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沒有人聽,但有鬼神聽。我們的文化底蘊——戲曲

2020-12-23 在樹上的螞蟻

講到戲曲,大家可能都知道有這麼一個規矩:一旦開唱就必須唱完,就算沒有人聽,也會有鬼神在聽。其實這與中國戲曲是發源於遠古時期祭祀鬼神的儀式有關。

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祭祀鬼神時要用人扮裝成「屍」,作為鬼神所憑依的實體,同時,巫師拿著道具在音樂的伴奏下載歌載舞,從而來娛樂鬼神,後面這種儀式成了後世戲劇的萌芽。

後面經過漢魏時期的百戲,隋唐時期的歌舞民間表演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在唐代的歌舞戲和參軍戲,已經有現在戲曲的一個格局。而在北宋以後,「雜劇」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當時民間出現了專門演雜劇的勾欄。

而在南宋以後,因為有著不同民族的交融,雜劇有著不同的發展。比如在南宋統治地區出現了以南方曲調作為唱腔的南戲,而在金國統治地區,則發展為北方曲調說唱故事的諸官調。這從某種意義上說為元朝的戲曲發展做下了基調。

當然,眾所周知。因為元朝對我們漢族讀書人十分的不友好,當時面對政治無法有出路,大量的讀書人開始從事其它原來看不上的職業來進行謀生和排遣。從而中國戲曲迎來了一個輝煌的時期,現在來說也可以說是當時文人的不幸,而有了戲曲的大幸。

在當時來說,元雜劇雖然名為雜劇,但是以宋初那種短篇雜劇已經很不相同。元朝雜劇故事情節逐漸開始複雜,演出時間也開始明顯的加長,這樣容納了更豐富的內容,也更有效,更深刻的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比如元朝關漢卿寫的《感天動地竇娥冤》,這個我們應該都知道,因為在語文課本上就有。這反應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社會趨勢方面的一些內容,同時也廣泛反映了元代社會的現實。為我們後人了解當時的社會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和條件。

不僅如此,元雜戲的角色分工更趨於細膩化。當時除了主要的角色,正末和正旦之外,根據劇情的需要還設置了:衝末、副末、外旦、色旦、淨、醜等等配角,但是演出時唱詞只有主要角色演唱,配角只要做獨白或旁白。此外為了使普通老百姓是能夠更容易聽懂,也為了更加自由的表達詞意,曲詞中常常夾雜一些方言或者俗語。所以說,元雜劇這些特徵都標誌著中國戲曲的成熟。

當然,中國戲劇成熟以後就迎來了一大波的高潮發展。在明清也是,特別是在清朝與元朝相似。但是因為清朝更多的文人更傾向於小說,雖然說戲曲也有了比較大的發展,但是相比元朝還是差了一點的。

但是在當時來說,各個地方劇種的紛紛興起,這也是中國戲曲的巨大成就。比如後面形成的崑劇,京劇,川劇,秦腔等中國著名的地方戲曲,就是那時候的成就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中國戲曲也是在那時候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從而加深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底蘊。

雖然我們中國戲曲的種類非常多,流派也非常多。但是總體上有很多特點還是相同的,因為總體的根源是一樣的。比如中國的戲曲,都不強求道具的準備,而是用虛擬化的動作象徵的提示,如揚鞭表示騎馬。

這與我們寫作中虛實的應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說這種「以虛代實」的寫意表演比完全使用真實道具,更能和我們中華的文化底蘊的相共鳴。其實這也反映了中國古代藝術審美觀念的追求,還有,這也是我們中國戲曲文化區別於西方戲曲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底蘊,希望我們應該能去保護,還有傳承他們。

