使,購買可持續產品。儘管對快時尚的需求尚未完全消失,但很明顯,零售商需要適應。

這帶來了一些問題:快時尚是如何大受歡迎,並且隨著行業面臨變化,它又將何去何從?

時尚如何迅速成為新常態?

消費者行為專家Michael Solomon表示:「這不僅與服裝有關,而且與一次性社會有關。」快時尚的發展與全球化和21世紀的物流效率相契合。「以往,公司的周轉時間做不到這麼快,現在有了人工智慧,它們的效率甚至可以更高。」

在50年代,如果一位女士想購買一件現成的連衣裙,她會花大約9美元(現值72美元)從Sears預定一件。如今,購物者可以直接走進Forever 21,以約12美元的價格購買一件連衣裙。如今,一件衣服的價格,加上其製作所需的材料、人工和供應鏈物流成本都很便宜,但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持久。

「這不僅與服裝有關,而且與一次性社會有關」

人們認為Zara擁有首個成功的快時尚商業模式,其從設計到銷售的周期大約為五個星期,每年推出20多個不同的系列。

被稱為「超快時尚」的在線零售商甚至更快:Coresight Research的一份報告發現,Missguided網站每月發布約1000種新產品,Fashion Nova的執行長表示,它每周將發布約600至900種新樣式。新的膠囊系列和時尚設計的發布速度之快,只為滿足購物者購買更多商品的願望。

此外,由於有了社交媒體,普通人現在可以公開記錄自己的生活。網紅文化和市場營銷的興起為快時尚品牌(尤其是在線零售商)的繁榮提供了商機。由於社交媒體不斷變化,以視覺為導向的本質,品牌已經與名人和網紅建立了共生關係,例如卡戴珊家族(Kardashians),她們有能力將所穿的衣物迅速轉變為潮流。

這些網紅反過來推動了快時尚的發展,並影響了普通人對自己的服裝選擇的看法。一名20歲的大學生在關於Z世代購物習慣的文章中表示:「我打扮出門,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這很奇怪,因為我們又不是網紅。」

任何人都能通過像Instagram這樣的視覺平臺,研究別人的服裝選擇。同一件衣服穿兩次似乎開始成為禁忌。根據倫敦可持續發展公司Hubbub在2017年進行的調查,18至25歲的年輕人中有有41%每次外出時都穿不同的衣服。由巴納多(Barnado)慈善機構於2019年進行的另一項調查發現,英國人在夏季將花費多達27億英鎊購買衣服,而這些衣服他們只會穿一次。

因此,快時尚似乎是滿足人們對新鮮感的渴望的簡單解決方案。當買衣服僅需要20美元時,避免衣服重複是件容易的事。

為什麼消費者容易對快時尚的代價視而不見?

對於大眾消費者,快時尚將奢侈時尚平民化(他們現在可以選擇穿得像自己喜歡網紅),但是這樣做的代價並未體現在其價格中。12月,《紐約時報》發布了有關 Instagram時代在線快時尚零售商Fashion Nova的報告,該報告顯示,生產Fashion Nova服裝的工廠正在接受美國勞工部的調查,原因是工人工資過低並被拖欠數百萬美元的薪資。

考慮到該品牌每周都以低得離譜的價格發布數百種款式,這些披露也就不足為奇。「Fashion Nova和快時尚生態系統在網上受到譴責和批評,但該報告似乎並沒有造成重大衝擊。諸如Cardi B、Amber Rose、Janet Guzman以及其他幫助其建立聲譽的名人和網紅仍然在為其背書,並且人們繼續從該品牌購物。

這些揭露似乎並沒有給大多數購物者造成改變,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負擔不起其他的選項,而且時裝業大都將服裝生產外包以保證其價格低廉。

實際上,儘管公眾的關注可能會迫使時尚零售商作出改進,但零售商的勞動用工不良行為幾乎不可能使其失去大部分客戶群。對於從剝削性公司購買產品,大多數客戶具有選擇性記憶:研究表明,大多數客戶會忘記製造的產品不合乎道德標準。根據2018年的一份報告,對近700名年齡在18至37歲的購物者進行了調查,人們還更重視購買產品的便利性和產品的價格,而不是可持續性。

服裝零售商還可以通過其生產周期的性質來推卸責任:他們通常依靠中間工廠(海外和國內)生產服裝,這使他們可以方便地將自己的品牌與不法行為撇開關係。這是快時尚公司會迅速強調的區別,尤其是在因長期惡劣的勞動條件而受到批評時。

例如,2017年,《洛杉磯時報》報導說,洛杉磯報酬過低的工人提出了索要欠薪的要求,並成功地獲取了工作報酬。大多數公司為Forever 21生產服裝,但由於州法律將責任劃給了給中間公司,因此Forever 21設法避免支付索賠。《泰晤士報》關於Fashion Nova的報告揭露了工人的類似投訴,但該公司否認了這些指控,稱其是「絕對錯誤的」。

