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中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思想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中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思想

張茂澤

中華文明持續不斷發展5000多年,其中關於人的發展思想是在數千年人類文明史開出的絢麗花朵,值得今天借鑑和汲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是核心

從我國歷史看,中華文化持續綿延5000多年,沒有中斷自然發展進程,並長期居於人類各文明的歷史前列。這在當今世界可謂獨一無二,絕無僅有。中華民族由炎黃部族,發展為夏人、商人、周人,成就華夏族群,進而構成華人族群的發展主線。華人族群,也稱中華民族共同體。

迄今為止,華人族群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特大族群,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共同體。這裡氣候宜人,地域遼闊,資源豐厚,物產富饒,生產發達,人口眾多,文化繁榮,生活富足,創造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中國歷史上擁有發達的農業、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現代製造業等物質文明,也有三代禮樂文明、中央集權和郡縣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制度文明,諸子百家、儒釋道為代表的精神文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是核心;辯證思維,落實為歷史思維,是主要思想方法;人文的、理性的信念,是安身立命精神家園的基本形態和主要內容。好學與克己寡慾,是人性修養的兩個方面;自強不息、崇德尚賢是受尊崇的人生態度,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是被提倡的為人處事方式。故在歷史上,中國能夠長期成為世界性大國,積累了豐富的大國治理經驗,受到湯因比等外國學者的肯定和重視。中華民族這些輝煌歷史成就,歸根結底,以中國人的發展為前提和基礎。因為人的文明創造能力,正是人發展所獲成果的對象化表現。

我國古代人學發達,思想內容豐富

古代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儒釋道,都關注和解決人成為理想的人的問題。換言之,他們都關注和解決人的發展問題。我國古人關於人的發展思想,有廣泛的人的發展實踐基礎,有人的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基礎。

在人發展的實踐基礎上,首先產生和發展出豐富的關於人的發展的種種意識。如以文野之分、人文化成、「文明以止」等為核心的文明意識;以鳥獸不可與同群、君子不器、人最為天下貴為核心的人文意識;以人能群、隆禮重法、家庭國家天下密不可分為核心的社會意識;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為核心的公共意識;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當仁不讓於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核心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性即理、心即理等為核心的主體意識;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朝聞道夕死可矣、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為核心的求道意識;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等為核心的仁愛意識;以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等為核心的人類共同體意識,等等。這些意識內容既是我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觀念進一步發展為系統思想的心理土壤,也是我國古人運用關於人的發展觀念於社會實踐中的具體表現。

儒學中關於人的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我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問題,始終是儒釋道三家關注的重心。但最全面並始終一以貫之重視和討論人的發展問題的學派,無疑是儒學。眾所周知,儒學是人學。它研究人的問題,研究「人人」問題,研究人成為人的問題,研究現實的人成為理想的人的問題。這裡以儒學為例,概括說明我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人的發展有不求上進與人器物化或工具化兩大問題。人的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物化。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困而不學。人僅有身體在本能發展,人性、心靈卻毫無開掘、覺醒,終生溺於小人之域不能自拔,真是可悲可嘆。二是學而不能上達。人如果不能通達於道,終生局限於只是知識人,只是專家、技工。這類人才現在尤其多。古人謂之為「器」。人要成才,首先要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首先要成器,然後追求超越器。超越器具、器物性能的固定性、有限性、被動性,成就人的通達性、無限性、主體性。變被動為主動,變被規定為自我發展,變不通達為能豐富、充實自己,使自己作為人,而具有人的無限可能性。這時,孔子說:「君子不器。」對我們今天的專家們、技工們尤其具有啟示作用。

所以,人的發展在克服物化後,就走上了人的發展的康莊大道。學習積累沒有止步,下學上達,主要達到兩個境界。一是遵紀守法、見賢思齊的君子境界。君子是人性修養合格的人,是人作為合格人的人格標識;君子的理想就是希賢成聖。二是天人合一,與天理為一,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人」概念規定性的境界,即覺悟和實現了人性的聖人境界。聖人只是人發展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即理想的人、標準的人、典型的人。

