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專訪 | 電影未必只屬於大銀幕

2021-02-09 幕味兒

自2017年「稜鏡現實」開展,VCD影促會「四季影展」已經做到了第六期。這其中有三位策展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蔡明亮的作品。第一次是羅浮宮收藏《臉》,第二次是短片《行者》,這次又是《黑眼圈》。在《黑眼圈》即將放映前,導演跟小康終於一同來了北京。

此刻,又回憶起導演在第一次接受VCD採訪時說的,「有人這樣做,有人那樣做,真自由!」以下就奉上全文!感謝攝影:文樺,剪輯:霍柏濤

VCD影促會 | 蔡明亮專訪:自由是創作的最高精神

當別人走向大銀幕的時候,您卻從大銀幕走向了美術館,請問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藝術家會想走向大銀幕嗎?一般概念裡商業片才會上大熒幕,我想藝術家都明白。我為什麼會去美術館,或者進行別的放映思考就是因為大熒幕是跟商業片聯繫在一起的,我的邏輯很正常。

這個時代很多媒體的概念和以前不一樣了,電影也不見得要上大熒幕。這樣方便了,但不見得有好的效果,因為方便,很多東西被折損了,變得粗糙了。所以我覺得這個時候提出作者的概念就變得很重要,作者希望你用什麼方式看,用DVD或者小熒幕看,甚至是網絡看都行,如果作者希望你用大熒幕看,可能就會很難,在亞洲會特別難弄。別的場域是可以思考的。

已經聽過很多您對於放映的堅持,但還是想親口聽您講一下到底是怎樣的一些堅持呢?

是的,包括這次來北京演講我也有自己的堅持,就是希望大家先看電影。對方說都看過了,但看的是什麼呢?DVD?不行,那等於沒有看,或者說看得不完全。我覺得如果沒看作品就有點說空話,我不是來傳播理念的,即便談也是談作品。來北京演講是第一次,也是對我做的一些事情的回應,比如反盜版。如果只是老師在課堂裡隨便一放,然後請我來講,我是不會來的,那不是我要的方式,但是學院願意付版權播放,我當然願意來。

 

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作者和觀眾是平等的,沒有誰被矮化,但是作者有權決定作品怎樣被觀看觀眾有權利不看。作品被完整的使用也是創作的一個部分,對於大家對於作品才是好的。

 

所以您在創作的時候已經考慮了作品的放映嗎?

 

沒有,創作是創作,創作完再考慮也不遲。不要想太多。

 

一般電影的流程可能是先有劇本,但您的肯定不是這樣,至少您的影片開拍前就有了一個主演。

 

我的創作沒有所謂的方法,它只是一個過程:就像你10歲講10歲的話,20歲講20歲的話,生活的經驗累積,年齡,你的思考都在裡面。創作也是一種人生閱歷的表現,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當然,我是一路拍下來的,20年前就不可能做現在這樣的事情,現在也不可能做20年以前的事。所謂方法都是評論界或者觀眾做出來的。你們總是問方法要幹嘛?要學嗎?

 

創作不需要方法,發展自己最重要,我也在學,不停在學。但是不用去搞什麼定義,或者理論,或者主義。好像大家都很喜歡限制別人,當別人的導師。現在尊重人就叫人老師,其實尊重就好了,你欣賞他,跟隨他,是一種精神。我最強調是一種自由的精神,創作最重要的是自由,不自由沒辦法創作。

 

您的電影裡面的歌舞很有意思,因為您用的是原唱,歌舞起來的時候會把人帶到另一個場域裡面,然後又會穿越回來。

 

我們這一代人其實跟年輕一輩不太一樣,觀影經驗不同。可以說,我們年輕的時候是生活在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候也是出於商業的考量,電影有很多類型,歌舞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類型電影,它是娛樂概念裡面的一種極致。有好聽的歌,好看的舞,場景通常很豪華。

所以我也好,李安也好,我們這個年紀的導演都會很喜歡歌舞片,它跟華人或者說亞洲的音樂舞蹈是不同的。我們有戲曲電影,他們沒有,他們有歌劇電影,我們沒有。亞洲向來沒有歌舞片的傳統,如果認真看香港當時的東方好萊塢概念,裡面的歌舞片也算不上歌舞片,頂多是個唱片,觀眾也覺得夠了。