這些案例對於報酬過低的美國工人來說是一個進步,但實際上,能獲得適當的工作報酬的工人只佔一小部分。孟加拉國拉納廣場(Rana Plaza)坍塌後(這場事故造成1,100多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服裝工人),服裝零售商已承諾確保為供應鏈工人提供更安全的勞動條件。儘管如此,零售商仍將其服裝生產的一部分外包給印度、衣索比亞或孟加拉國等勞動法寬鬆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工資可能很低,加班(無額外工資)很普遍。

現在的消費者也遠遠脫離他們的衣服當中所包含的勞作。記者Dana Thomas兼《Fashionopolis:The Prices of Fast Fashion and the Future of Clothes》一書的作者此前表示。「一旦從等式中刪除了這種情感上的投入,人們對自己的衣服就漠不關心。因此,人們開始對待衣服像對待快餐一樣。」

邁向可持續發展

人們生產服裝的速度對於環境而言是不可持續的。儘管尚無官方研究完全涉及時尚對環境的影響,但該行業是世界上資源最密集的行業之一。每年僅生產聚酯紡織品就會排放約7.06億噸溫室氣體,數百加侖的水用於製造棉製服裝。

在過去的十年中,消費者的態度不斷變化,尤其是對可持續性和公司透明度的態度,促使公司重新評估其勞工行為和環境影響。Nielsen2015年的一項研究 發現,全球消費者中,有66%的人表示他們願意為做出了社會或環境影響的承諾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而支付額外的金錢。然而,正如《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所說,在消費者所說的和其所購買的東西之間仍然存在「意圖-行動差距」 。

專家認為,快時尚對購物者的吸引力不如從前。麥肯錫(McKinsey)在2019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人們對租賃和二手服裝的興趣更大,而且轉售的市場在10年內有可能比快時尚更大。

消費者行為專家Solomon認為,在消費者中進行「綠色革命」的時機已經成熟。他表示,上一次變革發生在2007年,但是當經濟危機爆發時,人們開始更加在意自己的錢而不是環境。

Solomon表示:「目前,快時尚公司對此非常擔心,他們正在做出改變。傳統零售商梅西百貨(Macy's),他們現在正在商店出售二手服裝。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時尚諮詢公司Style Psychology的創始人Kate Nightingale表示,即使是最大的快時尚品牌都在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客戶的想法發生變化,但尚未迫使他們徹底改變自己的方式。

根據Nightingale的調查,研究表明,客戶不太可能出於對環境的關注而改變購物習慣:「人們沒有多少環境友好型產品可供選擇。時裝業讓人們習慣了每個季節都不斷購買新東西。」

H&M的年報表明, 在其所採購的原料、商店中使用的可再生電力以及擴大其服裝回收計劃方面,有顯著改善。但是,H&M仍然在努力解決庫存過多(被指控在2017年燒掉大量未售出的衣服)及其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的問題。(實際上,從Louis Vuitton到Urban Outfitters,各個價格區間的時尚零售商銷毀庫存的做法很普遍,這種做法已受到購物者的嚴厲批評。)

在2019年7月,Zara的母公司Inditex承諾到2025年將僅在其所有服裝中使用可持續、有機或可回收材料。一些人對此計劃的影響表示懷疑,並將其視為打著環保幌子的一個例子,因為Zara並沒有承諾減少服裝產量或減慢其製造過程。

顯然,零售商再也無法迴避解決有關其環保努力的問題,但他們的動機通常會受到一定的懷疑。

利茲大學Mark Sumner表示: 「你所對話的人不同,對可持續的定義也不同,。有時,你可以減少一種特定的環境影響,同時你所採取的措施,實際上又會在其他地方造成更大影響。」

隨著綠色流行語和可持續性承諾越來越普遍,尤其是來自商業模式注重快速生產的快時尚品牌,消費者和評論家需要更有說服力。時尚顧問Nightingale表示,這些公司改進的步伐不足以改變快時尚經濟的本質。

時裝行業正在發生變化。但是變化足夠快嗎?2020年麥肯錫對時尚業狀態的報告預計,時尚業收入增長將放緩,可持續性將繼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即使是最大的快時尚零售商也不得不提出可持續的願景。該願景是否對消費者有任何影響,可以決定品牌的未來。現在,可持續性已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發現虛假承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容易。

Nightingale表示:「品牌需要意識到它們對人們的生活和行為的影響。如果品牌致力於以不同的方式開展業務,人們將開始改變購買頻率。人們需要有好的理由說服他們參與。」

(來源:雨果情報君)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獨家授權供稿,轉載需經雨果網授權同意。

上雨果網搜索「跨境資料庫」,領取歐美/東南亞各國市場商機、各大平臺熱銷品報告、跨境電商營銷白皮書!