我國古人關於人的發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自身修養的提高、對他人的感染教化兩個方面。換言之,他們認為人的發展:一方面是自己發展;另一方面是幫助他人發展。將人的發展定位在人性修養的提高上,定位在人性的自覺和實現上,是非常深刻的思想,也很有科學性。因為人的發展,並不僅僅是生物性的身體的成長。小孩子的身體成長當然是發展,但這類優生優育問題,並沒有成為古人關於人的發展觀念關注的要點。人身體長高,體型長胖,體現出了事物由小到大,但不足以謂人的發展。因為牛馬、禽獸也能這樣成長。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主要不在身體上,而在人本性的認識、充實和豐富上,在人良知的覺醒和呈現上。所以,人性的覺醒和實現,良心的澄明、呈現,才是人發展的關鍵。而這又離不開人理性能力的發掘和運用,道德能力的培養和實踐,審美情趣的培育和欣賞,功利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掌握等。

古代關於人的發展思想的價值意義

按照古人的思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歷史問題等的解決,無不以人的發展問題的解決為前提。而人的發展問題的解決,在古人的思想中,又主要展開為三個理論領域。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天人合一的世界觀為人必須發展而且能夠發展,提供理論說明和證明。人可以發展,而且人必須發展,需要理論說明;否則,人們不清楚人的發展的內涵和意義,對自己作為人的發展缺乏自信。不僅自己必須發展、能夠發展,而且他人、所有人都必須發展、能夠發展,這也需要理論說明和證明。這就是古人的天命論(後來發展為天道觀、宇宙論等)、人性論、天人合一論等理性信念,它集中闡明了「性與天道」統一的實際情況。在天人合一裡,天道落實為人道,故不玄虛抽象;人道有天道做支撐,故人成為理想的人,並非不可為,只需修養、教化,人文化成,自信做去,不斷努力即可。

人如何發展的人性修養論。儒家修養論內容最豐富。君子、賢人、聖人等理想人格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儒家的人性修養內容涉及修身、見性和養心,既有身體的鍛鍊、生命的養育,也有知人論世基礎上人性的認識、明覺,更有本心的反思覺悟、道心的精微體驗。儒家人性修養,總是身心交養,而又以心性為主為重的。古代先賢在修養方法上各抒己見。孔子的學習和克己,從正反兩方面對修養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大學》明明德說,明確了人性修養的重點,三綱領、八條目則規劃了人性修養的框架和路徑;《中庸》提供的中庸之道、誠明之法,則提供了儒家人性修養的方法論。孟子求其放心說,養心寡慾說,讀書知人論世說,為儒家關於人「心」的修養論述樹立了標杆。荀子勸學、虛壹而靜、化性起偽、明分使群諸說,使儒家修養論更易於和教化實踐相結合,對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殺身成仁說,孟子捨生取義論,荀子「群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的德操論,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諸說,則提供了古代儒生精神家園修養的樣態。至於張載變化氣質說,程朱格物致知、居敬窮理論,王陽明「致良知」說,皆可謂對此前孔孟荀修養論的深入發揮。

幫助他人發展的文明教化論。古代先賢在探討如何幫助他人發展時,含教育教化、文化教化、政治教化、經濟教化、社會教化、法律教化、風俗教化等多方面,涉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古人認同的關於人的發展方法,主要是中庸之道,即中道。中道發展,完全符合真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普通勞動群眾,匹夫匹婦,也能知能行。這雖然是樸素辯證法,但其深刻性卻達到了古代辯證法的高峰。我國古代天人、體用、主客辯證思維,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樸素辯證法的最大代表。