你想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底蘊嗎?關注我,我們一起同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鬼神聽經覺悟了對社會安定幫助太大了
    他對傳統文化有信心,對聖賢有信心。你看三家村裡教私塾的窮秀才,他對他都有信心。讀書人,明理的人,他對他都有信心。   現在沒有了,現在眼看著災難怎麼辦?我告訴大家一句話,有信心的人,有「仁、義、禮、智、信」的人不遭災難。這就是我們幫不了社會,我們可以幫自己,我們可以幫自己家,這肯定做得到。建立信心重要!聖賢的經典要講,你看前面《仁王經》上講的,講的什麼?正法,像法,末法,最後是滅法。
  • 中國戲曲可以對世界文化有貢獻
    少與觀眾、當下社會發生互動,久而久之,戲曲演員就成為模仿者,只是模仿大師的傳承者,而不是具有開創性的演員。吳興國30年來的努力都想證明這件事——將來京劇演員既可以演好傳統戲,也可以演舞臺劇、音樂劇、歌劇,可以貫穿東西方文化,不是「戲曲演員」,而就是一個「演員」。
  • 朋友請聽好:有多久,沒有人認真聽你說話了?
    讓我回想起上一次聽電臺,算算時間,已經過了七八年了。當聽到何老師在節目裡說到這句:朋友,你有多久沒有人認真聽你說話了?人們沒有時間去留出時間,停下腳步和別人說話,同樣,也沒有人來聽你說話。一禪小和尚說:有人陪你說話,其實就是種莫大的幸福,這種幸福逾越了任何一種關係,它的名字,叫做「懂得」。所以,在第一次聽到這檔節目的主題曲時,我又被感動了。
  • 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活動亮點有哪些?附購票入口
    音樂會囊括七場各具特色的音樂演出,通過精選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經典曲目、戲曲選段、民族樂章,邀請專業院團演員進行精彩演繹,帶給市民賞心悅目的視聽體驗。  演出緊緊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選取優秀愛國曲目,突出主題主線。演出中設置了戲曲專場、重陽節專場演出,充分展現豐臺作為「梨園之鄉」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傳承戲曲藝術 弘揚傳統文化——《戲曲進課堂》走進運城市理想學校
    虛弄乾戈原是戲又加裝點便成文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當戲曲藝術走進校園會帶來怎樣的傳承呢12月10日下午,《戲曲進課堂》走進運城市理想學校,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的表演藝術家們,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妙絕倫的戲曲「盛宴」。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它們都鼓足勁頭、粉墨登場以圖抓住人們的眼球,面對激烈競爭的眾多注意力誘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眾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青眼有加?如何直面嚴峻的生存危機考驗,既妥善保存同時又積極延續傳統戲曲?臺灣業界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他們文化創意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一、紮根傳統基礎上的現代化創新 戲曲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現代化,而現代化既是戲曲本身的內在要求,更是產業化的要求。
  • 傳統戲曲文化離年輕觀眾還有多遠?
    隨著劇情的推進,該劇豆瓣評分也在上升,有網友評價「很難得有戲曲佔這麼大篇幅的劇」。「這部劇真是把文化詮釋得很好了。保護戲曲文化,不僅僅是電視劇和程鳳臺的事,更是現在我們應該承擔起的事。」「看完劇後,95後的我,竟然喜歡上看戲曲頻道了。」當然也有人質疑演員唱腔不夠專業,擔心會引起觀眾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誤解。面對質疑,編劇於正談道,「京劇門檻高也好,普及難也罷,該做的總是要去做,或許會收穫一些驚喜,或許能讓一部分人去關注京劇,那就夠了。期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可以在塵埃裡開出花來。」
  • 弘揚傳統文化 品味戲曲精華
    不少第一次看豫劇的同學對表演津津樂道,一下子拉近了與戲曲的距離,廣大師生們聚精會神,全身心沉浸在精妙的戲曲劇情裡。戲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戲曲進校園」不僅豐富了校園精神文化生活,讓學生們近距離地觀看了戲曲表演,了解了戲曲藝術妝容之美,也切身領略到戲曲的獨特魅力,增進了高中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欣賞,弘揚並傳承了中華經典文化。
  • 舉辦戲曲知識專題講座
    原標題:舉辦戲曲知識專題講座   為豐富轄區老年人閒暇生活,弘揚戲曲傳統文化,近日,新河街文化站在教育培訓室開展了「戲曲知識專題講座」。   在講座中,孟老師通過親身示範,為大家講解了戲曲基本知識、形體表達方式、唱腔、音準和基礎動作,從幾個方面向大家進行了系統的講解和指導。
  • 2020中國戲曲文化周開幕