 

我從小看很多香港的歌舞片,聽著那樣的歌長大,特別喜歡那時候的歌曲。那時候的作曲跟現在的很不一樣,現在的非常美式化,飆高音,那時候唱歌比較像情感的表達,雖然也西化,但還是東方的情懷。我拍歌舞片其實是我記憶裡的東西,但這個年代做歌舞片很難,音樂的風格也不同了。

你沒辦法做到美國那樣,都是大製作,厲害的演員,又能唱又能跳,音樂方面又達不到以前香港臺灣那種文人風格的東西,所以我的思考就比較混雜。對嘴型,用老歌,實際上即便是60年前的東西,你使用的時候它就是在當下,很多人沒有聽過,老歌就是新歌。我沒有新舊的概念,那些歌已經做好了,它不是配樂,而是電影的一個元素,是我要說的事情的一種語彙,在場面上就會發展「貧窮的歌舞片」。但是窮沒有什麼不好,它可能更有意思,更荒誕。所以有人說我的歌舞片有點像波普藝術,反正這就是電影,你可以用非常多自己喜歡的元素來表現。

這次選您的影片是因為策展人感覺我們所受的教育,對現實的認識非常的單一,所以選出一些導演,用他們的作品來拓寬大家對現實的一種認識。您的作品就很典型,您電影裡的場景經常都特別寫實,演員演得很真,卻給人一種脫離現實的感覺。所以其實您的電影和現實的關係是怎樣的?

其實我的電影比較追求貼近現實。紀錄片也沒辦法做到現實,甚至有時候會很虛假,因為當你有主題的時候你就會往主題上去靠,你看不到不想看的東西,或者說,你看到也不會說。我的電影追求的是這樣的邏輯,怎樣可以去貼近真實。我做很多思考,只能說做到儘量貼近,因為當你認真觀察現實的時候,它其實比電影,比文學還要荒謬,還要殘酷。我們殘酷不過現實,所以我們只是反應,藉由這些東西來表達一種感觸。

 

如果我有什麼方法儘量去做到真實,就是一切都要重新思考。比如電影的表現,從寫劇本,演員的造型,表演,到內容的布局,不然就是原地踏步。現在,電影已經變成了一種娛樂工具,消費工具。你去看電影是看導演講什麼,還是看演員脫衣服呢?通常是後者。導演講了什麼很重要的東西你很快就忘了,因為重點不在那邊,馬上有新東西來。

 

我自己是做影像的人,我知道影像的力量不止於此,它不只是消費而已。你也可以消費娛樂,可是總要撞擊出一些新的東西。所以,我做每一部電影的時候都很認真的思考所有的元素,為什麼要拍,要怎麼拍都想得很清楚,觀眾有怎樣的反應,我大概都知道。你知道大部分人不會來看,但你知道了還是要去碰撞它。很多人不太了解我的作品,一方面是沒機會,一方面是習慣不去冒險,不接觸新東西,聽到藝術,聽到慢就卻步了,這是怎樣的心態?這樣做電影還有什麼意思,除了賺錢以外,影像是有力量的,它需要被善用,如果只是用它掙錢是一種很大的浪費。

 

所以我們展覽其實是把影像藝術和電影都放在一起來給觀眾看。

 

我覺得很多東西不需要分太細,什麼叫商業片,什麼叫藝術片,什麼叫長片,什麼叫短片,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荒謬?其實你就給人家看,不要教,好壞自然會有判斷。我的作品就是其中一種呈現,一種方法,別人有別人的方法。我也不能從小就看藝術片,我現在也看商業片,也看鬼片。你要培養怎樣的觀眾?這個人應該是開放的,不挑食的,只看藝術片瞧不起商業片也是一種挑食。商業片也有好的,應該讓觀眾自己會選擇,會判斷,第二次就少看一點。我們不要去做太細的劃分。

 

那您剛才談的好壞怎樣去界定?