(作者為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五集*(本文共402 字,閱讀大約 1分鐘)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皇侃《論語義疏》引蔡謨說,「道者,寂然不動,行之由人,人可適道,故曰人能弘道。道不適人,故曰非道弘人也。」蔡謨這句話,解釋出自《周易繫辭傳》,依他的這個說法,指道是寂靜不動的本性,它無體無形,無時無地而不存在著。「道」其實也就是人的本性,無思無為,人則能以感通,再用種種方法把道弘揚出來,所以人能弘道。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而道無所謂「弘人」,因為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道德經》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是客觀規律,施於自然萬物,當然也施於人,但並沒有對人有什麼特別偏愛,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天道法則,無所謂「仁不仁」,更談不上「弘人」。萬物都如同道所養的「寵物」狗,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 《悟學.第229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大道,不是大道來弘揚人。」【集解】王曰:「材大者道隨大,材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
  • 拙讀《論語》第四百二十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主流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仁道,不是仁道來弘揚人。」拙的譯文:略。拙的體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說清了人與道的關係。人能弘道,指的是人能通過自己的修養,把道發揚光大,傳承下去。人們通過弘揚道的這種行為,同時自己也能達到一種與世和諧的狀態,也能使自己的心靈找到完滿寧靜的狀態,當然也能使自己達成人生的成功。同時也提醒人們,道是需要人來弘揚的,所以人也特別的重要,沒有接班人,後繼無人,再好的道,也會絕失。所以才有了古的高遠志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當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時,對天上颳風下雨、地上水旱災害無法解釋,產生畏懼時,就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神靈左右人,神靈的意旨就是道。到了階級社會,奴隸主又把天命鬼神拿來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致使許多人懼怕鬼神,為「道」驅使,人民遭難。戰國初年魏國西門豹治鄴就是一例。 魏國有條漳河,流經鄴地。多年來因為失修,河水經常泛濫。淹沒莊稼,淹死人畜。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當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時,對天上颳風下雨、地上水旱災害無法解釋,產生畏懼時,就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是組織發展的關鍵
    子曰:「人能弘道,非 弘道 人。」 解讀: 孔子 ,說 人能夠 道使 弘大, 揚發 光大,使這個 理道 彰顯 下天 。道並不能使人弘 ,大 發揚光大,彰 於顯 天下。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在中國社會,勸架是高度困難的事情。劉備如果貿然過去,關羽和張飛都會對他產生敵意。關羽會想:你是不是跟張飛一夥的?於是轉身先對付劉備;張飛也會懷疑:你們兩個想合起來幹我嗎?於是衝劉備先下手為強,說不定張關兩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打劉備。以猛張飛的武藝和關二哥溫酒斬華雄的牛B,估計當世除了那轅門射戟的呂布,換個另外任何一個人都該慘了...
  • 「人能弘道」?「道能弘人」?
    ①哲學意義之「道」_是太極-是宇宙之規律規則-是左右人、事、物運動發展變化之宇宙能量(有人認為是神、上帝、造物主)。社會學意義之「道」_道是人用腳踩出來的道路之道-人類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意識即道理之道-道德之道。
  • 北京市五一小學:弘道養正 日新其德
    學校以「弘道養正,日新其德」為校訓,以「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這一思想為指導,關注少年兒童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弘道養正,即為人師者當弘揚師道,培養學生的端正行為,呵護赤子之心;為學習者當追求真理,鍛鍊自我的優良品德,養成一身浩然正氣。《論語》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易經·蒙》篆曰「蒙以養正,聖功也」。