    開幕式上,豐臺區委書記徐賤雲致辭,充分肯定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戲曲文化推廣和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表示對2020年的戲曲周充滿期待。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二級巡視員馬文,豐臺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巨明為國家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京劇院、北方崑曲劇院、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北京風雷京劇團等本屆戲曲周參演院團頒發邀約書。
  • 蔣勳:為什麼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
    這不就是我們小時候常常受到的訓誡:不能隨便講話。客人來時講太多話,父母會認為有失身份,等客人走後就要受處罰。但小孩子哪裡知道什麼是有身份的話,什麼是沒有身份的話?最後就變成了不講話。 語言和文化習慣有很大的關聯,在希臘文化中有修辭學、邏輯學(logos),後者更是希臘哲學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 令人驚豔的60對戲曲對聯,句句古風悲情,收藏念給孩子聽
    對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富有特色的一部分,當對聯遇上國粹戲曲,於是意境便悄然生了些許味道。現在的幼兒園越來越重視國學文化,這期,園助專門整理60對經典戲曲文化對聯,可以說是每句每詞都讓人驚嘆不已,趕緊收藏回去念給孩子聽,從小培養他們的國學文化素養,懂得在詞句中解讀意境,文學儲備更上一層樓!1、上聯:戲猶是夢耳!歷覽邯鄲覺夢,蝴蝶幻夢,牡丹豔夢,南柯驚夢,百世即須臾,只是一場春夢;下聯:事生於情也!
  • 古琴文化的,底蘊內涵
    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所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相反,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來感嘆某些人對琴的無知。唐代薛易簡在《琴訣》中講:「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 臺灣青年體驗福州文化底蘊 兩岸學子交流有淵源
    臺灣青年體驗福州文化底蘊 兩岸學子交流有淵源 2017-07-16 20:24: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聽 戲
    從我家過來,到四孔橋就能聽到鏗鏘鑼鼓,上了城牆完全能聽清唱詞了。西城裡的戲園子不行,四敞大開的,站在城牆壩子上就能看清舞臺。大人不想蹭這個便宜,就買票進去,哪怕是站著。有票就可以大搖大擺地進戲園子,人五人六地站在那裡看。和現在的體制內、體制外一樣。我們不管那個,在外邊看兩眼就行。反正都是老套子,「戲演三遍無人看」,都膩歪了。
  • 為何鬼神可以感應人的言行,人卻不能
    為什麼鬼神可以感應到人的言行,人卻不能感應到鬼神的行為?究竟是什麼障礙,使人道眾生不能見到鬼神?  淨空法師答:鬼神有報得的五通,他不要修行,他就是做了鬼自然這個能力就現前,但是不是很大,跟人往來沒有問題;就是他有天眼、有天耳、有他心、有宿命、有神足,都很小。
  • 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所以,戲曲舞臺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臺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臺之狹小與生活之巨大的矛盾。戲曲並沒有像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於表現。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藉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像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
  • 鬼神都是有德行的,何況要做人
    很小的時候,就討論過這個世界有沒有鬼神,當然,學校的教育,唯物論告訴我,哪裡有什麼鬼神。現在,我慢慢明白,鬼神隨著人的理解不同,感覺上也是不一樣的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 「人文」添底蘊,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落實人文松江建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十四五期間,松江將建成「二陸讀書臺」等文化地標,編纂「一典六史」,厚植「上海之根」歷史文化底蘊。在人文旅遊方面,和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齊頭並進。同時,以上海科技影都為核心,推動「科創芯世界窗」異質雙核發展,打造全球影視創製中心的主要承載地、上海文化大都市影視特色功能區。目前,松江已經集聚7000多家影視企業,佔全國總量三分之一。
  • 女旦拼服飾,男旦拼顏值,如今的戲曲怎麼了?
    戲曲在如今的流量時代,的確有下滑之勢,上個世紀,網絡媒體和短視頻很少,幾乎沒有,男女老少都喜歡搬個小馬扎,坐在戲園子裡聽上一曲,何等愜意。可如今呢?酒吧、ktv成為了年輕人的大本營,誰還願意去聽他們口中「過時」的戲曲,沒有人聽,沒有人學,戲曲的傳承也就遇到了困難。