相關焦點

  • 服裝行業的「慢時尚」與「快時尚」,你知道嗎?
    在我們生活中每個人對時尚的理解都不一樣,但是對於我們購買衣服產品,卻可大致分為兩種時尚,一種是「慢時尚」,一種是「快時尚」。| 慢時尚服裝"慢時尚"服裝是一種有服裝設計師們獨特的設計思維理念的服裝。「慢時尚」服裝不是一味跟流行風的大眾產品,而是強調持久,風格永恆而有個性,獨特並且難以複製。「慢時尚」服裝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製作,所謂慢工出細活,力求品質的完美,因此出新較「慢」。面料上乘,款式經典,經久耐用,價格昂貴是「慢時尚」服裝最明顯的標誌。
  • 回顧2020服裝業:運動品牌走俏,快時尚正在變「慢」
    不過,縱觀整個服裝市場,近兩年的運動服飾這個分支似乎和前幾年還獨領風騷的快時尚品牌,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運動服飾槓上"慢下來"的快時尚上述提及的這些國內運動服飾品牌近年來縱向來看可圈可點。但橫向對比,優衣庫、H&M等快時尚品牌在一眾服飾品牌中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繼而對運動服飾板塊產生衝擊。
  • ZARA母公司史上首次虧損,擬關店1200家:快時尚們,該「慢」了
    而Inditex中國公關部給出的解釋是,未來關閉的門店銷售佔總銷售額的5%到6%。這些小型店鋪大都比較老,主要是集團旗下ZARA以外的其他品牌。這些門店的位置不夠理想,無法提供相應的購物體驗。我們知道,擁有近7500家門店的Inditex集團,是服裝行業的佼佼者,門店數量更是穩坐市場第一。
  • 2020年中國快時尚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快時尚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從消費群體來看,生活在一二線城市,愛美愛社交的30歲以下職場男女,是快時尚的主要消費人群。從年齡結構來看,90後佔比過半,00後也逐漸崛起,成為快時尚行業不容忽視的新生消費人群。
  • 2018快時尚品牌排行榜 | 獵雲網
    獵雲網註:快時尚源自20世紀的歐洲,近年來,本土快時尚服飾品牌大力投入於升級品牌形象、門店體驗上,且其產品設計、價格定位、營銷策略更「懂」中國人需求,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快時尚服飾行業「頹勢」。目前,已經有很多快時尚品牌把當下最新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運用於生產、銷售環節。
  • Boohoo是如何成為快時尚「新貴」的?
    代表「超快時尚」行業在超快和快時尚的比賽中拔得頭籌?Boohoo:錦鯉附身or野心蓬勃?自從2014年3月Boohoo上市之後,Boohoo就開始「一路高歌」,銷售額急速膨脹。從2007年的1100萬英鎊銷售額,到2014年上市前的1.09億英鎊銷售額,足足翻了10倍。
  • 又一家快時尚品牌陷危機,因為不夠 「快」?
    而H&M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慢。根據其截至8月31日的2017財年前9個月財報,集團銷售額同比上漲7%至1730億瑞典克朗,約合212億美元,業績增長放緩,低於預期。還有更多與Forever 21定位相似的快時尚品牌正在經歷艱難的時期。英國快時尚品牌New Look第一季度利潤大跌60.3%。
  • 林氏木業:有數據信仰的人在「慢」家具領域找到「快時尚」
    快時尚單單屬於服裝領域嗎?答案不盡然。在看似「慢」的家具行業,有一家品牌正在帶來一股「快時尚」風潮。研究這一網際網路家具品牌——林氏木業,會發現一系列有意思的現象。現下,從部分鞋服品牌的表現及反饋來看,在數位化升級的迫切需求下,以電商作為燈塔指引,利用消費數據反哺、驅動前端設計和研發的方式開始被普遍採用。
  • 多個快時尚品牌敗走市場 快時尚為何紛紛走麥城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如今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的情況下,快時尚更需要創新突破,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之路。  又一快時尚女裝選擇「關門」  最近,又有一個老牌快時尚女裝品牌宣布「破產」。它就是法國時尚女裝品牌艾格(Etam)。  提起艾格這個牌子,很多消費者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特別是80後和90後的女性。
  • 「慢時尚」的興起
    與「快時尚」爭戰的號角已經吹響。時尚和環境汙染問題「慢時尚」不單單是一種趨勢,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一些國家已經敲響了環境汙染的警鐘,而仍然沒有引起其它有些國家的極大重視據Ellen McArthur 基金會2017年報告數據顯示,紡織業是環境汙染最嚴重的行業之一(僅次於石化行業),到2050 年,全球26% 的溫室氣體將來自紡織業….要知道,全球的服裝銷量僅一年就達1400億件!
  • 「快時尚」大潰敗