 

自己判斷,自己學,小朋友到一定程度也會有自己的判斷。觀眾不會自己發生,觀眾是要培養的。你們做的事情都很重要,你們總希望這個社會更好一點,電視不要那麼爛,戲院不要那麼爛,如果各種電影都有觀眾,我想戲院老闆也會願意放的。可是你觀眾不夠,他是做生意的,你不能怪他,他可能也很喜歡藝術片。

我覺得要再開放一點,所以我在鼓吹一種美學教育。它不那麼功利,就像歐洲人從小去美術館,它是生活而不是教學。你不能給小朋友們直接講梵谷,你只能讓他們知道美術館好大,好乾淨,要守規矩,不能喧鬧,但是可以很自由,可以躺著,可以畫畫。

小朋友們都是很柔軟的,他們慢慢就會知道什麼是美,長大後就可以看娛樂片,也可以看艱澀的片子,看艱澀的會覺得很過癮,那麼這個世界就會比較平衡,比較大方,寬容。你看看我們的網絡世界就知道大家都很狹隘,罵人就是狹隘的表現,不喜歡就罵,那麼《紅樓夢》應該被罵最多,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看《紅樓夢》。

所以想要這個社會更好,我們要清楚應該怎樣努力。我就想得很清楚,我不是唯一的,不是一言堂。我喜歡很多歐洲電影,以前的藝術片,看過就完了,它給我的是養分,不是規範。有人這樣做,有人那樣做,真自由!今天來北京很開心,我猜大家是第一次真正看我的電影,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我感覺到開始改變了,所以我過來再推一下,可能會更快一點。

四季影展2019春「流動的頓悟」

蔡明亮《黑眼圈》4.20活動指南

觀影報名請添加客服VCD娘諮詢

更多信息參見:

四季影展 2019春「流動的頓悟」影片信息

*所有影片皆為官方授權正版 


國際影像文化促進會

World Organization Of Video Culture Development

國際影像文化促進會(簡稱:VCD影促會)於2017年夏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它致力於搭建一個觀影、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向公眾普及和推廣藝術影像。一方面,VCD影促會以舉辦影像資料展、文獻展、講座和學術研討會等方式為更多人提供影像藝術教育;另一方面,它也通過自身平臺挖掘更多優秀的影像藝術作品,在為其提供放映機會的同時助力青年影像藝術家持續創作。

四季影展

Lumen Quarterly

作為VCD影促會的主要落地項目,四季影展立足於長期穩定地為觀眾展映高質量的藝術影像作品,並通過主題論壇,講座,文獻梳理等方式優化觀眾的觀影體驗。有別於其他影展,四季影展更加看重個人經驗在文化有機體中的作用,並試圖由此出發,以最開放的態度,將藝術電影、實驗影片、短片、動畫,影像藝術等多種類的影像作品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此,影展以我們所熟悉的春、夏、秋、冬為時間軸展開,每三個月邀請一位藝術家或文化人士擔任策展,按主題挑選影片,長期不間斷地進行展映。通過這種穿插比照式的放映方式,VCD影促會希望能夠開放性地引起話題,使觀眾以更開闊的視野對包括電影及更多形式在內的動態影像本身產生更直觀感性的認識。