  • 弘道養正 創新發展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推薦「弘」為2020...
    弘道養正 創新發展(致敬2020·「字述湖湘」2020湖南(長沙)年度字)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推薦「弘」為2020湖南年度字  肖永明推薦「弘」為2020湖南年度字。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石禎專 劉俊攝影報導  薦字理由  弘,意為發揚、光大、擴充,蘊含弘揚、弘毅、弘論、弘道、弘願等豐富內涵。2020年,「弘」對嶽麓書院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千年學府,文脈相傳,其命惟新。從古代書院到現代大學的文化延續和學制變革,這塊湖湘文化瑰寶在賡續與創新中變得更加熠熠生輝。
  • 清風典歷 | 人能弘道奈命何
    清風典歷 | 人能弘道奈命何 2020-10-22 23: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典歷】人能弘道奈命何
    所以,道將要推行、命將要富貴時,就像伊尹、呂尚重用於商、周,百裡奚、張良重用於秦、漢,不去苛求卻能自然得到,不去邀請卻能自然相遇。道將要廢止時,命將會卑賤,難道君子僅僅以之為恥而不去追求嗎?其實他們明白:即便追求也得不到。  【小識】  本文作者李康,可能是《文選》中生平資料最少的作家。
  • 遇見最美書店 | 弘道書店:25年磨一劍,情懷鑄傳奇
    (「書可弘人,人能弘道」)  星辰在線11月16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譚芳 陳誠)這是一個將「厚重」和「輕盈」完美結合的空間,厚重的是文化的積澱,輕盈的是生活態度。  關於圖書選品,弘道還專設選書顧問團,由十幾年二十年的老員工、資深讀書人和出版單位文化名人組成,嚴格甄選書品,保證品位。也許就是因為有這個「基因」,弘道書店就像25年前的書店一樣,幾乎所有圖書都可以隨意翻閱,絕不會封上薄膜束之高閣——這種任讀者「在書店蹭書」的隨性,現在基本上很難有書店能做到了。「其實圖書破損率很高的,但對於讀者來說這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體驗。」
  • 大疫無情 弘道有愛---滕州北辛中學王宜會主任團隊戶外課堂見奇效
    今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讓所有人蝸居家中,本來只有短短一個月的寒假,也因為疫情防控推遲無期。「停課不停學」,滕州北辛中學各級領導為了讓學生們在家中也能高效學習,充分利用智學網、學校公眾號和班級微信群等網絡資源建立「空中課堂」,盡最大努力滿足孩子們的居家學習需求。為豐富孩子們的居家生活,學校還在全體學生中開展了關於抗疫的視頻、徵文、書法、手抄報和繪畫等網絡徵集活動。
  • 讀(孔子,人能弘道)書有感
    今天讀了一本書關於孔子的(孔子,人能弘道),有所感悟和大家共勉。非常感謝作者為我們呈現了一副群英圖。除了孔子之外,他的弟子們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傾佩。追求仁,是每個人應有的追求,也是讓自己更幸福的追求。做到最後,當你和仁合二為一的時候,就能做到孔子的「從心鎖欲不逾矩」。孔子也有普通人的普通追求,但生逢一個禮崩樂壞的亂世,孔子只能行所當行。
  • 重讀《菜根譚》一四五、量弘識高,功德日進
    重讀《菜根譚》一四五、量弘識高,功德日進德隨量進,量由識長,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識。弘:當動詞用,可作寬宏、擴大,闡揚解。據《論語·衛靈公》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個人的品德、氣度、經驗三者是不能分離的,因為品德會隨著氣度的寬宏而增長,氣度也會由於豐富的人生經驗而更為寬宏,因此想要增長自己的品德就不能不使自己的氣度寬宏,要寬宏自己的氣度,就不能不增長自己的生活歷練。
  • 弘道書店龍挺:實體零售要「以人為本」 緊跟趨勢謀發展
    4月13-14日,由贏商網主辦的第12屆中國商業地產節以「變革有道:場景、內容、跨界」為主題,在 廣州南豐朗豪酒店隆重舉行,在此之前,贏商網推出商業地產「變革有道」系列採訪,分享創新、變革之道。   成立於1992年的弘道書店,便是在這一路的跌宕起伏中,秉承「弘古今文明,道天下文章」的使命,堅守文化產業二十餘年;以書業經營為主,並不斷向教育培訓、出版策劃、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相關產業拓展,旗下擁有湖南弘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州弘道圖書有限公司、梯田國際教育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等。目前已成為湖南省著名商標企業,湖南最大民營連鎖書店品牌。
  • 古代的八股文考試,是不是真的禁錮人的思想?答案未必如此
    每年高考結束之後,最熱的話題就是關於語文作文。主要也是我們把解數學題忘得差不多了,議論作文比較好。有幾年高考最有名的,是學生寫出了一篇全是文言文的作文,非常吸睛。這種復古的寫法,放在八股文時代會是怎樣?八股文一直被認為是古代文人禁錮,那八股文的規矩從哪裡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