    正如其名稱所透露的那般,「快時尚」品牌更新換代也很迅速,隨著越來越多新品牌的出現,整個行業已經陷入疲軟狀態,「唯快不破」正在失靈。 在積累了20餘年經驗後,Forever 21將眼光瞄準了市場龐大的中國,彼時,中國的「快時尚」行業幾乎是一片空白。但實踐證明,Forever 21在中國「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一直踏錯節拍。
  • UR創始人李明光:要打造中國的「快奢時尚」
    在整個行業面臨困境之際,卻有一個品牌逆勢發展,那就是來自廣州的中國快時尚品牌——URBAN REVIVO(以下簡稱UR)。因緣際會之下,他在日本六本木ZARA門店受到啟發,「那個時候我發現,中國沒有自己的快時尚品牌,我覺得在服裝這片紅海裡,這(快時尚)應該還是一片藍海。」李明光說。回首往昔,早年創業經歷的彎路讓李明光格外重視「企業戰略選擇」,於是他當機立斷,決定創立中國的快時尚品牌。
  • 洗牌模式持續,快時尚品牌探索新賽道
    UR正佳廣場店開始換季折扣活動 GAP正佳廣場店開展周年慶活動 H&M正佳廣場店已開始年底減價活動 事實上,經歷了近兩年快時尚品牌的洗牌期後,一部分快時尚品牌被淘汰,而留在行業內的品牌紛紛探索新的賽道。
  • 快時尚想下沉?難!
    圖片來源/麥肯錫《2020年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快時尚品牌在一二線城市瘋長的那些年,三線及以下的低線級城市,消費升級的趨勢也日漸抬頭,並正在成為快時尚品牌增長的第二極。優衣庫、ZARA、H&M等快時尚品牌深知,誰掌握了低線級市場的通關秘訣,誰就能在未來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
  • 直播顛覆了快時尚
    快時尚翹楚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都說,「此次疫情是自二戰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機」。一下子,幾年前就開始流行的「快時尚在中國不好做了」,受疫情催化仿佛變成了「快時尚在全世界都不好做了」的架勢。但至少從國內服裝行業的演化來看,殺死快時尚的不僅是一次疫情,而是電商+直播賣貨+產業網際網路這三重殺手。早年,快時尚模式和它的跟風者盛極一時的原因在於,在大眾服裝市場,快時尚擁有先天的模式優勢,低價、款多、量少,周轉快、追單也快,解決了服裝行業最大的夢魘——庫存問題。
  • ZARA、H&M等快時尚服裝在中國還有多少機會?
    但相比其他的快時尚品牌,這家公司的開店速度明顯慢多了。據其官網顯示,目前Forever 21在中國大陸地區僅有21家店鋪。Forever 21起步晚,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四年後終於「開竅」一般加快了門店擴展步伐,但已被品牌主要競爭對手ZARA和H&M遠遠超越,很難從同質化競爭中突圍。
  • 瑪莎百貨中國遇困:反應滯後的「快時尚」
    業內人士稱,瑪莎百貨的困境,既有外部原因,比如百貨業態的整體頹勢和快時尚領域的競爭加劇,但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則來自於內部:在消費習慣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瑪莎百貨在經營策略上的保守和低效,也使其在同業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退出還是調整?
  • 快時尚品牌紛紛敗走
    消費者,但沒想到的是,如今這些快時尚品牌卻紛紛敗走。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如今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的情況下,快時尚更需要創新突破,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之路。   又一快時尚女裝選擇「關門」   最近,又有一個老牌快時尚女裝品牌宣布「破產」。它就是法國時尚女裝品牌艾格(Etam)。   提起艾格這個牌子,很多消費者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特別是80後和90後的女性。
  • 原創|快時尚就只是快嗎?Zara如何看待自己的「快」
    戳藍字▲關注oIBP歐睿數據動態oIBP原創 | oIBP資訊 | oIBP活動Zara是快時尚更是精準時尚!Zara有一條更複雜的公式,這條公式並不是常常見諸報端的「快時尚」裡的「快」那麼簡單。事實上,Zara是以一種傾向於限制而非促進「快」的方式來抓住顧客。快時尚並不能準確解釋目前Zara及其所有者Inditex集團在做的事情。
  • FOREVER 21正式被收購,快時尚品牌的「春天」是否還在?
    在Forever 21由巔峰走向破產、被收購的背後,或許是整個傳統快時尚行業沉入沒落的預演,是快時尚目前困境的一個縮影。中國時尚消費正呈現出更年輕化的格局。據麥肯錫發布最新報告《中國奢侈品報告2019社交裂變》,2025年中國消費者將佔全球奢侈品消費的40%,並將成為未來6年該行業增長的主要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