投稿請至工作郵箱movie1958@126.com

進影迷群請至公號對話框「勾搭」備註加群

相關焦點

  • 《日子》蔡明亮的電影,本就屬於美術館(Filmmaker Magazine專訪)
    蔡明亮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從小顛沛流離的他據說轉學的時候,曾經遇上了全班都不跟他說話的狀況。但也因此,愛幻想的他總是能夠讓自己的心靈和腦海愈加自由,閱讀和電影讓他的精神更加豐富。他曾經在採訪中說,「孤獨可以得到解放」,而他更是用一部部電影,將每一幀的畫面化作美的標本,讓他孤獨的靈魂培育出令人窒息的花。
  • 蔡明亮:我希望,大陸的盜版界從此沒有蔡明亮 專訪
    ——蔡明亮蔡明亮一直以小眾藝術電影導演的身份為人熟知,最近因為在微博上連續發文打擊盜版,成了影迷群體裡的熱點談資。對很多影迷來說,盜版就是滋養他們長大的奶水,斷奶無異於一場噩夢,多數人明白下載盜版不合法,但在目前環境下,很多電影既無公映可能,也無引進版權的可能,下載盜版成了被高度默認的違法行為。
  • 威尼斯獨家專訪之蔡明亮_娛樂頻道_鳳凰網
    蔡明亮接受鳳凰娛樂的獨家專訪鳳凰網娛樂訊 義大利當地時間9月5日,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競賽片、蔡明亮執導的《郊遊》進行官方首映,蔡明亮攜主演李康生、陸弈靜以及兩位小演員到場隨後,導演蔡明亮接受鳳凰娛樂獨家專訪。蔡明亮的投資人曾說,他的作品總會留在電影的歷史裡。在國內電影業喧囂不已之時,回過頭來與蔡明亮對話,無疑能讓人冷靜下來,感受電影的原生態創作力量。這部新片《郊遊》,選在臺中秘境拍攝,此處是東區臺糖大水池,當年開發案中止,荒廢多時形成自然湖泊與生態,還有高大樹群,成為蔡明亮眼中不受拘束的「郊遊」秘境。
  • 蔡明亮,時間的容器
    電影史中有數不清經典的「臉」——在黑澤明《我對青春無悔》裡原節子用臉講述了戰時女人的一生;《隨心所欲》中戈達爾抓住了安娜·卡麗娜最動人的淚;而透過克萊奧的眼睛,在瓦爾達電影裡我們則再次包裹在德萊耶的「貞德」那神聖而又悲愴目光中。特寫,大特寫,鏡頭凝視著,時間向前湧,演員的面龐呈現著最細微的起伏,這是電影語法中最情感性修辭。
  • 電影會等你長大——金馬獎影后包場的蔡明亮:《你的臉+光》
    一個人穿訪過歲月的雕琢,於生命因緣的世態中,有情無情蹉跎的走了過來…到蔡明亮導演的鏡頭前,13張《你的臉》分別被安排在回憶的長廊中,只為電影院中的我們所觀看!金馬獎影后楊貴媚包場,帶領眾人走入蔡明亮導演的藝術世界!「可不可以,看一部電影,不說故事,沒有表演,只是凝視:一張又一張的臉,白雲蒼狗,滄海桑田,凝視一個個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也凝視時間。」
  • 蔡明亮專訪:我沒法拍攝戴口罩的演員
    Vers le silence 趨於靜默Entretien avec Tsai Ming-liang蔡明亮專訪《手冊》:和您最開始的三部作品相比,您現在的電影有什麼變化?蔡明亮:這三部電影之所以具有連續性, 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有許多共同的演員和場景。《青少年哪吒》是一部比較寫實的作品,《愛情萬歲》更具戲劇性:那麼,對於《河流》,我認為它具有更大的象徵意義。
  • 蔡明亮首部電影主創今何在?有人當影帝,或成電商大亨,或者隱退
    1990年代初,「中影」還屬於公營,資深官員鄭水枝出任「中影」董事長,他任命了江奉琪為總經理,江奉琪在位的幾年時間裡,「中影」迎來了一個小小的上升期,在今天看來,這個時代對電影藝術與商業化的平衡性探索,都要比臺灣新電影時代大膽和成功。
  • 蔡明亮61歲了,但他的記時方式與我們不同
    電影史中有數不清經典的「臉」——在黑澤明《我對青春無悔》裡原節子用臉講述了戰時女人的一生;《隨心所欲》中戈達爾抓住了安娜·卡麗娜最動人的淚;而透過克萊奧的眼睛,在瓦爾達電影裡我們則再次包裹在德萊耶的「貞德」那神聖而又悲愴目光中。特寫,大特寫,鏡頭凝視著,時間向前湧,演員的面龐呈現著最細微的起伏,這是電影語法中最情感性修辭。
  • 5部臺灣經典電影 修復重返大銀幕
    曾經代表國片輝煌歲月的中影,今年投資拍攝新片重返臺灣電影市場,今天更宣布已經修復《戀戀風塵》等5部臺灣電影新浪潮時期的經典作品,並安排明年元月重返大銀幕上映,要讓臺灣所有影痴們
  • 這樣的頂級大片,是只屬於大銀幕的!
    這是一部完全不需要關心角色、故事,只要放空大腦用眼睛去觀賞銀幕上流轉而過的種種奇觀的影片,《海王》希望銀幕上的每一個畫面都是富有想像力的,或是能激發腎上腺素的。 以上的任何一個場景,放到其他影片中都足夠被當做最大賣點大吹特吹,《海王》則是加量不加價的集中在一部影片中全都給你,光是海溝國一段就能值回票價。
  • 蔡明亮憤怒,絕不只是因為盜版
    他的電影,只能在大屏幕上放。這之後,在愈加充滿實驗性的影像嘗試中,他在調動了人們對電影、藝術和觀眾的重新構想和定位的同時,電影在銀幕之外,在美術館中尋找到新的棲身之所,這似乎成了蔡明亮最驚世駭俗的創舉。
  • 國際知名導演蔡明亮新片遭惡意流出,蔡明亮另闢蹊徑痛斥搞鬼的人
    之後,蔡明亮還在自己工作室的社交平臺上發聲,說某盜已收手,以後再發現,就要舉報到國家版權管理部門(這,很蔡明亮!)蔡明亮的文字中,還有這樣一句話說,這部電影的樣片,是應部分媒體和片商的要求寄過去的。倒不是質疑蔡明亮導演在圈中深耕多年的經驗,以及對電影工業的熟絡程度。
  • 《當代電影》|反叛與突破:蔡明亮電影的藝術邊界
    蔡明亮電影摒棄電影傳統經驗的徹底,已經達到讓我們質疑其作品電影性的地步。然而,正是這位堅守於突破傳統的作者,無限拓展著藝術邊界,讓我們得以看到電影不再稱為綜合性藝術的希望。我們可以不喜歡蔡明亮的作品,但我們不能不知道蔡明亮電影,不能不敬畏蔡明亮電影。他讓我們感受到電影之謂電影、人之為人的自由與獨立精神。「我是在大戲院看電影長大的小孩,從來也沒想到,有一天,我帶著我的電影離開了戲院。
  • 蔡明亮長片首作《青少年哪吒》班底們的海海人生【北京福利】
    1990年代初,「中影」還屬於公營,資深官員鄭水枝出任「中影」董事長,他任命了江奉琪為總經理,江奉琪在位的幾年時間裡,「中影」迎來了一個小小的上升期,在今天看來,這個時代對電影藝術與商業化的平衡性探索,都要比臺灣新電影時代大膽和成功。2009年「中影」改成現在的名字
  • 蔡明亮訪談:關於《郊遊》
    本文轉自迷影網 作者李光爵看過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很難不被他電影中那道靜止的影像美學所疑惑過。常有人無法理解他電影裡的演員們就是那套班底,二十多年來的劇情長片或短片與劇場表演都是李康生,李康生是他電影裡的不變臉譜。蔡明亮說:「我覺得我可以從他的臉講出很多故事。」去年在金馬獎第五十屆,如此具有意義的一屆,李康生總算以《郊遊》奪下蔡明亮認為最重要的最佳男主角。 「對他來說這獎晚了,很多人只認為他們(演員)是我電影裡表演的工具,但其實不是,沒有那樣的默契與信任,他們演不來我的電影的。」
  • 臺北電影節《日子》:蔡明亮創造觀看方式,伴你在電影院裡過日子
    蔡明亮上一部問世的紀錄片《你的臉》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 偷窺蔡明亮用15000張紙將美術館變身
    最近大家都在談《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這是蔡明亮第一次將電影搬進大陸美術館。
  • 今天是語音節目,聊聊到底誰才有資格看蔡明亮?
    在這期節目中,我們探討了以下這些內容:00:00 蔡明亮到底是反盜版?還是反小屏幕觀看?05:50 蔡明亮是電影人嗎?他還屬於電影工業嗎?09:15 如何進入蔡明亮的影像世界?17:10 蔡明亮的電影是精英主義的嗎?23:00 蔡明亮影像到底是日常的還是奢侈的?在今天的推送裡,我們重啟了深焦DeepFocus 播客!
  • 蔡明亮63歲了,但他的記時方式與我們不同
    採訪/前言丨Peter Cat 整理丨路耶克、Peter Cat 編輯丨往事如煙 本文為深焦DeepFocus在2018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對蔡明亮導演的專訪
  • 小康的臉 蔡明亮的臉
    電影方面,這次藝術節以「法國藝術」為主題,為影迷獻上10部圍繞文學、繪畫、舞蹈、文明主題的電影,其中包括蔡明亮為羅浮宮創作的《臉》、講述塞尚與左拉傳奇友誼的新片《我與塞尚》、女畫家薩拉菲娜人生故事《花落花開》等。在香港來一場法國文化之旅,豈不妙哉。應蔡明亮導演之邀,在臺北中山堂看了公映版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